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衣冠攻略 趣话宫廷衣冠历史,制作精良讲究极多,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火烧 2021-05-08 08:22:44 1055
趣话宫廷衣冠历史,制作精良讲究极多,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撰文 曾凌云古装剧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背后,历史上的皇帝服装是怎样的。今年两部古装剧都很好看,《鹤唳华亭》和《庆余年》两部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趣话宫廷衣冠历史,制作精良讲究极多,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撰文|曾凌云

古装剧带给人的视觉冲击背后,历史上的皇帝服装是怎样的。

今年两部古装剧都很好看,《鹤唳华亭》和《庆余年》两部作品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剧中的人物服侍精美绝伦,这些都让我们想起古代衣服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刻的内涵。历史上的冠服制度几乎伴随着整部封建历史,如果从细微处层层剖析一套完整的冠服,会惊讶的发觉这就是一部完整的中国服装史。细究起来,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的风格和特点,加之在五行学说的不断演变下,每个朝代对颜色也有不同取舍,如秦朝崇尚黑色,汉代崇尚黄色乃至与红色,这些颜色无不通过服饰进行深度影响和表达。

庆余年影视画面

公元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在帝国的竹简上大大地写了两个“皇帝”二字,与此同时前面推进“书同文,车同轨”,并且将各国的冠帽款式收归己用,然后戴到不同官员的脑袋上,可知服饰从最初设计便象征着某种政治身份和地位。到了汉代时期,是服装大飞跃、快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因为这个时代所穿戴的被后世冠之以“汉服”,可见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在中国古代,衣冠服饰绝非普通老百姓的御寒而已,它承载着礼制和等级的观念,具有重大的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最能代表这一观念的就是《左传》里的一句话:“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因此华夏的文化最初含义是衣服上的花纹。

始皇帝冠冕图

衣冠服色不仅关乎身份等级的尊卑、还涉及到仪容、礼节,因此历代服饰制度越发变得繁复,随着时间推移就形成了某种固定规矩。若不遵循就意味着僭越,与谋反差不多,有时甚至会招来杀身之祸。《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就记载了这么一件事:郑国公子子臧“好聚鹬冠”一喜欢收集鹬毛冠,郑文公听说后,震怒异常,迅速派人追杀,将其处死,这些都是因衣服而牵出的历史事件,因此服装的历史就是政治史,衣服的历史到这里即基本接近比较夸张的地步了。

当时的礼服复杂到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如果不是有身份会被身旁侍者照顾穿戴,恐怕一般人不能很快的穿完这些服饰。当时的礼服分别由“蔽膝、衣、裳、中单、配绶、冠冕”等组成,然后穿戴完毕变可以加看到贵族士大夫们的飘逸与雍容,但是这些都是外人看着舒服,穿着的人不一定感觉多好,因为太复杂就失去了服装的作用,相反都是为了彰显身份和面子的一种打扮。

相关资料

在古代男子的帽子中,最为尊贵者是冕,它是皇帝、诸侯、卿大夫所戴的一种礼冠,专用于重大祭祀,叫冕冠。令人感到不解的是,冕冠的每一个组成的细小部分 都有渊源。比如顶盖,叫冕板,一般为长条形,前圆后方,后端又比前端高出3厘米左右,这是象征戴冠者匍匐俯伏,表示对天地宇宙的膜拜。冕板的前后两端,分别垂挂数串玉珠,被称为“旒”,旒就是一串珠玉,旒的多少视身份而定。帝王专用12旒,其余按等级递减:九旒、七旒、五旒。在冕板的两侧,还垂有两根丝带,丝带下分别系着一枚丸状玉石,名曰“充耳”。垂旒与充耳的设计是有功用的,分别用来“障视”和“止听”,即提醒你在庄严神圣的祭祀场合时,不要看不正之物,听不正之语,所谓目不斜视,耳不旁听。成语“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即来源于此。

相关画面

如此繁琐却还让皇帝们不厌其烦,比如到了北周,宣帝将帝位传授给儿子,自己去做太上皇。那如何区别两人的身份呢?还是从服装商入手。太上皇的冕冠用24串垂旒好,但是由于数量太多,走路不能太慌张,步子要稳才好,这正是服饰的设计风格和目的所在,就是要你端正走路,不许带风,因为走路端正,人的气度就显得轩昂,所谓的冠冕堂皇就是这个道理。

相关画面

到了唐朝时期,的唐高宗刚登上皇位。一次早朝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重臣们突然向皇帝上奏,声称礼服制度不合理,因为皇帝在参加低等级祭祖活动时,同时参加的官员所穿的冕服等级很有可能比皇帝的要高。原来,唐朝沿用了周朝的六冕制度,即天子在爹加六等祭祀时,要分别穿六种冤服,其上章纹数都有一定格式,不然就不符合大唐气度和风韵,因此皇帝的衣服上着实牵连着历史,甚至说丝丝缕缕难以割断。

李世民服饰

然而帝王在时尚上又是群纠结的人。

有时为了迎合政治风向标的需要,他们不仅要压抑自己的冲动和任性,甚至要去与全天下的时尚作斗争。但努力并非总能奏效,尤其是在富庶和统治松弛的时期,来自下面的各股时尚力量,不时要挑战权威。大宋皇帝就遇到了这样的挑战。宋室南迁之后,大宋的皇帝们除了忙于军政大事,还不忘在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颁布了一项反时尚的命令一“禁奢”。 禁奢的内容则变来变去,全是针对国都临安城内不断变化的时尚而来,一会儿是销金之禁, 一会儿是禁白之令 ,-会儿是通衢焚翠......。

那时节临安城内外,奢华成风,不论显贵还是民间,都酷爱穿销金服饰,即以特殊而精湛的技艺,将极薄的黄金装饰到服饰上,据说是蔚然成风。装饰在服饰上的金色,深深浅浅、层层叠叠,贴金、缕金,一城之内,从此业的金铺达数百家,一时之间大宋的都市闪烁着黄灿灿的光芒。

衣冠攻略 趣话宫廷衣冠历史,制作精良讲究极多,隐藏着怎样的文化内涵

宋代龙袍

作为北宋皇帝们已经不断被当时的士大夫批评浮糜和奢华,尽管有的人因此获罪,但是宋代的大夫们往往有着深沉的家国责任,皇帝的衣着最好是愈加简朴愈好。“奇装异服,朝兴于宫廷,暮仿于市井,不几月而满天下。”因此皇帝的衣着风格直接影响到帝国的风范乃至于命运。到了明清后,皇帝们的服饰开始大幅度向另外一个方向转变,即要一切从简,穿着的龙袍尽可能朴素。比如万历皇帝刚登基时,一次故意当着老师张居正的面前撩起龙袍说:“此袍何色?”张居正回答说:“是黑色”万历纠正说:“不对,是黑色,只是洗的久了褪色而已。”这说明新皇帝想叫老师夸赞几句自己的简朴,只是不知道张居正是老了还是故意找别扭,他无趣而有严肃地说:“既然褪色,请皇帝少做两件”。这天聊到了这地步,还能有朋友吗?

明代龙袍

看来一种服饰的出现与流行,都有着各种各样的缘由,但纵观中国服饰史却会发现,其中比例最大的还是政治因素,不管是如何花哨、大气还是节俭、窟窿带布丁,都说明了服装到天下都隐藏着最高皇帝的个人品好。还有一次,咸丰不小心衣服被烧了一个窟窿,贴身太监说不要再穿了。咸丰却说:“物力艰难,弃之可惜,宜酌量补缀之。”感动的身旁太监说:“古贤君衣有经三浣者,主子俭德,殆犹过之。”显然这种勤俭衣着的作风来源于其父道光关于节俭的大力倡导,遗憾的是,到了慈禧后,这位宫廷女人再度将皇家装扮发挥到奢侈极致。

清代龙袍

慈禧早年靠着美貌得以走入咸丰帝的情感视野,而“靠气质”则让她在后宫百花争艳中占得一席。她一直精力充沛,在她布局的精神世界里,除了管理政治外,宫中的一切布置都要围绕这个女主人开展,直到晚年她还乐此不疲“太后就是讲精气神儿,一天到晚那么多的大事,全得由太后心里过,每天还是那么悠游自在,腾出闲工夫,又讲究吃,又讲究穿,又讲究修饰,又讲究玩乐,总是精神饱满,不带一点疲倦的劲儿。”《宫女谈往录》 “少数几个见过这位太后的人将她叙述为一位身板挺直、面目秀丽的高个子女性。她长着一双鹰眼,有着明显的鞑靼人特征。她态度高贵而傲慢,嗓音中带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和绝对的威严。”《中国,长寿帝国》历史有时着实有趣,宫廷的穿着史由曾经那些身材魁梧的男人兴起,待到收尾时依旧是一个女人来诠释对此的爱好。

皇帝(411)服饰(4)龙袍(5)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