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矛盾对立统一生活中的小例子 为什么说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火烧 2023-03-04 11:53:05 1071
为什么说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

为什么说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一)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使用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地阐明了实践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等。

在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中,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于基础的地位,对其他实践形式起着主导的作用,内在地包含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包含着物质变换、活动交换和观念的转换。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首先,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

其次,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最后,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二)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物质世界出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区分。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存在的两种不同形态。

自然界与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矛盾对立统一生活中的小例子 为什么说实践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不断改变自然界。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始终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纳人了社会过程的物质交换关系,是具有社会性的物质交换关系。

如果离开了社会实践,抽去社会性这一环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变成了动物与自然的关系。

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

如果人类不保持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就会危及自身的生存发展。

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的观点“必然会导致唯物主义”。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