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思想 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汉初黄老思想的历史背景: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
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战国汉初的黄老学派是道家的一个支派。
由于这个学派融合道、法,主张『清静
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自定』,适应汉初休养生息、稳定政治局势和恢复发展经济的需要,得到统治阶级
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的重视而极盛一时。
《史记‧乐毅传赞》记载的战国末期至汉初黄老学派的传授关 《史记‧乐毅传赞》记载的战国末期至汉初黄老学派的传授关
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
系是:河上丈人——安期生——毛翕公——乐瑕公——乐臣公——盖公——曹参。
. . . 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
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尊奉黄老之学。
窦太后从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景帝窦太后从文帝即位时立为皇后,景帝
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处于中时为太后,武帝时为太皇太后,至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死去,处于中
央政权的中心长达四十多年。
央政权的中心长达四十多年。
她尊崇黄老之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她尊崇黄老之学,产生了很大影响。
此外,《史记》此外,《史记》
中提到的汉初黄老学者还有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中提到的汉初黄老学者还有陈平、田叔、司马季主、郑当时、汲黯、王生、黄生、
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
司马谈、刘德、杨王孙、邓章。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 《汉书‧艺文志》的《诸子略》、《兵书略》、《
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总计二十一种。
数术略》和《方技略》中托名黄帝的著作,总计二十一种。
这些著作除医书《黄帝这些著作除医书《黄帝
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
内经》尚存外都已失传。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 1973年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
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战国黄老学派本卷前有《经法》、《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是战国黄老学派
的作品,抄写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的作品,抄写的时间大约在西汉惠帝至文帝初年,内容互有联系组成一个完整体系
有的学者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

有的学者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文志》中的《黄帝四经》。
」(中国 」(中国
思想史《上册》张、P245)思想史《上册》张、P245)
汉初黄老思想的特征: 汉初黄老思想的特征: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 「黄老学派从《老子》出发,倾注全力研究人类社会的成败、得失、祸福,熔铸道
、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 、法,兼采儒、墨、名家、阴阳家的一些成分,形成自己的政治、哲学、军事思想
体系。
体系。
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指》中评述:『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
万物。
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史记‧太史公自序》)』 (《史记‧太史公自序》)』
这里描绘的『道家』不是老庄之学,正是《黄老帛书》中体现的黄老之学的思想面这里描绘的『道家』不是老庄之学,正是《黄老帛书》中体现的黄老之学的思想面
貌。
貌。
」(中国思想史.上册.张、P246) 」(中国思想史.上册.张、P246)
黄老之名义: 黄老之名义:
「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
黄老指的是什 「在先秦著作中没有『黄老』这个名称,黄老并称是汉代人的说法。
黄老指的是什
么?么? 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
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
《史记‧乐毅传》说:『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 《史记‧乐毅传》说:『乐臣公善修黄帝老子之言
』,《陈丞相世家》说陈平少时『治黄帝老子之书』,《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 』,《陈丞相世家》说陈平少时『治黄帝老子之书』,《外戚世家》说窦太后『好
黄帝老子之言』,王充说得很清楚:『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论衡‧黄帝老子之言』,王充说得很清楚:『黄者,黄帝也;老者,老子也』(《论衡‧
自然篇》)。
自然篇》)。
黄老之称虽指的是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却与黄帝、老子不是一码事。
黄老之称虽指的是黄帝老子,黄老之学却与黄帝、老子不是一码事。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任、P95) 」(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任、P95)
黄帝四经的出土与考证: 黄帝四经的出土与考证: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 「一九七三年十二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乙本卷前有《经法》
、《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
、《十六经》、《称》、《道原》四篇古佚书。
书中避邦字讳,不避惠帝刘盈讳,书中避邦字讳,不避惠帝刘盈讳,
抄写年代当在惠帝至文帝初年。
抄写年代当在惠帝至文帝初年。
从它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从它的思想体系和一些用语可以看出,这四篇合起
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
来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书。
」(任、P101) 」(任、P101)
「唐兰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贯的。
第一篇《经法》,主要讲的是法; 「唐兰说:『在思想体系方面,四篇是一贯的。
第一篇《经法》,主要讲的是法;
第二篇《十六经》主要讲的是兵;第三篇《称》,主要讲的是朴素的辨证法;第四第二篇《十六经》主要讲的是兵;第三篇《称》,主要讲的是朴素的辨证法;第四
篇《道原》讲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
篇《道原》讲的是道,即事物的客观规律。
四篇体裁各别,但互为联系,成为一个四篇体裁各别,但互为联系,成为一个
整体。
整体。
』所以说:『这四篇是一本书。
』所以说:『这四篇是一本书。
』唐兰还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 』唐兰还认为这四篇古佚书就是《汉书‧艺
文志》道家里的《黄帝四经》。
文志》道家里的《黄帝四经》。
」(任、P102) 」(任、P102)
从帛书老子的出土对老子书的研究: 从帛书老子的出土对老子书的研究:
「帛书老子,小篆本和隶书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德经是上篇,道经是下篇 「帛书老子,小篆本和隶书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德经是上篇,道经是下篇
这种编次是不是老子原书的编次?这种编次是不是老子原书的编次? 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无法论定。
这一点,我们现在还无法论定。
不过,从先秦不过,从先秦
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可能就已有两种:一种是道经在前,古籍的有关记载来看,老子传本在战国期间,可能就已有两种:一种是道经在前,
德经在后,这当是道家传本。
德经在后,这当是道家传本。
老子本书论述道德,总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老子本书论述道德,总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
德』摆在第二位;庄子论述道德,也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德』摆在第二位德』摆在第二位;庄子论述道德,也是把『道』摆在第一位,把『德』摆在第二位
(例子很多,从略),便是明证。
(例子很多,从略),便是明证。
另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当是法家传本另一种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这当是法家传本
韩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经第一章,解道经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后部,便是明韩非子,解老首先解德经第一章,解道经第一章的文字放在全篇的后部,便是明
证。
证。
大概是道、法两家对于老子书各有所偏重。
大概是道、法两家对于老子书各有所偏重。
老子上篇讲『道』的文字多些,所老子上篇讲『道』的文字多些,所
以后人称做道经。
以后人称做道经。
下篇讲『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后人称做德经。
下篇讲『德』的文字多些,所以后人称做德经。
老子所讲的『道老子所讲的『道
』多属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范畴,所讲的『德』则多属于人生论与政治论的范畴。
』多属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范畴,所讲的『德』则多属于人生论与政治论的范畴。
道家重视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并认为『德』从属于『道』,所以把道经放在前道家重视书中的宇宙论和本体论,并认为『德』从属于『道』,所以把道经放在前
面。
面。
法家重视书中的人生论与政治论,而用法家眼光来理解老子的言论,所以把德法家重视书中的人生论与政治论,而用法家眼光来理解老子的言论,所以把德
经放在前面。
经放在前面。
两家俱以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安排老子。
两家具以自己不同的需要来安排老子。
」(天士、P209) 」(天士、P209)
黄老思想中的刑名观念: 黄老思想中的刑名观念:
「黄帝四经的内容很丰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把老庄和申韩合为 「黄帝四经的内容很丰富,『刑名』是它的最重要的部分。
史记把老庄和申韩合为
一传,在申不害传里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一传,在申不害传里说:『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着书二篇,号曰申子』,
这是最早提到『黄老』和『刑名』的。
这是最早提到『黄老』和『刑名』的。
韩非传里也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韩非传里也说『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归本于
黄老』。
黄老』。
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关系』。
从这里可以看到法家和道家的关系』。
」(天士、P334) 」(天士、P334)
「从这本黄帝四经来看,他所主的『刑名』,实际上是本于『黄』,那末,所谓黄 「从这本黄帝四经来看,他所主的『刑名』,实际上是本于『黄』,那末,所谓黄
帝学派的刑名家是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上半就开始了。
帝学派的刑名家是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上半就开始了。
郑国在春秋时代就重法,子产郑国在春秋时代就重法,子产
铸过刑书,邓析做过竹刑,在这时出现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
铸过刑书,邓析做过竹刑,在这时出现新的重法的刑名家不奇怪的。
到战国末年,到战国末年,
韩非这个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郑国人,这也很值得重视。
韩非这个更重要的法家,也正是郑国人,这也很值得重视。
凡是神农黄帝的学说,凡是神农黄帝的学说,
都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假托的。
都是战国中、后期人所假托的。
汉书‧艺文志的阴阳家流里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原汉书‧艺文志的阴阳家流里有黄帝泰素二十篇,原
注『六国时诸公子所作』,而韩非也正是韩诸公子中之一。
注『六国时诸公子所作』,而韩非也正是韩诸公子中之一。
那末,黄帝四经很可能那末,黄帝四经很可能
也是韩国法家的著作,其时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纪。
也是韩国法家的著作,其时代很可能就在公元前四世纪。
」(天士、P335) 」(天士、P335)
「司马迁作史记,对汉文帝的宗黄老是讳莫如深的。
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到『自曹参 「司马迁作史记,对汉文帝的宗黄老是讳莫如深的。
在太史公自序里说到『自曹参
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没有说文帝宗黄老。
荐盖公言黄老,而贾生晁错明申商』,没有说文帝宗黄老。
『儒林传』里说:『孝 『儒林传』里说:『孝
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但是在老庄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但是在老庄
申韩列传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黄老之术了。
申韩列传里已明明透露刑名就是黄老之术了。
现在发现这本『黄帝四经』,更可以现在发现这本『黄帝四经』,更可以
看出刑名之言是黄帝言的一个主要特点,更清楚地说明文帝黄老,而窦太后不过是看出刑名之言是黄帝言的一个主要特点,更清楚地说明文帝黄老,而窦太后不过是
文帝的忠实的继承者罢了。
文帝的忠实的继承者罢了。
黄帝言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来改变道家的。
黄帝言实际上是以法家思想来改变道家的。
」(天士、 」(天士、
P338)
两汉思想史的理解线索: 两汉思想史的理解线索:
「汉代思想的精华和糟粕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向。
汉代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 「汉代思想的精华和糟粕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向。
汉代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
历史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此时初步奠定了基础。
历史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此时初步奠定了基础。
两汉思想对我国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两汉思想对我国民族心理、思想性格的塑造和形成,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其在社
会和思想的发展上,是颇为关键和重要的。
会和思想的发展上,是颇为关键和重要的。
---历代学者颇多以『经学』概括汉 ---历代学者颇多以『经学』概括汉
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准确。
代思想的特色,似欠全面,也不准确。
两汉时代,是继先秦以后,诸子百家融汇绽两汉时代,是继先秦以后,诸子百家融汇绽
合,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时期。
合,进一步提高创新的时期。
特别是儒、道二家并行发展,并都有了重大突破。
特别是儒、道二家并行发展,并都有了重大突破。
儒
家从对《易》、《礼》等经典的解说和论著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经公羊家说家从对《易》、《礼》等经典的解说和论着的完成,到董仲舒融合今文经公羊家说
和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天人感应的哲学神学体系,到刘歆强调『行事』『人道和阴阳五行学说,创立新的天人感应的哲学神学体系,到刘歆强调『行事』『人道
』,注重『立功』的古文经学的兴起,到白虎观会议以后今、古文经的逐步合流。
』,注重『立功』的古文经学的兴起,到白虎观会议以后今、古文经的逐步合流。
儒家经学确实成为两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儒家经学确实成为两汉学术思想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另一方面,道家,从汉初黄另一方面,道家,从汉初黄
老之学的盛行,到严遵融合老、庄,阐述、发挥『虚无』『体玄』的思辨哲学,到老之学的盛行,到严遵融合老、庄,阐述、发挥『虚无』『体玄』的思辨哲学,到
扬雄、『易纬』融合儒道二家,开始把老、庄和《易》学三者结合起来,开了魏晋扬雄、『易纬』融合儒道二家,开始把老、庄和《易》学三者结合起来,开了魏晋
玄学的先河。
玄学的先河。
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阴阳家、墨家等思想结合,形成中国土生的宗教道家思想又和方士、阴阳家、墨家等思想结合,形成中国土生的宗教
——道教。
——道教。
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另一条思想发展的重要路线。
道家思想在汉代也有了长足发展,成为另一条思想发展的重要路线。
」
(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开着、p423) (两汉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祝瑞开着、p423)
教材名称: 教材名称: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流传与发展> <道家思想在汉代的流传与发展>
汉初有个黄老之治,这是政治应用上的黄老思想,严格地说,是先秦道家经过战国学汉初有个黄老之治,这是政治应用上的黄老思想,严格地说,是先秦道家经过战国学
者将法家治国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
者将法家治国的思潮扣合入道家哲学而建构的理论思潮。
其中有几项要点,首先,是黄老思想中的「黄」,名义上即是指称黄帝,实质上是战其中有几项要点,首先,是黄老思想中的「黄」,名义上即是指称黄帝,实质上是战
国时人假托黄帝之名而著书立说者,假托黄帝名义而著书是战国迄两汉的学术习惯,如「国时人假托黄帝之名而着书立说者,假托黄帝名义而着书是战国迄两汉的学术习惯,如「
黄帝内经」即是。
黄帝内经」即是。
然而黄老连名即已非先秦老庄思想之本貌。
然而黄老连名即已非先秦老庄思想之本貌。
其次,黄老学是道家与法家哲学结合的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其次,黄老学是道家与法家哲学结合的政治哲学,强调无为而治,及形名相因的政治
技术,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
技术,即形名配合又因物自然之道。
(其理论性内容应见原典)「所谓刑名即形名,指法 (其理论性内容应见原典)「所谓刑名即形名,指法
家提出的循名责实的君主驭臣之法。
家提出的循名责实的君主驭臣之法。
″黄老″与″刑名″相联系,正表现了老学与法家的 ″黄老″与″刑名″相联系,正表现了老学与法家的
融合。
融合。
」(任、秦汉、98) 」(任、秦汉、98)
第三,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政策,在历史经验中被确实执行过,这第三,黄老思想在西汉初年成为统治者的官方政策,在历史经验中被确实执行过,这
是有它的历史条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
是有它的历史条件及政策配合的背景的。
(西汉之帝王及主政者) (西汉之帝王及主政者)
第四,冯友兰先生认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齐国稽下学宫的黄老思想发展第四,冯友兰先生认为,汉初黄老学派的思想起源就是齐国稽下学宫的黄老思想发展
下来的。
下来的。
并且,管子书即是稽下学宫学术成果的一个代表。
并且,管子书即是稽下学宫学术成果的一个代表。
更重要的是,管子书中有重要更重要的是,管子书中有重要
的黄老思想,即是白心、心术、内业诸篇,冯友兰的诠释是,这是道法两家思想的统一,的黄老思想,即是白心、心术、内业诸篇,冯友兰的诠释是,这是道法两家思想的统一,
故而黄老思想的要点中:一为谈治身,一为谈治国之道。
故而黄老思想的要点中:一为谈治身,一为谈治国之道。
黄老思潮是道家在汉代的一个发展型态,但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型态仍不只此。
黄老思潮是道家在汉代的一个发展型态,但道家思想在汉代的发展型态仍不只此。
1. 《淮南子》是黄老政治到了尾声之后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淮南子》是黄老政治到了尾声之后的一部总结性著作。
可惜时代已经改变,汉可惜时代已经改变,汉
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武帝需要的是董仲舒之类强调君王大一统的政治哲学。
2. 其后,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着《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另一个型态,其中有庄子曰之其后,扬雄的老师严君平着《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另一个型态,其中有庄子曰之
语,以为是讨论庄学之说,然有人考据,庄子即严子本人,因避讳,故称严,严子姓庄。
语,以为是讨论庄学之说,然有人考据,庄子即严子本人,因避讳,故称严,严子姓庄。
故而严君平之老学仍是老学,而非老庄学。
故而严君平之老学仍是老学,而非老庄学。
「严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称庄 「严君平者,蜀郡成都人也,姓庄氏,故称庄
子。
子。
东汉章、和之间,班固作汉书,避明帝讳,更之为严,庄、严亦古今之通语。
东汉章、和之间,班固作汉书,避明帝讳,更之为严,庄、严亦古今之通语。
君平生君平生
西汉中叶,王莽篡治,遂隐遁炀和,盖上世之真人也。
西汉中叶,王莽篡治,遂隐遁炀和,盖上世之真人也。
」(唐代谷神子在《老子指归》序 」(唐代谷神子在《老子指归》序
目小注中说)目小注中说)
3. 东汉太平经——张角——太平道——黄金贼;东汉太平经——张角——太平道——黄金贼;
4. 汉末(张修)张道陵——张鲁——张天师,所发展起来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汉末(张修)张道陵——张鲁——张天师,所发展起来的道教教派,是道家的另
一个型态。
一个型态。
其理论性著作是《老子想尔注》。
其理论性著作是《老子想尔注》。
大陆学者认为:汉初黄老是从河上公注老子发展下来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汉代大陆学者认为:汉初黄老是从河上公注老子发展下来的,(河上公注老子可能是汉代
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战国时人。
人之著作,河上公本人是战国时人。
)它和淮南子书是老学的唯物主义发展;而严君平的 )它和淮南子书是老学的唯物主义发展;而严君平的
《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唯心主义之玄学化的发展。
《老子指归》是老学的唯心主义之玄学化的发展。
至于道教思想是老学的唯心主义神学化至于道教思想是老学的唯心主义神学化
的发展,关于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争,我们有待保留,关于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值得注意的发展,关于熟者唯心熟者唯物之争,我们有待保留,关于其发展的脉络而言,值得注意
汉初黄老之治在西汉政治上的倡导人物: 汉初黄老之治在西汉政治上的倡导人物:
曹参:治齐,问诸儒治国之道,众议不定,问于盖公,教以清净无为之法。
曹参:治齐,问诸儒治国之道,众议不定,问于盖公,教以清净无为之法。
后继萧何后继萧何
为相,时汉惠帝,「萧规曹随」,民咸称善。
为相,时汉惠帝,「萧规曹随」,民咸称善。
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八年,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张苍等营文帝:汉惠帝死后,吕后专权八年,死后,丞相陈平、太尉周勃、御史大夫张苍等营
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
立刘邦庶子(代王)刘恒为帝。
(有一段故事) (有一段故事)
窦太后:文帝时与儒者辕固生辩老学,欲害之。
窦太后:文帝时与儒者辕固生辩老学,欲害之。
武帝十七岁时赵官、王臧即因武帝十七岁时赵官、王臧即因
之赐死。
之赐死。
景帝:景帝:
参考数据: 参考资料:
1. 管子心术上、内业篇;及帛书黄帝四经之若干文字。
管子心术上、内业篇;及帛书黄帝四经之若干文字。
参考书目:参考书目:
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哲学发展史. 秦汉.秦汉. 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汉初黄老学派)任继愈主编北京人民出版社(汉初黄老学派)
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 冯友兰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中国哲学史新编<共七册>冯友兰台北蓝灯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民国
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册第十七章、第三册第二十五章。
)八十年十二月出版(第二册第十七章、第三册第二十五章。
)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中国思想史张岂之台北水牛出版公司民国八十一年六月一日初版(第
二篇第一章)二篇第一章)
阴阳五行及其体系邝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阴阳五行及其体系邝芷人台北文津出版社民国八十一年十二月初版
(第三章西汉的政治人物及知识分子) (第三章西汉的政治人物及知识份子)
老子王弼注.老子王弼注. 帛书老子.帛书老子. 伊尹九主.伊尹九主. 黄帝四经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国七十一黄帝四经台北天士出版社民国七十一
年十月初版年十月初版
两汉思想史.两汉思想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祝瑞开着.祝瑞开着. 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一九八六年六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