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刘姓起源地 在北方,刘姓原来是匈奴贵族,通过「 ”永嘉之乱”我们便可发现端倪
在北方,刘姓原来是匈奴贵族,通过「 ”永嘉之乱”我们便可发现端倪 在西晋「 ”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城的汉族人民大批地流徙到长江流域,而留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和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等兄弟民族人民

在北方,刘姓原来是匈奴贵族,通过「 ”永嘉之乱”我们便可发现端倪
在西晋「 ”永嘉之乱”后,黄河流城的汉族人民大批地流徙到长江流域,而留在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和匈奴、羯、氐、羌、鲜卑、乌桓等兄弟民族人民一起,时而从关东(函谷关以东)被迁到关中(函谷关以西),时而从关中被迁到关东。无论从人数之多,次数频繁来说,都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 一、民族大迁徙的基本情况 这种民族大迁徙实质上是当时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的结果。自东汉以来,居住在我国西边和北边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由于受到汉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逐渐向内地迁徙。到西晋时,幽、并、雍、梁、秦、凉诸州已成为各民族杂居之地区。 匈奴族居住在今山西省临汾、离石、太原、忻州等地;羯族散居在今山西省北部和东南部;乌桓族散居在今河北省各地及辽宁省西部;鲜卑各部住在今辽宁省西南、河北省东北和内蒙南部;羌族住在今陕西省大荔、耀县、彬县等地;氐族住在今陕西省扶风、凤翔、兴平、周至、西安;巴氏住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一带。 民族大迁徙图 这些居住在西晋境内的少数民族,像匈奴族、乌桓族、羯族,大都按部族群居,不仅要向西晋政府缴纳赋税,服徭役,还要当兵打仗。他们之中,有的已脱离部族,沦为汉族官僚地主的佃客,甚至被成批地贩卖到外地作奴婢。他们备受压迫和剥削,对西晋政府及官僚地主异常仇恨。他们的上层分子也受到西晋政府「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忌,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因而心怀不满。这些上层分子在等待时机起兵,企图统治全国或割据一方称王称帝。 二、民族大迁徙加速了西晋覆灭 西晋政府经过「 ”八王之乱”以后,统治力量急剧削弱,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再也无力维持统一的局面了。伴随战争而来的旱灾、虫灾和饥荒,迫使灾民不得不离乡背井纷纷往南方流徙。从公元298年(惠帝元康八年)以后的十年间,汉、氐、羌等族流徙人数多达百万以上。其中从陕甘流入四川的约十万户,山西流入河南约三十万人,河北流入山东、河南约五、六万。流民到新地方后,大都以佣工为生,仍受尽当地地主豪强的剥削和欺凌,加上地方政府勒令流民限期回原籍,从而激起流民的起义。 在北方,匈奴贵族刘渊在今山西临汾乘机起兵,称汉王。渊死后,其子刘聪继立为帝,遣诸将攻洛阳。公元311年(永嘉五年)石勒在苦县(今河南鹿邑县)歼灭晋军主力二十万,接着和刘曜、王弥攻陷洛阳。刘曜屠杀了王公以下三万余人,把晋怀帝掳到平阳(今山西临汾)。这就是「 ”永嘉之乱”,又过了五年,刘曜攻下长安,西晋灭亡了。 三、「 ”永嘉之乱”后,为何统治者要强迫民户迁移到各自的管辖范围 「 ”永嘉之乱”后,北方地区战争更加频繁,屠杀、天灾、疾疫、饥荒更加严重。迫使黄河流域诸州汉族人民又成千上万地流徙到汉水流城、淮水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他们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当地居民一起,对南方的生产迅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还为东晋政府提供了无数英勇善战的士兵。东晋政府赖以击溃前秦苻坚百万大军的北府兵,就是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侨民中招募的。 取代东晋建立刘宋王朝的刘裕也是以北府兵起家的。据统计,自「 ”永嘉之乱”以后到刘宋王朝之间,约有侨户九十多万,占当时政府领民总数的六分之一。而豪强地主所隐匿的客户还不在其内。西晋亡后,在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六国。这些割据者,为了巩固统治,保证有足够的兵员和劳力,都贪婪地强迫民户迁移到各自的管辖范围内,特别是在国都附近集中的更多。 刘聪就在都城平阳集中了近百万的匈奴、羯、氏、羌、汉人。他设置的左右司隶部共领民户四十万,单于左右辅共领六夷二十万落。在平阳地区集中这么多人,粮食就成问题,再加上刘聪的各个儿子争位,无辜地杀害了十几个氐羌酋长和一万多人。于是激起六、七十万人逃亡,其中有右司隶部二十万户,左右辅十多万氐羌。石勒趁机派人接应,把他们安排在今河北诸县。 刘聪死后,刘曜在长安建立前赵,石勒在襄国(今河北那台市)建立后赵。石勒、石虎实行「 ”虚其心腹,以实畿甸”的策略,在战胜强敌后,将其首领及其强悍的部众迁徙到都城附近地区,既削弱地方实力,又充实自己的力量。他在攻破长安,灭前赵之后,把刘曜的大臣,秦、雍二州的大族以及从关东流徙到长安的世族,迁到襄国。 石虎在击败石生之后,又迁秦、雍二州的汉、氐、羌十余万户于关东。令氐族苻洪为流民都督,领部众驻枋头(今河南浚县西南),羌族姚仲弋为西羌大都督,领部众驻滠头(今河北衡水县南)。乌桓族审广、渐棠等部众也被迁到襄国。鲜卑段部两万多户也被迁到今河南省。又派夔安侵东晋荆、扬二州北部的郡县,掠夺七万多户到襄国。后赵亡后,集中在襄国及附近地区的青、幽、雍、荆等州的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万都纷纷逃回自己的家乡。 四、民族大迁徙的实质 在这次民族大流徙中,住在枋头的氐族苻洪原想趁机平定中原称帝,事未行就被人暗害,其子苻健率领部众西归,夺取了长安,建立前秦。而关东地区则为慕容氏建立的前燕所统治。前秦苻坚即位后,派兵灭了前燕,把慕容喡以下鲜卑王公迁到长安,还把「 ”关东诸豪杰及诸杂夷十余万户”迁到关中。同时,又实行「 ”凡我族类,支胤弥繁”的策略,把居住在关中的十五万户氐族,分驻到关东的龙城(今辽宁朝阳县)、蓟城(今北京)、邺城(今河北临漳县)、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洛阳、蒲坂(今山西永济县),以及陇西的抱罕(今甘肃临夏县)等军事要地。 总之,「 ”永嘉之乱”以后,各民族大迁徙的实质是各族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结果。这种大迁徙一方面使各族劳动者遭受了无穷的苦难;另方面,在共同的苦难中,彼此加深了了解,增强了团结,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王朝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安介生《民族大迁徙》 很赞哦! (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