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死人“做七”的风俗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死人“做七”的风俗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死人“做七”的风俗是怎样产生的?
禁忌是人们出于对某种神秘力量的畏惧、基于某些经验、观念和情感而形成的行为指向和行为方式上的自我限制。 客家民间有许多禁忌。例如: 1、春节禁忌。 春节禁忌也称“过年禁忌”,指十二月十六日至正月十五日一个月的禁忌。 春节本来出于对“年”的禁忌。邓云乡《红楼风俗谈》(中华书局1987年版)谓“年”字,按古文的写法,是一个象形字,有头有尾 ,脚向四面伸开,像一个大壁虎。据说是一种很可怕的爬虫,一岁之中,人家不遇到它,最好了,便平安无事度过了,因此烧一堆火,弄了一些好东西大家好好吃一顿,以示庆祝,这就叫做“过年”。后来,欢庆除旧迎新的岁首,就变成现在的“新年”和“过年”。 在传承过程中,春节禁忌所包含的畏惧和迷信的色彩渐为人与人之间皆大欢喜、互相爱护的情调所取。 客家俗话说:“入哩年界(年关)禁忌多”。客家民间奉行的春节禁忌包括:禁打骂小孩;禁打碎器皿;禁讲粗话恶语。张祖基的《客家旧礼俗》谓:“初一该日特别谨慎,唔敢讲恶话骂人,也少人出门,若使在初一早晨碰到好的事情、听到好的话,就作为系一年的好兆头,作为今年会利市。所以碰到人,就互相恭贺,讲各样的好话”;忌用不吉利的字眼,如病、死、苦、贫、灾、乱、荒、杀等;初三日忌出门访友,初三各家都习惯扫倒垃圾,送出屋外空地或河边去,喊做送穷鬼。因此这日少人出门;忌用针线,尤其忌在厅堂做针线活。 2、数字禁忌。 客家民间旧时禁忌四、六、七、八及初五、十四、二十三(旧称月忌日)。幼儿四岁,称两双岁,“四”与“死”谐音,故忌而讳之。客家人对数字“七”也很禁忌,正月初七日吃“七样菜”就是一个典型例子,除了因七样菜的谐音象征表示人们祈愿聪明勤劳、幸福长久之外,还隐含着人们对“七”这一数字的禁忌。因为在客家话中“七七八八”就是麻烦的意思。客家人的丧葬习俗中有“走七”、“七七”、“四七”、“做七” 禁忌之俗,也反映了客家人对于“七“的忌讳。“走七”俗称“撞七”,报丧后第28天(俗称“四七”)忌逢农历初七、十七、二十七,“撞七”则须举家走避,俗谓“撞三没撞四,撞得生人没点气”;“七七”(即报丧后49天)内禁孝子孝孙理发;忌碗筷叠放以防丧事层出不穷。“四七”俗称“妹子七”,有孝女备物祭奠的风俗。“做七”是指从死者去世那一天算起,每七日,孝子孝孙即须穿着孝服备牲醴拜灵,又称“筛七”。以“三七”、“五七”、“圆七”(即七七)为大七,一般中上家庭,常备牲醴果品等延僧诵经,仪式如同临丧“做斋”。 此外,每月的初五、十四、二十三,旧时称“月忌日”(即每月之忌日),俗语谓:“初五、十四、二十三,且婆有银莫去担”、“初五、十四、二十三 ,老君灶里不炼丹。”凡逢旧历七、八之日,乡间不相亲,有“七不出行,八不回家”的规矩,如客家歌谣所唱“初一就系初一头,初二还系新年头。初三就系穷鬼日,初四就系妹家日(回娘家)。初五又话出年卦,初六又喊嬲一日。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到,索性月半正来归。” 3、生育禁忌。客家民间有“六月六,伯劳掰伯母”之说流行,认为六月六日出生的孩子将祸及父母,故有所禁忌。 中国民间旧有“忌举五月子”的说法,《史记·孟尝君传》记云:“五月子长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宋书·王镇恶列传》亦记:“镇恶以五月五日生,家人以俗忌,故令出继疎宗,猛(镇恶祖父)奇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月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为镇恶”。客家民间“忌举六月子”可能是从“忌举五月子”移易而来的。 客家民间旧时还有“胎神”之说。广东兴宁罗姓编造的《通书》内“每日都写明胎神占在某处”。 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有的同“胎神”之说有关,有的却是有益的经验。客家民间的孕妇禁忌包括:禁食羊肝、鲤鱼、狗肉、兔肉、雀肉、山羊肉、虾蟆、黄蟮等,据说这类食品将引起灾、病因包括破相如“兔唇”等);忌跨牛、马绳,据说牛马皆怀胎12月而产,孕妇跨过牛马缰绳,将引起难产;忌坐“木马”,木马即木匠工作时常用的木架,据说孕妇坐了木架,木匠盖的房子就不吉利,这里有轻视妇女的“不洁”的观念在作祟;忌孕妇并排而坐,据说这样会影响胎气。 4.日常生活禁忌 衣服忌反着穿。反穿衣服如穿孝服,表示家中服丧事。 食饭挟菜忌用筷敲击盘碗,用筷子敲击盘碗是乞丐讨吃的手法,也是逗狗猫等畜牲进食的讯号。同时忌将筷子竖插在饭菜碗上,这是祭死人的方式。 住房内摆设眠床忌正对屋顶横梁。认为横梁压顶预凶,且易生恶梦。床位不可直向房门,也不宜脚朝门口睡觉,这是丧事象征。 出门办事忌逢“三煞日”、“空亡时”。 生了小孩不直呼生了,称“供”了或“轻”了,“产”了。 老人年老了不宜直呼“老”了。“老”了是死的代名词,宜呼年岁多了或年岁高了。 探病时间忌在下午、晚上和农历初一、十五日。下午谕日已过昼,晚上谕日落西天,初一、十五日是敬神祭鬼的日子。问讯病人忌直呼病字,宜问“那时不自在?”“那里不自然?”称小儿病了叫“不乖”。 死人忌逢农历初一、十一、二十一。死后七天逢七叫“撞死”,认为家中会闹“风煞”。逢七的当天,全家人和共屋的邻居都要清早离家出外“避煞”,午后才能回来。 忌用猪、猫无偿赠亲友。客家俗谚“猪来穷、狗来富、猫来带麻布”之说,带麻布是指要穿孝服,不吉利。即使对方收了狗猫也要回赠礼物才算吉利。 路遇不认识的中、青年妇女问讯,忌称“大嫂”、“大婶”、“伯母”、“叔娘”之类称,宜称“大姐”或“细妹”。否则易错称得罪人。 “胞衣”保密。胞衣,即婴儿胎盘,在梅州客家地区,人们十分珍视自己的“胞衣迹”(埋藏胞衣的地方),历来有对婴儿的“胞衣”保密的习俗,每当婴儿出生后,婴儿胞衣 只有当祖母的才有权处理(如果祖母不在,则由父亲处理,)一般是将胞衣埋藏于自家祖居地范围内,埋藏胞衣的地点是永远保密的。 旧时紫金民间多忌讳:乌鸦叫,乌鸦为鬼马,叫了必有人死。忌黄昏鸡啼。有一更(啼)火(失火),二更(啼)贼(失窃)之说。忌母鸡打鸣。谓母鸡啼为阴阳颠倒,阴盛阳衰,主祸事,家门不吉。忌耳朵发烧。有“左耳烧财(破财)”、“右耳烧事(祸事)”,“两耳烧没点事”之说,有人耳烧时,撕纸一张,中间挖空,套于发烧之耳,谓之“戴纸枷”,说是可“避邪”。忌眼皮跳,说是“眼皮跳,有路跑”(指有事要跑路)。忌尸体入屋,认为“冷尸入屋败到笃(底)”,故身死异地者,只能停尸于屋檐下。孕妇忌看怪相听怪声,看了、听了怪相、怪声,会产怪婴。有“看猴生猴,看伯公生伯公”(指泥菩萨)之说。忌说“血”字,客家话“血”、“黑”同音,故猪血称为猪红。做屋忌说上梁,客家话中“上、丧”谐间,故上梁称“升梁”。忌大年初三作客,大年初三为“穷鬼日”,此日有客上门,则客为“穷鬼”,主人一年不吉。 佛冈客家人虽然长期与讲白话的民系杂住,但仍然保留许多传统的禁忌:忌开口骂人“X你妈”!常因吵架时骂了“X你妈”而引起斗殴,因为这句话侮辱了人的母亲,太令人难忍。忌做客坐横头(即靠屋尾台桌那行座位),因为那一行座位要让给主家长者坐的。忌新生儿安的名与长辈同一名,特别是不能跟直属长辈同一名。 揭西的客家地区,孕妇若遇亲人逝世,送葬戴孝时腰身不缚麻皮。凡办各种大小喜事或其它工作都不要见到孕妇,认为被孕妇遇着或看了会不吉利。小孩不能让孕妇抱,认为抱后小孩会多灾疾。酿洒、蒸各种糕、蒸米干,制米干粮(米干是用糯蒸熟,晒干后炒,加白糖,麦芽等制成米枋糖块:称米干。河婆、五云、上砂,下砂等乡镇,每年过春节,都有制米干糖的习俗)等,也不能让孕妇到场,认为被她看了,米干糖会松散不成块。母猪,母牛产子或啼后不满月,也不能让孕妇看到,否则,猪、牛子会多病。新娘的床沿或婴儿睡的眠床边沿,孕妇不可乱坐,坐了会引起他(她)们夫妻不和或小孩多灾疾。孕妇睡床上的被席,枕套、蚊帐等,洗时不用沸水烫,怕烫伤了“胎神”。 揭西有些姓氏与某种动物的名称同音,这一姓氏的人,就会给这种动物另起一名称,以免犯讳。揭西河婆一带的姓氏虽然未满百姓,但也不下七八十姓之多。其中也有一些姓氏与某种动物或言词避讳。例如杨姓人就把“羊”称作“幼毛”,把宰羊说成是“宰幼毛”,把山羊称作“黄京”;黄姓人把黄牛称作赤牛或沙牛;马姓人就把马说成“四脚”;朱姓人就把猪叫作“肥货”……除此以外,姓温人就不说“猪瘟”“鸡瘟”;姓谢人就不喜欢人对他们说“感谢”,而应说“多谢”,因为客家话“感”与“减”同音;姓刘的人就不说“割瘤”;姓古的人就不说“打鼓”;姓壮的人就不喜欢听“装死”一词;姓罗的人也不喜欢听“烂箩”或“坏箩”等名称…… 因此在与揭西人交往时,如不懂这些忌讳,就会引起误会并因此而带来不愉快。
中国GDP是怎样产生的
太强了。 . . 什么时候大家都去给国家增加点GDP吧. . . 查看原帖>>
求采纳
中国画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太大。它属于美术史的题目。简单地说产生于实用美术,如:陶艺,墓葬,青铜……,
但真正独立出来还有待研究,我记得孔子有言:绘事后素。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绘在素(无色织物)之后”(即:md说“一张白纸可画最美最好的图画”),可见已经有了绘画。传言上古时代已经有将“圣贤”成像挂壁,以成教化。但无实物可证,目前可见最早的国画作品,决不能作为国画诞生的佐证,这点可以不必多说。
总之,这个问题只怕没有多少人能准确地回答。
旋风是怎样产生的,漩涡气流是怎样产生的
旋风
概论
旋风是打转转的空气涡旋,是由地面挟带灰尘向空中飞舞的涡旋,这种涡旋正是我们平常看到的旋风,它是空气在流动中造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成因
当空气围绕地面上象树木、丘陵、建筑物等不平的地方流动时、或者空气和地面发生摩擦时,要急速地改变它的前进方向,于是就会产生随气流一同移动的涡旋,这就刮起了旋风。但是,这种旋风很少,也很小。
旋风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当某个地方被太阳晒得很热时,这里的空气就会膨胀起来,一部分空气被挤得上升,到高空后温度又逐渐降低,开始向四周流动,最后下沉到地面附近。这时,受热地区的空气减少了,气压也降低了,而四周的温度较低,空气密度较大,加上受热的这部分空气从空中落下来,所以空气增多,气压显著加大。这样,空气就要从四周气压高的地方,向中心气压低的地方流来,跟水往低处流一样。但是,由于空气是在地球上流动,而地球又是时刻不停地从西向东旋转,那么空气在流动过程中就要受地球转动的影响,逐渐向右偏去(原来的北风偏转成东北风,南风偏转成西南风,西风偏转成西北风,东风偏转成东南风)。于是从四周吹来的较冷空气,就围绕着受热的低气压区旋转起来,成为一个和钟表时针转动方向相反的空气涡旋,这就形成了旋风。
这种旋风的中心,由于暖空气不断上升,加上四周的空气不断旋转,所以很容易把地面上的尘土、树叶、纸屑等卷到空中,并随空气的流动而旋转飞舞。如果旋风的势力较强,有时会把地面上的一些小动物,如小蛇、小虫等卷到空中去,在尘沙弥漫中随风前往。
一般小旋风的高度不太大,当它受到地面的摩擦或房屋、树木等的阻挡时,就渐渐消散变成普通的风。
也许有人还会问:既然地面受热就容易起旋风,那夏天比春天还热,为什么夏天旋风少而春天旋风多呢?这是原因夏天天气虽然很热,但是地面的草木青青,土地湿润,气温相差不大,所以夏天很少刮旋风。可是,在春天,树叶还没有全长出来,草也刚发芽,庄稼地是一片光光的,处处没遮没挡,这就容易晒热,使地面上空气的温度变化较大,就容易刮旋风。
旋风能挟带灰尘、乱纸向空中飞舞,当然也能把地面的热量、水汽等带到空中,所以,它造成了空气的热量、水汽等的垂直混合,使空气中热量和水汽等的垂直分布均匀。但在地面附近旋风很小,垂直交换作用不大,因此在紧贴地面气层中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
另外,发生在南半球及北印度洋的强热带气旋也叫旋风。
漩涡气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感到周围的空气经常处于一种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快忽慢的运动变化之中,这说明空气有不规则运动的特点。这种运动气象学称为乱流,又称湍流、扰动气流。
扰动气流的形成按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动力扰动,另一类是热力扰动。动力扰动气流形成原因之一是大气在流动中遇到障碍产生的波动和漩涡。二是两个互相靠近的不同风速、不同风向的气层交界处所产生的气流漩涡。
女人是怎样产生的,男人是怎么产生的,宇宙是怎样产生的,
这个问题有点深奥。不过据我所知,男人和女人开始是由猿类演变来的,后来就是怀胎十月出生的。至于宇宙,应该是大爆炸产生的吧。知道有点不靠谱,请见谅。我就这点水平。。
中国国歌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国歌诞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未正式制定前,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被称为中国民族解放的号角,自1935年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诞生以来,在人民中广为流传,对激励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起了巨大的作用。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把这首歌作为代国歌,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传统和居安思危的思想。
1978年3月5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义勇军进行曲》新词。1982年12月4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决议,撤销1978年3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词,恢复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
中国克隆羊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克隆羊成功诞生 可取代深海鱼油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发布时间:2012-04-26 09:50:28浏览次数:15
从外表上看,刚出生一个月的绵羊“鹏鹏”实在称不上英俊。但这并不妨碍它的照片登上媒体,并且吸引了人们的目光。
4月16日,华大基因研究院向媒体宣布,由该研究院、深圳华大方舟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开展的“农业部绵羊转基因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第一只手工转基因克隆绵羊成功诞生。
身材矮小、毛色发黄的鹏鹏,集聚了中国科研人员的两项努力:手工克隆的技术降低了克隆的成本和难度,有利于进一步普及;转基因则有可能让羊不仅能产肉、产奶、产毛,体内还能合成深海鱼油中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鹏鹏本身会因为这一特殊的基因而变得更加健康;而在今后,人类也有可能食用羊肉来代替昂贵的深海鱼油。
“这是一举两得的研究。”项目负责人、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马润林研究员说。
高中生也能做的克隆技术
在鹏鹏降生之前,它已经有一些“身世”相似的朋友了。哈佛医学院的一位华人教授曾经在2004年和2006年分别得到了转基因鼠和转基因猪;2008年,中国农业科学院做出了转基因克隆猪,两年后,内蒙古一位教授也做出了一只转基因克隆牛。
而这一回,科研人员把目光投向了羊。
为了选取合适的克隆对象,研究人员专门到新疆的一家羊场。在那里,他们根据羊场对每只羊性能和日常情况的记录,挑选了一只“肉质和毛都比较好”的公羊。工作人员在它的耳缘取下了细胞,作为克隆的“种子”。张鹏介绍说,这是因为耳缘的细胞好采集,“对羊的伤害也比较小”。
在正常的繁殖过程中,一只羊的诞生应当需要“父母双方”的努力。它们各自提供的精子和卵子携带父母双方半数的染色体,在受精的过程中进行基因组融合。这样小羊生出来就会“有些地方像爸爸,有些地方像妈妈”。
克隆产生的小羊鹏鹏却没有传统意义上的爸爸妈妈。它的产生过程就像制造一颗全新的“鸡蛋”:研究人员先准备好一颗卵子,像“取出鸡蛋的蛋黄”那样,把它承载遗传信息的细胞核清除掉。然后,再把绵羊体细胞的“蛋黄”——细胞核,塞回卵母细胞的蛋壳里。这颗全新的“鸡蛋”虽然来自两个不同的个体,但它的遗传基因,全部来自同一只羊。
1996年,英国科学家用这种方法培育出了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在那之后很长的时间里,“克隆”都是一个很复杂的技术。困难的来源,是细胞外面的那层“蛋壳”。
在卵母细胞的外面,有一层坚韧的透明带,这种像胶质一样的“蛋壳”包裹着卵细胞,保护它在受精、发育的过程中不被破坏。但在克隆的过程里,“蛋壳”却令研究人员的操作难度大大增加。研究人员需要先把卵母细胞固定住,再用细细的针扎入卵母细胞的“蛋壳”,抽出里面的细胞核,然后,再从同一个小孔上,把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塞回去。
为了完成这一系列精细的操作,研究人员需要成本高昂的显微操作仪把卵细胞放大100多倍,也需要长时间的培训、练习。但卵细胞的体积实在非常“迷你”,在穿透“蛋壳”的过程中,只要一不小心整个细胞就被扎穿了。
2003年,在丹麦奥胡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杜玉涛突然接到邀请,去参加实验室一项克隆猪的研究。她觉得非常意外。
“我可是对克隆一窍不通的。”她当时对自己的导师说。
实验室正在尝试的,是一项全新的克隆技术。科研人员不再致力于精密地穿透“蛋壳”,而是换了个思考的角度:把蛋壳去掉怎么样?
在反复实验后,杜玉涛和她的同事们用一种特殊的酶溶掉了那层麻烦的“蛋壳”。坚固的“鸡蛋”只剩下了柔软的细胞质和细胞核,想要拿走“蛋黄”,也不再需要精密的针管,而只需要一片刀片。
如今,在这种被命名为“手工克隆”的技术里,昂贵的显微操作仪被换成了价格只有其1/10的普通显微镜。在放大40~50倍的镜头下,研究人员能够轻易地找到细胞核所在的区域。只需要用小刀片一切,“去核”的工作就完成了。
之后的工作,就是将另外一颗“蛋黄”放进去。研究人员把供体细胞的细胞核和卵母细胞的“蛋清”放在一起,并且用生物胶把它们粘起来。随后再用电击,让它们真正融合在一起。
“如果技术可以成熟运用,那克隆就会变成一件很简单的事。”杜玉涛说。2007年,从丹麦回国,加入华大基因研究院之后,杜玉涛把这一技术也带回了国内。过去几年,她和同事用这一方式成功地克隆了近一百头猪和牛。事实上,如今在华大的实验室里,一些参加夏令营的高中生在短暂的培训之后,都能尝试着进行操作。
吃肉有吃鱼的效果
当然,鹏鹏的诞生仍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最直接的问题是,绵羊只在春秋两季发情,因此,只有在这两个季节,研究人员才有可能抓紧时间,取到高质量的卵母细胞。
2010年10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博士张鹏第一次来到新疆的实验室里。这个临时被划出来的实验室没有过滤系统,也没有空气监控,他们放好仪器一看,能活动的空间只剩下三四平方米。
更严重的是,虽然10月的北京还是秋高气爽,但在新疆,天气已经非常寒冷,绵羊也不再发情了。张鹏和同事在那里摸索奋斗了两个月,也没有提取出合适的卵母细胞。
“没办法,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张鹏说。
来年春天,他们再一次来到新疆。这一回,天气慢慢变暖,他们也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卵母细胞。在把绵羊“体细胞”引入卵母细胞的时候,科研人员还做了一项新的尝试:在细胞核里“拼贴”了一段基因,希望鹏鹏体内能够合成一种不饱和脂肪酸——Omega-3。
Omega-3是人体必需的一种脂肪酸,科学实验证实,如果Omega-3摄入不足,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类风湿和一些癌症的发病率就会提高。长期以来,人类一直通过深海鱼油等食品来补充自己所需的Omega-3,而这一回,中国的科研人员希望找到另一种途径,让其他的生物也能合成这种稀缺的成分。
张鹏介绍说,尽管深海鱼油中富含Omega-3,但鱼类并不能合成这种物质,它们只是食用了大量含有Omega-3的海藻而已。事实上,高等动物都无法自己合成Omega-3——在进化的过程中,这个基因已经被丢掉了。
现在,科研人员希望能通过基因工程,让羊重新“捡回”这种功能。研究人员通过对低等动物线虫的克隆,得到了合成Omega-3的基因片段,并且把它改造成适合哺乳动物的表达。然后,再把它们转移到绵羊的基因组里。
马润林用“裁缝”来比喻自己的工作:“我们用工具酶将基因剪成一段一段,再把它们重新整合、组装,插入目标基因组里。”
事实上,这并不是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第一次尝试。早在2008年,研究人员就开始尝试着让克隆猪携带合成Omega-3的基因,并且在2010年获得了成功。如今,这些小猪仍然生活在广东惠东的猪场里。研究人员确认,与普通的猪相比,它们的肉里脂肪酸含量有所变化,Omega-3含量比较高,而过量摄入会危害健康的Omega-6含量则比较低。
马润林希望,这样的技术能够让人们不再依赖昂贵的深海鱼油,而是仅仅通过吃肉、喝奶,就能够补充原本稀缺的Omega-3。“这样可以减少对深海鱼的伤害,让遗传资源自身发挥作用。”他说。
转基因动物投入市场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在合成了克隆胚胎之后,张鹏和同事每天在实验室里观察,希望找到发育成囊胚的胚胎,因为只有形成囊胚之后,克隆胚胎才有发育成一个完整生命的可能。不过,在挺长一段时间里,张鹏每次都只能失望地回来。后来,他甚至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夏天到来的时候,变化终于出现了。张鹏在实验室里突然发现了一个囊胚,他兴奋地马上打电话,给同事们汇报结果。
“我们非常高兴。”张鹏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成功:个体细胞有了发育成个体的能力,这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5个月的怀胎之后,张鹏和同事们在鹏鹏的预产期到来的时候,再一次来到新疆。不过,生产过程并没有想象中顺利,因为迟迟等不到分娩,研究人员最后给“代孕”的母羊做了剖腹产的手术。
当鹏鹏从母羊的肚子里被拿出来的时候,它一动不动,像死了一样。“又紧张又害怕”的工作人员一边拍它,一边给它擦去鼻子里的羊水,几分钟后,它才慢慢地动了起来。
如今,鹏鹏还在一个实验羊场里继续成长。张鹏说,鹏鹏能否自己合成Omega-3,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测,但它身上的确携带上了那段被转入的基因。
“它100%是转基因动物。”张鹏说。
事实上,鹏鹏不仅是科学研究的产物,也是我国农业发展“战略储备项目”中的一个部分。国家农业部门专门出资支持,培育动物新品种,对生物技术进行战略储备。作为这个动物新品种培育项目的负责人,马润林说,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的两个应用方向,一个是协助解决人类的粮食产品,另一个是协助解决人们的健康。鹏鹏这只转基因克隆羊,则同时具备两个方向的用途:一方面提高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另一方面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和抵抗力。
不过,这只羊也绕不开围绕着它“身世”的争论。无论是克隆还是转基因,都绕开了正常的繁殖过程,其安全性也一直受到公众的质疑。
“我们理解这种争议。”马润林说,“转基因生命可以为我们人类特定的目标服务,但它不会取代自然界的过程。我们没有太多机会战胜自然,因为自然界的选择是很完美的。”
如今在中国,克隆转基因动物的研发还在不断进行。杜玉涛介绍,他们曾经通过转基因的方式,使牛、羊分泌的乳汁也含有人乳的血清蛋白、乳体蛋白。这样,牛羊的乳腺就像一个合成蛋白的“小车间”,只要泌乳,就会不停地生产出这种蛋白。
更大规模的应用是对克隆猪展开的。研究人员将特定的基因转移到克隆猪的身上,使它们更容易患上糖尿病。这样,制药公司就能够更加便利地进行药物试验,推动治疗糖尿病药物的研发工作。
“这就是手工克隆的价值。”杜玉涛说。
至于即将满月的鹏鹏,研究人员还需要对它进行进一步的检测,一方面要严格测试它自身合成的Omega-3和其他物质是否安全,另一方面,也要检查新的基因是否会让它有什么不好的变化,比如更容易生病等等。
“我们吃下去的东西,会被消化为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各种营养物质,而不会作为基因在体内做任何功能表达。”马润林说,“如果这个物质本身没有毒,对环境和生物本身也没有毒性,那么人吃进去就是安全的。”
不过,目前看来,这些技术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相当遥远。杜玉涛认为,实验室的能力还不足以承担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马润林和张鹏则从安全的角度考虑,要保证转基因动物做成的食品没有副作用、负效果,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观察。
“我个人认为,转基因动物要投入市场还需要一段非常长的时间。”张鹏说。
中国红旗是怎样产生的
国旗的由来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国民党反动政权覆灭。在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确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gcdzg,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旗面为红色,象征革命,星呈黄色,表示中华民族为黄色人种。五颗五角星互相联缀、疏密相间,象征中国人民大团结。每颗小星各有一个尖角正对大星中心点,表示了人民对党的向心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