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路交通的无障碍设计
现代城市的质量与文明水平的衡量标准之一,就是城市是否提供专为老年人、残疾人精心设计的“无障碍系统”。“无障碍系统”包括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两方面。前者旨在解决老年人、残疾人“住”的问题,后者重在满足他们“行”的需求。
近年来,不少国家在道路交通的无障碍设计方面有许多发展。美国规定,方便老人、残疾人坐轮椅或乘公交车出行,是交通部门应尽的义务;丹麦规定,每天至少有一趟里程超过100千米的公交班车,车上设有升降轮椅专座;德国每年从政府公用费中提取专款改造公交车辆,使轮椅能够方便地使用。同时,一些国家还对地铁、轻轨车站局部设计修订标准,配备专门通道,使坐轮椅的乘客能方便自如地从站台直接进入车厢。
为了方便老人、残疾人步行或轮椅出行,道路系统必须进行无障碍设计。人行道应连续、平坦,路面不宜光滑;在所有人行道与道路衔接的通路处,消除阶沿石形成的“陡坎”,代之以缓坡;尽量不用人行天桥,代之以过街地道,其进出口坡道陡坡必须小于2%,且沿堑墙安排扶手拉杆,使坐轮椅者能独立地上下过街地道。老人、残疾人出行,多是短途且需要经常歇息,因此沿路绿化带树阴中,适量布置凳椅,安排若干服务性小店,也是十分必要的。此外,适用于各类老人、残疾人的交通信号、牌示、响笛、地标等,也应当合理规划与布设。
我国现有老年人1.2亿,残疾人5000万,因此,方便老人和残疾人的无障碍道路交通设计显得十分重要。北京在1988年,曾对王府井地区进行过无障碍设计改造,部分过街地下通道专门考虑了轮椅通行的需求;上海在进行新外滩建设时,也专门考虑了道路的无障碍设计。然而就全国而言,无障碍设计尚未普及,老年人、残疾人的安全出行,往往还不得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来完成,他们的出行能力受到了道路交通条件的极大限制。
![]() |
所以,道路交通的无障碍设计,不仅仅是一个技术的问题,更需要全体人民的理解和关心。
关键词:道路交通 无障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