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清为何能统治中国三百年?有一支军队很厉害,专门用来看管汉人
满清为何能统治中国三百年?有一支军队很厉害,专门用来看管汉人
八旗最初源于满洲(女真)人的狩猎组织,是清代旗人的社会生活军事组织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
雍正皇帝在描绘八旗军驻地时,则用了一句“隐然有虎豹在山之势”。八旗军士气高涨如虎豹,却藏住了自身的爪牙隐忍不发。其实,雍正的这句话还向我们透露了另一层信息,那就是:“满清统治者处理政治矛盾和满汉关系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了。”
如今,很多人都觉得八旗士兵在入关后不负往日凶名,其实,这正是满清皇帝散播的迷雾,他们的目的就是让人忽略这支隐于山上的虎狼之师。我国历史上仅有两个统一中原的朝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分别为元、清两朝。同样,作为外族统治,满人稳坐江山三百年,统治时间数倍于蒙元。努尔哈赤入关时,满人中能打仗的士兵只有二十几万,在进入中原后却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打压汉族,镇压各方势力的反抗,建立起一个铁桶一般的政权。
所以,很多史学家认为:大清的成立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在世界史中也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有人说,满人在入关后之所以稳坐江山三百年,完全是因为他们的统治被“汉化”了,在沿袭了唐宋明三朝的传统封建制度后,掌握了统治汉人的不二法门,守住了江山。这种说法虽有道理,却不尽然,清朝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却又“青出于蓝”。正是这些与明朝不同却又高明的地方,使清朝统治者能够驾驭中原。
其中,最别具一格的就是八旗制度。满清历代统治者都将八旗视作满人的根基,不断强调八旗对于稳固统治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政权,都有其建国之基。八旗制度帮助满人建国,又随着清朝覆灭走向末路,这也恰恰说明满清统治并未被彻底“汉化”。令人感到惋惜的是,我国史学家对于八旗制度并没有太多重视,在修撰清史的过程中,竟然,忘了给“八旗制度”留一席之地,在几十个满清统治的规章用典之中,也没有“八旗志”的出现。
努尔哈赤自举事建国起,到入关进驻北京,短短二十八年时间,这群住在群山中以游猎为生的女真人完成了定都北京的伟业。纵观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论发展效率根本无出其右者,对此,许多史学家仅以一句“骁勇善战”概而括之。就像是金代完颜阿古打的“猛安谋克”制一样,努尔哈赤也有自己的“八旗制”,这才是努尔哈赤赖以逐鹿中原的资本。
起初,满人有名为“牛录”的组织,也就是十个满族猎人组成的狩猎团体。1601年,努尔哈赤对这一组织进行了改造,由每个“额真”管辖三百人的“牛录”,而这些“牛录”归白、红、黄、蓝四旗管辖。几年后,努尔哈赤再次优化了“牛录”的体制,并扩增了四旗,这就是八旗的由来。
八旗军有两种特点,首先,是军民结合,闲时为民耕作,战时为兵上阵,并不荒废。其次,为军政一体化,执行任务时受调派,没有任务时归旗主调遣,既以旗治人,又以旗统兵。在打仗时,八旗兵根本不需要辎重补给便能出征,所有军备全靠自给自足。并且,在皇太极登基后,在满人八旗的基础上增设了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自此八旗军又有汉、蒙、满之分。
满人八旗以轻骑兵轻火器兵为主,在吸纳了擅长重骑的蒙古八旗和擅长重火器的汉军八旗后,八旗军的作战水平直线上升。然而,八旗始终是满人的根基,虽然有蒙古人和汉人加入,但是,大权仍集中在满族贝勒手中,这是毋庸置疑的。有了这支骁勇善战的劲旅,满清统治者在与各地起义势力和南明作战时游刃有余,其势摧枯拉朽无可匹敌,这是八旗军最鼎盛的时期。
定都北京后,满清统治者面临着复杂又严峻的形势,此时,全国都处于民族矛盾中,满族皇帝能够依靠的不是八旗还能是谁?降清的明军被编制成绿营,人数是八旗军的几倍,但是,满清统治者根本不敢依靠这群降卒。满清统治者绞尽脑汁的思考:如何使得八旗这支亲军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精锐作用,所以,他们本着强军的宗旨对八旗军推行了一系列改革。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让八旗兵从军民结合转化为职业军人。
满人入关后每个八旗兵虽照例领到了自己的“份地”,但是,局势却不允许他们闲时为民,参与农业生产。由此,八旗兵们选择将自己的土地倒手转卖,大部分八旗兵都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保障八旗兵的利益,满清统治者采取了“定旗饷政策”。
“定旗饷政策,也就是给八旗兵发工资,此外,每年还会发给八旗兵24斛米,为他们修建房屋,八旗兵每逢婚丧嫁娶还可以向朝廷支取一笔银两。
此外,为了让八旗兵“好钢用在刀刃上”,满清统治者将一半的八旗兵驻扎在京郊,拱卫首都。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省会城市、军事要地、边关海关均由八旗兵把守。其目的就是控扼京师以外所有最重要的军事据点,是为驻防。
主要形成以下几条驻防线:
运河驻防线(京师、德州、京口、杭州)、黄河驻防线(德州、开封、西安)、长江驻防线(江宁、京口、荆州、成都)、东南沿海驻防线(杭州、福州、广州)、此外还有京畿驻防线、关外驻防线、塞外蒙古编旗驻防及甘肃新疆驻防线等等。
清廷根据旗民分治的原则,在驻防地为旗人筑城别居,或者在城内划出一角令旗人居住,通常称之为“满城”。

其实,这批驻守在外的精锐八旗主要作用并非参与防务,而是监视汉军绿营。
清初,全国共有近八十万绿营军,这些人都是汉人,且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满清统治者让十万八旗兵分管这八十万绿营军,又让这八十万绿营军控制镇守各地,就像是以臂使手游刃有余,这项举措可谓十分高明。
这样一支不仅常驻于边疆,而且常驻于腹里内地的制度化的武装力量为历朝所未有,是满洲统治者维护统治的主要工具。直至18世纪中叶,八旗营区终于系统地分布于全国的军事要地,实行永久性的驻扎。
并且,参与各地防务的八旗军有两大特点,这两大特点均被史学家忽略不计,其实,这正是八旗兵增强满清统治作用的要素:
一是、满清统治者虽然从原则上让八旗士兵驻守在全国各要地,让他们发挥着镇压汉人的作用,但是,在具体做法上却十分微妙。驻守在各地的八旗兵从不与老百姓混居,而是集中住在满营中,很少招摇过市,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守在营地不轻易出动。
每当地方有治安问题,先是有地方府衙出面,若处理不了则有绿营出面解决,让绿营的汉军抛头露面做恶人,八旗兵则暗中观察从旁指挥。所以,雍正才会说:“八旗兵就像是隐匿在山上的虎狼,隐而不发。”其实,这就是统治者想要八旗军达到的效果。
二是、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八旗兵总体分为两种:一种是我们先前说过的,驻守在各大省会、交通要道、边境防线上的八旗兵,他们是正规的职业军人,靠朝廷下发的军饷生活。另一种则仍驻守在东北三省,由于,这批八旗兵驻守在家乡,所以,保留了军民结合的特点,靠耕种自给自足,并不是很依赖朝廷的粮饷。
但是,驻守在繁华省会的八旗兵,难免会受社会环境影响,贪图享乐,慵懒无为。部分史学家看到这部分八旗兵,所以,觉得八旗兵整体的战斗力都有所衰退。
《清史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太宗征藩部,世祖定中原,八旗兵力最强。圣祖平南服,世宗征青海,高宗定西疆,以旗兵为主,而辅之以绿营。仁宗剿教匪,宣宗御外寇,兼用防军,而以乡兵助之。文宗、穆宗先后平粤、捻,湘军初起,淮军继之,而练勇之功始著,至是兵制盖数变矣。……以兵兴者,终以兵败。呜呼,岂非天哉! ”
如今,史学界中大部分人都以此为基础,将其引申为公论,说:“八旗兵的战斗力在康熙时期就已开始衰退,绿营随之崛起... ...”实际上,在《清史稿》的这段文字中,绿营军起的只是“辅之”、“助之”的作用,从整体大局上来说,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八旗军。只不过,这支队伍始终站在幕后主持大局,并未抛头露面罢了。
实际上,八旗兵的衰落与整个大清王朝处于同步状态,十九世纪清朝国力衰退,军事实力急转直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八旗武力的衰弱。八旗兵之所以不复往日荣光,我们不能仅以一句“腐败”来概括,八旗衰落的牵涉了许多问题。可惜,在留下的史籍中,很少谈及军事,就算是谈到了说得也是绿营军,我们很难见到关于满清根基八旗军的身影。
所以,我们根本没办法找到八旗兵衰落的根本原因。
努尔哈赤入关后,八旗军享受的是“额外待遇”,使这群原本靠闲时务农经商的八旗兵们失去了经济来源,只能成为靠着朝廷养活的寄生阶层。清初八旗军数量不多,国库尚充盈,能够养活这群军人军属。清中叶后,朝廷的经济状况越来越差,八旗人口也随着八旗子弟不断开枝散叶越来越多,朝廷逐渐无力养活八旗士兵。
眼看八旗陷入危机,朝廷将八旗中的蒙古人、汉人逐渐踢出八旗,以保障满人八旗的利益,可是,这项举措治标不治本,根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满族统治者根基的八旗兵逐渐陷入危机,在八旗基础上,建立的政权也在发生着动摇。
太平天国事件后,八旗兵遭到致命打击,根基受损的满清就此走向末路,陷入无可挽回的败局之中了。可以说,八旗制度与清政权相始终,它既是清王朝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也使清王朝最终走向衰败没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