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天净沙白朴 历史趣谈: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火烧 2022-02-01 00:44:42 1064
历史趣谈: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导语: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

历史趣谈: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导语: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 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 ,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县) ,晚岁寓居 白朴(1226—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 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 ,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 , 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 ,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 家、杂剧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代表作 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 、 《裴少俊墙头马上》 、 《董月英花月东墙 记》等。 白朴(1226—1316)字太素,号兰谷;原名恒,字仁甫,祖籍隩州 (今山西河曲) ,后迁居真定(今河北正定) 。与关汉卿、郑光祖、马 致远一并称为“元曲四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 为金宣宗三年(1215 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 和间进士,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 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交往甚好。 白朴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本应优游闲适,读书问学,以便将来博取 功名。

天净沙白朴 历史趣谈:白朴简介 元代著名的文学家元曲四大家白朴生平

然而,他的幼年却偏偏遭逢兵荒马乱,他只得同家人在惊恐惶 惑中苦熬光阴。他出生后不久,金朝的南京汴梁已在蒙古军的重重包 围之下,位居中枢的白华,整日为金朝的存亡而奔忙,从而无暇顾及 妻儿家室。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 年) ,蒙古军树炮攻城,哀宗决计弃 城北走归德白朴简介,白华只得留家人于汴京,只身随哀宗渡河而上。次年三 月,汴京城破,蒙古军纵兵大掠,城内士庶残遭杀戮,财富遭到空前 洗劫。战争中,白朴母子相失,幸好当时元好问也在城中,才把他和 他的姐姐收留起来,在乱兵和饥荒中救了他的性命。四月底,元好问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携带白朴姐弟渡河北上,流寓聊城,后寄居于冠氏(今山东冠县)县 令赵天锡幕府。元好问虽也是亡国奔命之臣,生活至为艰辛,但他视 白朴姊弟犹如亲生,关怀备至。白朴为瘟疫所袭,生命垂危,元好问 昼夜将他抱在怀中,竟于得疫后第六日出汗而愈。白朴聪明颖悟,所 以从小喜好读书,元好问对他悉心培养,教他读书问学之经,处世为 人之理,使他幼年时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白朴的父亲白华于金朝灭亡后投降了南宋,做了均州提鲁(八品 官) 。然不久,南宋均州守将也投降元朝,白华遂北投元朝。

蒙古太宗 九年(1237 年) ,白朴 12 岁时,白华偕金朝一些亡命大臣来到真定, 依附在世守真定的蒙古将领史天泽门下。同年秋,元好问由冠氏返太 原,路经真定,遂将白朴姊弟送归白华,使失散数年的父子得以团聚。 父子相见,白华感到极大的快慰,他有一首《满庭芳· 示列子新》词, 表述当时的心情:“光禄他台,将军楼阁,十年一梦中间。短衣匹马, 重见镇州山。内翰当年醉墨,纱笼支高阔依然。今何日,灯前儿女, 飘荡喜生还”。他也十分感激元好问代为抚育儿女之恩,曾有诗谢之曰: “顾我真成丧家犬,赖君曾护落窠儿。” 随着北方的安定,白朴父子也就在真定定居下来。从此,他按照父 亲的要求,写作诗赋,学习科场考试的课业。他对律赋之学颇为上进, 很快即以能诗善赋而知名。其时,元好问为修撰金朝历史书籍,也常 出入大都,从而往来于真定白朴简介,关心着他的学业,每至其家,都要指导 他治学门径,曾有诗夸赞白朴说:“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勉励他 刻苦用功,成就一番事业。然而,蒙古统治者的残暴掠夺,使白朴心 灵上的伤痕难以恢复,他对蒙古统治者充满了厌恶,兵荒马乱中母子 相失,使他常有山川满目之叹,更感到为统治者效劳的可悲。

因此, 他放弃了官场名利的争逐,而以亡国遗民自适,以词赋为专门之业, 用歌声宣泄自己胸中的郁积及不满。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随着年岁的增长,社会阅历的扩大,白朴的学问更见长进。元世祖 中统二年(1261 年) ,白朴 36 岁。这年四月,元世祖命各路宣抚使举 文学才识可以从考者,以听擢用,时以河南路宣抚使入中枢的史天泽 推荐白朴出仕,被他谢绝了。他既拂逆史天泽荐辟之意,自觉不便在 真定久留,便于这年弃家南游,更以此表示他遁世消沉,永绝仕宦之 途的决心。然而,眷妻恋子的情肠终不能割断,他也经常为自己矛盾 的心情所煎熬,感到十分痛苦。 尽管如此,他还是要远离那车马红尘之地。他先到汉口,再入九江, 41 岁时曾北返真定,路经汴京。此后,再度南下,往来于九江与洞庭 之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 年)在金陵定居下来。这前后,可 能因为他的真定原配去世,他曾为妻丧而回到过真定,逢着这个机会, 又有人建议他去朝中做官,却被他谢绝了。此后不久,他即返金陵。 从此,主要在江南的杭州、扬州一带游历,直到 81 岁时,还重游扬州。 而后,他的行踪就无从寻觅了。 白朴放浪形骸,寄情于山水之间,但他却并不可能真正遁迹世外, 对现实熟视无睹。

加之,他的足迹所至,恰恰是曾经繁华一时,而今 被兵火洗劫变为的荒凉境地。前后景象的对比,更激起他对蒙古统治 者的怨恨。他以诗词来宣泄这种怨恨,控诉蒙古统治者的罪恶行径。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 年) ,白朴游至九江,再入巴陵。九江昔 日的繁华,却被一扫而光,留在他眼底的是萧条冷落,他不禁无限伤 感地叹息道:“纂罢不知人换世,兵余独见川流血,叹昔时歌舞岳阳楼, 繁华歇”。至于金陵怀古,杭城“临平六朝禾黍、南宋池苑诸作,”处处 抒发遗民的心情,“伤时纪乱,尽见于字里行间。”其感物伤情从笔下款 款道出。 白朴毕竟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尽管他为江山异代,田园荒芜而 感伤、而悲戚,但他更多地是为自己一生九患的身世伤怀。一部《天 生活常识分享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籁集》 ,可以说处处倾诉着他对怆凉人生的感慨。他除了用词曲表达他 的意志情怀外,还写下了不少杂剧,为元代杂剧的繁荣贡献了自己的 才华。 在元代杂剧的创作中,白朴更具有重要的地位。历来评论元代杂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