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

火烧 2021-05-04 17:33:13 1132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 了解过去,读懂现在。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换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这场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  

了解过去,读懂现在。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换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这场危机的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本期我们就来回顾一下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事件。

美国建国初期的中央银行

19世纪早期,美国联邦政府没有自己的中央银行,因此也没有发行纸币。后来,美国政府成立了自己的中央银行,美国银行。遗憾的是,在20年经营期限到期以后,1811年的国会众议院投票,一票之差,否决了美国银行的延期申请。紧接着参议院的投票,则是赞成与反对的票数旗鼓相当。

根据当时的宪法,这种情况下,法案的最后裁定权交由副总统决定。当时的美国副总统乔治.克林顿投了反对票。美国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央银行,就这样特许期限到期后因得不到许可而被迫关门歇业了。

特立独行的安德鲁.杰克逊

美国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1795年,杰克逊未来转行做贸易生意,将自己的68000英亩(约275万平方公里)土地卖掉,换回来一张由个人出具的本票。杰克逊拿本票做抵押,购买了贸易所需要的物资。

后来由于出具本票的人,破产,致使杰克逊持有的本票一夜之间成为废纸。杰克逊欠下供应商庞大的债务。杰克逊花了15年时间,才逐步将这些债务清偿完毕。

这次的打击,带给了杰克逊极其严重的心理创伤。从此对一切以纸张形式载明的资产,不论是本票、信用证、债券,甚至是纸币,都相对抵触。甚至可以说,杰克逊一生都对银行家和纸币恨之入骨。

重生之后的美国中央银行

1812年,英国和新生的美国之间,又干了一架,历史上称为美国第二次独立战争,时间大约是1812年到1815年。偏偏在美国需要中央银行负责筹集战争款项的这个节骨眼上,美国中央银行关门大吉。到了1816年,第二家美国银行成立,特许期限依然是20年。

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当选为美国第七任总统。当选以后,杰克逊宣布,自己要致力于消除国家债务。在他看来,这些债务是魔鬼,是国家的诅咒,是银行家们谋求私利的邪恶计划的产物(可见我们的杰克逊伤得有多深!)。令人难以置信的是,杰克逊在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真的将国家债务清除为0。

杰克逊不仅对国家债务深恶痛绝,对中央银行,同样持有敌意。消灭中央银行是他的另外一个任务。用杰克逊的话,银行家们是金钱的贵族。而他相信,任何金银形式以外的金钱,都是欺骗。

当中央银行20年特许期限到期以后,国会投票通过了延期的动议。杰克逊利用总统的否决权,将该动议推翻。尽管美国银行这一次并没有因为总统的否决而关门,但是,也不再是美国政府的中央银行了。杰克逊继续指示财政部长,将美国银行里所有的政府存款,都转存到各州银行。这下,美国银行是彻底跟政府脱离了关系,跟其他成百上千家大大小小的银行毫无区别。

土地投机热潮

杰克逊命令将政府存款转存到各州银行的决定,起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效果。因为增加了存款基础,不重视授信政策的州立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并以房地产作担保发放了更多的贷款,而房地产是所有投资中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这样一来,最痛恨投机和纸币的杰克逊总统所实施的政策,意想不到地引发了美国首次由于纸币而引起的巨大投机泡沫。

法国密西西比泡沫事件 1837年美国金融恐慌

在19世纪上半叶,形形色色的投资人都被吸引到土地投机买卖中,从普通的农民,到超级有钱的大富豪,都难以抗拒土地投机的诱惑,州立银行宽松的贷款政策,进一步助长了投机风气。1835年,土地出售量是一年前的三倍。1836年,土地投机交易,达到了19世纪的高潮。

恐慌降临:《硬通货法案》

日益庞大的土地投机交易,让杰克逊深感不安。为了抑制投机,杰克逊发布了著名的《正币通告》,要求所有未来的土地买卖,都必须用金银交割。又称为《硬通货法案》。这是对土地投机交易的致命一击,恐慌开始降临。

滥发纸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银行,纷纷倒闭。全国范围内,几百家银行永久性关门歇业。很多经济新贵发现手中的钞票,一文不值,财富瞬间蒸发。股市下跌,破产增加,失业率升高,商品价格下跌。经济开始衰退。

1837年经济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过,杰克逊总统执意要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无疑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杰克逊有三大信条:

一、有人民的支持才是最可靠的。

二、不能让金融等势力膨胀的机构“挟持”政府。

三、金融业对外国势力过度放开是十分危险的。

应该说,他的出发点是好的,而且,他的这一决策也得到了极高的民意支持。由于这一错觉,再加上当时的第二合众国银行行长尼古拉斯·比德尔十分狂妄,对政府的措施采取了一系列疯狂的反制,于是,悲剧发生了。“一个人的地板就是另一个人的天花板”这条著名的公寓居民定律就比较恰当地解释了这出两败俱伤的悲情剧发生的原因。

杰克逊在热情的驱使下,缺乏科学的调度和足够的危机管理就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年轻的政府根本没有预测到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将贵金属大量转移之后的恶果,也没有足够的经验与能力来应对这场恐慌。回看现在,无论是哪个国家,财务部长官无一例外都交由具有丰富金融行业经验的人来担纲此任,“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无疑是最正确的选择。

美国(27)杰克逊(1)中央银行(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