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罗洛寺群遗址 檀溪寺遺址今安在

火烧 2021-08-02 00:42:24 1034
檀溪寺遺址今安在 1988年年底,襄陽真武山下的一處建築工地上,出土了一處有冶煉殘渣的「灰坑」。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釋道安為避戰亂,南投東晉治下的襄陽,到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被前秦王

檀溪寺遺址今安在  

1988年年底,襄陽真武山下的一處建築工地上,出土了一處有冶煉殘渣的「灰坑」。

東晉興寧二年(公元364年),釋道安為避戰亂,南投東晉治下的襄陽,到東晉太元四年(公元379年)被前秦王苻堅的軍隊擄送長安前,釋道安在襄陽居住了將近15年。這15年是釋道安一生從事佛教活動的重要時期,對後世中國佛教的影響較大。

釋道安先居襄陽白馬寺,因寺狹而僧眾,後另建谷隱寺、檀溪寺。檀溪寺的建立,標誌著釋道安的弘法作為已在大江南北產生了巨大影響,以致檀溪寺一度成為東晉佛教的主管中心,其影響波及前秦西域。

今天,歷史上的檀溪寺早已不復存在,但寺院遺址在什麼地方?這是湖北襄陽市「重走道安路」道安文化田野考察團一行考察的重要課題之一。

湖北襄樊學院道安研究所研究員、襄樊市民族宗教局原局長胡中才,多年來致力於道安文化研究,對檀溪寺舊址亦曾多次進行考察。胡中才帶著筆者登上湖北襄陽真武山。俯瞰山下,檀溪及南渠、漢江盡收眼底。胡中才指著漢江邊的老龍堤說,過去沒有築堤時,漢江水可以直灌檀溪,那時候,襄陽西門外的檀溪,就是一片湖,故有「檀溪湖十裡長」之稱。

據《襄陽府志》記載,檀溪寺,全名為「檀溪金像寺」,為釋道安於東晉寧康元年(公元373年)創建,有5層之塔,房舍400間,居當時襄陽諸寺院之首,「道安於中率徒六時行道,考校經籍。復得梁州刺史獻銅萬斤,用以鑄造丈六佛像,時人亦稱之為金德寺。」《襄陽府志》亦記載:「檀溪寺在城西九宮山下,舊時俯臨檀溪。」九宮山就是真武山。胡中才說:「據史料記載,檀溪寺並不是釋道安平地而建的,而是當地一個叫張殷的富人把自己家的宅院捐獻給了佛門。至於張殷何許人也,史無詳載。」

原來,釋道安到襄陽以後,曾在城東南谷隱山建谷隱寺修行。當時,崇信佛教的襄陽人、東晉著名文學家、史學家習鑿齒追隨於他,也隱居在那裡。通過長期接觸、多方考察,習鑿齒發現釋道安品質高尚,博學多識,既不耍弄方術,也不憑借威勢,卻能把幾百人的僧團管理得秩序井然。於是,習鑿齒向東晉朝廷舉薦釋道安。漸漸地,釋道安在東晉上層人士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佛教信眾大增,一時間「四方學子,竟相師之」。釋道安不僅得到東晉朝廷的一品俸祿,還得到社會名流、富豪的捐助,僧團的供養管道更加暢通。當地富人張殷捐宅建檀溪寺便是其中一例。

那麼,檀溪寺的具體位置在哪兒?從真武山下來,筆者和胡中才在當年劉備馬躍檀溪遺址處停了下來。這次,我們不是憑吊劉皇叔,而是為了證實檀溪寺遺址位置。胡中才指著不遠處說:「據記載,這裡曾有一塊刻著‘渡口’二字的石碑,現已埋入路下。」他非常肯定地說:「據有關資料記載,當年檀溪寺就在檀溪渡口以北大約‘一箭之地’的三面臨水的地方,也就是‘檀溪湖十裡長,中間有個魚脊梁’的脊梁上。」

據梁代有名的佛教史傳學家釋慧晈所著的《高僧傳》記載:當時的檀溪寺「果竹成列,花藥滿園」,有「靜勝」之稱。釋道安在這裡弘揚佛法,影響越來越大,加之他派往各地的門徒,按照其弘法思想在各地均開枝散葉。更重要的是,由於習鑿齒的極力舉薦,釋道安的弘法得到了東晉朝廷的認可和支持,襄陽檀溪寺一度成為全國佛教的主管中心。胡中才稱,鼎盛的標誌是,釋道安在檀溪寺「郭西精舍」鑄一「丈六佛像」,當時轟動一時。

胡先生的一番話,讓筆者想起24年前襄陽的一次出土考古報導。那是1988年年底,在真武山下的一處建築工地上,出土了一塊刻有甲骨文的卜骨。考古人員告訴筆者,卜骨是在一處留有冶煉殘渣的「灰坑」發現的。當時筆者還以為這冶煉的殘渣物是梁武帝當年為謀反「打造武器沉於檀溪」所致。現在看來,我們不能排除此為當年釋道安在此鑄造佛像所留的遺存。況且那次考古,在「灰坑」附近還發現了幾座漢墓和一座明代磚墓。這些墓的發現,說明其地勢高於檀溪湖,即屬俗稱的「魚脊梁」地帶。這一地帶正處於九宮山,即今真武山下。

罗洛寺群遗址 檀溪寺遺址今安在

事情往往就是這樣有機或無機地聯繫在一起,我們也正是這樣,通過這樣那樣的「痕跡」,一點點地尋找已經消失的檀溪寺。

本文來源:中國佛教網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