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火烧 2022-08-23 07:10:40 1057
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看這題目,一看就是初學書法之人所提,本以為俗題,無話可說,不願答。但轉念一想,非也。此題乃是初學書法必經之歷程,乃人皆有的思想矛盾(想求精髓而藝

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看這題目,一看就是初學書法之人所提,本以為俗題,無話可說,不願答。

但轉念一想,非也。

此題乃是初學書法必經之歷程,乃人皆有的思想矛盾(想求精髓而藝不精的矛盾),也是學書法“能入門否”的思想指導關鍵之處,此非俗題,乃為要題。

學書法可不懂理論,不影響寫的好。

學書法可不勤,也不影響寫的好。

但是學書法不得其“道”,乃是讀理論至多,學習至勤也寫不好的。

前 引

學書過程中,所需悟書法之精髓,其實就是一個過程,是每個人都經歷的過程,有些人注意到了,學的就比別人快些,有些人沒注意到,則廢了幾十年功夫。

所謂“俗書”乃“老幹體”“江湖”“賬房先生”,為何這些字被稱為“俗書”?是因為寫的不好看嗎?當然不是,歷史上如楊維楨,張雨,傅山,徐渭的字也不是很受民間青睞。

我通常解釋這些高低書品的區別在“法度”“神韻”!

則對初學者來說,又是迷糊一些了,何為法度?何為神韻?

以前我說:

“行筆有法則為法”每一筆要有“起筆,行筆,收筆”每一筆畫的組合“如橫折,豎折等等”要有“提按轉折”。

“結字要有法”一字之向背,奇正,收放,布白等等,都要符合古帖。

好像我說完了,沒什麼用,我也一直在反思,問題如何解決。

《書譜》中有一句話叫“當仁者得意忘言,罕述其要”,我認為這是一種解釋。當學書的人掌握了書法的一些規律,便很少講述其規律了,因為規律已經成為了一種意識,一種感覺,千變萬化,難以總結言說。

我記得初學時,我每當遇到一個感覺沒成長的“瓶頸”時,都會記下其感受,以期後日之反思。我見很多朋友的疑問也都如我當初有過的差不多,這大概是每個人必經之路上的心理歷程吧。

所以,今天我不講法度,只講學書歷程,至於其中能體會到什麼,就因人而論了。

至於其中悟到的“精髓”,也不過是書法入門的“鑰匙”罷了,算不得書法的精髓。

簡述初學書法之“要”

《書譜》名言兩句名言“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這是很重要的兩句話,可能在初學者眼力這可能是兩句廢話,因為學書法肯定要學的像才行。

但是在過來人眼力,這是一個過程,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書法的水平提升,無外乎是從這兩句話開始的“讀帖從不精到精”“臨帖從不像到像”。

所謂“法度”是一種標準,但也是一種抽象的概念,因為“法度可千變萬化”,有些人這麼寫也對,那麼寫還對,但是有些人無論怎麼寫都是錯的,這就讓初學者很難受。

此二句的經典之處在“讀帖尚精”“臨帖貴似”只要臨的像,越來越像乃至一樣,則寫出來就可以做到“有法度”,臨多了知曉變化,則可做到隨意變化而不逾法度。

這就是法度的由來。

初學如何知曉法度?當然從臨帖讀帖中來,只要臨的準,一點一劃的位置都準,自然就有法度。

所以,拋去“法度”這個概念,單純說“像”的問題。

這兩句話中,每一句都有一個字是關鍵,我認為“尚”“貴”是兩句話的點睛之處。

“尚”有追求之意,“貴”也有向好之意。

二者說的就是一個過程,讀帖要越來越準,臨帖也要越來越準,只有越來越準才能有水平的提升。

此,一也。

孫過庭對書法的理解和總結能力非常強,初學幾年的過程,兩句話就解釋清楚。

清代包世臣則對這兩句話做了非常深刻的解釋,是通過他自己經歷來說的,我看過以後,跟我個人的思考經歷差不多,以前在文中也介紹過,故而覺得大家也可參考。

《答三子問》中,包世臣說到對“察”“擬”的解釋:擬雖貴似,而歸於不似。然擬進一分,而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即精而察亦精,終身由之,殆未有止境也。

個人非常喜歡包世臣的總結,因為其對學書過程思想的總結,也非常到位,尤其是文中陳述順序,非常重要,雖然意思好懂,但是這個順序,我還是想做一下解釋。

擬雖貴似,而歸於不似:學帖要像,但是最終要歸於不像。這是第一句,是一個總結性的陳述,大體上指的是整個臨帖學書的過程。

然擬進一分,而察亦進一分,先能察而後能擬,擬即精而察亦精:意思是,學的越像,讀帖可以越精,或可理解為眼力越好。重點是“先能察而後能擬”,這句話按照正常順序應該放在“擬進一分察進一分”之前。但是放在了後邊,這個也很有意思,也有一種陳述之後又詳細解釋的味道。“先能察而後能擬”的意思是,我們學書法都是從看到臨的,初學時大多人都是拿一本字帖去笨手笨腳的模仿,看一筆寫一筆。故曰“先能察而後能擬,則擬進一分,察可進一分”

讀帖和臨帖是相輔相成的,初學談不上讀帖,就是看一眼然後模仿。如果寫不像,則眼力就不會提升,因為我們的眼睛天生就有“對比糾錯”的功能和意識,如果連一橫都寫的歪歪扭扭,如何談把一橫寫的粗細有變化呢?只有先寫直,才能談粗細變化,然後才可以學很多種橫的變化寫法。

首先第一步就是“做到”,橫能寫平之後,注意力自然就不在“如何把橫寫平”的問題上,自然而然就會追求更深一層的東西。

所謂的法度,從無法到有法,也是一樣的過程。從不像到像,是一種過程,是學習法度的過程。

從像到不像,則是一種把古人法度化為己用的過程,這是不一樣的。

如果讓“老幹部體”“江湖體”去臨帖,他們肯定做不到像,因為他們如果懂筆法,會用筆,就不會成為“老幹體”“江湖體”,這是一個死迴圈。

為何強調臨帖?為何強調像?

我不願意再此貶低那些說:臨帖不求像,意到即可的人。此類人多數沒有臨像過,因為臨像過又追求臨不像的,不會這麼說話,他會告訴你好好臨帖。

所以通常我看評論,大抵就能清楚一個人的水平,如果大家能到一定水平,自然也可以看清一個人的評論是寫字的還是不寫字的,一眼便知。

臨帖要像,但不求全像!

這句話是何意思呢?臨帖終究還是要用的,好比“吃雞肉是為了長人肉,而不是長雞肉”

臨帖,一定要把一家做到像,非常像,證明你通了這一門路的筆法。

再臨其他人的字帖時,自然就會代入習慣,此時的習慣雖不合臨帖內容,但是符合法度,所以可以做到不像,能知取捨就好。

如果連一家都未通就求不像,那是痴人說夢,不是在“求不像”,而是根本做不到“像”。

至於包世臣在最後說一句:終身由之,殆未有止境也。

意思就是臨帖是學到老臨到老的,沒有止境可言。張旭光在臨聖教序十五年之後,每次翻聖教序,還都有所收穫,此時他都已經五六十歲了。

如果看歷史上文徵明趙孟頫,晚年臨帖也不在少數,幾乎都是意臨,形雖不似,但氣韻更勝。

所以臨帖是沒有止境的,只有階段不同,標準不同,追求不同。

其實貫穿整個初學階段,何為入門?

個人認為就是通曉法度。

書法理論如何入門?

如果法度都不懂,又如何能看懂理論?

法度由何而來?

臨帖,臨的越像,眼力越精,眼力越精,臨的越像,到一定程度,自然知道何為筆法,也自然知曉一字難度在哪一部分。

當然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短則幾年,長則十數年。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到了“瓶頸”不知道該怎麼辦。

我個人初學時的解決方法就是,放著不管,再臨一個星期看。

其實多數時間是都能看到顯著進步的,初學非難,只是這個緩慢的過程讓很多人望而止步。

學書也非一朝一夕就能成的,寫個三五年能寫出一首詩的作品就不錯了,不要要求太多。如想寫長文,或許需要十幾年的鋪墊,這些都是日積月累而來的。如想三年五年就成書家,練一筆讓人羨慕的字,大概是把書法想輕了。

只有一句话是真的 學書法的精髓其實只有一句話,有人注意到了,有人沒當回事

三五年固然能被外行叫好,然有何用?

都說書法是一個悟的過程,都以為書法有竅門,其實哪有什麼竅門,初學乃至入門,乃至有個不錯的水平,都是在臨帖中“悟”罷了。

如何才能把這一筆寫的像,如何才能把下一筆的轉折寫的更流暢,如何才能把握這個字的結構。

這些思考都是“漸悟”的過程。

但是突然間,這一筆知道怎麼寫了,突然間,這個字的字眼在哪裡,精華在哪裡看出來了。

這就是“頓悟”的過程。

所謂的“悟其精髓”不過是這個過程罷了,需要的方法就是“擬,察”。

寫的越像,悟的越多。

今天學到了轉折筆法,明天知道了收放結構,後天知道了向背取勢等等

這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

否則大書法家也不會到老還臨帖了。臨帖是為了檢驗自己在古人的身上學到了什麼。

至於創作,才是檢驗自己所學是不是能隨心所欲的應用。

何為精髓?太多了,到蘭亭序中,一轉一折都是精髓,但是初學者能看到嗎?即使有些水平,學起來也比較慢,即使是大書法家,也只能取其部分,沒有全學的可能。即便王羲之本人都寫不出第二遍。

不要覺得書法有竅門,有技巧。

不過多練而已。

有人說“唯手熟而已”其實也是不對的,如果不講究方法,怎麼會有水平高低,學習快慢之分?。

莊子雲“道在屎溺”

連“屎坑子”裡都有“道”,書法如何沒有?

只是要善於觀察體會罷了,只不過書法的道不是一天能體會全面的,可能一天一個“悟”只會得到其百分之一,千分之一。

但是在長遠來看,這已經是進步了,只不過自己不知而已。

我能做的不多,就是解釋了一句話,一句誰都能聽懂的老生常談的“廢話”,但是未必誰都能做到的“經典”。

“書於師授之外”,方法自古就有,書譜幾千字,金玉良言很多,可謂“師”。

至於老師在這擺著,有多少人能聽懂看懂,就不是老師能決定的了。

古往今來,學書譜者多了,能出名的好像也不多。

差距在人。

這次又是一次幾千字的長文,寫起來很麻煩。但是我從不怕沒人看,因為初學者看長文看不下去去,意味著以後書看不下去,今人理論旁徵博引,比我的要晦澀,比我的要長。古人文言理論,如看解釋則失去了自己思考的餘地,如看文言,則又是一種能力。

看不下去意味著寫好字的機率不大,看的下去起碼說明以後進入理論學習的時候有了一點看長文的基礎,不怕長。

如我寫之文與古人相比,無異於“屎溺”,如果這都能看下去,看古人應該會更舒暢一些。

所以,我希望能看完的人,都是我以微薄之力能幫到的人。

話不多說,請點個關注謝謝,畢竟寫起來真的需要時間。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