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是哪个省啊 佤族的民族历史
佤族的民族历史
关于族源,在佤族地区普遍流传着“司岗里”的传说。
据西盟地区佤族解释,“司岗”是石洞,“里”是出来,意思即人类很早是从石洞里出来的。
传说从石洞里最先出来的是佤族。
石洞位于阿佤山中部,离西盟县城以西约六十多里地的山上,被视为“圣地”。
沧源地区解释“司岗”是“葫芦”,意即人类从葫芦里出来。
虽各地解释不同,但都把阿佤山视为人类的发祥地,同时也共同反映出他们都是阿佤山一带最早的居民。

“司岗里”是佤族对自己本民族远古穴居生活的回忆。
<BR>据史载,佤族先民在周秦时期是"百濮"族群的一支。
汉代文献把云南境内的礼社江、元江称为“濮水”,是因为它流“濮人”居住的地区而得名。
汉晋时期云南境内的濮人,主要分布在礼社江、元江流域及以西的澜沧江流域一带。
到了唐代,澜沧江以西的濮人中分化出了称为“望”的一支和称为“扑子”的一支。
称为“望”的一支,指的是现今佤族的先民。
文献记载上都说他们很“勇悍矫捷”,是南诏军队的主要成员,作战时充当“前驱”。
在元、明时期,文献多称“古剌”或“哈剌”,清代称“嘎剌”、“哈瓦”。
从元、明、清的文献记载看来,佤族“居山岭”、“有寨落”、“亦耕种”但“不用耕牛惟妇人用钁锄之”,“除耕种杂粮外,捕猎为食”,由于耕地不固地,因此“迁徙无常”。
这些记载,反映了明清时期佤族社会已从狩猎采集过渡到以不稳定的农业经济为主的经济阶段,也就是以氏族为基础的公社形式。
<BR>清代中叶后,各地区佤族的社会发展,随着各地区历史发展的变化,又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
<BR>长期以来,佤族人民同国内外反动派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如1796年(清嘉庆元年),佤族与毗邻的兄弟民族一道,为反对土司“连年苛税逼甚”,在勐勐土司地区首举义旗,并一度占领其辖地。
这次起义断断续续坚持十年多,给清王朝和傣族反动土司以沉重打击。
辛亥革命后,佤族人民反对云南军阀、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此起彼伏,终于在1940年后,摆脱当地反动土司的封建统治。
19世纪末,英帝国主义开始侵入阿佤山地区。
佤族人民坚决反对中英签订的《中缅未定界条款》,以永和部落为首,联合其他部落,严惩枪杀佤族群众的侵略者和叛国败类,挫败了帝国主义分子妄图使佤族人民脱离祖国的阴谋。
1934年,英帝国主义以武力威胁和金钱利诱,进入班洪、班志地区,妄图掠夺阿佤山丰富的银铝矿。
因此爆发震惊国内外的“班洪”事件。
佤族人民“宁肯战死,决不投降”,粉碎了敌人的阴谋并联合十多个部落的民族武装会集于班洪,剽牛盟誓,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抗日战争时,佤族人民高举抗日旗帜,组织了游击军,粉碎日军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