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李华 中书政事堂记李华文言文翻译
中书政事堂记李华文言文翻译
中书政事堂记
【唐】李华
【原文】
政事堂者,自武德以来,常于门下省议事,即以议事之所,谓之政事堂。
故长孙无忌起复授司空,房元龄起复授左仆射,魏徵授太子太师,皆知门下省事。
至高宗光宅元年,裴炎自侍中除中书令,执事宰相笔,乃迁政事堂于中书省。
记曰: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天,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此堂得以议之。
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兵不可以擅兴,权不可以擅与,货不可以擅蓄,王泽不可以擅夺,君恩不可以擅间,私雠不可以擅报,公爵不可以擅私,此堂得以诛之。
事不可以轻入重,罪不可以生入死,法不可以剥害于人,财不可以擅加于赋,情不可以委之于幸,乱不可以启之于萌;法紊不赏,爵紊不封,闻荒不救,见馑不矜;逆谏自贤,违道变古,此堂得以杀之。
故曰庙堂之上、樽俎之前,有兵有刑,有挺有刃,有斧钺,有鸩毒,有夷族,有破家。
登此堂者,得以行之。
故伊尹放太甲之不嗣,周公逐管、蔡之不义,霍光废昌邑之乱,梁公正庐陵之位。
自君弱臣强之后,宰相主生杀之柄,天子掩九重之耳,燮理化为权衡,论思变成机务,倾身祸败,不可胜数。
列国有传,青史有名,可以为终身之诫。
无罪记云。
【注释】
1、政事堂:唐代宰相的总办公处。
2、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
已:同“以”。
3、门下省:官署名。
负责审查诏令,签署奏章,纠正朝政得失。
4、长孙无忌:字辅机,唐太宗李世民长孙皇后之兄。
长孙,复姓。
起复:长孙无忌,曾为尚书右仆射,后解除仆射之职,进升为司空,所以说“起复”。
授:拜官。
司空:官名。

唐朝时,设太尉、司徙、司空各一人,称为“三公”。
5、房玄龄:字乔,官拜尚书左仆射(仆射,官名)。
6、魏徵:字玄成,唐初政治家,官至光禄大夫,后为太子太师(辅导太子的官)。
【译文】
所谓的政事堂,从唐高宗武德年间以来,常常在门下省议订国家大事,(所以)就把议订国家大事的地方称为政事堂。
所以长孙无忌被起用授任司空,房玄龄被起用授任左仆射,魏征授任太子太师,都主持门下省的事务。
到了唐高宗光宅元年,裴炎从侍中职授任中书令,执掌宰相大权,于是把政事堂移到了中书省。
有记载说:政事堂是防止君主违背天道,逆反地道,败坏治国之道,或对老百姓无道的地方,(如果发现有以上的做法)都可以在政事堂上进行议论谏止。
臣子不能对君主违背礼制,若有违背仁义,贪渎财货,滥用刑罚;改变一方天命,王者法度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免掉他们(的官职)。
战争不可以擅自发动,权力不可以擅自授与,财货不可以擅自积蓄,君王的恩泽不可以擅自夺取,君王的大恩不可以擅自离间,个人的仇怨不可以擅自报复,公爵不可以擅自私授,(若有此类之事,)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
做错事不可以把轻罪判重罪,犯大罪不可以把生刑判为死刑,法制不可以对人有害,取财不可以擅自加赋于民,恩情不可以施与宠幸之臣,祸乱不可以从萌芽不断滋生发展;法不乱赏,爵不乱封,听到有灾荒不救济,见到饥馑不矜育;蛊惑君王为非自以为贤,违背大道改变古制,这座政事堂都可以杀掉他们。
所以说朝堂之上、祖祭之前,有兵器有刑法,有木棒(之刑)有刀斩(之刑),有斧钺(之刑),有鸩毒(之刑),有灭族(之刑),有破家(之刑)。
登上这座政事堂(主持事务)的人,可以施行这些刑罚。
所以伊尹因为太甲不传嗣而流放了他,周公因为管、蔡不义而驱逐了他,霍光因为昌邑王作乱而废掉了他,梁公纠正了庐陵王的爵位。
自从君王势弱臣子强势之后,宰相掌握生杀大权,天子掩住了(自己)最尊贵的耳朵(不问政事),调理之道转化为权衡利弊,论思变成机务,自己在祸乱中身亡,(这样的事例)不可胜数。
列国都有史传(可查),青史有都有名讳(流传),(这些都)可以成为(做国君者)终身的鉴诫。
无罪(之人李华)记述。
【作者介绍】
李华(约715-766),唐代散文家,诗人。
字遐叔,赵郡赞皇(今属河北)人。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天宝二年(743)登博学宏辞科,官监察御使、右补阙。
安禄山陷长安时,被迫任凤阁舍人。
“安史之乱”平定后,贬为杭州司户参军。
第二年,因风痹去官,后又托病隐居大别山南麓以终,信奉佛法。
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病故。
作为著名散文家,与萧颖士齐名,世称“萧李”。
并与萧颖士、颜真卿等共倡古义,开韩、柳古文运动之先河。
他的文章“大抵以《五经》为泉源”(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非夫子之旨不书”。
主张“尊经”“载道”。
其传世名篇有《吊古战场文》。
亦有诗名。
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李遐叔文集》四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