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归根结底解释 清朝太監為何多出自直隸?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字在作祟

火烧 2021-04-23 05:06:19 1028
清朝太監為何多出自直隸?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字在作祟 有人問筆者:清代時,是否直隸地區出的太監比較多?事實上這個提問沒錯,清朝時的的確確是直隸地區出的太監最多。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清代宮廷太監的來源之一主

清朝太監為何多出自直隸?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字在作祟  

有人問筆者:清代時,是否直隸地區出的太監比較多?事實上這個提問沒錯,清朝時的的確確是直隸地區出的太監最多。

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清代宮廷太監的來源之一主要是從各地招募。《欽定大清會典》之中有詳細規定:凡選太監,需考察其人的籍貫,設專事招募太監“牙行”二人,由大興,宛平設立登記造冊,送赴京城,每月給予錢糧一兩。

進京之後,需送交內務府,由內務府會計司和掌儀司各派一名官員監視,再由一名“老叔”(老太監)負責查驗“淨身”是否屬實,有無後遺症等,此為“驗淨”。有“不淨”者需立即遣返回籍,永不錄用。

據晚清太監任福田等人所述:自清代中期,太監多來自直隸靜海、青縣、滄州、河間、任丘、南皮、問安、大城、霸縣、涿州、東光、昌平、平谷以及山東樂陵等地,這都是出太監的地方。並且這些地方出的太監比較容易進宮,因為都有他們當地的“老叔”在宮中,拜個老叔,就很容易入宮當差。

除了皇宮之外,王公大臣的私宅也允許使用一定數量的太監,比如親王府上可配備25個太監,郡王則可配備20個,貝勒15個,貝子8個,公主10個,公、候、伯、一品大臣、二品大臣都可配備1-4個太監。

但這個規定並沒有認真執行,私宅使用太監的數量遠超規定的名額,宮內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假裝看不到。因為在私宅當差比較自由,也沒有那麽多的清規戒律,因此太監比較喜歡在私宅當差。但如果要想成為安德烈、李蓮英那樣位極人臣的大太監,則必須入宮。後來因為宮內太監不夠用,曾多次出現過向私宅索取太監的事情,直到清朝覆滅,這種荒唐的事情才徹底斷絕。

儘管在舊社會,當太監是最為人瞧不起的事情,家裡出個“老公”是被認為辱沒祖先、斷子絕孫的事情,但仍舊擋不住有人願意乾這一行,說到底不過一個字——窮!

對於房屋一間地無一壟的窮人家來說,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與其凍餓而死,倒不如當太監,說不定就有那麽一天飛黃騰達了,就算不能飛黃騰達,起碼可以填飽肚子不用挨餓,自身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所以,私自“淨身”投奔太監這份有前途之職業者也大有人在,例如小德張、馬德清、孫耀庭等人都是家人將其“淨身”之後投充當太監的。

又比如清代中期的一個大太監唐憲臣,他本來已經娶妻生子,但因為做買賣虧了本,便進了京,自己私下淨身入宮當了太監。這個人能說會道,善於鑽營,很是受寵,很快便成了太廟管事,在京城內外購置大量田地,給兒子娶了好幾個老婆,讓兒子替自己光宗耀祖。年老之後,乾隆皇帝特恩準他告老還鄉,以年邁之軀又娶了幾個姨太太,儘管只是擺設,可倒驢不倒架,誰看了都眼紅。

因為送太監入宮是個賺錢的買賣,於是一些乞丐、無賴就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專門在直隸一帶拐騙少年,私自將其淨身後高價賣出,這種人當時被稱為“拍花子”,也就是人販子,多為一些乞丐,弄死人命也不可惜,再“拍”一個就是了。

归根结底解释 清朝太監為何多出自直隸?歸根結底,都是這個字在作祟

也有人憑借花言巧語蒙騙那些窮苦人家,說得天花亂墜,讓家長在受不住誘惑的情況下將自己的孩子出賣,走上這條斷子絕孫的道路。如晚清太監張璧修,馬德清等人都是因家長受人蠱惑而將本來可以娶妻生子的兒子賣了。

還是那句話,窮是一切罪惡的根源,總有人以心靈雞湯安慰自己,說什麽“我窮我自豪,我窮我驕傲,有錢買不到幸福,有錢買不到快樂,我窮,但我快樂著!”

沒錯,有錢的確買不到幸福,買不到快樂,但沒錢一定不幸福不快樂,說這些話的不過是在自卑中找借口罷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