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后面跟什么字好 历史哪个皇上有胤字
历史哪个皇上有胤字
带胤字的皇帝有谁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2] 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依据宰相赵普的“先南后北”策略,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至其胞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复灭亡吴越、漳泉及北汉后,方才完成统一全国大业。赵匡胤于建隆二年(961年)及开宝二年(969年)先后两次“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设立“封桩库”贮藏钱帛布匹,期能赎回被后晋高祖石敬瑭献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但事未成而逝世。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
爱新觉罗·胤禛(1678.12.13—1735.10.08),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即德妃乌雅氏。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
雍正帝在位期间重整机构并且对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实行改土归流。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等。特别是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同时设置军机处加强皇权。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1] 他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去世,庙号世宗,谥号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其第四子弘历。
历史上哪个皇帝的儿子最多 有几个分别叫什么
清朝的康熙皇帝有35个儿子,20个女儿,1个养女,孙子97个,是有据可查的中国历史上子女最多的皇帝。
清圣祖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帝)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女儿
皇长女(1668年—1671年),康熙七年十一月二十生;十年十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张氏。
皇二女(1671年—1673年),康熙十年三月初九生;十二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董氏。
皇三女,固伦荣宪公主,母庶妃马佳氏。
皇四女(1674年—1678年),康熙十三年二月初十生,康熙十七年殇,时年五岁。母庶妃张氏。
皇五女,和硕端静公主,母贵人兆佳氏。
皇六女,固伦恪靖公主,母贵人郭络罗氏。
皇七女(1682年),康熙二十一年六月初一生,八月即殇。母德妃乌雅氏。
皇八女(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十九生,闰六月殇。母皇贵妃佟佳氏。
皇九女,固伦温宪公主,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女,固伦纯悫公主,母庶妃那拉氏。
皇十一女(1685年—1686年),康熙二十四年九月二十七生;二十五年五月殇。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二女(1686年—1697年),康熙二十五年闰四月二十四生,康熙三十六年二月卒,时年十二岁。母德妃乌雅氏。
皇十三女,和硕温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四女,和硕悫靖公主,母贵人袁氏。
皇十五女,和硕敦恪公主,母敬嫔章佳氏。
皇十六女(1695年—1707年),康熙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生;四十六年十月殇,时年十三岁。母庶妃王氏。
皇十七女(1698年—1700年),康熙三十七年十二月十二生;三十九年十一月殇,时年三岁。母庶妃刘氏。
皇十八女(1701年),康熙四十年十月十八生,不久即殇。母和嫔瓜尔佳氏。
皇十九女(1703年—1705年),康熙四十二年二月十四生;四十四年二月殇,时年三岁。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女(1708年),康熙四十七年十月初九生,十二月殇。母庶妃钮祜禄氏。
养女,固伦纯禧公主,圣祖弟恭亲王常宁长女,母庶福晋晋氏。
中国历史上哪个皇帝儿子最多
乾隆 康熙
爱新觉罗 儿子(按出生顺序)
爱新觉罗·承祜
爱新觉罗·承瑞
爱新觉罗·承庆
爱新觉罗·赛音察浑
爱新觉罗·长华
爱新觉罗·长生
以上各子幼殇,未序齿
皇长子爱新觉罗·胤禔,固山贝子,原名爱新觉罗保清
皇次子爱新觉罗·胤礽,皇太子,后封理密亲王,原名爱新觉罗保成
爱新觉罗万黼(幼殇,未序齿)
爱新觉罗允禶(幼殇,未序齿)
皇三子爱新觉罗·胤祉,诚隐亲王
皇四子爱新觉罗·胤禛,雍正皇帝
皇五子爱新觉罗·胤祺,恒温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胤祚,幼殇
皇七子爱新觉罗·胤佑,淳度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胤禩,原封廉亲王,后废
皇九子爱新觉罗·胤禟,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禌,幼殇
皇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祹,履懿亲王
皇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祥,怡贤亲王
皇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禵,恂勤郡王
皇十五子爱新觉罗·胤禑,愉恪郡王
皇十六子爱新觉罗·胤禄,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
皇十七子爱新觉罗·胤礼,果毅亲王
皇十八子爱新觉罗·胤祄,幼殇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幼殇
皇二十子爱新觉罗·胤祎,简靖贝勒
皇二十一子爱新觉罗·胤禧,慎靖郡王
皇二十二子爱新觉罗·胤祜,恭勤贝勒
皇二十三子爱新觉罗·胤祈,诚贝勒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秘,诚恪亲王

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即位后为避讳,诸皇子名中“胤”字改为“允”字
历史上的胤礽究竟是谁
爱新觉罗·胤礽(1674年6月6日-1725年1月27日),清朝宗室,康熙帝时的废太子。
后避其弟雍正帝之讳,改名允礽。清朝第一位享有公开立储的皇太子,亦是唯一一位康熙亲自公布天下拥有册封礼遇的皇太子。
胤礽于皇太子位长达三十八年之久。尔后康熙不再公开建储大典立皇太子,恢复旧有祖制以遗诏的形式立太子。
胤礽病逝后雍正追封为和硕理密亲王。胤礽自幼即聪慧好学,胤礽被圣祖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
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尔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5][6]。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圣祖出兵宁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师。但是,此时已经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黜太子身份。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是“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北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
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 胤礽废黜幽禁于紫禁城之咸安宫。
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废太子胤礽的大哥胤禔,康熙亦命令严加禁锢幽禁皇长子胤禔于府第内。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康熙快驾崩时传言于圆明园初见弘历得康熙最钟爱,但是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初期均不封弘历爵位世子、长子尊其爵。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传位于雍正皇帝胤禛。
扩展资料:胤礽非常可惜,拥有如此优势的条件,很早就确定了将来要当皇帝的地位。只要他自己不乱,虽然是九龙夺嫡,最终的胜利者也必定是他。
而老四老十三算是他的铁杆,应该会予重用。可天算不如人算,包括胤礽在内,谁都没想到,皇位居然被老四给夺了去。
如果按序齿算,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长子胤禔 (不按序齿算,胤礽是七阿哥)。但胤禔命不好,母亲纳兰氏的地位不如胤礽母亲赫舍里氏的地位高,赫舍里可是康熙最喜欢的皇后。
而且赫舍里是因为生胤礽时难产而生,更让康熙对胤礽有了一丝永远难以抹灭的歉疚。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的六月,胤礽出生,仅一年后,康熙就举行了册封太子的仪式,封只有一岁半的胤礽为太子。
胤礽被确定为帝国继位人,又是赫舍里以命相搏才生的儿子,康熙对胤礽那真是用了最大的心思,希望能把胤礽培养一个合格的皇帝。康熙开始放手让胤礽处理国事,他出征期间,都由胤礽监国,类似明朝的永乐皇帝出征,让太子朱高炽监国。
可康熙压根也没想到,这个将来的清朝皇帝竟是如此的不成器,白白辜负了自己对他的殷切厚望。要论才学,胤礽接受了整套的儒家治国哲学,学术上是没有问题的。
关键在于他的能力与胸怀,并不像一个未来皇帝,而更像是一个率性而为的阿哥。让康熙对胤礽初生不满的是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有人举报太子藏匿匪人,就是德住这些人,罪行是悖乱宫闱,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逐渐下降。
再加上康熙最疼爱的十八子胤祄在出行途中病死,而胤礽对老十八的死泠漠处之,这让康熙大为恼火。康熙一生讲的是个“仁”字,最瞧不上皇子们那个刻薄冷面样,康熙有次生病,结果胤礽见着老爹后,也没有过多伤心,康熙真的愤怒了。
 这只能说胤礽太过天真,不会演戏,看看曹丕或是后来的咸丰,皇位是怎么来的?就是靠着哭给骗来的。如果胤礽也在康熙面前哭一通,会增加康熙对他的印象分,对巩固太子之位非常有利。
胤礽没这么做,可能是考虑到那一年(1690年),自己的弟弟们还小,暂时还威胁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觉得没必要假哭。胤礽当国时,肆意妄为,脾气暴躁,经常无故殴打王公大臣,纵容属下胡作非为。
如果胤礽的身份只是个亲王贝勒,康熙训斥一顿也就算了,可他是将来的皇帝。这么胡来,康熙断然不会把清朝交给他。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的5月。
历史以来的皇帝继位依次顺序
1、夏[姒姓] ⑴禹━⑵启┳⑶太康 ┗⑷仲康━⑸相━⑹少康━⑺杼━⑻槐━⑼芒━⑽泄┳⑾不降━⒁孔甲━⒂皋━⒃发━⒄履癸桀 ┗⑿扃 ━⒀胤甲廑 以上据《史记夏本纪》。
2、商[子姓] [先公] ⑴契━⑵昭明━⑶相土━⑷昌若━⑸曹圉━⑹冥━⑺振━⑻微━⑼报丁━⑽报乙━⑾报丙━⑿主壬━⒀主癸━天乙汤 [商] ⑴天乙成汤┳⑵太丁━⑸太甲┳⑹沃丁 ┣⑶外丙 ┗⑺太庚┳⑻小甲 ┗⑷中壬 ┣⑼雍己 ┗⑽太戊┳⑾仲丁━⒁祖乙┳⒂祖辛━⒄祖丁┳(19)阳甲 ┣⑿外壬 ┗⒃沃甲━⒅南庚┣(20)盘庚 ┗⒀河亶甲 ┣(21)小辛 ┗(22)小乙━(23)武丁┳(24)祖庚 ┗(25)祖甲┳(26)廪辛 ┗(27)庚丁━(28)武乙━━(29)文丁━(30)帝乙━(31)帝辛纣━武庚禄父 3、周(姬姓) [先公] 后稷弃……⑴不窋━⑵鞠━⑶公刘━⑷庆节━⑸皇仆━⑹差弗━⑺毁隃━⑻公非━⑼高圉━⑽亚圉━⑾公叔祖类━⑿古公亶父━┳━吴太伯 ┣━虞仲雍 ┗━⒀季历━━⒁文王昌━━武王发 [西周] ⑴武王发━━⑵成王诵━━⑶康王钊━━⑷昭王瑕━━⑸穆王满━┳━⑹恭王繄扈━━⑺懿王囏━━⑼夷王燮━⑽厉王胡━━⑾宣王静━━⑿幽王宫湦━━平王宜臼 ┗━⑻孝王辟方 [东周] ⑴平王宜臼━太子泄父━⑵桓王林━⑶庄王佗┳⑷僖王胡齐━⑸惠王阆┳⑹襄王郑━⑺顷王壬臣┳⑻匡王班 ┗王子颓 ┗王子带 ┗⑼定王瑜━⑽简王夷━⑾灵王泄心━⑿景王贵 ┳王子朝 ┣⒀悼王猛 ┗⒁敬王匄━⒂元王仁━⒂贞定王介━┳━⒃哀王去疾 ┣━⒄思王叔 ┣━⒅考王嵬 ━⒆威烈王午━⒇安王骄━┳(21)烈王喜 ┗(22)显王扁━(23)慎靓王定━(24)王赧 ┃ ┗━[西周]桓公揭━威公 ━惠公 ━┳━ 武公 ━━ 文公 ┗━[东周]惠公班…… 4、秦[嬴姓] ⑴始皇帝政━┳━扶苏━━━⑶子婴 ┗━⑵二世胡亥 5、西汉[刘氏] ⑴高祖邦━┳━⑵惠帝盈━┳━⑶少帝恭 ┃ ┃ ┗━⑷少帝弘 吕雉 ┗━⑸文帝恒━━━⑹景帝启━━━⑺武帝彻━┳━戾太子据 ━━━史皇孙进━━━⑽宣帝询━━┳━⑾元帝奭━┳━⑿成帝骜 ┃━昌邑哀王髆━━━⑼废帝昌邑王贺 ┃ ┣━定陶恭王康━━━⒀哀帝欣 ┗━⑻昭帝弗陵 ┃ ┗━中山孝王兴━━━⒁平帝衎 ┃ ┗━楚孝王嚣━━━广戚侯炀勋━━━广戚侯显━━━⒂孺子婴 6、新[王氏] ⑴莽 7、东汉[刘氏] 景帝启━━长沙定王发━━舂陵节侯买━━郁林太守外━━巨鹿都尉回━━南顿令钦━━⑴光武帝秀━━⑵明帝庄━━━⑶章帝炟━━┳━清河孝王庆━━━⑹安帝祜 ━━⑻顺帝保 ━━⑼冲帝炳 ┣━⑷和帝肇 ━━━⑸殇帝隆 ┣━ ? ━━━济北惠王寿━━⑺废帝北乡侯懿 ┣━千乘贞王伉━━━乐安夷王宠━━渤海孝王鸿━━⑽质帝缵 ┗━河间孝王开━┳━蠡吾侯翼 ━━⑾桓帝志 ┗━解渎亭侯淑━━解渎亭侯苌━ ━⑿灵帝宏┳⒀少帝辩 ┗⒁献帝协 8、魏武王操(武帝)┳⑴文帝丕┳⑵明帝睿 ┃ ┗东海定王霖━⑷废帝高贵乡公髦(明帝养子) ┣━任城王彰━━━任城王楷 ━━⑶废帝齐王芳 ┗━燕王宇 ━━━⑸元帝奂 9、蜀汉[刘氏] ⑴昭烈帝备━━━⑵后主禅 10、吴[孙氏] ⑴大帝权━┳━南阳王和(文帝)━━━⑷末帝乌程侯晧 ┣━⑵废帝会稽王亮 ┗━⑶景帝休 11、两晋[司马氏] 舞阳宣文侯懿(宣帝)┳舞阳忠武侯━晋文王昭(文帝)━[西晋] ┃ 师 (景帝) ┗琅邪王伷 ━━琅邪恭王觐 ━━[东晋] [西晋]⑴武帝炎┳⑵惠帝衷 ┣⑶怀帝炽 ┗吴孝王晏━⑷愍帝邺 [东晋]⑸元帝睿┳⑹明帝昭 ┳⑺成帝衍 ┳⑽哀帝丕 ┃ ┃ ┗⑾废帝奕 ┃ ┗⑻康帝岳 ━⑼穆帝聃 ┗⑿简文帝昱━⒀孝武帝曜┳⒁安帝德宗 ┗⒂恭帝德文 12、宋[刘氏] ⑴武帝裕━┳━⑵少帝义符 ┗━⑶文帝义隆━┳━⑷孝武帝骏━━━⑸前废帝子业 ┣━⑹明帝彧 ━━━⑺后废帝昱 ┗━桂阳王休范━━━⑻顺帝准 13、齐[萧氏] ┏始安王道生━━⑸明帝鸾━┳━⑹东昏侯宝卷 ┃ ┗━⑺和帝宝融 ┗⑴高帝道成━━⑵武帝赜━━文惠太子长懋━┳━⑶郁林王昭业 ┗━⑷海陵王昭文 14、梁/后梁[萧氏] ┏长沙宣武王懿━━⑹贞阳侯渊明 ┗[梁]⑴武帝衍┳昭明太子统 ┳豫章安王欢━━━⑶豫章王栋 ┃ ┗[后梁]宣帝詧━明帝岿━后主琮 ┣━⑵简文帝纲 ┣━⑸元帝绎 ━━━⑺敬帝方智 ┗━⑷武陵王纪 15、陈[陈氏] ┏⑴武帝霸先 ┗昭烈王道谭━┳━⑵文帝蒨━━━⑶废帝临海王伯宗 ┗━⑷宣帝顼━━━⑸后主叔宝 16、[北魏] ⑴道武帝珪━⑵明元帝嗣━(3)太武帝焘━┳景穆太子晃 ━┳━⑸文成帝浚━━⑹献文帝弘━┳⑺孝文帝宏┳南安王桢━章武王彬 ━⒀废帝安定王朗 ⑷废帝南安王余 ┣ ━中山王拓跋英━ ━⑿废帝 长广王晔 ┃ ┣⑻宣武帝恪 ━⑼孝明帝诩 ┃ ┣广平王怀 ━⒂孝武帝修 ┃ ┣京兆王愉┳临洮王宝月━⑽临洮王世子钊 ┃ ┗西魏⑴文帝宝炬┳⑵废帝钦 ┗⑶恭帝廓(复姓拓跋┗⑶恭帝廓(复姓拓跋) ┣━广陵王羽━⒀帝恭节闵━清河王怿 ━清河王亶 ━[东魏]⑴孝静帝善见 ┗━彭城王勰━⑾孝庄帝子攸 17、北齐[高氏] 齐献武王欢(神武帝)━┳━⑴文宣帝洋━⑵废帝殷 ┣━⑶孝昭帝演 ┗━⑷武成帝湛━⑸后主纬━⑹幼主恒 18、北周[宇文氏] 安定文公泰(文帝)━┳━⑴孝闵帝觉 ┣━⑵孝明帝毓 ┗━⑶武成帝邕━⑷宣帝赟━━⑸静帝阐 19、隋[杨氏] ⑴文帝坚━。
历史上有哪位皇帝的名字中带玺
历史上没有名字带玺的皇帝!
玉玺是皇权的象征,如果皇室子弟的名字里带了玺字,那就是有谋反的意图了,别想有好日子过;如果普通人家的孩子名字里带了玺字,肯定活不了。
就算是皇帝很看重某个皇子,一定要把皇位传给他,也不会直接起带玺的名字,怕福气太大了小孩子受不起。你看那么多朝代的太子们,有哪个叫了很有天子气象的名字吗?只有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名字算是一看就像要做皇帝的,但这也不是李世民起的,而是李渊为了安抚当时在外征战的李世民,意思意思给孙子起了这样的名字,表示“我是看好老二当接班人的”。事实上,长孙氏和李承乾母子在后方的日子一点也不好过,这个名字把她们害得不轻;而且最后李承乾也没有当上皇帝。后来的皇帝引以为戒,有几个敢给儿子起这么霸气侧漏的名字呢?
再有一个名字里带了类似“玺”的字的皇子,就是康熙的六皇子胤祚,雍正帝的同母弟弟。“祚”有皇位的意思,这位胤祚起名以后没几年就死了,十岁都没到。要不是某些清穿YY文把他扒拉出来当道具,估计后世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这算是又一个名字太霸气孩子受不住的实例吧。后来清朝的皇子再没有起这种名字的了。
所以,正经的历史上是不会有名字带“玺”的皇帝的。自己开国的不会有,继承皇位的也不会有。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中国历史以来有几个皇帝,都是哪个朝代;哪位皇帝
据统计,从秦朝开始直到清朝灭亡的二千多年中,中国共出现过二百四十三个皇帝,其中十岁以下的小皇帝有二十九个,占十分之一以上。
在历代的封建王朝中,东汉的小皇帝最多。东汉共有十三个皇帝,十五岁以下的竟有八个!其中最小的是殇(shang伤)帝刘隆(105―106在位),他生下来刚一百多天,还在襁褓之中只会啼哭的时候就当上了皇帝。
这个婴儿皇帝是我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皇帝。殇帝刘隆不但即皇帝位时的年龄小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元前247年登基 元前210年去位 秦始皇(赢政)8出生:元前259年--去世:元前210年(在位37年) 秦始皇,姓赢名政,秦庄襄王异人的儿子。
元前209年登基 元前207年去位 秦二世(赢胡亥)出生:元前230年--去世:元前207年(在位2年) 秦二世,姓赢名胡亥,始皇第十八子,西汉帝王 元前206年登基 元前195年去位 汉高祖(刘邦)8出生:元前256年--去世:元前195年(在位11年) 汉高祖刘邦,字季.元前195年登基 元前188年去位 惠帝(刘盈)出生:元前211年--去世:元前188年(在位7年) 刘盈,刘邦的儿子,母吕后(雉)。 元前188年登基 元前180年去位 吕后(吕雉)出生:元前241年--去世:元前180年(在位8年) 吕后,姓吕名雉,刘邦妻子。
元前180年登基 元前157年去位 文帝(刘恒)8出生:元前202年--去世:元前157年(在位23年) 文帝刘恒,刘邦第四子。 元前157年登基 元前141年去位 景帝(刘启)出生:元前188年--去世:元前141年(在位16年) 景帝,文帝的儿子。
元前141年登基 元前87年去位 武帝(刘彻)8出生:元前157年--去世:元前87年(在位54年) 武帝,景帝第九子。 元前87年登基 元前74年去位 昭帝(刘弗陵)出生:元前95年--去世:元前74年(在位13年) 昭帝刘弗陵,武帝幼子。
元前74年登基 元前49年去位 宣帝(刘病已)出生:元前91年--去世:元前49年(在位25年) 宣帝刘病已,一名询,汉武帝曾孙,祖父刘据,父刘进。 元前49年登基 元前33年去位 元帝(刘奭)出生:元前75年--去世:元前33年(在位16年) 元帝刘奭,宣帝子。
元前33年登基 元前7年去位 成帝(刘骜)出生:元前52年--去世:元前7年(在位26年) 成帝刘骜,元帝子。元前7年登基 元前1年去位 哀帝(刘欣)出生:元前26年--去世:元前1年(在位6年) 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成帝的侄子。
公元0年登基 公元5年去位 平帝(刘衎)出生:元前9年--去世:公元5年(在位5年) 平帝刘衎,元帝庶孙,中山孝王刘兴子。 公元6年登基 公元8年去位 孺子(刘婴)出生:公元5年--去世:公元25年(在位2年) 孺子婴,宣帝的元孙,刘显的儿子。
新帝王 公元9年登基 公元23年去位 帝(王莽)出生:元前45年--去世:公元23年(在位14年) 字巨君,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东)人,汉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 东汉帝王 公元25年登基 公元57年去位 光武帝(刘秀)8出生:元前6年--去世:公元57年(在位32年) 光武帝,姓刘名秀,字文叔。
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公元57年登基 公元75年去位 明帝(刘庄)出生:公元28年--去世:公元75年(在位18年) 明帝,刘秀的第四子 公元75年登基 公元88年去位 章帝(刘炟)出生:公元58年--去世:公元88年(在位13年) 章帝,明帝第五子。
公元88年登基 公元105年去位 和帝(刘肇)出生:公元79年--去世:公元105年(在位17年) 和帝刘肇,章帝第四子,公元105年登基 公元106年去位 殇帝(刘隆)出生:公元105年--去世:公元106年(在位1年) 殇帝,和帝的小儿子,即位时刚满月,在位8个月死。 公元106年登基 公元125年去位 安帝(刘祜)出生:公元94年--去世:公元125年(在位19年) 安帝刘祜,章帝孙,父清河孝王刘庆,公元125年登基 公元144年去位 顺帝(刘保)出生:公元114年--去世:公元144年(在位19年) 顺帝刘保,安帝的儿子。
公元144年登基 公元145年去位 冲帝(刘炳)出生:公元143年--去世:公元145年(在位1年) 冲帝刘炳,顺帝的儿子,在位半年死,时年才3岁。 公元145年登基 公元146年去位 质帝(刘缵)出生:公元138年--去世:公元146年(在位1年) 质帝刘缵,章帝的曾孙,渤海孝王刘鸿的儿子公元146年登基 公元167年去位 桓帝(刘志)出生:公元132年--去世:公元167年(在位21年) 桓帝刘志,章帝的曾孙。
公元168年登基 公元189年去位 灵帝(刘宏)出生:公元156年--去世:公元189年(在位21年) 灵帝刘宏,章帝玄孙,桓帝死无子,刘宏即位。 公元189年登基 公元220年去位 献帝(刘协)出生:公元181年--去世:公元234年(在位31年) 献帝刘协,灵帝的儿子,魏(三国)帝王 登基时间:不详 去位时间:不详 魏武帝(曹操)出生:公元155年--去世:公元220年在位时间不详 曹操,字孟德, 公元220年登基 公元226年去位 魏文帝(曹丕)出生:公元187年--去世:公元226年(在位6年) 曹丕,曹操的儿子。
220年废汉献帝自立,国号“魏”.东汉亡.。公元226年登基 公元239年去位 魏明帝(曹睿)出生:公元203年--去世:公元239年(在位13年) 曹睿,曹丕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