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 恭城瑶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火烧 2023-02-04 03:05:32 1055
恭城瑶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建制沿革秦时属桂林郡之临贺 今贺县 。汉武帝元鼎六午 公元前111年 ,置苍梧郡,临贺分置为临贺、富川、荔蒲三县。恭城属苍梧郡之富川县。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 265年

恭城瑶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建制沿革

秦时属桂林郡之临贺(今贺县)。汉武帝元鼎六午(公元前111年),置苍梧郡,临贺分置为临贺、富川、荔蒲三县。恭城属苍梧郡之富川县。

三国时,吴末帝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富川县又分置平乐县,恭城属始安郡之平乐县。

隋大业十四年(618年),萧铣称梁帝,置桂州,分平乐地,置茶城县。此为建县之始。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置乐州,辖平乐、永丰、恭城、沙亭4县。茶城改名恭城。唐贞观八年(634年),改乐州为昭州。五代、宋沿唐制。

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 恭城瑶族自治县简介及详细资料

元大德五年(1301年),升昭州为平乐府,领平乐、恭城、立山、龙平4县。明、清沿元制。

民国元年,废府制设道制,恭城属桂林道。民国10年,废道制,恭城直属广西省。后置平乐行政督察区,属平乐区。

1949年12为11日,恭城解放,属平乐专区。1958年撤平乐专区,改属桂林专区(地区)。1990年2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恭城县,设立恭城瑶族自治县,以原恭城县的行政区域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

行政区划

全县面积2149平方千米,人口30万人。辖5个镇、4个乡:恭城镇、莲花镇、栗木镇、嘉会镇、西岭镇、平安乡、三江乡、观音乡、龙虎乡。县政府驻恭城镇。

民众文化活动

自然资源

恭城县内资源丰富。钽、铌储藏量在中国占重要地位,钨、锡、铅、锌和高岭土储量居广西前列;花岗岩储藏量25亿立方,大理石储藏量15亿立方。

森林中的村落

水力资源11.07万千瓦,可开发6.31万千瓦,有林面积16.52万公顷,森林覆蓋率81.14%。

主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武庙、周渭祠和湖南会馆,新开发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景点大岭山、横山、红岩、门等矮寨、邓扒村。

优农产品有恭城月柿、沙田柚、柑、槟榔芋和红瓜子等;地方特产有甜酒、月柿果酒、黄笋等。

地理气候

地质地貌

恭城处于中国大地构造位置江南古陆南缘,次一级构造海洋山隆起、都庞岭一银殿山隆起、灌阳一恭城地槽的南端。由于地壳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时代较多,褶皱、断裂构造发育,火成活动强烈,矿产资源十分丰富。

恭城境内以山地、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有较为平坦的小冲积平地。全县东、西、北三面为中低山环抱,中间为一条南北走向的河谷走廊,其间河谷、平地、台地、丘陵相互交错。县内最高处是银殿山顶,海拔1885米;最低处是恭城镇古城村岭尾屯,仅有130米。全县山地1570390亩,占总面积3223530亩的48.71%;丘陵709715亩,占22.02%;台地28710亩,占0.89%;平地874883亩,占27.14%;水面及其它39832亩,占1.24%。

气候

恭城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特点是:夏湿冬乾,夏长冬短,四季分明,光照多,热量足,雨量充沛。

经济发展

工业

恭城工业,隋、唐已有砖瓦等制作。及至元、明,竹木器、采矿、酿造业逐步兴起。民国时期,县政府设实业科,逐步发展土机织布、印染、铁木加工、采掘和炼锡等工业,但市场金属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都靠外地输入。解放后,县人民政府沿设实业科,后改为建设科、手工业科、轻工局、工业局等,负责管理工业生产。1950-1989年,全县工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总投资12654.6万元,其中县办工业投入5038.6万元中,县财政投入1392.8万元,自筹761.4万元,上级拨款及其它投入2884.4万元1949-1989年,工业总产值总计106488万元(1980年不变价,下同),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17.44%,1989年为54.44%。特别是1986年,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到198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853万元。以核算单位分,独立核算单位118个,产值8735万元,非独立核算单位14个,产值283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全民所有制单位39个,产值5761万元,集体所有制单位91个,产值3245万元,集体与私人合营单位2个,产值12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以规模分,中型企业2个,产值2373万元,县乡小型企业130个,产值6645万元,村及村以下835万元。118个独立核算单位,年交利税总额1734万元,其中县属工业1181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396万元,其中县属工业5013万元。县属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1949年为46.8%,1989年增至80%。2003年,全县上下把工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重点和突破口。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长9.5%,当年工业产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一。共建设100万元以上项目193个,是"九五"期间的2倍多。

青山绿水

2012年工业总产值突破90亿元,增长27.7%;南方水泥、龙星公司、长行公司、矿产公司等7家骨干企业总产值达45.12亿元,占全县规模工业总产值的54.73%,支撑作用明显。风电项目获国家发改委核批装机容量19.8万千瓦,居全市第一。新入园混凝土搅拌站等5家工业企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3.6亿元,增长29.9%,成长为50亿元园区。

农业

恭城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林、牧副、渔全面发展。1989年农业总产值8245万元,按可比价,比1950年增长166%,比1978年增长53.4%。种植业1989年产值5023万元,占农业总产值60.9%。种植业中以粮食为基础。民国23年粮食总产52944吨。解放后,粮食生产在耕地面积基本未变的情况下,通过大办水利、改良水稻品种、改革耕作制度,总产量不断提高,1949年为35366吨,1983年达到111708吨,1989年104858吨。按总人口平均每人有粮:民国23年549公斤,1949年255.7公斤,1983年457.2公斤,1985年369公斤,1989年394.3公斤。林业是恭城农业经济的一大优势。1988年有林地面积174.15万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54%,森林总蓄积量422.39万立方米,农业人口平均占有林地7.48亩,蓄积量18.1立方米。1989年林业产值699万元。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1950年5.13%,1978年7.7%,1989年8.5%。解放后,森林资源遭到几次大的破坏,加以历年滥伐和山林火灾,致使森林资源消耗量大于生长量。1979年以来,年均减少5万立方米,森林资源大量消耗,已严重影响生态平衡。畜牧业在农业中居第二位,1950年产值27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8.38%,1978年为534万元,占13.6%。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畜牧业发展较快,1989年产值1871万元,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上升至22.7%。渔业产值1982年8万元,1983年25万元,1989年增至46万元,但仅占农业总产值的0.6%。

恭城沙田柚

2012年农业总产值完成30.29亿元,增长4.8%。粮食产量增长3.6%。种植花生等经济作物8.4万亩,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流转土地1.15万亩,建立了甜柿、蜜柚、金银花、槟榔芋等10多个特色种植示范基地,新种茶叶1100亩。改扩种水果2.3万亩(其中月柿8300亩)。水果标准化生产扎实推进。建立示范点107个8400多亩,新增标准化生产面积2.6万亩,水果标准化生产继续走在全区前列。成功承办了第五届国际柿学术研讨会,恭城月柿品牌的影响力得到提升。新建规模、特色养殖场144个,出栏生猪20万头、家禽397万羽。竹鼠规模养殖户达1000多家,存栏种鼠13.6万只、出栏30万只,成为华南最大的竹鼠养殖县,竹鼠加工项目投入试产。掌握娃娃鱼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发展养殖户50多户,养殖数量突破1万尾。

发展近况

200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57亿元,同比增长15.6%;工业总产值32.28亿元,同比增长20.75%,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1.79亿元,同比增长28.5%;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41亿元,同比增长7.4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12亿元,同比增长70%;财政收入达2.3亿元,同比增长14.8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52亿元,同比增长19.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4630元,同比增长10.6%。

乡村风光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9.98亿元增加到48.45亿元,年均增长14.9%;财政收入由1.15亿元增加到3.02亿元,年均增长21.2%;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12.46亿元增加到31.67亿元,年均增长20.5%;三次产业结构由47∶30∶23调整到31∶43∶2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6.6亿元增加到39.27亿元,累计完成103.28亿元,年均增长42.9%。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62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19亿元,增长28.4%;工业增加值25.27亿元,增长26.8%;财政收入3.62亿元,增长20.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亿元,增长17.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长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755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最佳化,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获得了"国家绿色能源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GDP)665762万元,比上年增长9.1%。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53920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工业性投资387451万元,增长55%;全部更新改造投资352483万元,增长56.3%。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92322万元,增长18.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161598万元,增长90.3%。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6604万元,增长16.2%;更新改造投资304368万元,增长29.5%;房地产开发投资31350万元,下降14%。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323697万元,增长39.7%,其中工业技改投入290893万元,增长40.2%。

科教文卫

科技教育

1965年县社(乡镇)建立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各8个。1972年1149个生产队中,有1129个生产队建立了科研组,参加人数6370人。1976年全县建立科学实验小组1145个,参加人数4726人,组成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农科网。1982年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主要由科协和农科员负责组织科学种田,开展科研活动。1989年止,全县开办科技夜校75所,入学人数5600人。办乡镇科技文化站7个,村科技文化室3个,有科普读物、资料、图书4000余册,科技报刊30余种,每年借阅科技图书8万多人次,来站读者80余万人次。在科普宣传方面:编印科技资料10.75万份,出黑板报、墙报2750期,放科技电影660场,观众76万人次,举办科普展览19次,观众2.9万人次,出动科普宣传车250次,销售科技图书资料1.7万册(份)。开办短期技术培训班362期,培训农村千部、技术员、科普协会会员4.64万人次。

科普活动

明、清时期,县内有书院、社学、私塾。自唐宋至明清,计有举人28人(其中武举22人),恩贡52人,拔贡39人,副贡12人,岁贡299人,廪贡14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废科举,兴学堂,提倡西学,书院改为学堂,乡村社学改为国小堂。辛亥革命后,全县5个区先后办起高初两等国小,区以下每段办1所初等国小,人口众多者办2所,多以祠堂庙宇作校舍。民国31年,全县受高等教育的有97人,占总人口的0.08%;受中等教育的有1134人,占总人口的0.91%;受初等教育的有41176人,占总人口的33.1%。1949年,全县有国中1所9个班,学生334人,教职工32人;国小60所,学生5618人,教职工241人。解放后,恭城教育事业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956年比1950年,全县国中由1所发展至3所,国小由76所发展到146所,在校中小学生由6704人增加至19262人。1958年秋,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教育事业"大跃进",教学受到一定影响,学生文化素质下降。至1975年,完全中学增至8所,国中113所,完全国小113所,初小311所,在校中小学生增至45416人。1983年,在全县中、国小中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创建文明学校。同年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把原有105所国中(点)调整为25个点,解决了师资不足,教学质量低,中学规模虚肿现象。1985年,试行县、乡、村三级办学,分级管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教育工作。次年,全县9个乡(镇)的117个行政村,有115个村基本普及五年初等教育,4个街委会提前普及五年教育。1987年,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有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决定,1989年,全县有完中3所,国中17所,在校学生6968人;职业中学2所,学生295人;农业中学4所,学生357人;完全国小121所,初级国小175所,在校学生31766人;业余高小59个班,学员1170人;业余中学4班,学员81人;科普班105个,参加学习3624人;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电大和中师函授;全县中国小专任教师185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1006人,占54.23%。基本形成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网路,教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

校园艺术节

2012年扎实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培训活动,完成18件发明专利申请量。县城新建国中、高中、幼稚园项目前期工作已完成,列入"全区学校布局调整综合改革试点县"。投入6500多万元,县城一小、龙虎中心校综合楼竣工,嘉会幼稚园、西岭等中心校综合楼和学生宿舍楼项目开工,利用闲置校舍改建和增设观音等幼稚园27所。中、高考成绩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恭城中学本科上线率达95%,创历史最好成绩。率先在全市启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画"试点工作,惠及2万多学生。发放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困难寄宿生活补助1.8万多人次1141.1万元,3500多名困难学生获得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267.7万元。

恭城月柿

文化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以歌传情以歌会友,是瑶族一大特色。在 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过程式中,当地的瑶族歌舞,与朝代同歌共舞,既有传统的纯朴韵味又有现代的活泼气息。瑶族婚恋风情表演是瑶族歌舞的经典,包括:情歌对唱、挑新郎、找新娘、哭嫁、背新娘、拜堂成亲、过棒头关等一些瑶乡风情,还有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傩舞"、"同乐舞"、"竹竿舞"、"油茶歌"等。恭城人是擅长用山歌的形式表达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山歌种类繁多,数不胜数。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是瑶族的传统节日,期间各种大型的民族歌舞表演充分体现了多姿多彩瑶乡民族文化。多姿多彩的瑶族服饰令人赏心悦目。

恭城红岩村

民国以前县内无专门的文化管理机构,民国时期县教育科兼管文化事宜。1950年,县人民政府设文教科负责文化教育行政事务。1956年设文化科,1958年与教育合并为文教局。1964年秋撤销文教局,分设文化科。以后文、教再次合并成立文教局。1980年12月文教再次分开,成立文化局。1989年有干部5人。县属文化机构有新华书店、广播站、文化馆、电影公司、文艺宣传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桂剧团、文艺创作组等。至1989年,文艺创作组合并文化馆,桂剧团解散,文艺宣传队改文工团,其余机构尚保存,并有所发展。

2012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恭城瑶族八音》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恭城历史人物周渭为题材的廉政彩调剧《一品油茶七品官》,获得第八届广西剧展"桂花金奖",曲艺《大岭山上桃花红》获第十六届"八桂群星(戏曲类)银奖"。恭城油茶、甜酒在首届桂林地方美食评选活动中被评为"桂林地方名小吃"。《恭城县志(1989~2005)》编纂工作基本完成,走在全市前列。加大文化建设投入,新建平安路口、三江大地等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完成西岭挖沟、莲花老君等6个"农家书屋"建设。提前完成20户以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发放卫星直播设备1.31万套。新建莲花板脚、嘉会太平等村级篮球场38个。在全区青少年田径锦标赛和全市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获得11枚金牌。"广场文艺"和"广场健身舞"等民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民俗文化

卫生

清代,县城有6家中药铺售药兼行医。民国21年,县城设医务所,农村集镇有少数中西药铺。解放后,逐步增加城乡卫生机构和医疗设施,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显著变化,鼠疫、霍乱、天花绝迹,疟疾和钩虫病已控制到最低水平。1988年被认定为消灭丝虫病县。人口死亡率民国30年为13.7‰,1953年降到7.9‰,1989年又降到5.89‰。"新农合"参合率98.96%,财政补助由每人200元提高到240元,28.3万人次获得基金补偿5200多万元。建立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成村级卫生室建设任务。为18.7万城乡居民建立健康档案。完成母婴保健"一免两补"幸福工程,免费婚检2251对,婚检率98.6%。新建县卫生监督所和栗木、嘉会卫生院污垃电项目。完成农村改厕2500座。

县人民法院

交通运输

以省道二级公路为主骨架的公路网路四通八达,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从2009年3月5日起,恭城莲花镇至平乐同安镇的二级公路开始试运行。从此,恭城的水果再也不用"绕弯子",就能直接上桂梧高速公路,大大降低了水果的运输成本,并缩短了运输时间。总投资6000多万元的莲同公路,起于恭城莲花镇,终于平乐同安镇,并与国道323和桂梧高速公路的同安互通立交相接,整条路长19.643公里,通车后只要不到半个小时,就可到同安高速互通立交。省道201二级公路自北部灌阳县向南入境经过栗木镇、加会乡、西岭乡、恭城镇,在恭城镇西拐往平乐县沙子镇;恭城县嘉会龙虎关二级公路是连线广西恭城和湖南江永县的一条过境公路,于2003年底建成通车。

县城

在建的贵广高速铁路经过恭城并设恭城火车站,贵广高速铁路在恭城瑶族自治县境内建设里程49.5公里,计画总投资42亿元。作为沟通西南地区的重要出海通道,贵广高铁将终结少数民族聚居的恭城瑶乡不通铁路的历史,并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2008年10月开工的贵广高铁北起贵阳,南至广州,全长857公里,是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的一条连线西南内陆与华南珠江三角经济带的重要客运专线。

旅游

2005年全县接待游客达60多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768万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125.93%、327.26%。2006年一季度,全县旅游接待人数33.8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2500人次),同比增长59.4%,

恭城文庙

恭城文庙

恭城文庙,又称孔庙、学宫,是纪念中国古代杰出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庙宇。占地3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是广西现存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气势最宏伟、保存最完整的庙宇,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

恭城武庙

恭城武庙,又称关帝庙,是祭祀三国名将关羽的庙宇。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至今 已有400年的历史。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庙宇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1033平方米。坐落在印山南麓文庙的右侧。

武庙图集

武庙建筑分戏台、正殿、协天宫、后殿及东西两厢配殿。东西厢房用雕塑的形式展示关羽的传奇故事,如:桃园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温酒斩华雄等。武庙戏台是广西保存最完整的两座古戏台之一(另一座在昭平县的黄姚古镇),虽经四百年沧桑,却风采依旧。

周渭祠

周渭祠,恭城人称它为周王庙或嘉应庙。它建于明朝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清朝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重修,是祭祀北宋监察御史周渭的祠庙。

周渭祠

据《宋史》记载,周渭是恭城县路口(炉口村)人,生城残唐五,卒于北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赐同进士出身,宦至侍御史。恭城旧县志载,他曾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奏请朝廷税赋,竭力开发民智,兴办乡学。因他一生廉洁奉公,颇有政绩,死后被朝廷敕封为"忠祜惠烈王",家乡百姓感恩德,捐款为他建庙、塑像,周渭祠占地面积16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040平方米,由戏台(毁于三十年)、门楼、大殿、后殿及左右厢房组成。现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湖南会馆

恭城湖南会馆

湖南会馆建于清朝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为当时的三湘同乡会集资所建,占地面积为1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420平方米。由门楼、戏台、正殿信两边厢房组成。因其结构独特,造型奇巧,雕饰丰富,花草人物繁杂,故有"湖南会馆一枝花"之美称,它是恭城"四大会馆"(广东会馆、湖南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至今惟独保存完整的一座。

大岭山桃花圆

恭城大岭山风光

三月桃花盛开的时候,恭城县大岭山上漫山遍野的桃花,争相怒放。大岭山的桃花有两色,一是细嫩粉红的,一是耀艳鲜红的,两相交映。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邓晓强

县长:黄枝君

副县长:容志权、关小菊、刘有文、叶勇、王华、蒋舒羽、周华、李洪丽、李松峰

名优特产

小吃

恭城地方小吃十分丰富,尤以恭城油茶著名与油茶佐餐的瑶乡风味小吃品目繁多,排散、柚叶粑、萝卜粑、船上粑、芋头糕等三十余种特色糕点,形成瑶乡小吃饮食魅力。

小吃美食

恭城油茶:由于它独特的制作方式,当年乾隆喝两碗,给它取名爽神汤。

排散:是用面粉制作的一种油炸酥脆的食品,是佐餐油茶的食品。

艾叶粑:将艾叶煮熟,去掉苦味,与糯米粉掺和,配以芝麻糖之馅心,新柚子叶托底,蒸出来的艾叶粑,有一种独特的清香。

柚子叶粑:是一种用柚子叶托底蒸出来的芝麻糖糯米粑,其特色与艾叶粑相似,是人们佐餐品之一。

萝卜粑:将萝卜切成丝状,放于黏米浆之中,在锅中煮成半熟状,再置于盆中蒸煮而成。食用时,切片于锅中油煎。

芋头糕:将恭城名优特产槟榔芋切成指头大小果颗粒,放于黏米浆之中,在锅中都成半熟状,再置于盆中蒸煮而成,食用时,切片于锅中油煎。

板栗粽:上等雪糯、板栗、绿豆、猪肉、芝麻、花生等原料制成的粽子,是瑶乡传统产品,

土特产品

恭城盛产茶叶、甘蔗、桔柑、月柿、柚子、红瓜子、槟榔芋、黄片糖、香菇、木耳、黄笋乾,其中"恭城月柿"远销港、澳,饮誉海内外,恭城柚子荣获全国第四次柚类评比金杯奖,1996年,恭城荣获"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椪柑之乡"称号。

恭城月柿

恭城月柿恭城月柿是广西传统出口创汇的名优产品之一,在恭城已有400多年的栽培、加工历史,主产地莲花镇。恭城月柿果型美观、色泽鲜艳、个大皮薄、肉厚无核.恭城月柿现栽培面积9.8万亩,年产鲜果8万吨,月柿饼1万吨,恭城月柿获广西优良单株一等奖,1996年恭城被国家农业部授予为中国唯一的"中国月柿之乡"的荣誉称号,2000年获中华果品流通协会授予"中华名果"荣誉称号。

恭城沙田柚恭城沙田柚是恭城县传统的名特优果品之一,至今已有120年历史。果实呈梨形或葫芦形,果顶有金钱印,果皮油胞细小,金黄色,果肉晶莹透明、脆嫩化渣、清甜爽口、香味浓,1994年在福建省平和县召开的全国第三次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金牌奖。在1996年和1998年的第四次、第五次全国柚类科研生产协作会上连获3个优质产品金杯奖,1999年获全国柚类商品评比金杯奖。现栽培面积8万亩,商品量5.5万吨,是中国沙田柚主产区。

恭城椪柑

恭城椪柑具有果大皮薄,色泽鲜艳、肉质脆嫩、汁多化渣、清甜可口、风味独特等优点。1996年恭城获"中国椪柑之乡"荣誉称号。现栽培面积9万亩,商品量12万吨。

恭城茶叶具有防癌、抗人体衰老、降血糖、血脂,消食、健胃、怡神等功效,一每四季,一天早晚都可饮用。

种植茶叶品种主要有:安吉白茶、龙井43号、乌牛早茶、金观音等,其中金观音茶是运用高科技嫁接技术培育而成,在中国茶叶种植史上尚属首创。

地方名片

恭城瑶族自治县先后荣获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全国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国月柿之乡"、"中国柑之乡"、"全国生态农业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