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德家风的演讲 「莲城好家风」罗亦农:有德性有文性有血性的革命领袖
「莲城好家风」罗亦农:有德性有文性有血性的革命领袖
在湘潭县易俗河镇青狮村雷公塘附近,有一古桑洲罗氏家族,近代以来名人辈出,大儒迭起。罗氏家族忠厚传家、诗礼裕后等家风家训不仅造就了“湘军之父”、理学大师罗泽南,陶龛居士罗信南等文化名人,也造就了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罗亦农这位热血革命青年的德性、文性与血性。罗亦农的一生虽然短暂,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而舍生取义的一生。
德性:同情贫农的富绅“逆子”
1902年,罗亦农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父亲罗子厚是管辖罗家几所公堂的地方团总,又在易俗河街上开店,是个闻名遐迩的富绅。
“罗亦农是富家少爷,可他偏偏喜欢和穷人家的孩子混在一起。” 湘潭县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湘潭群英谱》编纂者鄢德全介绍,罗亦农小时候就被家人骂为“逆子”,他十分讨厌别人叫他罗少爷,在他看来,少爷就是好吃懒做的人。
罗亦农有一种天生的怜悯之心,常常帮穷苦农民说话。最令父亲恼火的是邻居谢家借钱一事。当初一元纸币值1块银圆时,谢家向罗子厚借了200元纸币。后来,纸币贬值,两元纸币才值1块银圆,罗子厚非叫谢家还200块银圆不可。罗亦农当场为谢家说话,指责父亲贪财,父子俩差点翻脸。事后,罗亦农在家门口贴了一副自写的对联“存得天良,蒙庆受福;放开眼界,创业成家”,规劝父亲善良处世,安分持家。
生于富绅之家的罗亦农,为什么会成为封建“叛逆”,帮穷人说话?“这与他从小受的教育有关。”市委党史办原主任龙正才介绍,罗亦农人生第一位教师是他的母亲,母亲出身贫寒,有怜悯之心,常将米粮周济贫苦农民。母亲良好的品德对少年罗亦农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罗亦农(左二)与任弼时(左一)等在莫斯科。(资料图)
文性:富有激情的演说家
古桑洲罗氏家族以“耕读文化”传世,作为罗氏后裔,罗子厚常常告诫儿子:“‘耕读’文化不能放弃,家族要发达,必须读书。”在儿子未满7岁时,罗子厚就将罗亦农送进私塾。
罗亦农十分厌倦私塾死记硬背的读书方式,直到遇到湘潭“狂儒”郭月钦,老师学识渊博,思想开明,不过分强调死背经书而讲求真才实学,而且主张社会变革,提倡读书救国,使他真正尝到了读书学习的甜头,燃烧起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读书传家”的优良品性逐渐显现,为他后来成长为一名富有激情的演说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笔锋犀利,战斗性强,经常自写演讲稿,然后深入工友中发表演说。”龙正才介绍,罗亦农有着如簧之舌,雅号“大口”。他的演讲极具煽动性,讲课时眉飞色舞,手势极多,常常用一些通俗易懂、生动风趣的语言,一下子点出问题的实质。
因为犀利和战斗性强,罗亦农的演说受到工人的欢迎。广州越秀南路93号,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罗亦农曾在此向广州的工人振臂高呼,领导了1927年省港大罢工。“四一二”政变后,罗亦农在上海泥城桥旅馆召开的大会上发表演讲:“你们看,国民党那么狠,但他们没有把我们杀光嘛!他杀得光我们吗?共产党人越杀越多,就像割韭菜一样,越割越多!”
在他牺牲后不久,中共中央在《布尔什维克》杂志发表悼文称:“中国无产阶级失去了一位最热烈的领袖”。
1927年3月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的上海工人纠察队。(资料图)
血性:以革命为职业的勇士
“慷慨登车去,相期一节全;残躯何足惜,大敌正当前。”这是罗亦农英勇就义时写下的绝命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潭这片热土,造就了罗亦农“为追求真理勇于献身”的可贵“血性”。
来到上海后,罗亦农逐渐从一个不满黑暗现实、追求光明出路的普通青年,成长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短暂而璀璨的革命生涯,曾参与领导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和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书记、临时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组织局主任,为党的早期事业呕心沥血。
罗亦农的“活跃”表现,很快引起了反动当局的注意,这位年轻的中共领导者早就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并扬言要以万元巨款悬赏追捕他。然而这丝毫没有削弱罗亦农顽强的斗志,他常常通宵达旦地伏在办公桌前,一手顶着胃部缓解胃痛,一手撰写文章。他还不顾生命危险,到湖南、湖北了解和研究农村工作情况。
1928年4月15日,因叛徒出卖,罗亦农英勇就义,年仅26岁。2009年,罗亦农被中宣部、中组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生前,罗亦农曾不止一次对身边的同志说:“入党不是来享福的,是来受苦的。”临刑前,他给妻子留下遗书:“永别了,灵其有知将永远拥抱你,望你学我之所学,以慰我。”

来源:湘潭史志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湘潭(4)银圆(1)纸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