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村 下口村的历史
下口村的历史
1.爨底下村的历史是什么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
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
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
三 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
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 爨底下村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国家3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村名 爨底 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à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 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
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 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 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
爨底下村远景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
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 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 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 爨底下村 分。
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 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实为绝妙之极。
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门楼 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
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
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 爨底下村房屋建筑 两 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
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整体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庄,地主老财的宅院特别好,而贫下中农的房屋却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尤其清。
2.爨底下村的历史是什么
川底下古山村 川底下村位于京西门头沟区斋堂镇,全村坐北面南,依山而建,保存完整的四合院有76套,住房656间,结构严谨,错落有致四合院整体精良,布局合理,建筑风格既有江南水乡窗、楼、室等细节、局部处理上的风韵,又有北方高宅大院恢弘整体的气势。它的发掘为京城增添了乡土文化的风采,特别是古村独有的山地四合院与京城的胡同四合院相映生辉,使京城民居文化更加绚丽多彩。 川底下古村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古村文化经典,它具有历史文物和建筑、美术、社会学等多学科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3.爨底下村的历史是什么
爨底下村位于北京西郊门头沟区斋堂镇,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
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
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人(户主及子女)全姓韩。相传是明代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而来,原村址在村西北老坟处,后因山洪暴发,将整个村庄摧毁。
只有一对青年男女,外出幸免遇难。为延续韩族后代,二人以推磨为媒而成婚,并在现址立村,婚后所生三子,为:韩福金、韩福银、韩福苍。
三子分三门,即:东门、中门、西门。始以福字为第一辈序排20辈:福景自守玉、有明万宏思、义巨晓怀孟、永茂广连文,至今已发展到17辈,茂,字辈。
还相传是因为爨被村民们编成了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大火烧林烧的兴,岂不很热?所以姓韩,谐音寒。 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
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两侧。
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 爨底下村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爨底下是国家3A级景区,市级文明单位,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2003年被国家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区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著名的专家哲文先生讲:爨底下古山村是一颗中国古典建筑瑰宝的明珠,它蕴含着深厚的北方建筑文化内涵,就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来说,不仅在北京,就是在全国也属于珍贵之列,公之于世,功莫大焉。 村名 爨底下的“爨”字,共有三十笔,发cuàn音,为了方便记忆可拆开说: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加火烧,大火烧林,越烧越兴,岂不很热,而爨底下人全姓韩,取谐音(寒)则为冷意,冷与热在五行之中可以互补,宇宙万物有天就有地,有日就有月,有男必然有女,有冷就得有热,故而爨底下村在历史上曾辉煌过。
“爨”字从字意解释为:家,永不分爨,即永不分家。为:灶,烧火煮饭。
为:姓,陕西省歧山县有爨家庄,全村千口余人皆姓爨。此字难写难认,会写则成爨,不会写则成一片,故而用谐音“川”字代之,但仍发爨音。
最早是在1942年为方便抗日干部特别是外地抗日干部通讯联系,将“爨”改成“川”,爨与川并用至五十年代末,基本就不用爨字了,1995年搞旅游开发后,爨字又大放熠彩。 四合院 爨底下的四合院与京城四合院相比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等地方。
爨底下村远景 正房多大,厢房多大,门楼开在那边,中轴线在哪儿,完全靠风水学所规范。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其建筑思想相同。
在工艺上也讲究干磨细摆,磨砖对缝。不同之处是,东西厢房向院中央缩进,减少占地面积,二进院中,内宅与外宅的中轴线上,不建垂花门,而建三间五檩的穿堂屋,以提高土地利用率。
穿堂屋东侧开二门,大门开在前院东南角。雨水从大门左侧地洞排出。
爨底下的四合院的正房、倒座房大部分为四梁八柱,厢房为三梁六柱。墙体四角硬,房顶双坡硬山清水脊,房脊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条砖墙裙。
门和窗的窗棂多富于变化:工字锦、灯笼锦、大方格、龟背锦、满天星、一马三箭、和斜插棂字等。地基四周全用条石砌成,房两侧墙腿下有迎风盖板,其石雕花纹繁多而不雷同,有大方格、斜方格、水波纹或花卉吉语等。
影壁 爨底下四合院前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后院东厢房的南山墙建座山影壁。上有帽,中有心,下有座三部 爨底下村 分。
帽上雕有寿桃,万字锦,檐头瓦当或虎头,或福字,磨砖假椽头或圆或方,精雕梅花,以取万事美好之意,心外角雕有四时花卉,内角雕云花,中心为置或雕“鸿禧”或书“福”字,而“福”字左上点为蝙蝠造型,下为梅花鹿头造型,而右侧为寿星造型,寓意福、禄、寿。更有在福、禄、寿上布有梅花,以其梅花五瓣状示五福临门,实为绝妙之极。
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装饰华美的影壁其主要功能是显豪富、壮观瞻、避邪气、迎吉祥。 门楼 爨底下门楼大部分建在四合院东南角,也就是沿中轴线横向东移,寓发横财。
同时也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风水思想。而建于街南的四合院门楼建西北角。
屋宇式门楼居多,歇山起脊,板瓦石望板或木望板,脊 爨底下村房屋建筑 两端起蝎子尾,下置花草盘子,磨砖对缝四角硬,前有前门罩,后有后门罩,或硬木透雕荷花、牡丹,或装窗棂卡花,门额之上有圆形或多边形门簪,上雕迎祥吉语。门槛下置门枕石,外起石墩,雕有吉语、花卉、瑞兽。
门上装铜制或铁制门钹,配门环,钌铞,门楼四角下有迎风盖板,上有戗檐博逢富丽而壮观。 整体精良 北方大部分村庄,地主老财的宅院特别好,而贫下中农的房屋却很差,形成很大反差,而爨底下村由于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辉煌,。
4.爨底下村的历史
爨底下村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现保存着500间7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是我国首次发现保留比较完整的山村古建筑群,布局合理,结构严谨,颇具特色,门楼等级严格,门墩雕刻精美,砖雕影壁独具匠心,壁画楹联比比皆示。爨底下村属清水河流域,绿树成荫,村后1.2公里处,有古道“一线天”。这里至今居住的依旧是清一色的韩氏家族。“爨”原意有灶的意思,当年在建这个山村时,主人为其取名“爨底下”,意为躲避严寒,或许有避难之意,观景寓意,让人大有世外桃源之感。门票20元。免费导游讲述古村历史,有些院落无人居住,需要导游随时开门、锁门。(上述文字为爨底下老村长韩孟亮原创)
5.宅子村历史
一、中文名称:宅子村

地理位置: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罗庄镇东南部
面积:7.5平方公里
人口:2282人
分享
概况
宅子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罗庄镇东南部,总面积7.5平方公里,由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组成,全村共有506户,总人口为2282人,耕地面积3982亩,党员50名,有村民代表36名。
经济状况
近期通过“4+2”工作法进行了村庄整治,新建了学校和村部,逐步形成了林业、养殖业和种植业为主的支柱产业。生态林业是支柱产业。杨树(通道林、片林)700余亩;东山林场核桃200余亩,茶树50余亩;新建500头以上养猪场4个,5000只以上养殖场1个。
宅子村自筹部分资金,新盖教学楼24间,教师住房12间。新建村部5间,并使整个校院和村部大院硬化,使其净化、美化,成为花园式的学校和村部。杜楼自然村村庄整治扒去旧房36间,放树186棵,修水泥路东西6条、南北5条,总长3000米,并沿路修了下水道。新建文化大院1个,农资超市1个、生活超市1个。
宅子村
二、山西省临猗县北辛乡下辖村
宅子村位于北辛乡东北部,处于万荣县和临猗县的交界处,是一个有4个居民组、184户、824口人、24名党员的中型村,全村有耕地面积2319亩,其中苹果面积1800亩,年产苹果1000余万斤,是一个以苹果为主导产业的村,人均收入达6130元。
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宅子村在环境卫生整治、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折不扣地完成乡党委、乡政府下达的各项中心工作。其中村务公开宣传栏,严格按照“政务公示、事务公议、财务公开、信息反馈”四个栏目进行设置,并真正做到了及时公开、每季公开。公开的内容主要有党员发展情况、“三老”人员补贴、计划生育、土地管理及村财务收支等情况。宣传栏主要对科技、法律、精神文明、安全生产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内容进行定期宣传。公开栏还特设了监督台,将村两委班子成员的姓名、职务、分工、联系电话等公之于众。
宅子村的公益事业依靠国家支持和村民的艰苦奋斗,发展较快,实现了村通油路,巷道硬化,有80%以上的户通上了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
6.衙门口的历史
衙门口位于石景山区东南部。北起老山,南至永定河,为京西交通要道。因清代此村设一衙门,故名。此村原名安祖寨,始称于宋。据《宋史·宋琪传》:北宋端拱二年(989),宋太宗将伐幽蓟(北京),召群臣各言边事,欲纳良策。吏部尚书宋琪献技曰:讨伐路途坎坷,可取道太行山麓北进。“涉涿水(今拒马河)并大房山,抵桑干河(永定河),出安祖寨,则东瞰燕城,才及一舍(合三十里)”。明代文献记载:此村后分为东西二村,东名东安祖,西曰西安祖(在永定河西岸),明末又经演变称东安左、东安庄等名。另据民国《中国地名大词典》记载:“安祖寨在京兆宛平县西。”清时于此村设宛平县第一衙署掌管方圆十里乡村的民政、纳税、诉讼、遂得名衙门口。清《光绪顺天府志》说:“衙门口村,旧有碣石宫近此。”《史记》:“邹衍如燕,昭王筑碣石宫在幽州蓟县西三十里,宁台之东。”据考,衙门口衙署旧地初在上街,坐北朝南,前有两株古白皮松,后迁至街东今小学校内,其原址有四合庭院、围廊、戏台、石楼等建筑,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依稀可见当年规模。此村历史上街巷纵横,寺宇甚众,有法云寺、三教寺、明堂寺、马神庙、五道庙、安祖庙等十余座寺庙。可谓街街有庙,堪称一绝,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当属安祖庙。当与安祖寨得名相关。
衙门口村也是石景山区文物损坏最严重的自然村
7.杨箕村的历史
从簸箕里到杨箕村 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杨箕村地处广州东郊,毗邻东山口,旧属番禺永泰乡。
距今960年前,已经有人在这片土地上栖息了。北宋天禧三年(1020年),杨箕村的中部石门口一带,已有黄氏族人在此造田建业。
当时的杨箕村,还是一片河滩小墩,被珠江水冲积成块状,形状颇似民间筛米的箕,由此得名“簸箕里”。时光荏苒,从宋仁宗嘉祐年间开始,因为战乱、朝廷委派入粤任职或同宗推荐等原因,姚氏竹芳祖、李氏深海祖、李氏赖南祖、秦氏仕豪祖、姚氏均达祖、姚氏礼庭祖、梁氏贵明祖,先后进村择地建点开基。
他们大都是从陕西、河南、江西、闽浦等地南迁的移民。在这片空白的土地上,勤劳地开拓自己的家园。
杨箕村东华里是以前的几大闸门之一 渐渐地,簸箕里根据姚李秦梁四大姓氏,还有东南西北中五个居住方位,形成“四社五约”、“三姚两李一秦梁”的村落结构。明代弘治年间,改称簸箕村。
此时,最初踏足这里的黄氏族人已从这片土地淡出。据说,当第一支姚姓家族从博罗回迁杨箕的时候,他们本来是与黄姓人一同在杨箕村的石门口一带开发的。
可是到了宋神宗元丰年间,已经发展到“姚盛黄弱”,两大族群之间无论是人口还是权势都有了很大的差距,姚氏族人开始有意吞并黄氏。他们想出“抽签合族”的办法,向黄氏族人施加压力。
结果不出人意料,黄氏族人抽签抽输了,他们从此就跟姚姓入族,改为姚姓。再后来,黄姓人陆续离开杨箕村,石门口一带成为姚姓族人的聚居之地。
成村之后,簸箕村有了自己的乡政议事机构,名字叫做“父老团”和“雍睦堂”。父老团的成员从四大宗族乡绅阶级中60岁以上的德高望重者中选出,它对村落中发生的事务具有决策权。
决策之后,“雍睦堂”的成员负责具体执行。而簸箕村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上世纪30年代。
无独有偶,当时广州河南西郊新窖镇也有个同名的“簸箕村”。因为重名,两个“簸箕村”选派代表共商改名大计。
最后,新窖镇的“簸箕村”因在河南,改名“南箕村”。东郊的“簸箕村”由于当年沙河涌两岸有数个杨桃园,便更名为“杨箕村”。
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改的名字其实是“扬箕村”,取的是“发扬光大祖辈荣耀”之意。绿影缤纷 自然美景 那个时候的杨箕村或许贫困,风景却很不错。
杨箕村位于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靠近珠江。这里地势平坦、北高南低。
村的东南部有几座小墩:烟墩、墩头和美人墩。北部错落几座小山冈:木荫岗、白山、红岗咀、汪山。
村周边广阔的冲积平原上,则是一望无尽的良田美土。杨箕村村志记载,杨箕村的原始地势地貌,是村心稍高,东西倾斜,北高南低,就像一只头向白云山,尾在珠江河的水龟。
杨箕村三面环水,东临火甲涌、南临珠江、西环沙河涌,水源充沛。东面的村口,有一列翠竹林带,西边出口沿沙河涌边是一排整齐的古榕树,南边的出口是一条东西流向的水松圳,圳坑两旁站立两排高耸的水松树,北边的出口排列着十多棵高大石栗树。
杨箕村有位叫伯蕴的教师,曾经这样感慨:“东出翠竹林,西入古榕荫,南临水松帐,北沿禄影行。”说的就是杨箕村绿影缤纷的自然美景。
杨箕村就安安静静地伫立在这些山水良田之间。在当年,杨箕村的东南西北分别有雄镇、泰来、长庚、永巩四个牌坊——今天的杨箕村,依然保留着泰来坊、雄镇坊的复制品——它们是杨箕村四面唯一与外界相通的通道。
杨箕村当时是广州东郊一个非常偏远的村子,为防匪患和其他大村的侵凌,村的四周围用土夯筑成一道数米高、厚2米余的“城墙”,四大门户牌坊同时也就成为村的关口,入夜后,门口用数根大杉木封闭门口,牌坊上层是更楼,有更夫打更报平安。四座牌坊延伸出来的大街,是村民前往农田耕作的主干道,同时也连贯着全村80多条横街小巷,串通着全村的房舍。
村内有祠堂6间、公厅5间、庙宇4间、社学3间,鳌耳举人屋7间、还有400多间蚝壳墙、桩泥墙、红米石脚墙的明清风格住宅。良田两千亩 清朝雍正年间,杨箕村发展到鼎盛时期,面积比现在大得多。
解放前,杨箕村的范围东至石牌、林和交界处,北至现沙河街、体院、动物园一带,西至达道路口,南至珠江河畔,拥有绵延不绝的2860亩良田。甚至在黄埔、博罗和潭溪、东山新河浦等地都有杨箕村的地。
虽然杨箕村拥有珠江冲积而成的良田数千亩,但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它一直是一座贫困的村落。杨箕村老村长姚镇江回忆,建国前,在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大户人家才能养上一头猪。
改革开放前,杨箕村的土地大多数用来种菜,是广州主要蔬菜生产基地之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统一定价统购统销,长期每50公斤蔬菜只卖4.6元左右,上世纪70年代末村民一个月辛苦劳作挣工分只有3元多钱,而工人的月工资是30多元,村民生活的贫困可想而知。
8.菜家欲村的历史介绍
蔡家峪村地处灵丘县城西,203省道从村前而过。是一个农业大村。全村现有540户,1700口人,500个劳力。2409亩耕地,其中粮食种植面积2319亩,大牲畜存栏530头,猪存栏608头,羊1770只。
蔡家峪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民风淳朴。近年来,在上级有关单位的帮助支持下,村两委班子精诚团结,以人为本,带动村民紧抓优势,积极进取,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出现了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蔡家峪村将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上级的支持帮助下,决心进一步挖掘资源优势,加大新农村建设力度,早日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