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汉代外戚专权的背景 为何几乎每个朝代都不能逃出外戚专权或者是宦官专权的命运?
为何几乎每个朝代都不能逃出外戚专权或者是宦官专权的命运? 皇帝总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论何事,总会多方权衡,以求一个最合适的方式方法。然而,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却能发现,几乎每个朝代都不能逃出外戚专权或
为何几乎每个朝代都不能逃出外戚专权或者是宦官专权的命运?

皇帝总是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不论何事,总会多方权衡,以求一个最合适的方式方法。然而,我们纵观中国历史却能发现,几乎每个朝代都不能逃出外戚专权或者是宦官专权的命运。今天,我们就来分析到底是何种原因造成的这一致命般的结果。 皇帝不够聪明 汉元帝去世之后,刘骜继位,史称汉成帝。这位皇帝个人品性不行,贪图享乐。石显被逐出朝廷之后,宦官的实力急剧削弱,随之而来的是外戚专权的时代。权柄全被外戚掌握在手中,太后王政君的八个兄弟,全部拜将封侯,甚至还出现了一天之内,五个兄弟同时受到封赏的事情。王家势力如日中天,目无中人,横行霸道,百姓对其是敢怒不敢言。以至于,后来被外戚王莽篡权。 虽说后来建立了东汉,也有了一切形势向好的中兴时期,然而本质上还是没能改变外戚与宦官的一大威胁。甚至到了后期两方势力的对抗,更是将国家折腾得风雨飘摇。而这些说到底,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出在皇帝不够聪明上。我们来看看,建立宦官掌权制度的汉武帝,汉武帝本身就是一位雄韬伟略的帝王,算得上是千古一帝。但要永保皇帝之位,他还是需要动脑筋,权衡多方才行。于是,他设立了中书尚书制度,这些职位由宦官担任,其机构的政治地位在丞相之上,避免了丞相一家独大的局面。从而达到国家大事,由皇帝与中书尚书相互协商,而决定权在皇帝手中的目的。 无疑,汉武帝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他自身的才能就说明了他有绝对性的优势可以对权力收放自如,可以平衡朝中诸位大臣与这个机构之间权力轻重的本事。既能削弱丞相的权力,又能压制宦官,为自己办事。可以说,这项制度是适合汉武帝这样既想玩又要治国理政的皇帝。当然,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这位帝王必须是一个十分有能力的人,不然这项政策就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后来汉昭帝继位,霍光的强势执政,也为国家规避了很多风险,而后的汉宣帝更是十分聪敏,自然也没有踩雷。不过,汉元帝显然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他既没有聪明的头脑,也没有身边如霍光一般的强势权臣,加上他自己又什么贪玩且优柔寡断的性子,有心人不借此机会迎头而上,都对不起这么一位软弱无能的帝王。 所以,在小编看来,没有那个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毕竟帝王的位置不是谁都能够坐下来的。这也就从根本源头上反应出来了皇位的世袭制问题有多么的深。还真是印了那句话,只要投胎好,这些自然就不成问题了,当上皇帝的运气成分太多,真凭实干也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只能说一句还好现在的国家不是如此,不然老百姓的日子好不好过还真就是运气问题了。 宦官本身条件决定 外戚专权我们能够理解,毕竟古人还是十分崇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家中好不容易出现了一个与皇家挂上关系的人,怎么着也得显示自身的优越感,而坐上高位的人也会想,为了彰显自己能力与权力,封下几个高官又有什么关系,反正都是自家人。 这是中国人的虚荣心,面子在作祟。当然,皇帝可能想的更长远一点,怕这些外戚分走自己手中的权力,但又想有人忠心耿耿的为自己办事,那么势必就得选自己信得过的,且家中关系没有那么复杂的,于是宦官群体就成为了这类皇帝的青睐对象。他们认为宦官是自己的身边人,他们孤家寡人一个,没有依靠,自己便是对方唯一可以依靠的主人,因此是最适合为自己所用的一个群体。 然而,他们殊不知受过宫刑的人,心理上一定程度是扭曲的,正因为无牵无挂,所以朝臣的死活,百姓的死活都与他们没有关系,正因为从来都是孤家寡人一个,他们所谓的无欲无求其实只是由正常人的七情六欲变为了一个希望,那就是权力。自身的残缺,长期以来形成的自卑心理,让他们一旦手中得到权力,将会让所有人臣服在他们脚下。这是一个人的劣根性,也是一个长期被压迫,被奴役的一个群体的瞬间反抗,重用他们的危害远比外戚来得严重!
很赞哦! (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