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井字镇人口 井字镇的历史悠久

火烧 2021-07-14 03:35:18 1069
井字镇的历史悠久 相传三国时,蜀国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涓水河畔,亦农亦商,俨然街市,故名 蒋市 ,又有“蒋市街”之称 ,是县境内最早设立墟场之地。 1958 年规划建成 井 字形街道,后故改为井字镇。井

井字镇的历史悠久  

相传三国时,蜀国丞相蒋琬家族集居于涓水河畔,亦农亦商,俨然街市,故名 蒋市 ,又有“蒋市街”之称 ,是县境内最早设立墟场之地。

1958 年规划建成 井 字形街道,后故改为井字镇。

井字镇境内群山逶迤,风景优美。

南部的紫云峰,海拔 818.8 米,是县境内第一高峰,也是重要的佛教胜地;铜梁山横亘在东部,是双峰县与 湘乡、湘潭 的天然分界线,主峰灵应峰和西部的白石峰,分别是县境内的第二、第三高峰,均属南岳七十二峰之一;黄巢山地势险要,是湘西通往南岳的咽喉,黄巢起义军曾屯兵于此,故得其名;云溪寺是娄底境内最早的寺院,遗址犹在;涓水河象一条飘带,从黄巢山深处而出,流过蒋琬故乡,经曾国藩故居富厚堂,便直下衡山、湘潭,汇入湘江;扶溪风景秀丽,是个天然的避暑好去处;峡石山是一座美丽的花岗岩石林公园,满山遍野,裸石各具神态,异常壮观,由于泛滥开采,时至今日,已经不复存在。

井字境域,清代属湘乡县万全乡兴让八都和兴乐乡铜梁二十三都。

民国时,属铜梁乡和第二区兴让乡的一部分。

新中国建立初属湘乡县第二区兴让乡工作组及第三区铜梁工作组。

1950年划乡建政,为湘乡县第三区的约溪、白碧、长塘、蒋市、花桥、大埠、万里乡。

1952年,属双峰县第五区的白碧、石塘、石泉、洪山、长湾、约溪、长塘、蒋市、万里、黄巢、大埠、石柱、花桥、同福、同丰、同乐、松柏、坪石乡。

1953年并乡,属第五区的白碧、约溪、洪泉、长塘、蒋市、大埠、石柱、花桥、同乐、万里、松庄乡。

1957年,属荷叶办事处的蒋市乡和白碧乡。

1958年为井字人民公社。

1961年,分属荷叶区的井字、万里、白碧公社。

1968年复为井字公社。

1969年属荷叶区的井字、白碧公社。

1984年社改乡,属荷叶区的白碧乡和井字镇。

1989年2月撤区并乡,合为井字镇。

双峰县第五中学坐落于蒋市街,并于目前是全镇唯一的一所全日制高级中学。

先后培育了很多优秀人才,在全国各所大学纷纷有名。

为给学子们更好的学习环境,原镇井字中学,松柏中学,白碧中学,于2006年重新整合,统一之后成为了双峰五中的附属中学;以及各所小学的逐步完善,为全镇教育更好的集中经营管理打开先河。

千年古镇蒋市街由来:相传三国时期,涓水河畔有个山青水秀的地方叫伊家湾。

这里住着一对年过半百、膝下没有子女的蒋姓夫妇。

有一天晚上,蒋妻梦见一颗明亮的星星直落床头,扑入自己的怀中。

俗话说:“星子兴子”,这是得子的吉兆。

井字镇人口 井字镇的历史悠久

不久,她真的怀孕了。

夫妻两个甚是高兴。

一个旭日灿烂、朝霞满天的早晨,蒋妻生下一个白胖儿子。

小孩刚刚落地,一道祥光忽然从后厅直射天空。

顿时,屋顶瓦片纷飞,后山百鸟飞舞,池塘鱼儿欢跃,湾里牛嘶马叫。

蒋父想,妻子得梦为吉兆,孩子出生吉兆再现,就为儿子取名为“琬”,以美玉来象征吉兆。

蒋琬小时候长得眉清目秀,聪颖过人。

湾里男女老少都很喜欢他。

小蒋琬发奋读书,苦练武艺,十几岁就以才识渊博、武功高强而闻名于乡里。

后来,蒋琬随刘备入蜀,为诸葛亮所器重,任丞相长史。

诸葛亮攻打魏国时,他主持兵源粮饷供应。

诸葛亮死后,他代亮执政,为大将军录尚书事。

蒋琬曾经在伊家湾栽桑种麻,养鱼做菜,与乡邻们同甘共苦。

他还在涓水河右岸兴建了一条小街,让当地一百多户没有房子住的穷人,集中在那里居住,做点小本生意,使他们安居乐业。

蒋氏家族和乡邻门集居在这里,亦农亦商,俨然街市。

“蒋市街”便这么叫开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