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我们中国的文化悠久历史 襄阳都悠久历史

火烧 2022-08-04 22:46:39 1054
襄阳都悠久历史 一、襄樊的历史有悠久 襄樊的历史有多久吧? 清代以前 境域置县东部早于西部。战国未,楚于今随州、枣阳、宜城、襄阳一带设置县、邑。秦置 8县,分属南、南阳两郡。随着土地开垦、经济发展和人

襄阳都悠久历史  

一、襄樊的历史有悠久

襄樊的历史有多久吧? 清代以前 境域置县东部早于西部。

战国未,楚于今随州、枣阳、宜城、襄阳一带设置县、邑。秦置 8县,分属南、南阳两郡。

随着土地开垦、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西汉县数增加到 13个,共有124650户、685100口;东汉南郡、南阳郡各县一般接近或超过万户,均为汉代大县。汉末,荆州刺史部治襄阳,尔后各朝,或为郡,或为州,或为路,或为府,辖地广袤有异,襄阳之名未变。

魏、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郡县名称繁多。隋朝依制裁撤政区。

自唐至清,置县多在10个左右。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为“围剿”红军及加强统治,于襄阳、随县设置行政督察区。

建国后,政区设置为适应生产关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区体制日趋完善。历代建制撮要如下: 周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

春秋战国时期,楚天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 今境约以汉水为界,北属南阳郡,郡治宛,领县14,其中邓(今樊城西)、筑阳(今谷城)、山都(今襄阳县太平店)、酂(今老河口傅家寨)、随(今随州)等5县属今襄樊市;南属南郡,郡治江陵,领县6,其中鄀、鄢、邔属今境宜城县地。

西汉 新置襄阳县,又于今枣阳县境置蔡阳、舂陵两县,于县东南新置阴县。南郡、南阳郡均属荆州刺史部。

南郡领县18,地在今襄樊市境者5:襄阳、宜城(鄢县改名)、中卢、邔、鄀;南阳郡领县36,地在今境者:邓、山都、阴、赞阝、筑阳、蔡阳、舂陵、随。西汉今境并置县13。

东汉 光武帝时改南阳郡之舂陵县为章陵县,又析蔡阳县置襄乡县。南郡领县依旧。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荆州刺史刘表徙治襄阳,领南、江夏、南阳、武陵、长沙、零陵、桂阳7郡国。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取荆州,分南郡编县以北及南阳郡山都县始置襄阳郡,领宜城、中卢、酂、襄阳、山都、6县;又割南阳郡西界立南乡郡,领县 8,其中、阴、筑阳3县在今境。

南阳郡领县地在今境者有随、邓、章陵、襄乡、蔡阳5县。东汉今境置县14。

三国 今境分属魏荆州襄阳、南阳、南乡、义阳、新城5郡,共置县15。其中襄阳郡领县与东汉同;南阳郡领县地在今襄樊市者有随、邓、蔡阳3县;南乡郡领县未变;义阳郡为章陵郡改名,领县地在今境者有安昌(章陵县改名)、平林(魏分随县新立)两县;新城郡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置,领县地在今境者仅乡县,在今南漳县西界。

襄乡县废。 西晋 今境分属荆州襄阳、义阳、随郡、顺阳、南郡、新城6郡,共置19县。

新增县为:襄阳郡上黄县(晋武帝平吴,割中卢县南乡、临沮县北乡新置,地在今南漳界),邓城县(地在今襄阳县东北);顺阳郡(南乡郡改名)汛阳县(筑阳县分立,地在今谷城县西南);义阳郡厥西县(地在今随州西北)。襄阳、宜城、中卢、、山都、上黄、邓城7县属襄阳郡;邓县、蔡阳、安昌、厥西4县属义阳郡;、阴、筑阳、汛阳4县属顺阳郡;随郡由义阳郡分置,领随县、平林县;县改属南郡;新城郡新统乡县依旧。

晋惠帝(公元290~306年)时分襄阳郡、义阳郡、南阳郡6县地新立新野郡。邓县、蔡阳、山都改属新野郡。

东晋 郡县设置大体沿袭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流民大批涌入,各依旧名侨置郡县。

东晋在今境先后侨置的州郡有:雍州及京兆郡,扶风郡,始平郡;司州及河南郡,北河南郡,广平郡;秦州、杨州义成郡等。 南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5郡为雍州,侨郡县仍寄寓各郡。

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 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侨郡县遂有实土,统一归属雍州。后随郡改为随阳郡,属司州;新城郡乡县改名祁乡县属梁州。

今境遂分属雍、司、梁 3州。雍州在今襄樊市境有襄阳郡、京兆郡、扶风郡、河南郡、广平郡、义成郡、冯翊郡、南天水郡、建昌郡、华山郡,共领27县;司州随阳郡所领随阳、阙西、西平林3县在今襄樊市境;梁州新城郡祁乡县在今保康县境。

我们中国的文化悠久历史 襄阳都悠久历史

共登12郡31县,其中侨郡9,侨县15。侨置郡县数超过土著郡县。

齐 仍属雍、司、梁3州,置郡增至20,置县增至65,政区渐趋紊乱。其中,司州随阳郡改为随郡,新置随安左郡、东新安左郡;又立宁蛮府领蛮部,其置郡在今襄樊市境的有南襄、蔡阳、安定、义安、广昌等郡。

梁 今境分属6州,共置29郡、67县。政区设置更加混乱。

除原雍、司、梁3州郡县外,又新置土州、北郢州、昌州。其中,土州治龙巢(今随州东北);北郢州治定阳(今随州西北);昌州治襄乡(今枣阳东北)。

西魏 恭帝元年(554年)冬,魏师攻取襄阳,设襄州、蔡州、昌州、唐州、州、随州、顺州、土州,共8州28郡45县。襄州治襄阳,领襄阳、河南、山都、长湖、宜城、归义、南襄阳、武建、成、德广、义成、咸宁、秦南等13郡;蔡州蔡阳,领蔡阳、千金2郡;昌州治襄乡,领广昌、安昌2郡;唐州治下(今随州市西北)领义阳郡;州治安责(今随州西北),领上明、戟城2郡;随州治随(今随州市),领随、西、曲陵3郡;顺州治厉城(今随州市北),领南阳(。

二、襄阳的历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为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以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以南、中庐县以东、县以北的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一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在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一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为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以襄阳为中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的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为侨置雍州的实土,州治在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以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为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在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在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为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到汉水以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中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一度改称襄阳为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中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gcdzg在黄龙一带(县内其它地方为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以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为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三、襄阳的历史

周朝分封同姓及有盟部族建国境内主要有邓、谷、罗、随、唐、厉、卢戎等国春秋战国时期楚灭上述诸国设置县、邑见史载者有随县、邓县和鄀、酂、卢等邑又于今襄阳城置北津戍 秦时邓、筑阳、山都、酂、随、鄀、鄢、邔等县地 襄阳县始建于西汉初年县治位于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辖汉水南、庐县东、县北地区 武帝时属荆州刺史部南郡 王莽时曾度改称相阳东汉光武帝时恢复原名仍属荆州南郡献帝初平年间荆州刺史刘表移州治于襄阳城内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控制了南郡北部置襄阳郡郡治襄阳城内 曹魏、西晋时仍属荆州襄阳郡东晋时因雍州(今陕西带)人避难流入襄阳等地安置流民孝武帝于太元十四年(389年)襄阳心侨置雍州 南北朝时期宋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划出荆州襄阳、南阳、顺阳、新野、随等五郡侨置雍州实土州治襄阳城内南齐沿仍梁朝时萧祭襄阳降西魏西魏改称襄州置总管府本县属襄州总管府襄阳郡北周沿仍 隋文帝时属襄州隋炀帝时属襄阳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郡州贞观初年置山南道治所襄阳城内本县属山南道襄州开元二十年(733年)属山南东道(治所仍襄阳城内)襄州(天宝时改州郡乾元时复称襄州) 五代时属山南道(实即山南东道)襄州 北宋时属京西南路襄州宣和元年(1119年)属京西南路襄阳府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邓城入襄阳本县辖境遂扩展汉水北仍属襄阳府 元二十九年(1292年)属江北河南行书省襄阳路 明洪武初年属湖广行书省襄阳府洪武九年(1376年)属湖广承宣布政使司襄阳府 1643年1月(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度改称襄阳襄京 清朝时期属湖北布政使司襄阳府 华民国2年直属湖北省政府3年属湖北省襄阳道16年废道县直属于省17年属鄂北行政公署21年属湖北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25年属湖北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其间1930年7月至1932年6月国共产党黄龙带(县内其地方国民党统治)建立襄阳县苏维埃政权属鄂豫边苏区领导 1948年1月襄阳县爱国民主政府成立属桐柏行政公署第三专署及汉南办事处1949年2月属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湖北省襄阳行政区专员公署(1950年5月复襄阳县之襄阳、樊城两镇组建襄樊市隶属襄阳专署)1952年改称湖北省人民政府襄阳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称湖北省襄阳专员公署1979年改称湖北省襄阳地区行政公署(同年襄樊市省辖)1983年8月撤销襄阳地区其行政区域并入襄樊市(地级市)2010年12月9日正式改湖北省襄阳市(地级市)。

四、襄阳城的历史

襄阳城雄据汉水中游,楚为北津戌至今已有2800多年的历史;城池始建于汉;周长7公里;护城河最宽处250米,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如今,雄伟壮观。古朴典雅的城地,与新近修复的仲宣楼昭明台等历史名胜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襄阳城共有六座城门,即大,小北门,长门,东门,西门和南门。

襄阳城地处汉江南岸,与北岸的樊城隔江相望,是襄樊市委市政府机关所在地。它三面环水,一面靠山,不仅是历代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是一座古今闻名的军事重镇。因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称。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7322周年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

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

环绕襄阳城的古护城河是古城美景之一。它宽度180米以上,最宽处超过250米,是我国最宽的护城河,现被原样保存。绕城泛舟而游,但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仿佛置身于画中,美不胜收。

襄阳城是湖北省重点保护单位。

襄阳城每座城门外又有瓮城也叫屯兵城。

万历四年,知府万振孙为六门首提雅称,分别为:阳春门,文昌门,西城门,拱震门,临汉门,震花门。因西门是朝拜真武祖师庙的必经之路,故又称为“朝圣门”。

襄阳城在明清时,古建筑较为完整: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点缀十里城郭,金瓦琉璃,高墙飞檐,煞是壮观,整个城池都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感受。襄樊市政府近年来下了很大功夫修复古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保持了襄阳古城墙古朴的原貌。

襄阳城北、东、南由滔滔汉水环绕,西靠羊祜山、凤凰山诸峰。城墙始筑于汉,后经历代整修,现基本完好,墙体高约10米,厚1.3—1.5米,周长7.4公里,

据山临水,蔚为壮观,明人李言恭诗赞“楼阁依山出,城高逼太空。”城下环以护城河,平均宽度180米,最宽处250米,人称“华夏第一城池”。整个襄阳城布局严谨,形势险要,自古誉为“铁打的襄阳”。

这里城墙坚固、城高池深、易守难攻、固若金汤,素有“铁打的襄阳”之美称。城墙始筑于汉,时兴时废,保留至今的是明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重筑的新城。全城周长7322米,原有城门6座,横匾于书阳春、文昌、西成、临汉、拱宸、震华6个城门名。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城墙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

襄阳城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湖北省北部,汉水中游。《汉书·地理志》谓:“襄阳位于襄水之阳,故名。”战国时楚置北津戌,始为军政重邑。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荆州记》载:东汉时襄阳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城南一带号称“冠盖里”。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使襄阳城由县级治所一跃升为京城以下州的首府,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阳城,是座巍峨雄丽的古城。她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古迹,壮丽的山川河流而闻名遐迩,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唐代著名诗人王维泛舟汉江,怀着对襄阳的深厚感情,写下了富有感染力的诗篇《汉江临泛》。

古城历经沧桑,现仅剩临汉、拱宸和震华等三座城门。在临汉门上尚保留有一座始建于唐、重筑于清的重檐歇山式城楼,经维修后完整无缺。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周围环绕着护城河。古老的护城河主道宽180米,最宽处250米。绕城泛舟游览,只见城垣高筑,垛堞处处,垂柳掩映,灌木葱茏,真乃旅游的好去处。

五、襄樊的历史是如何沿革的

襄樊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古老的汉水流域,自远古的旧 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栖息繁衍,是我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中 心地区。

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封仲山甫为樊城樊侯,距今两千八 百多年。秦汉以前,襄樊市为邓、卢、罗、谷、厉、随、唐等诸侯国之 域,随后为楚境;秦汉以后,这里又是三国文化的中心区域和历朝 历代的重镇,闻名中外的鸿篇巨制《三国演义》的120回中,就有 30回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襄樊自古就是中原文化和楚文化的会 合地,孕育出的历史文化名人灿若繁星:楚国文学家宋玉、汉光武 帝刘秀、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宋代 书画家米芾等,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襄樊境内历史上战乱频繁,人文荟萃。

在3000年的历史中, 著名的战役有关羽水淹七军,岳飞收复襄阳之战,李自成进占襄阳 之战,张自忠抗日随枣会战及解放战争中的襄樊战役等。

六、襄樊发生了那些历史重大事件

1、楚巴邓鄾之战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小国林立,在襄樊一带发生了多次战争。见诸于史载的即达5次。楚巴邓鄾之战是比较大的一次。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桓王十七年,鲁桓公九年(公元前703年)。其根本原因是日渐强大起来的楚国积极向外发展,不断扩充兵力,问鼎中原,图谋霸业。具体原因是楚国派往邓国(今樊城西北6公里)的使臣道朔和楚国的友国巴国的使者,遭到邓国西南边境的属邑鄾人的袭击,财物被抢走,道朔和巴国的使者被杀死。这样就惹怒了楚王,于是就在当年的夏天派遣斗廉率楚巴军队包围了鄾国。邓国为了援救鄾国,就派遣大将养甥、聃甥率领邓军前去抵抗楚巴军。邓军与楚巴军三次交锋,不分胜负。后来斗廉用计谋将巴军列为横阵和邓军交战,并令楚军伪装败退,邓军误以为楚军失利,便乘势追击,结果遭到楚巴军的夹击,邓军招架不住而大败。鄾人也连夜逃散。

2、楚令尹孙叔敖作云梦泽

公元前604年,楚国令尹(相当于后来的宰相)孙叔敖激沮水作云梦大泽,起杨水,以通江汉,使襄樊至江陵的水路缩短千余里。

3、秦国大将白起攻鄢

这次战争发生在周赧王三十六年(公元前279年)。是秦国相继攻伐六国的战争之一,亦是楚灭亡前夕的一次战争。秦国首先攻占楚国属地邓,置邓县。接着又派大将白起率大军攻取楚国之地鄢(今襄樊宜城辖地)。白起在今南漳武镇西蛮河中垒石筑坝,开渠引水灌鄢,破城,占领鄢地。秦王封白起为武安君,武安镇之名由此而得。从公元前279年算起,武安镇已有2280年的历史了。白起所开之渠称白起渠,后来被用来灌溉南漳、宜城的农田,至今渠还在。

4、刘秀兄弟舂陵起兵反新莽

西汉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富者占地数十万亩,广大农民穷得无立锥之地。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夺西汉政权,建立新莽政权,并宣布改制,实行土地国有和盐铁由政府专营,改革币制等。王莽改制,并不是当时的政治或社会需要,而是在盲目附会所谓西周的制度或迷信思想,以抬高他个人的声威。不仅毫无积极意义,相反,还为国家、社会制造了更大的混乱。王莽一再改变币制,使币制混乱,大批的人民破产。王莽还侮辱少数民族,对匈奴、东北和西南少数民族不断发动战争。王莽末年,天灾人祸连年不断,湖北、山东一带又遭天灾,起义便先在这里爆发了。

七、襄樊的文化历史

文化 气候资源 南北兼宜 襄樊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

这里既有滔滔汉水流经,又有干冷、暖湿空气交绥,冬寒夏暑,冬干夏雨,雨热同期,四季分明。加之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对气候要素产生明显的再分配作用,使得市内气候形成了各种类型。

境内繁多的植物、动物种类,即受惠于气候的复杂多样性。全市年平均气温除高山以外,一般均在15-16℃之间,1月2-3℃,2月15-16℃,7月27-28℃,10月16--17℃。

无霜期在228-249天之间。全市热量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可以说兼备了南北气候特点。

全市年降水量820-1100毫米,其中夏季占400-450毫米。全年降水量为107-135天。

太阳辐射较为丰富,年平均总日照时效为1800-2100小时。又由于境内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度最高、降水最集中、光照最强的季节,正是主要农作物的旺盛生长季节,故全市气候资源上的优势,极有利于农业生产潜力的发挥。

土地资源 富饶多样 襄樊市处于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向第三阶梯过渡地带。根据其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的特点,襄樊市全境分为三大地形区。

西部山区由武当山脉东端和荆山山脉北段组成,覆盖保康、谷城、南漳3个县的全境,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西部山区海拨多在400米以上,其中保康县境内的关山海拔2000米,既是襄樊全境最高点,又是汉江与长江的分水岭。

西部山区物产丰富,类型多样,是用材林、经济林、土特产、畜牧业等多种经营的重要生产基地。东部低山丘陵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地带以及与随州、钟祥、荆门交界地带,面积1000余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20%,海拔多在90-250米之间。

丘陵以低丘为主,丘间河谷开阔,土地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也是重要的粮棉产区。地处西部山区和东都低山丘陵之间的中部广阔地带,属岗地平原,由襄阳,枣阳,老河口3县市的“三北”岗地和分布在汉水、唐白河、蛮河流域的冲积平原组成,面积8000多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40%。

“三北”岗地海拔在85-140米之间,沿河冲积平原海拨在90米以下。宜城市境内的八角庙海拔44米,为襄樊全市最低点。

“三北”岗地岗顶宽平,岗垄相间,起伏和缓,土层深厚,适宜农业机械化作业,是小麦、棉花、豆类、油料、烟叶的重要产地,并兼有农林牧副渔多种经营和推广农业高新技术的优越条件。汉江流城两岸河谷小平原和大面积冲积平原属江汉平原北端的组成部分,其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土质上乘,是水稻、小麦、棉花、牲畜、禽蛋、水产的主要生产基地。

全市土地资源的潜力还很大,其中可利用、亟待开发的荒山、荒地、滩涂尚有800多万亩,可供养殖利用的水面也很多。全市种养殖业及多种经营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水利资源 优势显著 襄樊市地理位置的优越,还表现在既有充沛的降水,又有众多的河流和库塘,地表径流量和地下水蕴藏量都很可观。境内有大小河流600多条,分属长江、淮河两大水系,其中属长江水系的汉江、沮漳河两大河流流域面积为全市河流流域总面积的绝大部分。

年均径流总量85亿多立方米,正常年过境水量约400亿立方米。全市最主要的河流汉江,自丹江口水库坝下陈家港流入襄樊境内,经老河口、谷城、襄阳和襄樊市区,南出宜城市岛口村入钟祥市,境内汉江全长216公里,有30条支直接汇入汉江,流域面积17357.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8%。

汉江水系条件与欧洲著名的莱茵河相当。全市有大中小型水库845座,堰塘88461口。

地下水储量也极为丰富,开掘便捷。另外,水质好是这里水资源的又一显著特点:地表水矿化度低,总硬度适中,多属软水,可广泛用于灌溉和饮用(例如境内的长216公里的汉江,一年中绝大部分时间清澈如镜);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也较低,多属中性及弱碱性水,均可作为生产和生活用水。

就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 经济文化 南北交汇 襄樊自古以来,就是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汇之地。

春秋战国时期,襄樊是大国楚和中原周天子交往的通道。两汉至隋唐时期,从京城西安、洛阳经襄阳到江陵的驿道,是沟通南北政治、经济的大动脉,加上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水在此与唐白河汇合,襄阳就成了“南船”、“北马”的汇集地。

盛唐诗人张九龄写道:“江汉间,州以十数,而襄阳为大,旧多三辅之家,今则一都之会”。杜甫的诗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白居易的诗句“下马襄阳郡,移舟汉阳驿”,生动地描绘了襄樊“南船北马”、交通便利的繁荣景象。

明清以来,襄樊的商业经济辐射到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在襄樊建立了山陕会馆、河南会馆、江苏会馆、浙江会馆、徽州会馆、抚州会馆、黄州会馆、福建会馆、武昌会馆、江西会馆、湖南会馆等全国20多个地区的商业办事机构。 在文化上,襄樊南北文化文汇的特点更为显著。

上古北方的中原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在这里汇合交流,正是“经市闹兼秦楚俗,画疆雄踞汉襄流”。这里既受到“文王化南国”的中原文化的熏陶,又受到“听歌知近楚”的南方文化风俗的深刻影响;这里既散发着孔子所祟拜的仲山甫的风范之光,又是文采风流的楚歌流传之地。

东汉末年,文化中。

八、襄樊的历史

历史文化

中国历来最悠久的地区之一,远在60万年前,人类已在此繁衍生息。襄樊系襄阳、樊城两城合称,樊城因周宣王封仲山甫(樊穆仲)于此而得名,襄阳以地处襄水(今南渠)之阳而得名。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