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桂林解放桥旁边的楼叫什么楼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

火烧 2021-11-21 03:11:18 1080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资料 始建于1939年, 时抗战军兴, 桂林屡遭敌机袭击, 为疏散城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 定名“中正桥”。长181米, 宽11米, 5孔, 每孔跨36米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资料

始建于1939年, 时抗战军兴, 桂林屡遭敌机袭击, 为疏散城区人口, 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 定名“中正桥”。长181米, 宽11米, 5孔, 每孔跨36米, 木桥面, 荷载10吨。1944年10月, 日本侵略军压境, 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 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 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 更名解放桥。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

1972年, 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 加固桥墩, 拆除上部结构, 扩宽桥面, 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39.3米, 其中主桥215.3米, 引桥14米; 高4.36米, 5孔, 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 其中车道9.5米, 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 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 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1999年桂林市政府决定拆除旧解放桥,在旧址上重建解放桥。桂林新解放桥于2001年9月28日上午正式通车。

新解放桥主桥长284米,宽45米,其中机动车道宽22米,为双向六车道。解放桥两端设有大型亲水平台,行车道以花带相隔,东岸新辟沿江步行街,西岸与繁华的商业街相连,成为桂林市的又一标志性精品。整座桥简洁通透,拱中套拱,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有机地融入桂林周围的山水景观中,成为又一旅游景点。

需要点历史资料,谢谢桂林解放桥新桥是那年建成的

1999年重建

由于城市改造和整体的美观需要,1999年桂林市政府决定完全拆掉旧解放桥,在旧址上重建更大的更方便的解放桥

2001年9月28日上午解放桥正式通车。新解放桥主桥长284米,宽45米,有三大弧形,两小弧形其中机动车道宽22米,为双向六车道,两边有高一级的人行道。在桥的两端和桥底有辅路可以通过桥的两大弧形。

解放桥同文昌桥、龙隐桥的重建以及民主路改造等被一并纳入解放桥的重建系统工程。建成后的解放桥交通负担比以往更大了,其东端就是七星公园,由于离公园太近,进而造成了这一十字路口的极大不便。

新建成的解放桥更加大气开阔、其结构简约可靠,深受市民和旅游者的称赞。在夜晚,桥上和两侧的灯光均会开启,市民们都喜欢散步到此,旅游者则在桥端两侧拍照留念。

桂林有多少年历史了

关于桂林解放桥历史典故:解放桥是桂林市东、西交通要道,重建后桥宽45米,长284米,造型美观,轻盈流畅。

伫立桥上,东望七星公园,西见闹市,北可看伏波山、叠彩山、独秀峰、南可眺望象山、穿山、南溪山。东岸桥头,立交路段下辟为步行道,岸跨拱底喷绘有蓝天白云,拱壁上有宽达45米的桂林山水巨幅照片,各种形式的喷泉水带、水幕墙跌水、铜马群雕、造型灯柱、玻璃棚屋,营造出一片亲水、嬉水、休闲、观景的好去处,也是两江四湖水上码头之一。

桂林解放桥旁边的楼叫什么楼 桂林解放桥的历史

西岸桥头匝道是几何风格的小园林,有地下通道相连。位于解放东路东端、自由路西端,是桂林市城区横跨漓江最早的桥梁。

始建于1939年,时抗战军兴,桂林屡遭敌机袭击,为疏散城区人口,建成钢木桁架上承式桥梁,定名“中正桥”。长181米,宽11米,5孔,每孔跨36米,木桥面,荷载10吨。

1944年10月,日本侵略军压境,炸毁2、3孔桥面。1945年7月,占领军溃败时炸断2、3号钢梁。

1946年2月修造“中正浮桥”。1951年7月,在原址重修钢木桁架结构,更名解放桥。

1957、1962年先后两次维修。1972年,解放桥保留下部结构,加固桥墩,拆除上部结构,扩宽桥面,改建为空腹式混凝土双曲拱桥。

全长239.3米,其中主桥215.3米,引桥14米;高4.36米,5孔,每孔跨径34.9米;桥面宽15.5米,其中车道9.5米,人行道南北各3米;荷载汽—13级,拖—60级。扩建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为桂林人民生活、生产作出重大贡献。

桂林解放桥的作文说明文

平 望 的 桥

平望二中 黄酉林

平望是著名的江南水乡,相传古时此地自南正北有塘路鼎分于葭苇之间,天光水色,一望皆平,由此得名平望.古老的大运河与波涛汹涌的太浦河在平望交汇,千年的頔塘与宽阔的新运河在平望相聚.莺逗湖,南草荡,长荡,白漾荡等湖泊象一块块翡翠镶嵌在平望的锦绣大地上.有水必有桥,平望的桥梁之多,桥的历史之悠久,桥的规模之大,在吴江大地可算首屈一指.

平望的桥年代悠久,传承着丰厚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平望钲区就有十庙九桥之说.岁月沧桑,如今十座古庙只剩下了遗址和庙名,而九座古桥目前还幸存两座,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古老的石拱桥——安德桥,安民桥,至今还巍然屹立在大运河上,它们见证了平望钲千百年来的兴衰,成为古老平望的象征.安德桥初建于唐朝大历年间,现存之桥为同治十一年重建.安德桥为单孔拱桥,全长54米,宽4.5米,高10米,跨度11.5米,桥孔高,跨度大,气势雄伟.南宋诗人杨万里途经平望时,曾留下"乱港交穿市,高桥过得诡"之句.形象地描绘了安德桥之高大.而建于明嘉靖年间的溪港东林桥,则纤小玲珑.桥全长不过5米,拱形单孔,跨度仅3米.而桥上的楹联"浩渺波光涵笠泽,参差帆影接莺湖",不仅创造了美好的意境,还留给人们美的享受.据说旧时平望钲有35座石桥,随着历史的变迁,古石桥仅剩不到10座.

平望的桥雄伟壮观,透射着时代的气息.平望钲郊205省道上的竹港桥在50年代曾经是吴江县里最大最长的木头建造的公路桥,如今已建成现代化的公路大桥,半个多世纪以来,它承载着苏嘉公路和湖嘉公路南来北往的车辆,为吴江的交通运输作出积极的贡献.而初建于1958年的平望太浦河大桥曾经是苏州地区最大最长的公路桥,也是太浦河上第一座公路桥.近50年来,平望大桥两次重建,桥的规模越来越宏大,目前,它每天承载着318国道和205省道奔涌而来的车辆,最多达到日流量五万辆,为吴江经济乃至苏浙沪皖的交通运输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建于1998年的318国道上的平望新运河桥则是吴江市规模最大引桥最长质量最优的公路桥梁之一,总长1500多米,造价达2千多万元.而横跨京杭大运河的平望运河大桥则是吴江市最雄伟最壮观的公路桥梁,也是吴江市第一座公路立交桥,它连接着318国道,跨越205省道,那三根耸入云天的拱形水泥跨梁象三条彩虹,横卧在大运河上,成为平望的一大景观.据说从上海飞往广州的飞机上,能清楚地看到大运河桥的壮观.

位于平望钲中心的人行天桥在吴江市是独一无二的,这座2002年12月才通行的,横跨于205省道与318国道交汇段的人行天桥是吴江经济与交通飞速发展的产物.这座桥投资3百多万,运用了最先进的造桥技术和现代化的材料,雄伟美观,还减轻了交通压力和事故.每当夜幕降临,桥上华灯齐放,宛如银河落九天.

平望的桥秀美,展现着一幅幅绚丽的图画.风景如画的莺逗湖上2000年建造了望波桥,揽胜桥,这些七孔混凝土结构拱形桥似长虹卧波,连接着黄漾墩,平波台和莺湖公园,使平望与莺湖名胜平波台交融一体,互相辉映.每当夏日春秋,斜阳夕照,暮色降临,登上望波桥极目远眺,平波台尽收眼底.那种"积水明于镜,中流峙此台.云从湖岸落,浪涌寺门回.柳外千帆去,沙边一鸟来.昔年题咏处,古壁满霉苔."的意境,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

平望的桥,荟萃了千百年来的桥梁艺术,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构筑了浓郁的水乡风情.每当我登步雄伟古老的安德桥,漫步高雅平坦的人行天桥,信步车水马龙的平望大桥,不禁心旷神怡,思绪万千,从心地赞美平望的桥.

记得选我为最佳答案啊!

关于桂林历史的资料

太泛泛了 哪方面的历史资料啊 这个行吗‘

历史背景

距今约一万年前,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公元前214年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当时的桂林郡治在布山,位于今天的桂平市西南。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一说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南朝改为桂州。 隋唐时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时,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1911年为广西省会。 1914年(一说1912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历史人物

桂林山水甲天下,奇山异水自然地灵人杰,藏龙卧虎。古有赵观文、曹邺、蒋冕、吕调阳、石涛、陈宏谋、陈继昌、王鹏运、况周颐、唐景崧、近有马君武、李任仁、白鹏飞、李宗仁、白崇禧、周祖晃、梁漱溟、黄现璠、李天佑(以出生年为序)等一大批出生或长期生活工作在桂林的名人,成为“文化名城”桂林的骄傲。

桂林的历史

距今约一万年前 根据市区宝积岩和甑皮岩洞穴发现的遗物考证,甑皮岩人已进入母系氏族社会阶段。

夏商周时期 这里是“百越”人的居住地。 秦始皇 置桂林,象,南海三郡,这是“桂林”名称的最早起源,但郡治不在今天的桂林市。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 在这里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 东汉 改属始安侯国。

三国 先属蜀,后归吴。 甘露元年(265年) 置始安郡始安县,郡县治所都在今之桂林。

隋唐 属岭南桂州总管府。 唐武德四年(621年) 李靖修城于独秀峰南。

贞观八年(634年) 改名临桂县,属桂州始安郡。 光化三年(900年) 属静江节度。

五代十国 先后属楚和南汉的桂州。 宋 前属广南西路桂州,后属静江府。

元 属广西行中书省静江路。 明、清 均属广西省桂林府。

民国 属广西省。 1914年 改名桂林县。

1940年 始设桂林市。 1944年11月-1945年7月28日 为日寇占领。

光复后为广西省辖市。历史上长期为广西省会。

1949年11月22日 桂林解放,为广西省辖市。 1958年 改称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辖桂林城区和郊区 1981年7月、1983年10月 阳朔、临桂划归桂林市管辖。

1996年12月26日 桂林市委、市政府按国务院,自治区批复的方案,实行区划调整,将郊区更名为雁山区。 1998年9月8日 经国务院批准,桂林市和桂林地区合并,组建新的桂林市。

桂林历史--古 墓 桂林历史--造 像 桂林历史--石 刻 桂林历史--遗 址 ://tour/ArticleShow1.asp?ArticleID=73。

桂林一江四湖上有几座桥

漓江,桃花江,榕湖,杉糊,木龙湖,桂湖,组成两江四湖。

1.阳桥:地处中山中路中段,跨榕、杉两湖,是桂林古城南来北往的要道。

2.玻璃桥:位于阳桥之西,为榕湖景区的观光桥,是我国第一座采用特种水晶玻璃构架的实用性桥梁。

3..北斗七星桥:位于东榕湖,东连湖心岛,西接古南门,桥形布局走向按北斗七星分布,故名北斗七星桥,桥面栏杆,全部是高级汉白玉,全长126.25 米 ,是广西目前为最长的汉白玉桥。

4.古榕双桥:跨径为5 .7米,单孔桥宽4米,桥长22.6 米,地处榕湖中部榕荫堤中段,南通唐景崧故居,北与古南门相凝视。

5.榕溪桥:地处榕湖饭饭店东面,紧邻白崇禧故居,西与桂林图书馆相衔。

6.迎宾桥:为翊武路通往榕湖饭店国宾馆的迎宾专用桥,长35.5米,宽6.5米,亦说这座桥是巴黎凯旋门和中国传统吊桥的完美结合,很好地表现了主人凯旋、宾至如归的主题。

7.丽泽桥:是市区通往西山景区、桃花江景区和芦笛岩景区的要道。长125米,宽25.5米,是中国第一座自锚式悬索桥。此桥设计思想源于美国著名的金门大桥。

8.观漪桥:位于宝贤湖和丽泽湖的交界处,长115米,宽44米,是西郊进入市中心的通道。其设计思想来自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佛罗伦萨的圣特尼塔桥。丰富细腻的雕塑和桥头四座爱奥立克柱,分别代表杉湖、榕湖、桂湖和木龙湖,上面铭刻着四湖的历史和传说。

9.宝贤桥:倚靠老人山,横跨桂湖,桥长45米,宽12米,跨径32米。

10.西清桥:因临西清湖而得名,仿剑桥大学的数字桥而建。

11.宝积桥:所跨越的西清湖与铁佛塘

12.中山北路桥:位于中山北路,是两江四湖工程的新增桥梁。

13.木龙桥:宋城公园内木龙湖上新建的桥梁

14.桂林解放桥

漓江上很多桥的啦 南门桥,文昌桥啥的。桥文化很丰富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