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新觉罗 溥任 载沣的父亲是,爱新觉罗 载沣的父亲是谁
载沣的父亲是,爱新觉罗 载沣的父亲是谁
溥仪的生父醇亲王载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载沣的性格特点:
1、为人宽厚、善良。在清王朝倒台以后,还能经常接济穷困。
2、讷于言词,说话甚少,不喜交际。与亲友兄弟们在一起时,总是一位沉默的旁听者。他最讨厌应酬与交际,凡是来醇王府的人,无论呆多久,他一般不轻易留饭,照例是淡淡漠漠、敷敷衍衍的。

3、循规蹈矩,不通世事。载沣的一切行动准则,概括地说,就两个字——“照例”。无论什么季节,他的饮食、穿戴、发式,甚至有病吃什么药,下人都不用请示,因为他们知晓,王爷的回答一定还是照例。在肩负国家重任,手握王权时,载沣是如此,遵循旧制——“照例”行事,不越雷池半步。对王府的生活开支费用,他也是如此,“照例”不闻不问,府中一切大小事物皆由其母刘佳氏管理。
4、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能显示气节。义和团运动后他被任命为“谢罪大使”,前去德国谢罪。到德国后,他骨子很硬,拒绝了向德皇跪拜的无理要求。在其晚年,幽居天津,不仅拒绝了日本人劝降的要求,更是到东北把投靠日本的溥仪痛骂一通,显示了其民族大义。
——载沣抱着溥杰,牵着溥仪。
传位给溥仪,他登基的时候,他父亲载沣说了啥
光绪和慈禧死后一个月,1908年12月2日,溥仪正式登基。按清朝规矩,在太和殿举行登基典礼,此前还有一道小仪式,先在中和殿接受侍卫大臣朝拜,之后抬往太和殿,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贺。在接受朝贺的时候,侍卫大臣不能站在正中间,而是位列两旁。
据说,宣统登基时接受众大臣参拜,因年幼而被吓哭。其父在旁哄道:“就快完了,就快完了。”结果三年后即是辛亥年。 登基大典正式举行时,溥仪又是放声大哭。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说他是被奏乐声吓哭的,但《我的前半生》(全本)中又否认是被奏乐吓哭,说“国丧期,丹陛大乐只设而不奏”。 溥仪当时才两岁零十个月,这么细微的情节怎么都能记清楚呢?1956年,香港记者潘际垌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采访了溥仪,也问了这个问题,当时溥仪的回答是:“我确实是被奏乐声吓哭的。” 摄政王载沣忙劝溥仪说:“别哭了,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这话众所周知,《我的前半生》中也这么写的。但几年前我采访溥仪的二妹韫龢的时候,她说她的父亲从来就不承认说过这话,而且提起来就一肚子气。溥仪的父亲说,他当时明明哄溥仪说的是“快好了,快好了”。怎么成了“快完了”呢? 登基大典发生在清末,不仅有众多的文武百官参加,而且为了表达政治的透明度,邀请了有外交关系的各国大使,还许可中外记者采访报道。 我们可以看看,《纽约时报》做了详细报道。 根据外国记者见证,整个登基大典端正有序进行,溥仪是自己走上的皇帝宝座,根本没有哭闹,更没有载沣说什么快完了的话。 外国记者写道:皇家的王子们以及帝国高官们对先皇帝的祭奠灵牌叩头。然后,他们又全部依次序向溥仪叩头。接着,溥仪在先皇帝和皇太后的灵牌前摆上祭品。这些礼仪完成后,人们为这位小皇帝脱下丧服,并非常细心地给他穿上龙袍。龙袍做工精致,上面刺绣着皇帝陛下专用的龙纹图案。 这名外国记者还特别写到他亲眼目睹溥仪独自登上皇帝宝座的场景:在嘹亮的号角声和动人心魄的锣鼓声、震耳欲聋的鞭炮声中,宣统皇帝陛下步履蹒跚地独自走上龙座。他是自己一个人走上去的,没有显出需要谁协助。如果他打个踉跄,许多反映迅捷的手臂当然会将他扶住。 溥仪完全按照规定的仪式进行,外国记者写道:溥仪首先向他的继母皇太后叶赫那拉氏叩头,然后他就坐在龙座上接受朝堂上所有王子和高官对他行的叩头礼。这些仪式做完之后,这位宣统皇帝陛下再从龙座上走下来,重新穿上他的那套小丧服。 整个典礼持续到十一点三十分时结束。外国记者用生动的文笔写道:官员们开始离开皇宫,紫禁城外的交通立刻阻塞起来,但骑着骆驼从蒙古赶来的朝贺者们为这个场面带来了一些活跃的气氛。 整个过程,各国的驻华使节都参加了,并给予良好评价,事后,很多国家还出版了溥仪登基大典的明信片。 根据载沣日记和一切正规的记录,均没有溥仪是抱上宝座,而且一再哭闹,载沣说快完了等记载,这些完全是靠小道消息撒发出来的,而依赖人们对登基大典的好奇心,将这个谣言广泛传播。溥仪在位时称他在亲生父亲醇亲王载沣是什么呢??类似于明嘉靖年间大礼仪事件是怎么避免的??
称阿玛,不需要下跪。因为实际的摄政王是载沣。
大礼仪事件最后是由张璁对杨廷和的辩论取胜而避免的。 因为嘉靖皇帝是在老皇帝薨之后,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位的,并没有认老皇帝作为“父亲”,在接他继位的诏书上也明确称他为“X王长子”,(忘了他父亲是什么王了,不好意思),所以把自己的生父称为“叔父”视为不伦的表现,张璁就以这一条打败大学士杨廷和等人,使大礼仪事件得以避免。溥仪的父亲是谁?为什么溥仪是皇帝,而他父亲不是?
溥仪的父亲是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溥仪做皇帝是慈禧太后决定的,因为溥仪被立为皇帝,且年龄太小,所以载沣任监国摄政王。
光绪三十四年冬(1908年),光绪帝载湉病重,慈禧太后下令将溥仪养育在宫中。11月14日光绪帝去世,慈禧太后命溥仪继承皇统,过继于同治帝载淳,同时兼承光绪帝之祧,一人祧两房 。尊祖母慈禧太后为太皇太后。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统治结束。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满洲国的傀儡皇帝,年号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称“康德皇帝”。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
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染风寒,于2月3日病故。
扩展资料
作为权倾一时的末代王爷,载沣的一生既是幸运的,又是不幸的。幸运的是他年少就承袭醇亲王爵,一路官运亨通,20岁就监国摄政,又贵为宣统帝之生父,可谓是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但不幸的是他生在风雨飘零、激烈动荡的清朝末年,在执政的三年里,他多灾多难。这三年,是他一生最遭难的时期。清朝皇族中很多人认为他庸碌无能,只是一个窝囊书生,毫无政治才能,不配做摄政王,大清的江山断送在他们兄弟父子手中。这过于偏颇。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清廷倒台的历史责任,非载沣一人能承担。面对清皇室气数已尽、回天乏术的局面,即使是一位资质甚佳、政治经验老到的政治家也很难力挽狂澜,更别说从政历练不足、缺乏魄力、能力有限的载沣。
在晚清这种急剧嬗变的复杂环境中,载沣虽不能挽救清廷倒台的命运,但也能迅速看清形势,较识时务。他辞去摄政王之职,从此不再过问政治,不参与遗老遗少的复辟活动。他所追求的是一世无忧、恬静安逸的普通人生活。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溥仪 (清朝末代皇帝)
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载沣
慈禧临终前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年幼的溥仪,而不是传给溥仪的父亲载沣?
慈禧太后临终前,他把皇位传给年幼的溥仪,而不是传给溥仪的父亲载沣的原因是因为载沣他年纪太大了,没有办法当同治皇帝和光绪皇帝的儿子,所以慈禧在临终的时候选择的是把皇位传给溥仪,让溥仪给过继过来当同治和光绪的儿子,这样子就没有选择溥仪的父亲载沣,毕竟光绪和统治的年纪不大,载沣都可以当他们的哥哥了,于情于理都不适合当儿子。
作为慈禧的亲生儿子同治皇帝,同治皇帝临终的时候也就十九岁,他当时就没有留下一儿半女去延续他的香火,所以慈禧他为了保住他这个皇太后的位置,继续掌权,所以他就选择了当时同治皇帝的堂弟光绪去继承当时的皇位,那这样子慈禧他就可以继续掌权。
慈禧选择光绪皇帝的原因是希望光绪能够给同治延续香火,也就是相当于当时的光绪皇帝他生出来的儿子就是同治皇帝的血脉,但是光绪皇帝一生都没有儿子或者女儿出生,所以在这一个问题上,他不仅没有解决同治皇帝没有延续上火的问题,连他自己的香火问题他也没有延续。
所以当时的慈禧在临终的时候选择溥仪当皇帝,其实是想要让他过继给光绪和同治这两个皇帝做儿子,来延续他们的香火是这样的原因,所以慈禧在选择皇位的继承人的时候,选择的是溥仪,而不是溥仪的父亲载沣。
溥仪的父亲是谁?为什么溥仪是皇帝,而他父亲不是?
溥仪的父亲是光绪皇帝的同父异母弟弟,溥仪是以过继之子身份继承的皇位.由于年龄太小,他的父亲被封为摄政王。
拓展资料:个人图书馆网
在光绪皇帝临死前一天,慈禧太后也行将不起,由于光绪皇帝无后,慈禧太后在中南海召见军机大臣,商量立储人选,军机大臣认为内忧外患之际,当立年长之人。
溥仪的父亲爱新觉罗·载沣是道光皇帝第七子爱新觉罗·奕譞的第五子 ,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之胞弟
也就是说,溥仪的父亲不是皇帝的儿子,他只是道光皇帝的孙子,光绪帝的弟弟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
爱新觉罗溥仪的父亲是载沣。
爱新觉罗·载沣(1883年2月12日—1951年2月3日),字伯涵,号静云,晚年自号书癖,改名载静云,清宣宗道光帝之孙,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第五子,光绪帝载湉异母弟,宣统帝溥仪生父,清朝宗室,于宣统年间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生于北京太平湖醇亲王府内。光绪十六年(1890年)袭王爵,成为第二代醇亲王。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在北京被杀,他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拒绝德皇跪拜要求,坚持大义。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军机大臣。同年11月其子溥仪入承大统,载沣任监国摄政王。次年代理陆海军大元帅。因此,在清朝的最后三年中(1909年—1911年),他是中国实际的统治者。宣统三年八月(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被迫辞去摄政王职,闭门家居,次年他被迫同意儿子溥仪退位。 民国十七年(1928年),迁往天津幽居,后又去东北,拒绝日本人劝降之要求,并怒斥其子溥仪投靠日本,之后返回关内居住。解放后,载沣将醇王府贡献给人民政府以作公用。1951年初,因多年老病感受风寒,于2月3日病故。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字耀之,号浩然。也称清废帝或宣统帝。他是道光帝旻宁的曾孙、醇贤亲王奕譞之孙、 摄政王载沣长子,母亲苏完瓜尔佳·幼兰。1909年到1912年、1917年7月1日到1917年7月12日两次在位。 爱新觉罗(329)父亲(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