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悲剧 曹妃甸的历史
曹妃甸的历史
1.求曹妃甸地区的历史资料
以下是有史料记载的曹妃甸地区行政变迁
商属孤竹。
春秋时属无终和山戎。
战国为燕地。
秦属右北平郡和辽西郡。
西汉为右北平郡昌城、夕阳地。
东汉并少阳、昌城为海阳。
三国魏、晋基本因之。
北齐省海阳入肥如。
隋开皇六年(586年)省肥加入新昌,大业三年(607年)改平州置北平郡,治新昌(寻改名卢龙)。
唐武德元年(618年),改郡为平州。贞观年间置石城,开元二十八年(740年)置马城,辖县域大部。
辽天赞年间析卢龙山南地置滦州,领义丰、马城、石城。
金代县境西部属中书省大都路蓟州丰润县,东部为永平路滦州义丰、马城县。
元至元四年(1267年)省马城入义丰。
明代分属顺天府丰润县和永平府滦州义丰县。洪武二年(1369年)裁义丰入滦州。
清初仍袭明制,将原京师地改为直隶省,府县未变。康熙五年(1666年),遵化成为直隶州,丰润属之。至此县境西部属直隶省遵化州丰润县,东部为永平府滦州地。
民国二年(1913年),今境分属直隶丰润县和滦县。民国十七年(1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遂属河北省丰润县和滦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初,丰滦、滦卢合组唐滦特区,5月因遭敌破坏而重建丰滦办事处。gcdzg领导的抗日民主政府冀热辽区第十七专署,接收了华北垦业股份有限公司滦县农场,更名为冀热辽区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年底改称冀东区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5月冀东行署调整区划,撤销丰滦办事处,建立丰南县佐公署。并把滦县境域分建成滦南、滦北、滦西3个办事处。7月,丰南、滦南均成县。至此,县境西部属丰南县,东部属滦南县。冀东区第十七专署改为第十三专署,第十七专署解放农场随称第十三专署解放农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该地再次解放,原第十三专署解放农场由滦南县人民政府接管,改称滦南县解放农场。
1949年7月,滦南县解放农场收归华北局农业部,改称华北局农业部津沽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接收了柏各庄区农场,改名为渤海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区农场。
1951年7月,柏各庄区农场改称柏各庄合作农场。
1953年1月,柏各庄合作农场下放给河北省管理,又改称河北省柏各庄合作农场。
1954年滦南并滦县,丰南并丰润,县境分属丰润和滦县。另外东北部少数村庄曾属乐亭县管辖。同年2月,柏各庄合作农场更名为柏各庄机械农场。
1955年底,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在滦县南部地区建立大型国营农场,并借用沿海较大村镇----柏各庄之名,定称"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隶属河北省农业厅。农场设总场场部,初辖4个分场。1958年基本完成建场任务。
1959年10月21日,经河北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柏各庄农场改为唐山市柏各庄区,建立了区政府,隶属唐山市人民委员会。
1961年6月,撤销唐山市柏各庄区建制,恢复国营柏各庄农场,接受唐山专署和丰南县双重领导。
1963年5月柏各庄农场党委改归唐山地委领导,行政业务归河北省农垦局领导。
1968年6月18日,经河北省革命委员会批准,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改为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行使县一级权力。
1982年12月26日,河北省农垦局批准,在柏各庄农垦区建立“河北省垦丰农工商联合公司”,与柏各庄农垦区实行一套人马,挂两块牌子。
1982年9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柏各庄农垦区改建唐海县。
1983年12月1日,唐海县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隶属唐山市。
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将唐山市丰南区的滨海镇、滦南县的柳赞镇划归唐山市曹妃甸区管辖。区人民政府驻唐海镇垦丰大街23号。唐山市曹妃甸区规格为副地级,行政区划包括原来的唐海县全境、曹妃甸工业区、生态城、柳赞镇(原属滦南县,2010年1月1日起改由曹妃甸新区实行整体托管,唐海县代管)、滨海镇(原属丰南区,由南堡经济开发区代管。
2.曹妃甸的来历
随着曹妃甸建设的不断升温,曹妃甸倍受国人关注,曹妃甸的传说也便成了冀东(尤其是唐山)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曹妃甸的传说其实很简单:唐太宗跨海东征高丽,带一爱妃姓曹名娴儿,因遇狂风巨浪,战船漂流到一 个小岛,岛本无名。曹妃在岛上身染重病,为叫曹妃养病,唐太宗令三军岛上休整,待曹妃病愈后启程,不料曹妃的病越来越重,几天后不幸病殁,唐太宗非常悲痛,为怀念曹妃,唐太宗东征凯旋后,在此建一大殿(庙宇),塑其金身,因此,小岛就叫曹妃殿(甸)。曹娴儿原籍有说是山东的,有说是沧州的,有说是滦南的,究竟是那里的,无从查考,也无须查考。
唐太宗为甚么如此珍爱曹妃:一说是因为她容貌娇美,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海上航行陪伴唐太宗消遣取乐;一说是因她聪慧睿智,多谋善策胜过须眉。风浪中运粮船沉没, 军中缺水断粮,曹妃向唐太宗献策,用船上帷幕割成鱼网,捕捞鱼虾,解决了三军断炊问题。其实,这两种原因都站不住脚——唐太宗跨海东征,这是当时的历史使命,为了一个妃子,耽误东征的航程,这与他“听惑不断,从善如流”的一代明君不符;缺水断粮,以鱼代食,违背常理。千里迢迢的水路,边航行边捕鱼吗?那哪年哪月能到达边陲?再者说淡水是怎么解决的?
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确有唐太宗跨海东征的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跨海御驾亲征高丽,但是大败而归。二十三年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由李继,薛仁贵再次跨海东征,凯旋而归。唐太宗东征是历史上的重大举动,果真带一曹妃,曹妃又有不同凡响的作为,著史之人决不会一字不提。
那么,曹妃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推测:无论什么原因,唐军东征的确滞留过小岛,小岛距滦州(今滦南县)的柏各庄,蚕沙口,柳赞等渔村不过二十海里,东征大军,艋艟云集,浩浩荡荡,渔民出海捕鱼,不会没有察觉,某些渔民跟军卒也肯定有过接触,甚至也望见了岛上的随军家属,或者是衣着华丽的女倌;有的军卒也可能因事登岸进过渔村,说过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这样,以误传误,以讹传讹,唐太宗携曹妃驻扎小岛的消息就不翼而飞了。
曹妃甸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水文独特,是天下少有的无需人工开挖的天然良港。这里的海水不淤不冻,而且海产丰富,岛上又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井 ,再加上传说唐太宗东征曾驻扎在这小岛,这些,都给小岛蒙上的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滦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 ,于是,便有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虚构,艺术加工,编造(创作)了民间口头文学——曹妃甸的传说故事,这故事美丽而神奇,引人入胜。起初只是唐太宗与曹妃小岛上的故事,后来竟演绎到曹妃死后成神,常常出没在海上救难,为迷路的渔民指航,为患病的渔民驱瘟祛病。
传说毕竟是传说 ,它表达了广大渔民的朴实感情和美好的愿望。

3.曹妃甸的来历
随着曹妃甸建设的不断升温,曹妃甸倍受国人关注,曹妃甸的传说也便成了冀东(尤其是唐山)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曹妃甸的传说其实很简单:唐太宗跨海东征高丽,带一爱妃姓曹名娴儿,因遇狂风巨浪,战船漂流到一 个小岛,岛本无名。曹妃在岛上身染重病,为叫曹妃养病,唐太宗令三军岛上休整,待曹妃病愈后启程,不料曹妃的病越来越重,几天后不幸病殁,唐太宗非常悲痛,为怀念曹妃,唐太宗东征凯旋后,在此建一大殿(庙宇),塑其金身,因此,小岛就叫曹妃殿(甸)。
曹娴儿原籍有说是山东的,有说是沧州的,有说是滦南的,究竟是那里的,无从查考,也无须查考。 唐太宗为甚么如此珍爱曹妃:一说是因为她容貌娇美,能歌善舞,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海上航行陪伴唐太宗消遣取乐;一说是因她聪慧睿智,多谋善策胜过须眉。
风浪中运粮船沉没, 军中缺水断粮,曹妃向唐太宗献策,用船上帷幕割成鱼网,捕捞鱼虾,解决了三军断炊问题。其实,这两种原因都站不住脚——唐太宗跨海东征,这是当时的历史使命,为了一个妃子,耽误东征的航程,这与他“听惑不断,从善如流”的一代明君不符;缺水断粮,以鱼代食,违背常理。
千里迢迢的水路,边航行边捕鱼吗?那哪年哪月能到达边陲?再者说淡水是怎么解决的? 查阅《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确有唐太宗跨海东征的记载: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跨海御驾亲征高丽,但是大败而归。二十三年后,唐高宗总章元年(668),由李继,薛仁贵再次跨海东征,凯旋而归。
唐太宗东征是历史上的重大举动,果真带一曹妃,曹妃又有不同凡响的作为,著史之人决不会一字不提。 那么,曹妃的传说是怎么来的呢? 笔者推测:无论什么原因,唐军东征的确滞留过小岛,小岛距滦州(今滦南县)的柏各庄,蚕沙口,柳赞等渔村不过二十海里,东征大军,艋艟云集,浩浩荡荡,渔民出海捕鱼,不会没有察觉,某些渔民跟军卒也肯定有过接触,甚至也望见了岛上的随军家属,或者是衣着华丽的女倌;有的军卒也可能因事登岸进过渔村,说过一些不负责任的话,这样,以误传误,以讹传讹,唐太宗携曹妃驻扎小岛的消息就不翼而飞了。
曹妃甸的地理位置和地貌水文独特,是天下少有的无需人工开挖的天然良港。这里的海水不淤不冻,而且海产丰富,岛上又有一眼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淡水井 ,再加上传说唐太宗东征曾驻扎在这小岛,这些,都给小岛蒙上的一层神秘的面纱。
古滦州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 ,于是,便有人展开想象的翅膀,合理虚构,艺术加工,编造(创作)了民间口头文学——曹妃甸的传说故事,这故事美丽而神奇,引人入胜。起初只是唐太宗与曹妃小岛上的故事,后来竟演绎到曹妃死后成神,常常出没在海上救难,为迷路的渔民指航,为患病的渔民驱瘟祛病。
传说毕竟是传说 ,它表达了广大渔民的朴实感情和美好的愿望。
4.曹妃甸 来历
[编辑本段]1、唐山曹妃甸概况 唐山曹妃甸港区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南堡地区曹妃甸岛,一个距离海岸18千米的带状小沙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东距京唐港33海里,距北京约230公里,距青岛约870公里、北伦港1300公里,距大连港约300公里。
港区自然条件非常好,岛前西南及南侧水深条件良好,距岸600米处即为渤海湾主潮流通道的深槽海域。历史的长期自然作用,赋予曹妃甸港区近岸深水的优势,岛前10米等深线距0米等深线200-500米,岛前500米水深就达20-30米,且25米水深水域直通渤海海峡,不需开挖航道和港池。
曹妃甸平均标高为2.0米以上,最高处为3.0米以上,距现有陆岸约17公里,中间大面积浅滩标高0.6-2.7米。港区气象、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好,开发建设的工程量较小。
曹妃甸疏运条件便捷。疏港铁路可与京山、京秦、大秦三条国铁干线相连。
公路疏运,境内相互连接的京沈、唐津、唐港三条高速公路沟通全国高速公路网,并辅以11条国道和省道。可直接向华北地区用户供应进口铁矿,节约铁路往返运输费用。
水路疏运方面,曹妃甸港区位于环渤海港口群体中间地带,至各港距离适中,水上中转运输条件便利。在环渤海经济圈内,曹妃甸港区经济腹地直接面向京津冀经济区,而且可延伸至西北地区。
经济区位条件优越。在环渤海和东部沿海深水港布局上位置适中。
开发建设曹妃甸港区,是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钢铁、石化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经济结构中,钢铁、石化等行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华北地区首钢集团、唐钢、宣钢、包钢、天钢、承钢六大钢厂进口矿石需求量以及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公司、石家庄炼油厂、沧州炼油厂等石化企业的进口原油需求量很大。而远洋运输进口矿石、原油,最经济合理的运输船型为20-25万吨级。
曹妃甸综合开发潜力巨大。其地理及水深条件,可供开发25万吨级多专业、多用途泊位群体,包括进口铁矿石、原油等大宗散货专用码头与中小吨级中转疏运和散杂码头组合配置,规模优势突出。
曹妃甸港区不仅具备合理布局和开发建设大型深水港优越的经济地理资源条件,而且具有成组建设大型深水码头得天独厚的条件。港区后方大片国有滩涂,可进行大规模工业性开发,发展临港工业。
从优化京津唐地区产业配置的角度看,依托大型深水港口,既为京津冀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又为京、津两市向外转移扩散传统产业,提供发展空间。曹妃甸港区处于环渤海经济圈前沿,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也有利于改善环渤海深水港口的布局。
[编辑本段]唐山曹妃甸工程简介 曹妃甸地处唐山南部的渤海湾西岸,位于天津港和京唐港之间,“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是曹妃甸最明显的特征和优势,为大型深水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一、曹妃甸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区位优势 曹妃甸为一带状沙岛,距离大陆岸线约20KM,从甸头向前延伸500米,水深即达25米,甸前深槽水深达36米,是渤海最深点。
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27米的天然水道,直经海峡,通向黄海。水道与深槽的天然结合,构成了曹妃甸建设大型深水港口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里30米水深岸线长达6公里之多,且不冻不淤,是渤海唯一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30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港址。 曹妃甸岛后方滩涂广阔且与陆域相连,低潮面积达30平方公里,零米水深线面积达150平方公里,为临港产业布局和城市的开发建设提供了足够的用地。
曹妃甸毗邻京津冀城市群,北距唐山市80公里,距北京市220公里,西距天津120公里,东距秦皇岛170公里,产业布局集中,经济腹地广阔,物产丰富,物流发达,面对我国南北资源互补、经济融合走势,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将构造新的区城优势,开辟新的产业空间,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曹妃甸后方交通网络发达,京山、京秦、大秦、通坨四条国铁干线横贯东西,唐遵、卑水、坨港地方铁路南北相连;京沈、唐津、唐港高速公路与环城高速公路形成网络,可为曹妃甸港构筑最经济、最便捷的后方交通体系,特别在“北煤南运”的大通道建设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曹妃甸工业区作为国家首批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一,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建立循环经济产业体系、资源综合利用管理控制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为重点,加快集聚钢铁、石化、电力和装备制造等循环经济示范产业群,形成完整的废旧物资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各项资源、环境指标达到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标准,成为引领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
“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是曹妃甸最明显的自然地理特征,为大型深水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提供了优越条件,被ht誉为“国宝之地”。 开发建设唐山曹妃甸是党中央、。
5.曹妃甸 来历
甸,意为沙坨。
曹妃甸,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 曹妃甸又名“沙垒甸”,平潮时为一条黑沙淤积而成带状沙岛,地处渤海湾西北岸外缘,唐山滦南县南部海域中。
据史料记载,曹妃甸岛方圆20公里,曾有居民常住,建有水井、渔铺。 曹妃甸位于滦河三角洲西面最古老的区域,约形成于5500年前。
由于滦河改道北徙,泥沙来源减少,直至清代,入海泥沙才促使祥云岛并岸,海岸线推进至捞鱼尖,沙质海岸的沙嘴并一直伸展至曹妃甸附近。后来入海口改走东支,由于泥沙来源中断,海洋因素占优势。
伸向曹妃甸的沙嘴,在波浪的冲刷下,被切蚀成一连串的孤立岛屿。三角洲前缘也被潮汐改造成宽阔的潮坪滩地。
由于此岛是出入天津港的必经之路,站在曹妃甸滩头,可见天津港主航道上航行的船只。因曹妃甸随潮水出没,形势险要,不易辨别,早期航行的船舶,经常在此遇险失事,航海者称之为“可畏的沙垒甸”。
1860年天津开埠前,天津港海河航道没有正式导航设备,只在渤海湾陆地上,筑有守望塔、人工高台或石桩(石头指向标),作为民船白天航行的标志。开埠之后,华洋海运船只来津者增多,尤其吃水较大的火轮挟板船不时抵津,原有的简单航道标志已不能保证航行的安全。
天津海关和英商航业公司曾提议,在此处设一灯塔或螺旋铁柱灯桩,以为航行的标志。 由于建筑技术所限和资金缺乏,灯桩一直没有建成。
直到1866年,才在该处建一灯标,作为引导船只之用,委托曹妃庙内的和尚代为照料。而天津港初期的人工航标是在英国人把持下设置的,长期由天津海关管理。
当时天津港设置的航标,主要有曹妃甸灯桩及大沽灯船。
6.曹妃典是怎么来的*有多少年的历史了
海唐山湾里,有一个小岛叫曹妃甸。
小岛连有三道杠沙,横亘在西起大沽口,东至辽河口的海域。曹妃甸地险浪恶,又是船只出入大沽口、天津的必经之地,古时船只在此遇难的很多。
这一带百姓常说:“英雄好汉,难过曹妃甸。” 这个小岛本无名。
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唐王下令船只沿海岸浅水而行,尽情玩乐。
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妃,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今又要渡海西归,就百般体贴唐王。
离开高丽后,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早晚侍候,唐王非常宠幸她。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本县海域,竟身染重病。
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
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塑曹妃像,赐名曹妃甸。
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
7.曹妃甸的由来是什么
曹妃甸的由来:相传当年唐太宗爱妃曹妃随军东征病殁,之后曹妃化作海神娘娘保佑着出海的人们免受风浪的吞噬,曹妃甸因此而得名。
原本这个小岛无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唐王下令船只沿海岸浅水而行,尽情玩乐。
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娴,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今又要度海西归,就百般体贴唐王。离开高丽后,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早晚侍侯,唐工非常宠幸她。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滦南县海域,竟身染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甸,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
曹妃甸区是河北省唐山市市辖区,位于北纬39°07′43″-39°27′23″,东经118°12′12″-118°43′16″,地处唐山南部沿海、渤海湾中心地带,原名唐海县,位于环渤海中心地带,辐射华北、西北、东北,面向东北亚和全世界,是连接东北亚的桥头堡,是唐山市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物流中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河北省国家级沿海战略的核心,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核心区。属温带季风气候。
曹妃甸区总面积1943.72平方千米,辖1个街道、5个镇,以及曹妃甸工业区、唐山湾生态城,人口29.79万人(2016年底)。境内有曹妃甸湿地公园、曹妃甸龙岛旅游区、青龙湖度假区等景点,曾获得“2011-2015年全省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县(市)区“等称号。
8.曹妃甸的由来
曹妃甸的由来:相传当年唐太宗爱妃曹妃随军东征病殁,之后曹妃化作海神娘娘保佑着出海的人们免受风浪的吞噬,曹妃甸因此而得名。
而相关的传说也广为流传,请看下文分晓。评剧《曹妃甸传奇》则是滦南县文艺工作者自编、自演的一台古装故事剧,在民间流传的曹妃甸传说的基础上,经过大胆的艺术加工与创新,演绎了一段催人泪下的古代爱情传奇故事,同时也给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的曹妃甸大港披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剧中唐太宗以“万将军”名义自水路微服东巡,船行至渤海湾遭遇大风暴,幸得一女扮男装的“渔郎”曹娴儿引航停靠珍珠岛躲避风险。修复坏损船只时,曹娴儿用海产偏方治好了军卒的怪病。
“万将军”对勇敢、聪慧、俊俏的曹娴儿萌生了爱意,曹娴儿也对“万将军”情有独钟。为了治好军卒们的夜盲症,“万将军”与曹娴儿乘船追寻海鳗鱼,捕捉海鳗鱼时,曹娴儿为救“万将军”身中蛰毒,不治而亡。
为缅怀曹娴儿,“万将军”封其为贵妃,在珍珠岛上建了一座3层大殿,亲笔题名“曹妃甸”,并将珍珠岛更名为曹妃甸。剧情紧凑,情节生动,感人至深。
曹妃甸的由来这个小岛本无名。唐朝初年,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
唐王下令船只沿海岸浅水而行,尽情玩乐。随军东征的有个妃子叫曹娴,姿容秀丽,不但能歌善舞,而且会吟诗作画。
她见唐王几年鞍马劳顿,今又要度海西归,就百般体贴唐王。离开高丽后,一路上伴着唐王赋诗、对弈,早晚侍侯,唐工非常宠幸她。
由于曹妃体质虚弱,船行至滦南县海域,竟身染重病。经随军太医调治,仍呕吐不止。
船行经这个小岛唐王命龙舟拢岸,扶曹妃上岛治疗。曹妃病情日趋严重,后竟死在岛上,李世民痛失爱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甸,塑曹妃像,赐名曹妃殿。
从此,渔民海客四时香火不断,小岛得名曹妃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