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历史文化知识 韶关历史简介
韶关历史简介
1.韶关历史文化有哪些
在居住方面,农村多以姓族聚居,讲究风水择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围龙屋、“四点金”住宅、骑楼式住宅、围楼、“小康房”等住宅类型。
饮食方面,注重节日饮食,讲究吃“团年饭”、“团圆饭”,有炒米饼、米糕、油糍、灰水糍、艾糍等十数种有特色的年节食品,民间普遍重视传统节日,除春节、元霄、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外,还有尝新节、冬至节等。
婚俗方面,农村仍有哭嫁、送嫁、迎亲、拜堂、闹洞房等古俗遗风。民间重视传宗接代和靠子女养老送终,还有修族谱家谱、春节清明祭祖以及订立族规、奖励读书等传统。
韶关宗教历史久远,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较多。一些宗教庙会如南华诞等影响至今,信徒在饮食、服装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扩展资料:
地理环境
韶关地区东起南雄市界址镇界址村,西至乐昌市三溪镇丫告岭村,直线东西跨度长约186.3公里;北抵乐昌市白石镇三界圩村,南达新丰县马头镇路下村,南北跨度长约173.4公里。西北和东北与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交界;东南接河源市,西南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和惠州市。
旅游资源
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韶关古称韶州,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以陈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代名臣余靖、清代文学家廖燕为杰出代表的大批历史名人。
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华寺因此成为禅宗的“南宗祖庭”。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造就了韶关良好的人文环境,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全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地区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韶关
2.韶关的具体介绍
现韶关市境内地区,春秋属荆州、扬州,战国为楚国南疆,秦属南海郡地,汉初为南越北境。公元前111年设曲江县,包括现韶关市大部分地区,县治在今市区。公元265年三国孙吴设始兴郡,辖曲江、始兴等6县(范围大体上是今粤北地区),治所在曲江(在今市区)。南朝以后设州领郡今市境基本市属东衡州。 隋开皇九年公元年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名胜韶石山之韶字为州名。明清两朝在今韶关市区设关收税故俗称韶关。民国时期先后设广东省南韶连绥靖区、南韶连道、岭南道、南韶连行政区、北区、西北绥靖区、第二行政督察区等。 1949年9-10月,粤北各县陆续解放,11月广东省设北江临时行政委员会,辖韶关市、曲江县等17县市。1950年1月更名北江专区。1952年撤销北江专区,设立粤北行政区。1956年撤销粤北行政区,设立韶关专区。1970年专区更名地区。1975年11月韶关市升为地级市,辖曲江县。1983年地市合并称韶关市韶关市辖3个市辖区、5个县、1个自治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浈江区韶关是广东的重工业城市,工业基础雄厚,农业和第三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五、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国家先后把韶关作为华南重工业基地和广东战略后方来建设,建立起韶关钢铁厂、韶关冶炼厂、韶关挖掘机厂、凡口铅锌矿、大宝山矿、曲仁煤矿等一大批骨干工业企业,奠定了韶关工业在当地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七十年代,韶关已成为广东重要的工业基地。八十年代以来,韶关的工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现全市有工业企业2.5万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近400个,其中大型企业有20个,中型企业有47个,形成了以钢铁、采掘、有色金属冶炼、电力、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化工及森工为主要工业门类的工业体系。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7 14:22
韶关市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地质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岩石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是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地貌独特,以山地丘陵为主。自北向南明显分布大体平行的三列弧形山系:蔚岭、大庾岭山系,石人嶂山系,青云山山系。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 韶关以典型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最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仁化丹霞山、曲江韶石山、坪石金鸡岭等红岩峰林,地貌学中称为丹霞地形,风景绝佳。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7 14:23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北部,东经112°50′-114°45′、北纬23°5′-25°31′。西北面、北面和东北面与湖南郴州市、江西赣州市交界,东面与河源市接壤,西连清远市,南邻广州市、惠州市。全市总面积18380平方千米,2006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92.94万人,户籍人口为320.3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25.88万人、农业人口194.44万人。 境内河流主要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有浈江、墨江、锦江、武江、南水等河流。属中亚热带湿润型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夏季盛行西南和东南季风。春季阴雨连绵,秋季降水偏少,冬季寒冷,夏季偏热。年平均气温18.8℃―21.6℃,年均降雨1400―2400毫米,全年无霜期310天左右,年日照时间1473-1925小时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7 14:25
金鸡岭金鸡岭为广东八大名胜之一,位于市北郊约一百公里处。金鸡岭属丹霞地貌。金鸡岭山壁平。 南水湖乳源县南水湖是韶关市第一大水库,距韶关火车站50公里、乳源县城15公里,水质晶莹。 湟川三峡湟川三峡又名连江三峡、小北江三峡,在连县境内。连江四百里水路,沿江奇峰夹岸,山崖。 乳源大峡谷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这里的峡谷长达15公里,谷深300多米。乳。 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第一峰石坑崆,就位于南岭森林公园之中。海拔1902米的高峰绝对是广东第一高峰。 别传寺别传寺为爱国高僧澹归禅师于清康熙初年创建其师天然和尚曾说法于此。寺院建筑玲珑庄严。 阳元山阳元山与丹霞山(长老峰)隔河相望,它因有天下奇石阳元石而得名。这里的山石不论大小。 韶石山在韶关市东北面,有一处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的原始生态旅游景区-----。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5-07 14:25
车八岭车八岭位于广东省北部的始兴县境,与江西省全南县毗邻,属于南岭山脉南缘。这里保存了。 丹霞山丹霞山座落于仁化县城南约9公里处,距韶关市区56公里。丹霞山与南海罗浮山、博罗罗。
3.谁能详细地给我介绍一下韶关的地理历史与人文
粤北韶关,北靠南岭,接壤湖南、江西;南接珠三角,江河通南海。显要的地理位置,让其既是古代中原文明向岭南传播、辐射的通道和首站,也是南粤海洋与珠江经济文化北上中原的通道和基地。直到明清以前,粤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在岭南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12.9万年以前,就有早期智人“马坝人”在今曲江县马坝镇狮子岩生息繁衍。马坝人不仅其面部与今天的黄色人种有很多相似特征,还与生活在数十万年之前、数千公里之外的北京猿人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而约4500年前,同样生活在马坝狮子岩附近的岭南先民,已经创造出最灿烂的岭南新石器文化石峡文化,成为岭南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秦始皇统一岭南,开道建关,中原经济文化也更广泛地向岭南传播和辐射,而韶关作为岭南第一站,受益最广。唐初名相张九龄开通梅关古道后,中原文化更经此大举南下,中原、江南氏族不断大举取道梅关移民岭南,首先落足南雄珠玑巷,然后移居珠三角乃至海外,整体改变了岭南的经济、文化状态。“五岭以南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原之声教日近矣。”得中原文化风气之先的韶关,因而成为中世纪岭南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这里成就了中国古代三大哲圣之一六祖惠能,也造就了岭南古代最富成就的文化人物张九龄。
与此同时,岭南地区的海洋经济、文化,也取道韶关,向中原流通和传播。大量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达广州的外国人及货物,都是经梅关古道北上中原的。因此,著名文化学者黄伟宗将粤北文化带形容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中原文化和岭南本土文化在这里相融;黄河文化、长江文化、珠江文化和海洋文化在这里交汇;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在这里对接,从而造就了多元的、交汇的、转折的、发展的古代粤北文化。
显要的地理与历史地位,辉煌的文化成就,给韶关留下了十分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马坝人、石峡文化遗址、南华寺与六祖遗迹、梅关古道、珠玑巷、张九龄遗迹……都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辐射力,在岭南甚至整个泛珠三角文化圈内,都具有核心的价值和地位。因此,在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的大背景下,以多元、交流、沟通为特性的韶关文物圈,其地位和价值显得尤为重要;而其处于粤湘赣中心地带、泛珠三角腹地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
4.韶关地理资料
说到韶关,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历史名城、山青水秀、民族风情”,它的历史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
这里原先被称为韶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底”形城市,在军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在商贸上则是“一吏当关,万物难出”,各种商品货物,均有东、西、北三关把守,后来商贾们就将这里称为韶关。由于韶关地处山区,因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加之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当地的旅游景观十分多姿多彩,是粤北的旅游中心。
韶关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矶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等等。重要数据和景观区号:0751邮编:512000面积:1.86万平方公里人口:310多万位置: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与清远相邻,北部与湖南和江西交界。
区划:下辖曲江区、浈江区、武江区、始兴县、南雄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县。景观:丹霞山、乳源大峡谷、南华寺等。
。
5.韶关的具体介绍
韶关市位于广东省的北部,北接湖南省郴州市、江西省赣州市,南连珠江三角洲,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现辖乐昌市、南雄市、曲江区、武江区、浈江区、仁化县、始兴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全市总面积1.84万平方公里,2009年年末户籍人口325.54万人。其中市区面积2856平方公里。
韶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马坝人”的故乡,石峡文化的发祥地。有着2100多年的城市历史,历史上的韶州被誉为“岭南名郡”,孕育了陈朝重臣候安都、唐代名相张九龄、宋朝名臣余靖、禅宗六祖惠能等杰出人物。境内山川秀美,人文荟萃,景观众多,被誉为集华南景观之大成。韶关民风淳朴,热情好客,社会治安和经济秩序良好,是广东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
韶关区位独特,交通发达,自古以来就是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上通道和关口,粤湘赣交界地区商品集散中心,粤港澳辐射内陆腹地的“黄金通道”。韶关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广东省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武广高速铁路开通、韶关站场建成运营,使我市融入广州“一小时生活圈”。韶赣高速公路、韶赣铁路、广乐高速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届时,韶关区位交通优势进一步提升。韶关矿产资源丰富,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韶关物种资源丰富,森林资源居广东省首位,是全国重点林区,被誉为华南生物基因库。
改革开放以来,韶关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雄厚的经济基础,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增长质量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71.7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l.93万元;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亿元;接待旅游者人数达122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71.4亿元。近年,韶关先后被国内外相关机构评选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广东省文明城市”、“广东省双拥模范城”、“中国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称号,2009年,我市成功举办首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完成丹霞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年度工作任务,联合国有关专家在考察评估中予以充分肯定。全国爱卫会命名我市为“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通过专家组实地考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授予我市“中国锌都”称号。在第二届中国城市盛典市长(香港)投资峰会上,我市夺得唯一的“2008—2009年度中国最具人气的旅游城市奖”。在2009年12月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中国城市经济杂志社共同举办“2009中国经济发展论坛”上,我市被评为“2009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十佳城市”之一;城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与日俱增。
在全省14个欠发达市中率先实现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毛入学率也由86.5%提高到88%。教育综合实力居全省前列、山区市首位,职业技术教育在全省地级市中名列第一。
展望未来,韶关将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围绕做大经济总量这一首要任务,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核心,注重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产业和城市“双转型”,全面建设名符其实的粤北区域中心城市,为“十二五”科学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6.求韶关近代史,韶关地理~
韶关,被称为广东的北大门,是中国北方及长江流域与华南沿海之间最重要的陆路通道,战略地位历来重要。
韶关市是粤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是广东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上岭南有名的重镇,是国家公路运输枢纽城市,广东的重工业基地,是广东省第一批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示范市,是广东省规划重点发展的六大都市区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是广东省社会治安最好的城市之一,是全国有名的“有色金属之乡”。地质地貌 地处南岭山脉南部,全境在大地构造上处于华厦活化陆台的湘粤褶皱带。
地质构造复杂,火成岩分布极广,地层发育基本齐全,岩溶地貌广布、种类多样,岩类以红色砂砾岩、砂岩、变质岩、花岗岩和石灰岩为主。在地质历史上属间歇上升区,流水侵蚀作用强烈,造成峡谷众多、山地陡峻以及发育成各级夷平面,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
自北向南三列弧形山系排列成向南突出的弧形构成粤北地貌的基本格局:北列为蔚岭、大庾岭山地,长140公里;中列为大东山、瑶岭山地,长250公里;南列为起微山、青云山山地,长270公里。其间分布两行河谷盆地,包括南雄盆地、仁化董塘盆地、坪石盆地、乐昌盆地、韶关盆地和翁源盆地。
红色岩系构成的丘陵、台地分布较广,特征显著。仁化丹霞山一带以独特的红岩地貌闻名于世,2010年成为世界自然遗产,是中国典型的“丹霞地貌”所在地和命名地,面积约280平方公里,山群呈峰林结构,有各种奇峰异石600多座。
南雄、坪石等盆地属红岩类型,南雄盆地幅员较广,岩层有十分丰富的古生物化石。全市境内山峦起伏,高峰耸立,中低山广布。
北部地势为全省最高,位于乳源、阳山、湖南省交界的石坑崆,海拔1902米,为广东第一高峰。南部地势较低,市区海拨在最低35米。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根据考古发现,粤北的人类历史可以远溯到距今十万年前。1958年在曲江县马坝乡狮子岩洞穴里发现的“马坝人”头骨化石,是目前广东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
“马坝人化石”的发现,揭示了旧石器时代广东地区人类的历史。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遗址遍布全境,数以百计,其中以曲江石峡,鲶鱼转和韶关走马岗遗址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凿、石刀、石镞等制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鱼网坠、陶纺轮、各种石制和骨制的装饰品,人工栽培稻的谷粒等遗物、遗迹,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粤北先民劳动生息的风情画;展示了“马坝人”开户的粤北地区的远古文明,后继有人,绵延不断。
青铜文化的遗址,在本市各地亦有发现。它表明粤北地区从周代起已经步入青铜时代,只是发展较中原地区缓慢,尚未形成奴隶制社会。
春秋时期,韶关地地理方位上分属荆州和扬州地域;战国时期,当强大的楚国势力扩展到岭南时,粤北遂为楚国之南疆。 秦始皇吞并六国后,于公元前214年平定两广,在今广东境内设置南海郡。
今市属各县皆属南海郡管辖,当时虽然没有县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嚣已在今韶关市南郊莲花山下修筑了一座城堡,后人称之为“任嚣城”。 西汉初年,赵佗割据两广,建立了南越国。
赵佗将前南海郡管辖的粤北地区并入了南越国版图。当时仍未不置县。
粤北设县,始于南越国灭亡之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灭南越国,汉王朝鉴于南越国割据的教训,设置了地跨骑田岭南北的桂阳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
桂阳郡共辖十一个县,其中桂阳、阳山(后汉省阳山入阴山)、阴山、含诓、浈阳、曲江等六县,在今韶关市境。东汉时期仍相沿袭,未作变更。
今南雄,始兴地带,两汉时则属豫章郡南林(后汉称南野,县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内)县地。 三国末年,吴主孙皓于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阳郡南部地区置始兴郡,治所在曲江(今韶关市区),是为韶关立郡之始,将今市属各县第一次统一在一个行政区(郡)内。
二晋因之。其时,始兴郡之辖区相当于1983年地、市合并前的原韶关地区和原韶关市所辖区域的总和,为古代史上以韶关为政治中心所辖区域最大的时期,辖桂阳、阳山(吴甘露元年置阳山、废阴山,以其地并入阳山)、含诓、曲江、始兴(吴永安六年,分南野县地置)、斜阶(吴甘露元年再析始兴县地置斜价县)等七县。
始兴、斜价两县,即今南雄、始兴县地。 南朝170年间(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频繁,导致粤北境内的郡县时废时兴,沿革复杂。
南雄刘宋时,始兴郡曾一度改称广兴郡,到南齐时又复称始兴郡,辖境与晋略同。梁、陈两代,曾在今市境内设置衡州和东衡州两个一级行政区和阳山、始兴、安远三个个二级行政区。
除原有县外,又增置了广穗(今连山、析梁阳县位置)、梁化(今乐昌中南部地区,梁置,隋开皇十八年更名乐昌)、平石(今乐昌北境,梁置,隋开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县于梁承后末年新置,其时属清远郡。
隋代粤北分属南海郡(治所在今广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连县)。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东衡州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为名,始以“韶”字为州,但不久即废,并归南海郡。
唐代粤北全境基本上属岭南道管辖(今连阳地区曾一度属湖南道)。唐王朝在粤北境内。
7.韶关地理资料
说到韶关,可以用12个字来概括——“历史名城、山青水秀、民族风情”,它的历史可上溯至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元鼎六年设曲江县时,便以韶关为县治。 这里原先被称为韶州,是一个四面环山的“盆底”形城市,在军事上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势;在商贸上则是“一吏当关,万物难出”,各种商品货物,均有东、西、北三关把守,后来商贾们就将这里称为韶关。
由于韶关地处山区,因而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加之韶关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因而当地的旅游景观十分多姿多彩,是粤北的旅游中心。韶关有国家级风景区丹霞山,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弘扬南宗禅法的发祥地南华寺,著名的“马坝人”出土处、“石峡文化”遗址狮子岩,有“地下宫殿”之称的古佛岩,全国保存最完好的古驿道梅岭古道,珠江三角洲居民的发祥地珠矶巷,南方第一家天然狩猎场乳源南水狩猎场,乳源的必背瑶寨等等。
重要数据和景观
区号:0751
邮编:512000
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人口:310多万
位置:广东省北部,北江中上游,与清远相邻,北部与湖南和江西交界。
区划:下辖曲江区、浈江区、武江区、始兴县、南雄县、仁化县、翁源县、新丰县、乳源瑶族自治县、乐昌县。
景观:丹霞山、乳源大峡谷、南华寺等。
8.广东历史的简介
历史变迁 广东省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广东,《吕氏春秋》中称“百越”,《史记》中称“南越”,《汉书》称“南粤”,越与粤通,简称粤,泛指岭南一带地方。广东先民很早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劳动、繁衍。
在历史长河中,广州、广东等地名次第出现,逐渐演化成广东省及其辖境。 (1)史前时期 , 广东地区12—14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距今3万年前的垌中岩人遗址;距今1万-1.6万年的阳春独石子遗址和封开黄洞遗址;距今7000-8000年的英德青塘墟; 距今约4000年-6000年的贝丘文化遗址;距今约3000-4000年的西桥樵山文化遗址和马坝石峡文化遗址。商与西周时代,先民便与中原商、周王朝有了经济文化往来。
春秋战国时代,岭南与吴、越、楚国关系密切,交往频繁。历史上楚庭、南武城的传说,反映出这一时期岭南与楚、越的关系。
《国语.楚语上》也有“抚征南海”的记载,可见当时岭南与楚国有军事、政治关系。 (2)秦汉时期。
公元前222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因南征百越之君”,派屠睢率领50万秦军攻打岭南;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 、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郡治番禺(即今广州)。
今广东省的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有一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地区属长沙郡。这是历史第一次划分行政区。
秦末南海郡尉任嚣病危,委任龙川县令赵佗代职。任嚣死后,赵佗即起兵隔绝五岭通中原的道路。
秦亡之际,赵佗武力攻并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国,自称“南越武王”。据有岭南(今广东、广西大部、越南北部),建立了疆土“东西万余里”的南越国,定都番禺(今广州)实行郡县制。
汉武帝平定南越。汉朝将南越地划分为南海、苍梧、郁林、和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9个郡并又设立13个常驻监察机构,称为“十三部”。
东汉末,交趾部改为交州,除监察权外,还拥有军政大权,成为郡上一级政府,地方行政制度也就从郡县二级变为州、郡、县三级。今广东省境包括交州辖下的整个南海郡(粤中、粤东),还包括苍梧郡、和浦郡、荆州贵阳郡和扬州豫章郡的一部。
其中南海郡较秦代增置3个县:揭阳、中宿(今清远)和增城。 210年,吴国的孙权任命步骘为交州刺史,率兵抵番禺。
217年,步骘把交州州治从广信东迁番禺。264年,东吴为便于治理,又把南海、苍梧、郁林、高梁4个郡(今两广大部) 从交州划出,另设广州,州治番禺,广州由此得名。
东吴时期,今广东省境除广州辖下的4郡外,还包括荆州始兴郡和海南岛。 (3)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西晋时,今广东省腹地属当时的广州,粤北属荆州,雷州半岛和海南岛属交州。 南北朝时代,中国政局南北分裂。
隋初,设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隋炀帝废州为郡,改为郡、县两级,大加省并,今广东省境分属10郡、74县。
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
655年以后,5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756年,升五府经略使为岭南节度使。
862年,岭南道划分为东、西道,东道治广州,广东属岭南东道,这是广东省名中“东”字的由来,也是两广分为东西的开始。 五代十国时期,岭南为南汉王刘氏占据,行政区划基本上继承唐朝的建制。
南汉升广州为兴王府,917年刘䶮建立南汉国,定都兴王府(广州)。在州县稀疏的粤东和粤北,增置1府4州。
南汉后期,全境共辖60州、214县。 (4)宋元明清民国时期,今广东省境包括广南东路14州和广南西路境内的7州,共61县。

宋朝对唐制有所继承又有所调整。粤西及海南岛裁撤8个州,而粤东、粤北除循唐制外,仍保留南汉所增置的4个州。
997年,广南路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东路治所在广州,西路治所在桂州,广东大部分属广南东路,“广东”即广南东路的简称。 元朝地方行政制度分省、路、府(州、军)、县四级,另有道,是省以下、路府之上的承转机构。
今广东省境分广东道和海北海南道。广东道道治在广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
1369年,改广东道为广东等处行中书省,并将海北海南道改隶广东,广东成为明朝的十三行省之一。而且,过去长期与广西同属一个大区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划拨广东统辖,结束了广东以往隶属不同政区的状况,广东省区域轮廓自此基本形成。
终明之世,广东设10府1直隶州,统辖7州75县。其中,属明代新置的有顺德、从化、高明、饶平、惠来、大埔、普宁、澄海等22县。
这些新置的县大多集中在粤东地区,基本形成当今县制的分布格局。 清初承袭明制,地方行政机关分省、道、府、县4级,但将明时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称为省。
“广东省”名称正式使用,所辖范围与明广东布政使司相同。明、清设总督管辖广东、广西两省,称“两广总督”,两广总督府先设在梧州,后驻肇庆,1746年移广州。
清代广东省最南的辖境是南海诸岛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岛(时称“千里长沙”)和南沙群岛(时称“万里石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