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皇帝死了 妃子怎么办 妃子本應爲皇帝殉葬,卻成功逃出,20年後被發現爲守墓人生下孩子

火烧 2021-08-19 22:11:00 1067
妃子本應爲皇帝殉葬,卻成功逃出,20年後被發現爲守墓人生下孩子 以人爲殉葬品的制度,稱爲“人殉”,始於中國的奴隸制時代。文獻中有很多宮中女子被殺之後殉葬君主的例子。如葛洪就曾在《西京雜記》中描繪了“爲

妃子本應爲皇帝殉葬,卻成功逃出,20年後被發現爲守墓人生下孩子  

以人爲殉葬品的制度,稱爲“人殉”,始於中國的奴隸制時代。文獻中有很多宮中女子被殺之後殉葬君主的例子。如葛洪就曾在《西京雜記》中描繪了“爲博褒姒一笑”的周幽王墓被盜:“見百餘屍……唯一男子,餘皆女子”,這些女子便是爲周幽王殉葬之人。

在此後的秦朝,殉葬制度更加盛行,咸陽宮中數千宮人被埋葬於驪山秦始皇陵中。而兩漢以後,宮人的殉葬例子便較爲少見了。此時“人殉”已經不那麼明目張膽了,而是開始變得小心翼翼,並且爲那些活人穿上了“自願”的外衣。

《東周列國·春秋篇》褒姒劇照

朱元璋使野蠻的葬制死灰復燃

到了明代,以宮人殉葬再度形成了高潮。究其原因,此時正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而封建專制的高度集權和專橫,便在喪葬制度之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明代開國君主朱元璋開啓了這個朝代的“人殉”制度,使得這一野蠻的葬制死灰復燃。而且爲朱元璋陪葬的人數,也是明代最多的。明初的“人殉”候選人主要有三種:宮女、妃嬪以及被當成“貢品”進獻而來的高麗貢妃。其中佔比最大的,便是宮女。

朱元璋劇照

從時人的筆記之中,我們可以看到:“按太祖孝陵。凡嬪妃四十人……僅二人葬陵之東西”。也就是說,爲朱元璋陪葬的人數,有三十八人之多。從朱元璋開始,先後五位皇帝死後,都採用了“人殉”制度。分別是明太祖、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帝和明景帝。

“人殉”制度在統治階級內部興盛,可想而知,在當時的民間也深受其影響,妻子給丈夫陪葬之事十分普遍。至明英宗時期,肆虐一時的“人殉”制度終於被廢除。

朱元璋劇照

那麼,爲何明朝開始興起“人殉”的風潮?

首先是當時的人們受到元朝文化和風俗的影響;其次是封建的“三綱五常”和“守貞殉節”已經深入當時人們的骨髓之中,爲追求所謂“貞潔烈女”形象而自願赴死之人亦不枚勝舉;最後便是朱元璋個人因素和意志起了主導作用,他認爲前朝滅亡最大的原因,便是“女禍”,正因如此,他臨死前下令妃嬪殉葬,以消除外戚干政的可能。

那麼,爲何明朝又廢除了“人殉”制度?

一方面是此時人們的思維模式發生了轉變,明朝中後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程朱理學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另一方面是明英宗的性格使然,他與人爲善、富有同情心,而且在他九歲登基時,就要面臨爲他的父親殉葬妃嬪一事,他的心靈受到的觸動頗深,所以他立志要廢除這一制度。

皇帝死了 妃子怎么办 妃子本應爲皇帝殉葬,卻成功逃出,20年後被發現爲守墓人生下孩子

朱元璋劇照

自從朱元璋將“人殉”制度定爲祖制之後,便迅速推廣開來。其影響之深,爲歷朝歷代所罕見。“人殉”制度的禮儀極其隆重,甚至還有一套嚴格執行的程序。

明朝對參與“人殉”之人的家屬,會給予一定程度的優待,以緩和矛盾。文獻中記載:“太祖崩,宮人多從死者”。他們的身份一般是沒有生育的妃嬪和宮女。

明朝皇帝劇照

妃子本應爲皇帝殉葬,卻成功逃出

傳說爲朱元璋陪葬的妃子之中,有一位並不想死。她抓住機會悄悄地逃了出去,不幸的是,她在逃跑過程中被守墓的士兵發現了。

面對妃子的苦苦哀求,士兵動了惻隱之心,便放了她一馬。士兵把妃子安置在陵墓附近,自己繼續做着爲皇帝守墓的本職工作。士兵有時間了就會來看望妃子,這兩人日久生情,妃子爲了報答士兵,便嫁給了他,還爲他生了個兒子。

二十年後事發,朱棣也沒有再追究,而是讓他們世世代代爲皇帝守墓,這件事慢慢地就無人提及了。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