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变迁 中国无论历经怎样变迁,各朝都需面对一大难题,千年都没得到解决
中国无论历经怎样变迁,各朝都需面对一大难题,千年都没得到解决
贪腐现象自古有之,这大概已成通识。“贪”,大之忌也!“腐”,病之态也!贪污腐化,即:利用职权,非法取得财物,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以说,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贪腐行为总是惩而不绝,而且,胃口越来越大,手段越来越狠,数量越来越多。
虽然,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但是,无论中国历经怎样的时代变迁,“反腐”却是各朝各代都需要面对的一个大问题。贪污风气的形成,不但让皇帝头疼,老百姓们也是深恶痛绝。它就像是大坝上的蚁巢,屋梁上的蛀虫,严重危害着国计民生,让百姓们苦不堪言。
所以,为了更好的预防和治理贪污腐败等行为,我国自秦朝建立起三公九卿制之后,就一直拥有一套完备的官僚体系,而腐败如何治理这个问题,理所当然也成为了首要的解决任务。明太祖朱元璋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出生于平民家庭身份低微,从小对这些贪官最为憎恨。
在朱元璋年幼的时候,他的家乡安徽凤阳遭遇大旱,朝廷派发粮食赈灾,而经过重重官员的贪污克扣,最终,到达灾民手里的粮食寥寥无几,许多人因此惨遭饿死,这其中,就有朱元璋的父母。所以,每当他想起自己父母惨死在他面前的那一幕,他就对那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
朱元璋曾经对朝臣们这样说道:“朕当年为淮左布衣时,贪官污吏者不理会民间疾苦,朕极为愤恨,今朕要为天下百姓立法禁贪反污,对于贪腐行径绝不姑息。”朱元璋是一个说到做到的人,洪武年间,官员凡是贪污60两,立刻杀无赦。
在那个物价飞涨的年代,60两银子其实并不是什么大数目,实际上,能购买的东西并不多。而且,他还推行起一个“民告官”的政策,即:平民百姓若发现官员贪污,可以立即把这个官员绑起来,然后,送到京城审问,而且,路上的关卡不许阻拦。
当然,鉴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敢这么做的人也只是少数。这其中,最让人毛骨悚然还是“土地祠”,不要以为这就只是一个“土地祠”。这跟其他的土地祠不同,一般土地祠里面最多供奉土地公什么的,这里的土地祠,是用来剥皮的,而且,剥的不是动物的皮,而是人皮。
就是那些被处斩的贪官,之后,他们的尸体则在这里被活生生剥下皮来,然后,塞上稻草挂在土地祠上供人参观,这些措施的实行,对于当时的贪腐者,可以说是非常的严苛了。
而今天,在面对腐败这个问题的时候,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纷纷采取了不同的措施。其中,岛国新加坡便采取了“高薪养廉”以防腐败的措施。在高薪养廉这一方面,新加坡做的的确够好,最终,导致我们以为高薪养廉这样的措施是为新加坡首创,其实并不是。
高薪养廉这一做法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清朝时期,雍正在经历了残酷的夺嫡斗争之后,最终,坐上了皇位。初登皇位的雍正凭着自身丰富的经历,展现出了其优秀的领导能力。他时常批改奏章到深夜,安寝不久后卯时便又起身继续批阅。
凭借着积累多年的阅历,雍正十分清楚官员私下的一些贪腐行为和肮脏勾当。为此,他又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财务改革,施行“火耗归公”和“高俸养官”的措施。所谓的“火耗”就是官府在铸造,熔铸,运输,保存的过程中,会出现部分的损耗。

最终,这部分损耗则摊销到了老百姓身上,由于火耗难以被统一的固定份额,往往作为补充地方办公的经费不足。同时这一项税收也成为地方官员收敛钱财的绝佳途径,给百姓带来沉重的负担。在山西巡抚的建议下,将一类火耗归为地方的一部分,严禁官员向百姓征收此项费用。
雍正也考虑到在当时物价膨胀的情况,官员年俸很难支撑日常的开支。清朝年间,一品官员的年俸尚不到180两银子,而七品官员也仅仅有45两。所以,雍正大大提高了官员的年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官员贪腐的可能性减少了许多。
雍正在位时期用他独有的反腐制度去根治这个问题,使得当时的社会风气逐渐得到改变。短短的五年时间,大清国库的存银由康熙末年的八百万两增加至五千万两。后人曾言“雍正一朝无官不清”,可以说,这也是对雍正治国时反腐败的行为最高的评价。
治理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需要综合多方面的考量。例如:雍正考虑官员由于俸禄的不足导致官员自身的生计困难,所以,提高了官员的俸禄,而且,还将官员贪腐的渠道——火耗这一些非法收入截断。
然而,仅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以史为鉴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朱元璋几乎是毫无人性的惩处了贪官污吏,但是,仍然有官员以身涉险,不惜性命的前赴后继。而在当下,国家虽然也坚持苍蝇老虎一起打,对各类贪腐行为严惩不贷。可是,一些隐藏在暗处的贪腐无处不在。
比如:现代的信息交易,政绩交易等这一类隐形腐败行为,依然是监管的灰色地带,很难被发现。其实,反腐的重要意义在于国富民强、民心安定。而这些腐败行为就像是蛀虫蚕食着我们国家的根基。对于贪腐这种行为,上至各级领导人下至平民百姓,一经发现就决不能姑息。
正如古人云:“以钢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从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