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让刘墉跳河 乾隆命劉墉跳河自殺,半柱香後他回來對乾隆說啥,使乾隆改變主意
乾隆命劉墉跳河自殺,半柱香後他回來對乾隆說啥,使乾隆改變主意
劉墉出生於1720年,是一個擁有大智慧的人,也僅憑自己的智慧就做到了宰相這個官位,極為的了不起,但由於劉墉生平特別的喜愛讀書,比較擅長舞文弄墨,所以老百姓們都喜歡叫他「 ”濃墨宰相”。
自從31歲那年,劉墉中了進士之後,他便成為了「 ”天子門生”,乾隆皇帝因為看重他博學多才、滿腹經綸。便將這個「 ”門生”一直留在了自己身邊,並且給了他一個可以和和珅比肩的身份。
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在電視劇當中,那些關系比較親密的君臣經常會在一起互相斗智。他們時不時就會弄出一些詼諧幽默的段子,令觀眾們看了之後捧腹大笑。
而「 ”乾隆命劉墉跳河”的這件事,也在電視劇里出現過的一個段子,當時是這樣描述的。
一次早朝的時候,乾隆皇帝忽然想要和劉墉來斗智,於是便互相比起詩作來,可要知道,乾隆皇帝最出名的就是他在詩作上面的水平了,他不僅沒有絲毫這方面的天賦,寫出來的詩也相當於小學生的水平。就憑這種實力乾隆皇帝肯定是干不過劉墉,所以很快他就輸了。
可乾隆皇帝一想到自己好不容易絞盡腦汁才想出來的一首詩,竟然就這么輕描淡寫的被劉墉給比過了,就氣不打一出來。雖然說這還是劉墉故意放水的緣故,要不然只怕是乾隆皇帝會輸得更慘。但不管怎樣,乾隆皇帝心中就是很不服,他一心覺得自己貴為九五之尊,肯定沒有那么弱,輕易的就被人給比下去,於是乾隆皇帝便又開始去想別的辦法,想要讓自己扳回一局。
但是想了半天之後,還是沒有想出一個所以然來,於是便吩咐和珅來為自己想想辦法。和珅聽後眼珠子一轉學,很快便想出來一個很陰損的辦法出來,那就是「 ”乾隆讓劉墉跳河自殺”。
乾隆聽到這個辦法後,倒是並沒有覺得有哪里不妥,他是一個心高氣傲的皇帝,他才不允許有人會超過自己呢,於是便又叫回了劉墉。當時的乾隆是這么說的,他先是問劉墉:「 ”劉愛卿,你已經讀過了這么多書了,想必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間的關系也有所了解。我對其中的幾句話不是很明白,你來給我解釋一下。”
劉墉這時候知道乾隆要出計了,但是他卻並沒有感覺到絲毫的慌亂,只是平靜的問道:「 ”皇上所指的是哪兩句?”。
乾隆皇帝想了想,上前走了幾步緩緩道:「 ”父叫子亡,子不亡;君叫臣死,臣不死。說實話,這兩句詩聽起來倒是挺文雅的,但是我卻怎么也搞不明白他的意思。”
劉墉想了想,如實回答道:「 ”
這兩句話的意思很簡單,父叫子亡,子不亡,是為不孝。君叫臣死,臣不死,是為不忠。意指不孝不忠耳。”

乾隆聽後立馬做出一副受教的樣子,然後又板着一個臉對劉墉說:「 ”既然如此,那我是君你是臣,現在我想讓你死,你不聽我的就是不忠之人了。”
劉墉聽到乾隆皇帝的這句話後,立馬臉色就變了,他知道乾隆皇帝輸了自己一局肯定不會善罷甘休,但是沒有想到他居然會讓自己去死。就在劉墉變臉的時候,他忽然又看到了站着一旁壞笑的和珅,這一下子他瞬間什么都明白了。
於是便自信一笑,轉身就朝着門口走去,只不過還沒走兩分鍾,他突然又折回來了。乾隆皇帝問「 ”
你怎么又回來了?”
劉墉聽後,當即就解釋道:「 ”皇上還沒有告訴臣,臣的死法呢。”乾隆想都沒有想,大手一揮就說道:「 ”城外不是有個護城河么?你跳下去不就完了,快去吧”。
劉墉聽了點點頭,也沒有反對轉身就朝外面走去,可大約過了半柱香之後,他竟又折了回來。乾隆問道:「 ”你這是干嘛,不是讓你去跳河么?”
誰知劉墉聽後卻是忽然感嘆了起來:「 ”我到了護城河之後,忽然就想到了屈原,曾經屈原跳河是因為君主太昏庸了,可我的君主明明是一個明君啊,我怎可像他一樣就這么跳河呢?”一番說詞聽得乾隆啞口無言,立馬改變主意不讓他跳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