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鱼朝恩郭子仪 程元振和鱼朝恩,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火烧 2022-02-07 12:11:29 1081
程元振和鱼朝恩,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但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廷将西北地区的边防军陆续东调平叛。边疆空虚,吐蕃贵族便借机入侵,攻占城邑,掠夺财物、人口和牲畜。广德元年(763),吐

程元振和鱼朝恩,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但自安史之乱发生后,唐朝廷将西北地区的边防军陆续东调平叛。边疆空虚,吐蕃贵族便借机入侵,攻占城邑,掠夺财物、人口和牲畜。广德元年(763),吐蕃军队占领了河西、陇右地区之后,仍继续东进。紧急警报不断传到京城,却被大宦官程元振扣压下来,不向代宗呈奏。是年10月,泾州(今甘肃泾川)、?州(今陕西彬县)又被吐蕃攻陷,奉天(今陕西乾县)告急,代宗这才得知真情。形势危急,代宗即刻下诏以雍王为关内兵马元帅,起用郭子仪为副元帅,紧急征兵抗击吐蕃。  

 然而,郭子仪闲处已久,部下兵将早已离散。仓促之际,他只带20名骑兵赶到咸阳。这时,吐蕃骑兵已向南进至武功。郭子仪派人火速入京请兵,又被程元振所阻,不能入见代宗。10月7日,吐蕃前锋兵马渡过渭水便桥,直指京城。代宗闻报后惊慌不知所措,急急带着雍王等人出城向东避乱。第二天,代宗奔至华州(今陕西华县)。地方长官见闻吐蕃大军进犯京城,早已逃得影踪不见。跟随代宗的禁军将士,没有军需粮草,不免受冻挨饿。   就在这个慌乱危急的时刻,鱼朝恩带着神策军,从陕州赶到关中。代宗和随行人等在神策军的护卫下,匆忙驰向潼关,先避开可能发生不测的纷乱中心再说。    鱼朝恩监领的这支神策军,原本是边防军,是玄宗天宝年间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抗御吐蕃,在临洮(今甘肃临潭)之西的磨环川所设置,由成如担任军使。安禄山起兵叛乱后,神策军将士千余人在卫伯玉率领下,奉命东调。神策军的旧地,不久即被吐蕃所占领。其后,神策军就在陕州长期驻扎下来。卫伯玉调任后,一度由大将郭英兼统。后来郭英入京任职,神策军便归监军使鱼朝恩统率。    当代宗由潼关东下到陕州避乱时,官军散兵大多在商县(今陕西商县)一带。郭子仪派人到商县招集,很快**到几千人马。接着,郭子仪用多设疑兵,声东击西的策略,骚扰进入长安的吐蕃军队,使其惶然不得安宁。不几天,吐蕃兵便西撤而去。   12月26日,鱼朝恩带神策军护卫着代宗返回长安。郭子仪率京城百姓和将士迎驾于?河边。代宗慰劳道:“没有早日任用你,所以才有这场祸乱。”   代宗回宫,鱼朝恩以迎奉护驾的功劳,被任命为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获得赏赐无数。神策军也被升格为皇帝禁军,仍由鱼朝恩典掌。至此,鱼朝恩既总监天下军队,又亲领宫卫禁军,权势无人可比。由宦官头子掌握如此大的军权,这是李唐开国以来还不曾有过的。 主要就是迎立代宗,稳定中央绝对权利。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加线各语句。 子仪事上诚,御下恕,赏罚必信,遭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短毁。方时

①这是上天责罚,并非人事祸患。②(你)若不是德高望重的人,能够(对我)不怀疑吗? 第一句考查了判断句式,“天谴”意为天的惩罚,“人患”意为人为的祸患。第二句不仅考查了固定结构“得无……乎”,并且考查了前后分句之间的假设关系,“致”意为招致,“得无……乎”,能够不招来你的怀疑吗? 【译文】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朝廷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时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

唐代宗如何借刀杀人的?

唐代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在西逃过程中,太子李亨在群臣拥护下,于灵武即位,是为肃宗。在艰难之际,肃宗之子李豫、李琰立有大功,其正妻张皇后及宦官李辅国因拥立有功而相表里,专权用事,谋废李琰,拥立李豫为太子。

在争权过程中,张皇后与李辅国发生冲突。公元762年,肃宗病重时,张皇后召太子李豫入宫,对他说:“李辅国久典禁兵,制敕皆以之出,擅逼圣皇(唐玄宗),其罪甚大,所忌者吾与太子。今主上弥留,辅国阴与程元振谋作乱,不可不诛。”太子不同意,张皇后只好找太子之弟李系谋诛李辅国。此事被另一个重要宦官程元振得知,密告李辅国,而共同勒兵收捕李系,囚禁张皇后,惊死肃宗,而拥立太子继皇帝位,是为唐代宗。

李辅国拥立代宗,志骄意满,对代宗说:“大家(唐人称天子)但居禁中,外事听老奴处分。”听到这种骄人的口气,代宗心中不平,因其手握兵权,也不敢发作,只好尊他为“尚父”,事无大小皆先咨之,群臣出入皆先诣。李辅国自恃功高权大,也泰然处之,孰知代宗除他之心已萌。

在拥立代宗时,程元振与李辅国合谋,事成之后,程元振所得不如李辅国多,未免有些怨恨,这些被代宗看在眼里,也记在心上。于是他决定利用程元振,乘机罢免李辅国的元帅府行军司马之职,以程元振代之。

李辅国失去军权,开始有些害怕,便以功高相邀,上表逊位。不想代宗就势罢免他所兼的中书令一职,赏他博陆王一爵,连政务也给他夺去。此时,李辅国才知大势已去,悲愤哽咽地对代宗说:“老奴事郎君不了,请归地下事先帝!”代宗好言慰勉他回宅第,不久,指使刺客将他杀死。

代宗用间其首领的方法,很快地除掉李国辅,但又使程元振执掌禁军。程元振官至骠骑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内侍监、邠国公,其威权不比李辅国差,专横反而超过李辅国。程元振不但刻意陷害有功的大臣将领,而且隐瞒吐蕃入侵的军情,致使代宗狼狈出逃至陕南商州。一时间,程元振成为“中外咸切齿而莫敢发言”的罪魁。因禁军在程元振手中,代宗一时也不敢对他下手。就在此时,另一个领兵宦官、观军容处置使鱼朝恩领兵到来,代宗有了所恃,便借太常博士柳伉弹劾程元振之时,将程元振削夺官爵,放归田里,算是除掉程元振的势力。

程元振除去,鱼朝恩又权宠无比,擅权专横亦不在程元振之下。如果朝廷有大事裁决,鱼朝恩没有预闻,他便发怒道:“天下事有不由我乎!”已使代宗感到难堪。鱼朝恩不觉,依然是每奏事,不管代宗愿意不愿意,总是胁迫代宗应允。有一次,鱼朝恩的年幼养子鱼令徽,因官小与人相争不胜,鱼朝恩便对代宗说:“子官卑,为侪辈所陵,乞赐紫衣(公卿服)。”还没有得到代宗应允,鱼令徽已穿紫衣来拜谢。代宗此时苦笑道:“儿服紫,大宜称。”其心更难平静,除掉鱼朝恩之心生矣。借一宦官除一宦官,一个宦官比一个宦官更专横,这不得不使代宗另觅其势力。代宗深知,鱼朝恩的专横,已经招致天下怨怒,苦无良策对付。正在此时,身为宰相的元载,“乘间奏朝恩专恣不轨,请除之”。代宗便委托元载办理剪除鱼朝恩的事,又深感此计甚为危险,便叮嘱道:“善图之,勿反受祸!”元载不是等闲之辈。他见鱼朝恩每次上朝都使射生将周皓率百人自卫,又派党派羽皇甫温为陕州节度使握兵于外以为援,便用重贿与他们结纳,使他们成为自己的间谍,“故朝恩阴谋密语,上一一闻之,而朝恩不之觉也”。有了内间,就要扫清鱼朝恩的心腹。元载把鱼朝恩的死党李抱玉调任为山南西道节度使,并割给该道五县之地;调皇甫温为凤翔节度使,邻近京师,以为外援;又割兴平、武功等四县给鱼朝恩所统的神策军,让他们移驻各地,不但分散神策军的兵力,还将其放在皇甫温的势力控制下。鱼朝恩不知是计,反而误认为是自己的心腹居驻要地,又扩充了地盘,也就未防备元载,依旧专横擅权,为所欲为,无所顾忌。

李抱玉调往山南西道,他原来所属的凤翔军士不满,竟大肆掠夺凤翔坊市,数日才平息这场兵乱。军队不听话,根源在于调动,鱼朝恩的死党看出不妙,便向鱼朝恩进言请示,鱼朝恩这才感觉有些不好,意欲防备。可是,当他每次去见代宗时,代宗依然恩礼益隆,与前无异,便逐渐消除了戒备之心。

一切准备就绪,在公元770年的寒食节,代宗在宫禁举行酒宴,元载守候在中书省,准备行动。宴会完毕,代宗留鱼朝恩议事,开始责备鱼朝恩有异心,图谋不轨,谩上悖礼,有失君臣之体。鱼朝恩自恃有周皓所率百人护卫,强言自辩,“语颇悖慢”,却不想被周皓等人擒而杀之。宫禁中所为,外面不知。代宗乃下诏,罢免鱼朝恩观军容等使,内侍监如故;又说鱼朝恩受诏自缢,以尸还其家,赐钱600万以葬。尔后,又加鱼朝恩死党的官职,安顿禁军之心,成功地翦除了鱼朝恩的势力。

代宗借元载之力除掉鱼朝恩,元载“遂志气骄溢;每众中大言,自谓有文武才略,古今莫及,弄权舞弊,政以贿成,僭侈无度。”久而久之,自然也招致代宗不满,代宗曾对李泌说:“元载不容卿,朕匿卿于魏少游所。俟联决意除载,当有信报卿,可束装来。”元载也非善辈,有所耳闻,深知代宗对他有成见,便深谋自固。他内与宦官董秀相勾结交通,借以刺探代宗的意向;外使百官论事自告长官,长官告之宰相,再由宰相上闻,欲控制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是不利于自己的信息,更是上下其手匿而不闻。

以此,元载居相位15年之久,“权倾四海”之后,也不免“恣为不法”。于是“货贿公行”,“侈僭元度”,家中“婢仆曳罗绮者一百余人”,贪污更甚,家中仅调味用的胡椒就有800石之多。

10余年的宰相,其势力也是盘根错节的,代宗“欲诛之,恐左右漏泄,无可与言者”,于是找自己的舅舅吴凑密谋。在公元777年,代宗先杖杀董秀,断绝元载内延信息通道;然后命令吴凑前往政事堂收捕元载及其党羽,逼令元载自杀,又除去了元载势力。

找一首简单的七言律诗及它的点评

  登楼

  开放分类: 诗词、杜甫、古诗、登楼   登 楼   作者: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①,万方多难此登临②。   锦江春色来天地③,玉垒浮云变古今④。   北极朝廷终不改⑤,西山寇盗莫相侵⑥。   可怜后主还祠庙⑦,日暮聊为《梁甫吟》⑧。   ①.客心:客居者之心。   ②.一、二句因果倒置。登临而想到万方多难,因此而伤心。   ③.锦江:岷江的支流,流经成都。   ④.玉垒:山名,在四川灌县西、成都西北。   ⑤.北极:北极星,比喻朝廷中枢。终不改:终究不能改,终于没有改。   ⑥.西山寇盗:吐蕃。这两句所写史实是: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入侵长安,代宗出奔陕州。吐蕃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作傀儡),改元,大赦,置百官,留十五日而退。十二月,代宗还长安,承宏逃匿草野,赦不诛。同月,吐蕃又陷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东部松潘、理县一带)及云山新筑二城。"终不改"、"莫相侵"均因此而言。   ⑦.后主:刘备的儿子刘禅,三国时蜀国之后主。曹魏灭蜀,他辞庙北上,成亡国之君。还祠庙:还有祠庙。这句是说,象蜀后主这样一个昏馈的亡国之君,本不配有祠庙,然而由于刘备和诸葛亮对蜀地人民做过一些好事,人心不忘,所以还是为他建了祠庙。大唐立国百有余年,即使万方多难,也决不会就此亡国。但另一方面,杜甫又有借古讽今之意:蜀后主宠信宦官黄皓,唐代宗信任宦官程元振和鱼朝恩。   ⑧.聊为:不甘心这样做而姑且这样做。《梁父吟》:情调哀伤的曲子。《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当此万方多难之际,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是繁花触目,却叫人更加黯然心伤。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在行文上,先写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登楼所想。北极,星名,居北天正中,这里象征大唐政权。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去岁吐蕃陷京、代宗旋即复辟一事而来,明言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申说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于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个人怀抱。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忽忽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这是以刘禅喻代宗李豫。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所不同者,当今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危楼落日,忧端难掇,聊吟诗以自遣,如斯而已!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熔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慨遥深,体现着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这首七律,格律严谨。中间两联,对仗工稳,颈联为流水对,读来有一种飞动流走的快感。在语言上,特别工于各句(末句例外)第五字的锤炼。首句的“伤”,为全诗点染一种悲怆气氛,而且突如其来,造成强烈的悬念。次句的“此”,兼有此时、此地、此人、此行等多重含义,也包含着只能如此而已的感慨。三句的“来”,烘托锦江春色逐人、气势浩大,令人有荡胸扑面的感受。四句的“变”,浮云如白云变苍狗,世事如沧海变桑田,一字双关,引人作联翩无穷的想象。五句的“终”,是终于,是始终,也是终久;有庆幸,有祝愿,也有信心,从而使六句的“莫”字充满令寇盗闻而却步的威力。七句的“还”,是不当如此而居然如此的语气,表示对古今误国昏君的极大轻蔑。只有末句,炼字的重点放在第三字上,“聊”是不甘如此却只能如此的意思,抒写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与第二句的“此”字遥相呼应。   更值得注意的,是首句的“近”字和末句的“暮”字,这两个字在诗的构思方面起着突出的作用。全诗写登楼观感,俯仰瞻眺,山川古迹,都是从空间着眼;“日暮”,点明诗人徜徉时间已久。这样就兼顾了空间和时间,增强了意境的立体感。单就空间而论,无论西北的锦江、玉垒,或者城南的后主祠庙,都是远处的景物;开端的“花近高楼”却近在咫尺之间。远景近景互相配合,便使诗的境界阔大雄浑而无豁落空洞的遗憾。

杜甫写的(登楼)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只要写作背景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杜甫在成都所写。当时诗人客居四川已是第五个年头。上一年正月,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定;十月便发生了吐蕃攻陷长安、立傀儡、改年号,代宗奔逃陕州的事;不久郭子仪收复京师。年底,吐蕃又破松、维、保等州(在今四川北部),继而再攻陷剑南、西山诸州。诗中“西山寇盗”即指吐蕃,

“万方多难”也以吐蕃入侵为最烈,同时,也指宦官专权、藩镇割据、朝廷内外交困、灾患重重的日益衰败景象全诗写景写情,雄阔深远,委婉含讽。同年,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原在阆州(今四川阆中)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异常,马上回到成都草堂。在一个暮春,诗人登楼凭眺,有感而作此诗。

扩展资料:

原诗

《登楼》

唐代: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鱼朝恩郭子仪 程元振和鱼朝恩,鱼朝恩对唐朝的贡献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译文

登楼望春近看繁花游子越发伤心;万方多难愁思满腹我来此外登临。锦江的春色从天地边际迎面扑来;从古到今玉垒山的浮云变幻莫测。大唐的朝廷真像北极星不可动摇;吐蕃夷狄莫再前来骚扰徒劳入侵。可叹刘后主那么昏庸还立庙祠祀;日暮时分我要学孔明聊作梁父吟。

赏析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诗人从登楼看见的景色开始写起,描绘了一幅壮美的山河景观。锦江水夹带着朝气盎然的春色从天地间奔腾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不定,这使诗人联想到了动荡不安的国家,那浮云飘移就像是古今世势的更替变幻。

上句从空间上扩展,下句从时间上蔓延,这样延展开来,顿然形成了一片宏阔悠远的意境,包括诗人对国家山河的热爱和民族历史的回忆。并且,登高望远,视野开阔,而诗人偏偏向西北方向望去,可见,诗人心怀国家,此时,他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主要写国家战事。诗人登楼远眺,由浮云想到了国家现时情况,虽然大唐朝廷风雨动荡,但代宗又回到了长安,可见“终不改”,这照应了上一句的“变古今”,语气中流露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登楼

李光弼战功和才能都不亚于郭子仪,那是因何会惭愧而死呢?

李光弼一直在羞愧自己没有去救皇帝,这是他羞愧一生的事情,不是他不想去救,而是他得罪了当朝的掌权大臣鱼朝恩,他害怕自己一旦去了唐都,就不能安全回来了,也是因为这件事情,手下的人认为他也想称王称霸,所以也相继他而去,他最终成了孤家寡人,郁郁而终。这是一代名将最窝囊的死法。

其实要说李光弼的才能,那是没得说,比郭子仪要高出很多,而且 为人光明磊落,不屑于和那些虚以为蛇的人打交道。

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称赞他“将帅之才,杰出于时。平贼之功,高于诸将”,“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可见,人家并不是所说的窝囊之人。

正是因为他的性格,他不愿意去虚假的人交好。而当时的朝政上,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等人先后借机上位,成为朝廷红人,而这种人一般都是靠着博得皇帝的喜好,对皇帝谄媚而上位的,借机狐假虎威,作威作福,排挤打压不是自己阵营的官员,搞得朝廷乌烟瘴气。李光弼知道自己不能得罪他们,但是也不想违背自己的本心和他们交好。

于是他就选择在自己的领地上拥兵自重,利用军权来称霸一方,借手中兵权保护自己,不也不是不管皇帝,只是想保护自己。后来吐蕃军兵进攻长安,唐代宗仓皇出逃,下旨各路将帅出兵勤王救驾。郭子仪看不下去了,一下子就投入到了保护皇帝的行列中了,但是李光弼害怕自己会落入鱼朝恩程元振手中,于是就按兵不动,但是因为这样被别人一直说坏话也是没办法。

郭子仪先后被罢官几次是因为什么?

第一次罢官是在唐肃宗乾元元年(758),郭子仪拜为中书令。九月,朝廷令郭子仪等七节度使及平卢兵马使董秦为主攻部队,李光弼等两节度使为配合,讨伐安庆绪。肃宗为了协调两军的关系,又任命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负责节度诸军,实际上成了部队的最高统帅。十月,郭子仪率兵过黄河,围卫州。安庆绪率兵七万倾巢出动,分三路救卫州。郭子仪把三千弓箭手埋伏于营垣之中,自己假装失败,叛军不知是计,追到营垣,伏兵全部起来射叛军,箭如雨点,安庆绪大败而退,郭子仪乘胜率部追击,擒杀安庆绪弟弟安庆和。此次战争,叛军被斩首三万,安庆绪遭到惨重地打击,走投无路,只得退走邺城,9史思明救援。于是史思明从范阳发兵十三万,南下攻占魏州,成为与安庆绪遥相呼应的犄角之势。乾元二年(759)二月,史思明率军,抵达邺城,他们假扮成唐军,抢掠唐军运粮船只,唐军粮缺军心不稳,加上鱼朝恩又从中掣肘,唐军被史思明击败。这样一来,各节度使只得相继退兵,郭子仪也被迫退保洛阳。史思明进入邺城,叛军发生内讧,史思明杀了安庆绪,让儿子史朝义留守邺城,自己返回范阳,当了大燕皇帝。

第二次罢官是在郭子仪退保洛阳后,唐肃宗任命他为东畿、山东、河东诸道行营元帅,暂时为东都留守。对邺城之败应负主要责任的鱼朝恩,反倒打一耙,9唐肃宗进谗言,把邺城之败归罪于郭子仪。唐肃宗偏听谗言,七月郭子仪被召回京师,免去朔方节度使、诸道行营元帅之职,而以李光弼代之。

郭子仪罢官以后,在京赋闲。宝应元年(762)二月,太原、绛州两地驻军作乱,杀将帅,抢掠不止,朝廷才又起用郭子仪为朔方、河中等节度使行营及兴平、定国等军副元帅,晋封为汾阳郡王,出镇绛州。离京赴任之前,郭子仪要求进见唐肃宗,当时肃宗正生病,推托不见。郭子仪说:“老臣受命,将死于外,此次不见到陛下,死不瞑目。”唐肃宗这才把这位六十多岁的老将召进卧内,并对他说:“河东之事,全权委托爱卿去办了。”郭子仪受命绛州,果断地擒杀了四十余个首领,河东局势马上稳定了下来。八月,郭子仪处理完军务回朝,当时肃宗已死,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专权于朝政。程元振嫉妒功高任重的郭子仪,屡屡进谗言诬陷他。郭子仪自己请求解除节度使和副元帅的职务,唐代宗顺水推舟将郭子仪的兵权再度剥夺。程元振对郭子仪继续进行诬陷、迫害,郭子仪感到非常恼火、他上书申诉,还把唐肃宗先后褒奖他的一千余件诏书上交给唐代宗。代宗看后安慰他说:“大臣忧疑,这是9的过失;9非常惭愧,请您不要忧愁了。”不久,唐代宗发动对安史之乱最后一个头目史朝义的进攻,任命雍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这次战争可惜由于程元振、鱼朝恩的反对,郭子仪没有随行,仍在京城闲居。

郭子仪是一位怎样的忠臣?

郭子仪,字子仪,华州郑(今陕西华县)人。身高七尺二寸。因武举优等补官左卫长史,不断加官升为单于副都护、振远军使。天宝八年,木剌山开始设置横塞军及安北都护府,诏命他到该军任军使。不久苦于该地太偏而且土地不宜耕种,徙到永清筑城,称为天德军,又以天德军使兼任九原太守。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反叛,朝廷下诏任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又充任朔方节度使,率领本军向东讨伐安禄山。郭子仪收复静边军,斩贼将周万顷,在河曲出击高秀岩,打败了他,于是收复云中、马邑,开东陉关。加官御史大夫。贼军攻陷常山,河北地区的郡县都被贼军占领。刚好李光弼进攻常山,收复了它,郭子仪就带领军队出井陉,与李光弼军队会合,打败贼军史思明的部队数万人,收复藁城。向南进攻赵郡,活捉贼军四千人,都释放了,斩伪郭子仪像太守郭献璆,回到常山。史思明收散兵数万人跟在唐军之后,到了行唐,郭子仪选了五百骑兵向贼军挑战。三天后,贼军退去,郭子仪乘机进攻,又在沙河打败了他们,于是进到常阳据守。安禄山派出精兵来帮助史思明。郭子仪说:“他们倚仗增加兵力,必然轻视我们;轻视我们,战斗的决心就不大,战争必然能胜利。”在与贼军战斗中胜负未决,郭子仪处斩了一个步将,于是士兵们都拼死战斗,大败了敌军,斩首两千级,俘获五百人,俘获的马匹也是这个数目。接着白天在敌阵前摆开军队,作进攻的态势,夜晚就偷袭敌军的营垒,贼军昼夜不得休息,十分疲倦。郭子仪就与李光弼、仆固怀恩、浑释之、陈回光等在嘉山出击贼军,斩首四万级,俘获人口、马匹上万数。史思明逃奔到博陵。在河北的十余郡都杀贼军守将,迎接唐王朝的军队。正当要向北进攻范阳,碰到哥舒翰作战失败,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朝廷下诏班师。郭子仪就与李光弼率领五万余步兵和骑兵赶往灵武皇帝所在地。当时肃宗刚即位,朝廷许多事情刚刚草创,人也不多,军容不严整,郭李大部队来到后,国威大振。朝廷任命郭子仪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仍总节度。肃宗检阅六军,鼓行向南,到了彭原。宰相房琯上疏请求自己率兵讨伐贼军,军队到了陈涛,与敌作战,失败,士兵死伤得差不多快完了,故而肃宗只能依靠朔方的军队作为基本力量。 贼将阿史那从礼用少数族同罗、仆骨的五千骑兵,又诱说河曲九府、六胡州各胡人部落数万人进迫皇帝所在地方。郭子仪用回纥首领葛逻支的军队攻击他们,俘虏数万人,牛羊多得无法计算,河曲平定了。 至德二年,在潼关进攻贼军崔乾祐,崔乾祐战败,退保蒲津。刚好永乐尉赵复、河东司户参军韩旻、司士徐景及宗室子锋在城中,他们作为内应,郭子仪攻蒲津,赵复等人斩杀城上的敌兵,打击所有城内的敌军。崔乾祐逃到安邑,安邑人假装投降接纳他,军队进入一半,县门的士兵出击了他们,崔乾祐发觉就脱身逃走。贼军安守忠率军筑营垒于永丰仓,郭子仪派儿子郭旰出击,杀敌多达万余人,但郭旰阵亡。郭子仪进攻和收复了永丰仓,于是潼关、陕郡道路开始畅通。朝廷下诏命郭子仪回凤翔,进位司空,充任关内、河东副元帅。率领军队进发到长安,停驻潏水上。贼安守忠等军队在清渠东边。双方发生大战,唐军失败,抛弃了武器等奔逃而回。郭子仪收集溃散的士兵退守武功,等待朝廷的处罚,但朝廷仍授他为尚书左仆射。不久随从元帅广平王李叔率领蕃、汉兵共十五万去收复长安。李嗣业为前军,元帅为中军,郭子仪为中军之副职,王思礼为后军,布阵于长安西香积寺的北面,在沣水东、面临沈水、交水等大河,连在一起。贼将李归仁率领强劲骑兵出来挑战,官军惊乱,李嗣业提着长刀冲出来,杀贼军数十骑兵,官军阵地才稍隐定。回纥用奇兵绕到贼军背后,与大军前后夹击,斩首六万级,活捉二万人,贼军统帅张通儒夜晚逃陕郡。第二天,官军进入长安,男女老少夹道欢呼,说:“想不到今天能再见到官军!”李叔命士兵休整三天,接着向东进军。 安庆绪听说官军来到,派严庄率全部军队共十万人屯驻陕郡,以协助张通儒,战旗和钲鼓的声音四周达百余里。官军到达新店,贼军已摆好阵势,派出轻装骑兵作战,郭子仪派两队士兵攻击他,后来他们又来,郭子仪派加倍的士兵去作战,但都不到贼军营垒就立即返回。最后,贼军用两百骑兵来突然袭击,没有战斗又回去了,郭子仪派全军追击,横穿过其营垒,贼军从两翼包抄攻击,官军退却。李嗣业率领回纥军从贼军背后出击,在黄土尘埃中发飞矢射击贼军,贼军惊呼说:“回纥到了。”于是大败,尸体布满了道路。严庄等向洛阳逃跑,又拥戴着安庆绪渡过黄河逃奔相州,官军收复了东都洛阳。接着河东、河西、河南的州县都平定了。郭子仪因功加官司徒,封代国公,食邑一千户。入朝进见,皇帝派遣仪仗队在灞上迎接,慰劳他说:“国家再生,是卿的功劳呀。”郭子仪叩头谢恩。诏书命郭子仪回到东都,再研究向北讨伐贼军事宜。 乾元元年,在黄河边击败贼军,俘获安守忠献给朝廷,于是郭子仪到京师入朝。朝廷下诏命百官在长乐驿迎接,皇帝到望春楼等待他。进位为中书令。皇帝当即下诏命令九个节度师大举讨伐安庆绪,因为郭子仪、李光弼都有头等功劳,难以相互统率,故不设置元帅,而以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实际上统驭诸将。 郭子仪的军队从杏园渡过清河,包围卫州。安庆绪把他的士兵分为三军。在即将开战前,郭子仪选了射箭好的3000士兵伏在垒垣之内,对他们下命令说:“等我退却,贼军必然追到我营垒前来,你们就登垒,大声喊杀和向他们射箭。”接着与安庆绪军作战,假装失败而退兵,贼军逼近营垒,伏兵万箭齐发,矢如雨下。贼军震惊害怕,官军士气更加高涨,大败贼军,斩首四万级,获得铠甲数十万套,活捉安庆和,收复了卫州。安庆绪逃向邺,郭子仪追到那里,在邺城西愁思冈又发生战斗,大败安庆绪。安庆绪入邺城固守,郭子仪与其他军队联营包围相州的邺城,用漳水灌城中,自冬到春,水弥漫了二季,没有破城。城中粮食吃完,出现人吃人。安庆绪向史思明求救,史思明从魏州引兵来救,在邺城南,与李光弼、王恩礼、许叔冀、鲁炅的前军相遇而发生战斗,双方伤亡相当,鲁炅中了流箭。郭子仪在后督军,来不及布阵。碰到大风起,吹沙拔木,天昏地暗,人们近在咫尺也不能相辨认,于是官军溃败向南退却,贼军向北退却,军用物资和武器丢得满山遍野。各节度使引军退还。郭子仪以朔方兵保河阳,为此切断航桥。这次战争是因为官军人数虽多而无统一指挥,大家想保存实力互相观望,责任不明确,因此造成失败。诏书命郭子仪留守东都,不久改任东畿、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 鱼朝恩素来妬忌郭子仪的功劳,因战争失败就嫁祸于他,在天子面前讲他的坏话,故而天子召郭子仪回来,重新任命赵王李系为天下兵马元帅,又任李光弼为副元帅,以取代郭子仪领朔方节度使的兵。郭子仪虽然失去军权,没有失望,仍然心向朝廷。史思明再次攻陷河南、洛阳,西戎等羌族逼近和扰乱长安三辅地区,天子顾不上用餐,就急忙授官郭子仪为邠宁、鄜坊两道节度使,仍留在京师。有议论说郭子仪对国家有功劳,而贼寇道鼠两端,天下未平,把他放在闲散的地位,不太相宜。天子也有所觉悟。 上元年间初年,诏命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以管崇嗣为副职,率领英武、威远等禁军及河西、河东镇兵,由邠宁、朔方、大同、横野军向范阳进发。诏书下达不几天,被鱼朝恩所阻挠,这件事没有实行。次年,李光弼军在邙山战败,失去河阳。再下一年,即宝应元年,河中乱,绛州兵杀朔方等诸道行营都统李国贞,太原兵杀河东节度使邓景山。朝廷担心这两支军队与贼军相结合,而年轻的新将领因威望不够而不可用,于是又任命郭子仪为朔方、河中、北庭、潞、仪、泽、沁等州节度行营,兼兴平、定国副元帅,进封为汾阳郡王,进驻绛州。当时肃宗已病危,群臣没有人能见到他,郭子仪请求说:“老臣受命,将要死于外地,不见陛下,我死不瞑目。”天子在卧室接见他,对他说:“河东的事完全委托你了。”郭子仪呜咽哭泣,流下了泪水。天子常赐给他御马、银器、杂色丝织品,另外赐绢四万匹、布五万端共为九万。郭子仪到军营,斩了杀李国贞的首恶王元振等数十人,太原的辛云京也惩治害邓景山的人,这样一来,其他诸镇都比较安定了。 代宗即位,程元振自以为对天子有功,忌讳宿将难以控制,就千方百计挑拨离间。因此罢去郭子仪副元帅,加封户七百户,任肃宗山陵使。郭子仪怕别人在天子面前的挑拨离间将会得逞,于是就聚集了代宗为广平王时所赐的往来手札千余篇送给天子,并自表忠心。天子下诏说:“朕德行不高,使大臣担忧,朕很惭愧,从今以后公不必有所怀疑。”早先,代宗与郭子仪一起收复两京,共同为天下的事担忧,到这时天子悔悟,对郭子仪更加礼敬和眷念。 当时史朝义还占领着洛阳,代宗想使郭子仪为雍王李适副职,率军队向东讨伐史朝义,结果被鱼朝恩、程元振交相诋毁,就没有任命。遇上梁崇义占据襄州反叛,仆固怀恩屯兵汾州,暗中召回纥、吐蕃进攻河西,残害泾州,侵犯奉天、武功,京师震动,天子立即下诏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出镇咸阳抵御敌人。起初,郭子仪从相州罢官回到京师,部队离散,到下达诏书时,部下只有数十骑兵,于是召募民马补充到行队中。到了咸阳,少数族吐蕃率领吐谷浑、党项、氐、羌等军队已经渡过渭水,并沿南山向东,天子逃到陕州。郭子仪听说后,流下了眼泪,督部队从咸阳回到京师长安。遇上射生将王献忠带领用弓弩的骑兵反叛,并劫持诸王想西投吐蕃,郭子仪叱责他,用兵送诸王到天子所在处。接着率领骑士到南部商州收集逃散士兵,又得到武关防守士兵及逃亡士兵数千人,军势稍振。遇上六军将张知节在洛南迎接郭子仪,于是大规模检阅士兵,屯军在商州,威震关中。郭子仪派张知节率领乌崇福、羽林将长孙全绪为前锋,到韩公堆筑营垒,白天击鼓声震山谷,多树旗帜,夜晚则到处点燃火炬,用来疑惑吐蕃。先前,光禄卿殷仲卿在蓝田召募一些士兵,这时他率领强劲的骑兵在官军之前作为游军渡过了滻河,老百姓又欺骗贼军说:“郭令公要率大军来了。”吐蕃十分害怕。刚好射生将王甫到长安城中暗中聚集勇敢少年,晚上在朱雀街上一边击鼓一边大呼“王师来了!”吐蕃更加恐惧,全部逃离而去了。于是派大将李忠义驻屯在禁苑中,渭北节度使王仲升守卫朝堂,郭子仪的中军在后进入长安。射生将王抚自命为京兆尹,在京城作乱,郭子仪把他处斩。天子见到了破贼的文书,任命郭子仪为京城留守。 自从在仓卒之中发生事变,依赖郭子仪才得重新安定,所以天下人都归咎于程元振,群臣多次上奏论说。程元振惧怕,劝天子把都城迁到洛阳,天子同意他的意见。郭子仪上奏说:雍州古代称天府,西面是陇、蜀,东面是崤关、函谷关,前面凭借终南山、华山的险要地形,背部有清的渭水和浊的黄河可作阻挡,地万数千里,披甲的士卒十余万,兵强而勇,真是用武的地区,这是秦、汉所以能够建国和成就帝王事业的原因。后来或者处于这地区而兴盛、离开这地区而亡国的不止一姓,所以唐高祖先入关中而定天下,太宗以来居于洛阳的也很少。先帝兴朔方兵,诛杀安庆绪,陛下席卷西土,杀戮史朝义,虽然这是上天帮助正义的一方,也是由于地势有利起了作用。这是近来吐蕃有依持而侵犯,我们不能抗击的原因,臣能讲述它的大概。首先是六军都是市井无赖,为的是捞一个虚名,逃避实在的赋税,一旦要他们作战,有一百人会逃去而没有一个人向前;其次宦官掌权,政治昏暗,于是使陛下彷徨犹豫,最后到了陕州。这实在是用人的过失,哪里是秦的地势不优越!现在道路上的人都在流传,不知是否可信,都说将要迁都洛阳。洛阳自从安史之乱大破坏以来,焚烧得已差不多了,百官衙门荆棘丛生,整个地区不满千户,村落已成废墟,豺狼出没嗥叫;东靠近郑州、汴州,南到徐州,北直到怀州、卫州和相州,千里萧条,亭舍都不冒烟,如何来供应天子这么多马匹的饲料,供给百官的住房?而且这里地方狭小,周围才数百里,是平原地区无险可守,反而正好作为战场。陛下迁都的意思不就是因为畿地区新遭吐蕃蹂躏,国家需要的东西不足吗?想春秋时卫国被狄人所攻灭,卫文公住在曹国,穿大布的衣服,戴大帛做的帽子,终于恢复旧邦,何况赫赫的天子,如果亲自带头节俭,还能在一个诸侯之下吗?臣但愿陛下能退掉只会吃饭而不能干事的多余的人,抑制宦官的权力,任用忠直的大臣,轻徭薄赋,抚恤老弱孤独的人,委任宰相选拔贤能的人才,交给我训练士兵抵御外敌的任务,那么唐朝的中兴,就指日可待。虽然时间已过了多天还是应该立即回去,见宗庙,谒园陵,使唐王室再生,那么天下百姓就有好日子过了。 天子看到这个奏疏,流泪对左右侍臣说:“郭子仪真是国家的忠臣呀,我决心向西回长安。”天子回到长安,郭子仪叩头谢罪,天子慰劳他说:“用你迟了,故而到这地步。”赐给铁券,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 仆固怀恩放纵士兵掠夺并州、汾州所属的县城,天子很忧患,任命郭子仪为兼河东副元帅、河中节度使,镇守河中。仆固怀恩的儿子仆固瑒屯兵在榆次,被部下张惟岳杀死,首级传到长安,张惟岳带着他的部下投奔郭子仪。仆固怀恩害怕,抛下他的母亲向北逃到灵州。广德二年,郭子仪进而被任为太尉,兼领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来通和吐蕃使及朔方招抚观察使。郭子仪辞去了太尉的职务。仆固怀恩招引吐蕃、回纥、党项数十万人进犯,朝廷大震,诏命郭子仪率领诸将出镇京兆奉天县。天子召他问有何计谋,郭子仪说:“他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仆固怀恩本来是臣的偏将,虽然剽悍果断,但一向失去士兵的心,现在能和他一起作乱的人,都是一些想回老家的人,而且是威胁而来,他们又都是臣的老部下,我们之间有恩情,他们能忍心拿刀来砍我们吗?”天子说:“好。”贼军进犯邠州,其前锋到奉天,各位将领请求出击。郭子仪说:“敌人深入我处,速战对我们有利。他们的部下一向感我恩德,我等待一下,他们就会分化。”于是下命令:“敢再讲出战的人斩首!”坚守营垒严阵以待,贼军果然逃走了。 郭子仪从泾阳到长安,多次受到恩赐,进而拜官为尚书令,他恳切辞退,天子不准。诏命他赶快到尚书省办公,百官都向他庆贺,天子命射生将五百骑兵拿着戟护卫他。郭子仪坚决推辞,他说:“太宗曾经担任过此官,所以以后几个皇帝都空着这个位置,皇太子为雍王时,平定关东,才得以授此官,怎么可以为了照顾老臣,而改变国家的制度?而且自从用兵以来,我受到的不该有的赏赐很多,以至身兼数官,我感到冒进而惭愧,现在凶恶的敌人略有平定,是应该加强法典审核官吏的时候,这应该从老臣开始。”天子不得已,准许了他,并把这事前后经过嘱史官记下。赐给美人六名,随从自备,车子服装帐幕等都具备。 永泰元年,诏命郭子仪为都统河南道节度行营,再次镇守河中。仆固怀恩诱说吐蕃、回纥、党项、羌、浑、奴剌等共30万部众入侵,掠夺泾、邠两州,蹂躏凤翔,进入醴泉、奉天、京师长安大震。于是代宗命李忠臣驻屯渭桥,李光进驻云阳、马璘、郝廷玉驻屯便桥,骆奉先、李日越驻屯盩厔,李抱玉驻屯凤翔,周智光驻屯同州,杜冕驻屯坊州,天子自率六军在禁苑中。又急忙召命郭子仪驻屯泾阳,他的军队才一万人。刚到,少数族的骑兵已经完成了包围圈,郭子仪命李国臣、高升、魏楚玉、陈回光、朱元琮各当一面,自己率领穿铠甲的骑兵2000人战斗出入于敌阵之中。回纥人奇怪地问:“这人是谁?”回报说:“郭令公。”回纥首领吃惊地说:“令公还活着吗?仆固怀恩说唐天子已弃天下而死,令公也已去世,中国无主,故而我随从他而来。公现在还活着,唐天子还活着吗?”回答说:“唐天子万寿。”回纥将领有所觉悟,说:“他欺骗了我们!”郭子仪派人告谕回纥将领说:“过去回纥远涉万里,讨伐安史元凶大恶,帮助恢复长安和洛阳两京,我们和你们休戚与共。今日你们抛弃旧的好朋友,帮助叛臣,是何等愚蠢!仆固怀恩背叛天子抛弃亲人,与你们回纥有何好处?”回纥的将领说:“本来以为令公已亡,不然的话,我们何至于到此地步。现在令公既然还活着,我可见他吗?”郭子仪准备出去见他们,左右部下进谏说:“戎狄之人有野心,不可相信。”郭子仪说:“少数族士兵比我们多十倍,现在我们论实力是敌不过他们的,我只能向他们表示我最诚恳的心。”左右请郭子仪带500骑兵随同前去,又不同意,于是立即传呼说:“郭令公来了!”少数族士兵都拉满了弓严阵以待。郭子仪带了数十人骑马而出,不穿盔甲,见了回纥的大酋长说:“各位大人和我们同患难已经很长久了,为什么忽然抛弃忠信友谊而到这般地步呢?”回纥首领当即离开卫兵上前下马拜谢,说:“果然是我们的长者呀。”郭子仪当即召他们来一起饮酒,送给他们锦彩等丝织品,双方谈得十分高兴,发誓要友好得与以前一样。郭子仪乘机说:“吐蕃本来与我们国家结为甥舅,现在他们背叛负心而来,是抛弃了亲人。他们的马牛弥漫数百里,你们如果能倒戈一击,乘机进攻他们取其牛马就像弯腰拾芥菜一般容易,这是天赐良机,不可失去。而且打败吐蕃得到了利益,又与我们继续和好,这不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吗?”刚好仆固怀恩突然死去,许多少数族军队没有了统一的领导,于是回纥就答应了。吐蕃有了怀疑,夜里就逃离而去。郭子仪派将领白元光联合回纥军队在后面追击,大军紧随追去,在灵台西原大败了十万吐蕃兵,斩首五万级,俘获万人,全部获得吐蕃所掠的百姓牛羊马骆驼等不可胜数。于是郭子仪从泾阳回京师朝见天子,加封邑二百户,后又回到河中。 大历元年,华州节度使周智光叛变,天子命人从偏僻小道用蜡裹的诏书赐郭子仪,命令他率领全军去讨伐。同州、华州的将吏听说军队出发,杀了周智光,把他的首级传送到朝廷。二年,吐蕃进犯泾州,诏命郭子仪移军到泾阳。在灵州与吐蕃发生战斗,打败了它,斩首两万余级。下一年,回到河中。吐蕃再次进犯灵武,诏命郭子仪率领五万军队驻屯奉天。白元光在灵武打败了吐蕃。有人议论吐蕃屡次进犯,马璘孤军在邠州不能支持,于是朝廷任命郭子仪兼邠、宁、庆三州节度使,驻屯邠州,徙马璘为泾原节度使。回纥赤心请唐朝买万匹马,有关衙门以经费缺乏的理由,只同意买千匹。郭子仪说:“回纥有功劳,应该同意他们的要求,中原也需要马,臣请求交出一年的俸禄,来增加买马的经费。”朝廷下诏不同意,但人们都赞扬他的忠心。 大历九年,郭子仪到京师入朝,在延英殿,天子与他谈到了吐蕃的强盛,很激动,以至流下了眼泪。退下后,郭子仪上书说:朔方,是国家北边的门户,西边防御犬戎,北边警戒猃狁,五座城相距三千里。开元、天宝年间,有战士十万,马三万匹,仅支撑这一边区。自从先帝在灵武即位,战士们随从陛下出征讨伐没有过上安宁的日子。近来因仆固怀恩之乱,由于伤亡消耗,人少了三分之二,比起天宝年间中期只有十分之一。现今吐蕃兼有河西、甘肃一带土地,杂有党项、吐谷浑的部众,每年深入到京师附近,势力强大十倍,与他们战斗取胜,岂是容易的事?近时少数族来,称四个节度,每将分别有万人,每人有数匹马,臣所统率的士兵不及贼军的四分之一,马不及贼军的百分之二,内外都畏惧,将怎么安心呢?臣思陛下要战胜,力并非不足,但挑选好的士兵没有来到,进退无统一计划,军队滞留久而疲劳,地区太广力量分散。请求在各道发精兵共计五万人,分别驻屯在北边,则制胜敌人是必然的。窃以为河南、河北、江淮大镇数万,小镇数千,尽少粮食供给,未必先去聚集选择。臣请追赶到关中,挑选步兵队伍,教给他们作战进退的军纪,那样就进攻必能破敌,防守必能保全,是长治久安的计策。 又陈说自己已经衰老,请求退休回老家。天子下诏说:“朕始终要依赖你,不可以离开职位。”没有准许。 德宗即位,诏命郭子仪还朝,任代理冢宰,充任山陵使,赐号为“尚父”。进一步升为太尉、中书令,增加食邑封户连同以前的共为二千户,给1500人的粮食,200匹马的草料,全部罢去所任的“使”和“帅”的职位。建中二年,郭子仪患病,皇帝派舒王李元名到他家中传达诏命问候,郭子仪已不能起来,叩头谢恩。这一年他去世,年龄85岁。德宗哀悼痛哭,停止上朝五天。诏命群臣往他家吊唁,凡丧事所需的一切都由官家供给,赠官太师,陪葬在建陵。在下葬那天,德宗到安福门,哭得比他死的那天还厉害,百官都在一旁陪着哭。赐谥号为“忠武”。在代宗庙廷里附祭。按照令文,一品官坟高一丈八尺,诏命他的坟再增加一丈,用以表彰他的首功。 郭子仪事奉天子忠诚,对待下级宽恕,赏罚分明。虽然遭到幸臣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的诋毁,又遇国家多事,他掌握大军在外,但诏书一到,他就当日上路回京,没有丝毫犹豫顾望,所以别人讲的坏话和挑拨离间都不能得逞。在灵州破吐蕃,而鱼朝恩派人发掘他父亲的坟墓,没有得到什么东西。郭子仪从泾阳来朝见天子,内外怕有变动,等到进见,天子对此事表示慰问,郭子仪痛哭说:“臣做军队统帅很久,不能够禁止士兵发掘别人的坟墓,有人现在发掘臣父的墓,这是上天的谴责,不是人事呀。”鱼朝恩又曾约郭子仪游他建造的章敬寺,瞻仰佛容,元载派人告诉他观军容使鱼朝恩将做不利于他的事。其部下请在衣中穿上铠甲一起去,郭子仪不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往。鱼朝恩说:“为什么车马随从那么少?”郭子仪告诉了他所听到的一切。鱼朝恩哭着说:“公如果不是个有修养的长者,能够不怀疑吗?”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傲慢跋扈,郭子仪曾派使者到魏博,田承嗣向西下拜,指着膝盖对使者说:“这个膝盖不对人弯曲已经很久了,今天为郭公下拜。”李灵曜占据汴州作乱,公私财赋过汴州都要留下,郭子仪封存的钱币和帛过他的境,则不敢扣留,还派士兵护送出境。部下中有几十个老将,都已封王封侯地位很高,郭子仪可以不开口用动作指挥他们进退,像对部队士兵一样。幕府中有六十多人,后来都做了将相等显赫官职,他的善于选拔人才就是这样。与李光弼的名气一样大,但比李光弼宽厚得人心。郭子仪每年官俸收入大致有24万缗。住宅占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中间可通宫中的长巷,家人有3000人进出,不知他们住在何处。前后受到赏赐的良田、美器、有名园林、上等住房不可胜数。代宗不叫他的名字,而叫大臣。唐代的安危与他个人有密切联系的时间达20年,校中书令等官共考了24次。八个儿子七个女婿,都在朝廷中地位显赫。孙子有几十人,不能都认识,到请安时,只能点头表示。一生富贵寿终,有哀有荣,为臣下应该做的一切他确是十分完备的。 贡献(4)唐朝(129)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