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我的前半生豆瓣 我的前半生溥仪电影,关于溥仪的电影?
我的前半生溥仪电影,关于溥仪的电影?
关于溥仪的电影?
末代皇帝
中意和拍的 溥仪一生,颇富传奇色彩,1908年,3岁的溥仪被立为嗣皇帝,登基不满3年退位;1917年复辟帝制,在位仅12天;1924年帝号废除并被驱逐出紫禁城;1934年称伪“满洲帝国”皇帝;1945年于逃往日本途中被苏军俘获,押到西伯利亚集中营关押五年;1950年被苏联政府移交给中国政府,先后在哈尔滨和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10年;1959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后任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员;1964年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10月1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我的前半生》。有没有关于清朝末代皇帝薄仪的电影呢?
关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电影有《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是由意大利扬科电影公司、英国道奥电影公司、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联合出品,由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尊龙、陈冲、邬君梅、彼德·奥图等主演的传记电影。该片于1987年10月23日在意大利上映,其3D修复版于2015年6月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该片讲述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1988年,该片获得第6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美工、最佳服装设计、最佳剪辑、最佳音响效果、最佳原始音乐等九个奖项。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剧情介绍:溥仪(尊龙饰)的一生在电影中娓娓道来。他从三岁起登基,年幼的眼光中只有大臣身上的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长大了,他以为可以变革,却被太监一把烧了朝廷账本。他以为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身边是押送监视他的解放军。他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然而他没有死在火车上,命运的嘲笑还在等着他。文革的风风雨雨,在他身上留下了斑斑伤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电影《末代皇帝》中童年溥仪是谁演的?
青少年溥仪是三个演员分年龄段饰演的。幼年溥仪(3岁),由RICHARD VUU饰演。少年溥仪(8岁),由演员TIJGER TSOU饰演。青年溥仪(15岁),由吴涛饰演。
剧情简介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废帝溥仪(尊龙饰),作为战犯从苏联被押回中国。火车抵达中苏边境的满洲里火车站后,溥仪认为此去性命难保,便溜进卫生间企图割腕自杀。中国战犯管理所所长(英若诚饰)发现情况有异,急敲卫生间的门,敲门声使溥仪陷入了回忆。
1908年的一个冬夜,清宫卫队长敲开了醇亲王府的大门,按慈禧太后(卢燕饰)旨意把3岁的溥仪接进宫中教养,准备接位。 在香烟缭绕的坤宁宫内,即将咽气的慈禧接见了溥仪,告诉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举行登基大典时,溥仪在大臣陈宝琛身上发现了一个装着蝈蝈的小笼子。他对蝈蝈的兴趣显然要超过几千名跪在他脚下的文武大臣。登基之后,溥仪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独的孩子。
溥仪从回忆中惊醒过来。他也被管理所长救起,从此开始了接受审判、接受改造的囚徒生活。
扩展资料
《末代皇帝》创作背景
导演伯纳多·伯图鲁奇采用了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所写的书籍《紫禁城的黄昏》为原始架构,再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及其它相关著作,才开始构思拍摄该电影。
贝托鲁奇当时向中国政府提交了两个拍摄计划,另一个是安德烈·马尔罗的小说《人的命运》。中国政府最终同意了该片的拍摄,并对内容没有作任何限制。
影片评价
《末代皇帝》是一部气势宏大、色彩浓郁、场面壮观的影片,也是欧洲导演贝尔多鲁齐的经典之作。该片的叙事手法与《美国往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用闪回的手法,在2小时40分钟内讲述了溥仪60年的跌宕一生。该片的音乐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小提琴与古筝等多种乐器的配合,使音乐倾泻而来,袅袅余音挥之不去,丝丝的忧伤沉积在深处,衬托着历史的厚重之感,让人沉醉于其中。(2014年CCTV6流金岁月评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末代皇帝》
电影末代皇帝 溥仪后来回了紫禁城
电影都是虚构的
爱新觉罗·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国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即清逊帝。爱新觉罗氏,名溥仪,在位时年号“宣统”,又称宣统帝。后为满洲国康德皇帝(1934年 - 1945年)。 家 世 溥仪的祖父为道光帝七子、咸丰帝之弟醇贤亲王爱新觉罗奕譞,伯父为光绪帝,父亲爱新觉罗载沣继承醇亲王爵位,后因辅政为摄政王。外祖父为荣禄,母亲瓜尔佳氏。 年轻时代的溥仪 醇亲王爱新觉罗载沣之子,1906年2月7日出生于北京后海醇亲王府。1908年12月2日初次即位,即位时仅3岁。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由于保路运动影响,爆发了武昌起义,各省纷纷宣布独立。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在随后爆发的内战中获得了胜利,宣布建立中华民国。在内战蔓延到中国北方之前,根据袁世凯的安排,隆裕皇太后在1912年2月12日代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 但根据清室与民国签定的优抚条款,仍保留皇帝的名义,继续住在紫禁城内。期间他与弟弟溥杰把大量文物偷运出宫变卖,留待他日一旦被赶出宫后作生活费之用。 1917年,北洋军队将领张勋在7月1日至7月12日发动政变,宣布清朝复辟。张勋复辟的举动遭到共和势力的反对与袭击。在反对势力的压力下,复辟很快失败。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的军队包围紫禁城,其部将鹿钟麟率部入故宫赶走了溥仪。溥仪先是前往醇亲王府居住,随后前往天津,先后居住于张园和静园。 满洲国政权 1931年日本占领东北之后,建立满洲国,将溥仪秘密运往满洲。溥仪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满洲国执政,年号大同。于1934年3月1日登基称帝,年号康德,所以他又被称为康德皇帝。在这段期间,虽然他名为皇帝,实际上重大决定都要得到关东军的批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后,满洲国解体。1945年8月16日,溥仪被日本关东军挟持,准备去日本。在沈阳东塔机场候机时,为空降的苏联红军逮捕。溥仪被带到苏联境内,关押于伯力,东京审判期间曾经出庭作证。1950年移交给中国XXX政权。 溥仪在被苏联拘押期间,曾做为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其证言中,声称自己在任满洲国皇帝期间,完全为日本占领当局摆布,没有人身自由,也没有做为满洲国元首相应的权力和尊严。溥仪还声称自己是被日本方面胁持到东北的。但是在被转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后,溥仪承认由于惧怕日后被中国政府追究,作证时他将部分责任推卸给日本方面(包括如何到达东北),而在部分涉及双方责任的地方他有所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战后,溥仪被定性为战犯,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受到了约十年的“教育”与“思想改造”。溥仪于1959年12月4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根据特赦令予以释放。 1964年,溥仪成了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10月17日2时30分因患肾癌、尿毒症、贫血性心脏病逝世于北京。 溥仪著有自传《我的前半生》(1960年初第一版由溥杰执笔,记事止于1957年,1960年1月由新华书店以内部书发行;后由李文达执笔于1963年定稿出版第二版,1964年由群众出版社出版;后发生著作权纠纷,法院裁决认定溥仪为《我的前半生》一书的作者,并享有该书的著作权)。 婚姻与家庭 1922年溥仪16岁时与二位女性结婚。溥仪首选的妻子是文绣,满洲鄂尔德特氏旗人(1907年-1950年或1951年),但端康太妃认为文绣家境贫寒,长相不好,让王公劝溥仪重选。于是文绣被册封为淑妃。1931年文绣与溥仪离婚。 皇后郭布罗·婉容(1906年-1946年)是达斡尔族旗人。父亲荣源为内务府大臣。在天津和满洲国,婉容长期遭到溥仪冷落,染上鸦片烟瘾。日本投降后,婉容被XXX游击队俘虏,后释放,因烟瘾发作,卒于中国吉林省敦化。葬地不明。 溥仪的第三位妻子是谭玉龄(1920年-1942年),北京满族人,他他拉氏。经贝勒毓朗之女(婉容姑母)介绍,与溥仪于1937年结婚,封为“祥贵人”,六年后病卒,谥“明贤贵妃”。 溥仪的第四位妻子是李玉琴(1927年-2001年),长春汉人,1942年被日本官员挑选入宫,封为“福贵人”。1957年与溥仪离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 1962年,在ze的安排下,溥仪与汉族护士李淑贤(1997年逝世)结婚。 溥仪一生结婚5次,始终未能留下后代。 溥仪有兄弟三人,姐妹七人。依次为溥杰(1907年生)、韫媖(1909年生,嫁郭布罗·润良)、韫和(1911年生,嫁郑广元)、韫颖(1913年生,嫁郭布罗·润麒)、韫娴(1914年生,嫁赵琪璠)、溥倛(1915年生,早夭)、韫馨(1917年生,嫁万嘉熙)、溥任(1918年生)、韫娱(1919年生,嫁王爱兰)、韫欢(1921年生,嫁乔宏治)。 19世纪末,中国国内的排外情绪开始高涨,结果引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以及随后八国联军的入侵。1901年《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朝开始推行“新政”,进行了包括建立新军、废除科举在内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国发生了立宪与革命的改革路线之争,一开始立宪派占上风,清政府也答应实行君主立宪。不过,1911年5月组成的“责任内阁”中的大多数成员为皇族身份,故被称为“皇族内阁”,结果引发立宪派的不满。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各省随后纷纷宣布独立,清朝的统治开始瓦解。清帝于1912年退位,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结束。到1917年张勋又曾复辟清朝,但只持续了12天。有看过{末代皇帝}这部电影的吗?我一直有 疑问帮我解决下!
这部电影我没有看过,而且电影表现的是一种艺术手法,想要了解真正的历史应该看纪录片。这里是一些关于傅仪的资料:光绪、慈禧在两天中相继死去。半个月后,溥仪在太和殿正式登基,由光绪皇后隆裕和载沣摄政。第二年改年号为宣统,就这样溥仪初次登上了大清王朝皇帝的宝座,即位时年仅3岁。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仪颁布了《退位诏书》,宣告了清王朝的灭亡和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君主封建帝制的结束。
废帝生活 溥仪虽然退位,但根据优待条件“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仍在紫禁城过小朝廷生活。 他在大学士陆润庠和侍郎陈宝琛辅导下学习汉文,在都统伊克坦教导下学习满文,在庄士敦指导下学习英文。除了读书外就是恶作剧了。他在《我的前半生》中说:“我在童年,有许多古怪的嗜好,除了玩骆驼、喂蚂蚁、养蚯蚓、看狗打架之外,更大的乐趣是恶作剧。”譬如他曾想用藏有铁砂的油糕给太监吃,用铅弹向太监窗户打。是贫苦出身的乳母王焦氏教了他一些做人的道理。 溥仪退位仍在宫中的时候仍用宣统纪年,有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有内监,故臣赠谥,不改衣冠。触犯王法者由慎刑司处治。袁世凯对小朝廷仍然效忠,于民国二年元旦派人给溥仪拜年,隆裕太后于2月22日去世,袁世凯通电吊唁,全国下半旗致哀。 鉴于溥仪放肆,参政院于1914年11月提出“维持国体建议案”,要求政府对小朝廷予以管制。袁世凯不得不派人向溥仪提出7条“善后办法”:1、尊重中华民国,废止与国法令抵触行为;2、用民国纪年;3、赏赐只能用于家庭和家族,官民只能赐物,不能赐谥;4、皇室机关不能对人民发告示,给处分;5、皇室人员用民国服装;6、由民国司法厅办理宫内犯罪案件,执事、太监违规由专任内廷警卫的护军长官处理;7、裁内务府慎刑司。 小朝廷内部机构臃肿,用费浩繁,太监为非作歹,盗窃成风。溥仪不得不加以整顿,遣散内监,裁撤机构,削减官员。即使这样,有限的经费还是难以维持小朝廷,溥仪乃大肆出卖宫中古物,如金器、名画等。 你看吧,虽说不是皇帝,但是民国对他还是有一点尊重。而且正直辛亥革命,很多地方的起义是地方官府自己反的。又譬如内战末期三大战役中的北京战役,也是国民党自己的部队投降的,所以当时像那种贪生怕死的清朝末年,部队在紫禁城也应该是很正常的。 以上仅仅代表我自己的一点观点!参考资料: ://baike.baidu/view/20788.?wtp=tt
关于电影 《末代皇帝》 溥仪幼年时 接见他的老佛爷是谁 监狱长为什么后来会被抓 这部剧完全真实吗
这电影主要是根据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改编的,但就是这本书也不是完全符合史实的,所以电影里有一些情节是虚构的。
老佛爷就是慈禧太后 监狱长被抓时那时全国都乱套了,想抓谁就抓谁,没有理由的 婉容的孩子一生下来就被处死,她受了很大打击,因此疯了 小孩的父亲是溥仪的司机,不是什么外国人 文秀在天津的时候就和溥仪离婚然后走掉了,后来电影里也没有交代 教婉容吸yapian的是川岛芳子,也是满清皇族,完全投靠了日本,没什么企图,就是拉她入伙而已溥仪的“我的前半生”书有几个版本?
有三个版本。
1、灰皮本。此版本是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期间撰写的“反省笔记”,半个世纪以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各种版本的《我的前半生》都是在这个“灰皮本”基础上编辑加工而成的。
2、定本(大众流通版)。这个版本基本上是1964年的初印本,只是前面加上了溥杰写于1987年的《序》,以及凌云写的《〈我的前半生〉是怎样问世的》。
3、全本。经历了“文革”,群众出版社并没有废弃李文达的那部未经删削的“全本”。当上个世纪那些历史条件都消失的时候,于2007年“全本”的《我的前半生》出版。这个本子除了恢复了因历史条件删去的内容外,也恢复了许多文学描写,当时有的历史学家强调真实,把这些芟夷殆尽。因此“全本”不仅内容远较“定本”丰富,读起来也更有兴味一些。

扩展资料:
“全本”与“定本”的区别:
1、“全本”更全。“全本”比之四十二年前出版的“定本”,增加了近16万字,史实更丰富,内容更完整、全面。主要是恢复了被“定本”删去的某些章节,如添加了一、二稿本原有的序言《中国人的骄傲》,第七章《在苏联的五年》第四节《远东军事法庭》和《离婚》以及关于溥仪将婉容私生婴儿扔进锅炉烧化的细节等等。
2、“全本”更“准”。“全本”指出和更正了“定本”存在的一些史实错误,从而使其内容和提法更准确、可靠。
3、“全本”更所谓“清”。“全本”添加了必要的编者脚注,标出书稿未被删改之处,对新版的某些内容加以说明,从而使读者更清楚、明白。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我的前半生
人民网-《我的前半生》出版
电影(24)溥仪(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