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2020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火烧 2022-08-30 22:00:31 1220
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1.中印两国关系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中印关系已经迈入了一个互利双赢、良性互动的快车道 ●当前中印两国关系的突出特点是更趋务实、更加理性 ●印中两国和平相处,对世界和平是一个重

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1.中印两国关系以及将来的发展趋势

●中印关系已经迈入了一个互利双赢、良性互动的快车道 ●当前中印两国关系的突出特点是更趋务实、更加理性 ●印中两国和平相处,对世界和平是一个重要贡献

中国和印度能够和平发展,可以对我们国家的安稳有很好的好处.目前美国表面上对中国很友好,但是实际上,他时时刻刻都在打中国的小注意,如果美国和印度搞好关系,我们就是背部受敌.再说了,我过的经济对印度的依赖是很小的,印度肯定想和我们搞好关系,他们也想快速发展经济.我认为,中印将会和平的发展下去,因为他们和我们的相互依赖性都很大,谁也离不开谁.

2.中印关系展望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外交的成就 30年来,中国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体系。

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坚持外交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的方针,始终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越来越鲜明地发挥出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 归纳说,改革开放30年中国对外工作的成就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方针,奉行睦邻、安邻、富邻的政策,积极缔结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友好关系,努力发展与他们的互利互惠合作,使周边关系长期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中国妥善解决了与北部邻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在安全、经济、人文各个领域进一步密切了中亚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中国全面改善和增进了与东盟的关系,积极参与10+1、10+3和东亚峰会等合作机制,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加强在安全等领域的协作与磋商,中国与东盟已经形成区域、次区域、双边和多边合作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良好局面。中国大力促动朝核问题在六方会议框架下的进展,为实现朝鲜半岛和平、稳定和无核化进行着持续不懈的努力。

中日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与发展,双方建立了战略互惠关系。中韩关系提升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日韩三边合作呈现出新的发展势头。中国同南亚各国关系不断取得新进展,中国已成为南盟的观察员。

中国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战略关系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双方在各个领域的友好合作继续巩固与发展。中印关系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今年一月,两国总理签署了中印《关于21世纪的共同展望》,并就今后一个时期双边关系达成内容广泛的六点共识,标志着两国关系日益成熟。

中国支持阿富汗实现国内稳定,以实际行动帮助阿富汗的重建努力。中国与其他邻国或临近国家也都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第二,中国与世界大国的关系总体良好稳定,各个方面合作续有发展。 过去十多年,中俄关系从友好国家关系发展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又进而提升到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连续上了三个台阶。

经过双方共同努力,中俄边界问题已经全部彻底解决,两国战略互信与合作不断增强,多领域交流合作深入发展,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和配合。 中美关系的稳定与发展符合中美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有益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美间存在各种分歧,但更存在重大共同利益。中国坚持在中美间三个公报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两国关系,扩大和发展共同面,妥善处理分歧。

中美建交30年,在政治、经济和安全领域以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都有新的发展。两国建立的战略对话和经济战略对话等多种磋商机制对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

中欧关系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发展比较顺利,欧盟先后发表过六个对华关系战略文件,前五个总体基调是积极的。双方在2003年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都取得显著的成果,各层次的对话与磋商不断深化,高层交往频繁。

1998年开始的中欧领导人会晤对推动双方关系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国际形势的变迁和中欧力量对比的变化,中欧关系中的矛盾和分歧被欧方凸显出来,特别是在经贸和人权等问题上。

但中欧之间没有地缘政治和基本利害冲突,经贸互补性和依存性较强,双方关系的基本前景还是好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与发展中大国的关系日益加深,合作不断增强,参加G8对话的发展中五国、金砖四国和中俄印三国间,都已形成协商机制。

新兴大国间加强协调与合作,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三,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传统友谊和团结合作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命运与共,利益相通,始终不渝地维护他们的正当要求和共同权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扩大务实合作,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促进共同发展与繁荣,是中国持之以恒的国策。

中国以实际行动推动南南合作。中国与非洲国家共同倡议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成功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取得积极的效果。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共同成立了“中阿合作论坛”,密切了中阿关系,加强了与阿拉伯国家的合作。中国与拉美、加勒比和南太等地区国家的合作,也在进一步发展和深化。

3.近年来中印关系进展如何有哪些影响两国互信因素

香港中评社10月8日文章称,无论多困难中印要友好。

印度总理辛格最近对中国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正式访问,两国领导人进行了友好会谈,并签署了包括边防合作协议在内的多项合作协议。作为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印关系不仅会造福两国人民,而且将深刻影响亚洲乃至世界未来走向。

为此,中评社北京总部于11月6日举办《中印关系新进展及未来发展趋势》思想者论坛,就中印关系未来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讨。 论坛围绕“中印关系变化的背景”、“中印关系变化的意义和影响”、“中印关系变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与前景”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与会者认为尽管中印关系未来发展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趋势是向好的。中印关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中印建立新型的大国关系,对双方增加互信加强合作意义深远。

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编辑部主任叶海林认为,今年中印关系升温,原因是多方面的。 中国加强对周边国家的重视,领导人高频率的出访,调高了周边外交的活跃程度。

目前,中印关系最大的问题在于双方对对方定位的不对等。印度认为中国是非常重要的国家,但中国并不认为印度是最重要的。

在中国的外交排序中,印度远远排不到第一位,只是在礼貌上给印度一个很高的位置,但真正在执行周边外交战略时,整个南亚地区相对来说是中国倾注外交资源比较少的地方。 他表示,中国对于改善中印关系的期待是有限的。

对中国来说,印度问题需要被管理,但不需要被解决。目前,中印关系不存在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基础,在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中印关系也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在中国的周边国家关系中,中印是特殊的关系。 中印两国都认为再过一段时间,两国的处境会比现在理想,到那个时候解决问题会比现在解决问题对自己更有利。

双方并没有创造条件解决现有问题,而是一致决定“以后再说”。这个“以后再说”是非常成功的危机管理模式,但并不是成功的危机解决模式。

2020中印关系的现状与未来 中印关系的历史与未来走向

叶海林指出,中印关系的未来发展要着眼于管控问题,而不是解决问题。 中印两国关系不是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而是结果。

在整个国际格局发生变化后,顺应格局,中印关系也相应地会发生变化,在整体国家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将两国关系向前突破。对于领土问题而言,不是创造性地解决领土问题而是创造性地搁置领土问题。

印度是一个民主国家,个性极强,指望双方作出重大改变是不可能的。 因此,中印关系未来的发展要小步慢走,不要迈大步子。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小鹿副研究员从另一个角度阐述说,过去三年来,中印两军关系总体来说一直在改善,从三个方面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一是两军交流的次数大幅度增加、范围扩大,而且恢复了中断5年的联合军演。 第二个重要方面是将实现两国国防部长的互访,今年7月,印度国防部长访华,很可能在今年底,中国国防部长将要访印。

第三个重要方面是两国达成了边防合作协议。这个协议对维护边界的和平和安宁有重要作用。

关于中印两军关系未来的发展,印度的态度是积极的,希望未来能保持现在良好的发展势头。 李小鹿认为,两国在发展关系时,应该搁置争议,搁置历史问题,向前看。

纠缠历史问题只会增加两国间的敌意。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所李莉副所长认为,新世纪以来,中印关系持续的向好,2005年建立的中印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关系作了定性,中印不断地在充实完善伙伴关系,这才有今天的良好合作。

中印合作在多边、地区、双边三个层次展开,地区合作开始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探索。中印保持稳定的双边关系跟两国领导人的引领有关系。

未来两国应保持全方位的交流:在贸易投资方面加强经贸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互动,在军事方面进行互信建设,加强民间的交流,尤其是文化交流,促进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她说,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上学习中国的发展道路,为经济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持对华关系的稳定。

未来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取决于新型大国关系的构建。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杨晓萍博士认为,今年以来,中印关系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政治上的互访,二是防务方面,双方签订的边防合作计划至少说明中印两方达成一种共识:边界问题不要以武力来解决。

中印关系发展从未来大的格局上来看:双方合作的项目可以继续进行,结构性的矛盾还是会存在,但要有战略忽视的态度。 国际问题与台湾问题专家郭震远研究员总结指出,中印关系是中国整个周边外交的重要部分,甚至于还不仅仅是周边外交,而是整个外交全局的重要部分。

中国要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家发展环境,这是一个基本的战略目标,在这个目标当中,中印关系有超出双边关系的重要意义。不管还有多少困难,还要出现什么变化,保持中印关系的稳定、发展中印合作,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目标。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们应该朝着这个目标前行。

4.中印关系发展如何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2006年是中国和印度建交56周年!让我们一起回顾中印邦交的历史。

1950年4月1日,中国与印度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真正具有现代国际法意义的两国关系自此展开。从天然盟友到反目成仇,从非敌非友到尝试抛开敌友概念重新界定两国关系,中印关系现代史在“肯定-否定-再肯定”的历史前进逻辑中向前螺旋式发展。

四种外交对象都涉及印度 1988年拉·甘地总理访华打开了两国关系正常化潮流的匣门,印度在中国的外交视野中的特殊地位逐步凸显: 首先,中国的四种外交对象同时涉及印度。冷战后中国外交的对象可大致分为四类:第一是发展大国关系,其次是发展睦邻友好与区域合作,第三是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第四是在多边领域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印度无疑是个大国(至少是地区大国),也是中国的最重要的周边邻国之一,同时也是与中国十分类似的发展中人口大国,中印两国在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多边国际组织中有良好的合作记录。 其次,目前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安全合作和国际合作对中国的价值暂时低于中国与美日俄欧合作的价值;但是,它对中国外交的价值又远非一般邻国所能比拟:印度所属的南亚次大陆是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安全共同体,可被称为“南亚小世界”。

换句话说,南亚局势的发展和稳定基本上取决于印度,抓住印度就相当于抓住了南亚地区的主要矛盾。 都需注意均衡发展 西方媒体时常把象征着喜庆祥和的中国龙恶意歪曲成面目狰狞的怪兽,为的是辅助论证它们刊载的“中国威胁论”;它们也经常把印度人喜爱的大象夸张成四肢笨重、头脑简单的标志,为的是嘲笑印度经济增长的“大象速度”。

在没有达到目的的情况下,西方媒体的记者又开始有目的地炒作中国“龙”和印度“象”之间的“搏斗”。诚如西班牙《先锋报》的文章所指:从某种程度上说,西方世界对中国(也包括印度)的恐惧可以理解,因为窃贼总是以为别人会跟他一样,得靠偷盗抢掠来发家致富。

中国和印度以自己的国家发展经历证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尊严来自实力,尊严需要自己去奋斗。 不过,尽管两国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仍需提防超前享受“大国心态”。

北京和上海流光异彩的街道只是中国大地上的一部分,班加罗尔的咖啡屋和中产阶级也同样不是印度的全部。憧憬大国地位的理想和冲动无可厚非,而且对这两个曾经辉煌灿烂的国家而言,重现昔日的繁华与大气更是自然的情感流露。

所以,印度总统卡拉姆给他的祖国制定一个“印度千年任务”?其目标是用20年的时间将印度带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中共十六大报告则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桥梁是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格,对中印两国而言尤其如此。

重走玄奘之路作为今年中印邦交友好年的纪念活动将于2006年的10月展开。

5.浅谈中印关系和中国现状

一、中印经贸关系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随着中印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关系的改善,两国经贸关系已从一般商品贸易逐步 扩展到包括工程承包、投资和技术合作等在内的广泛经贸合作领域。

目前印度已成为中国在 南亚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尽管目前中印经贸合作的规模同两国经济发展需要还很不相称, 但是已显示出一定的发展潜力。

90年代以来,中印经贸发展情况及主要特点是: (一)双边贸易增长明显,保持基本平衡,但规模仍较小 1990年两国贸易额仅为2.6亿美元,只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额的0.2%,占印度的对外贸 易比重也不到1%。1995年两国贸易额猛增至11.6亿美元,比5年前增加了五倍,但是仅占中 国对外贸易额的0.4%,占印度对外贸易的比重约1.8%。

1998-2002年中印贸易额增速明显加 快,年均增速为31.6%。2002年两国贸易额近50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37.5%,增速不仅高于 全国平均水平(21.8%),而且高于我国同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与美国的贸易增长。

2002年我国与印度的贸易额比我与南亚其他6国贸易额的总和还多15.8亿美元。但是由于两 国对外贸易都在迅速扩大,2002年中印贸易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也只有0.8%,占印度 对外贸易的比重则上升到4.8%的水平。

中印贸易基本保持平衡,我盈余有限。据统计,中方顺差最多的是2002年,顺差额也只 有3.9亿美元。

我国很重视对印度贸易的平衡发展问题。1996-2001年,两国贸易额均以两位 数的速度增长,但中国从印度的进口增速高于对印度出口的增速。

两国经贸有一定的互补性,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从几年来两国的进出口商品构成看, 两国在经济上有一定的互补性。

我国对印度出口的商品主要是制成品和半成品,而从印度进 口的则多是初级产品和半成品。但是近几年,两国工业制成品贸易额增长速度高于初级产 品,双方贸易结构的这种发展变化,有利于两国贸易的均衡扩大。

目前中国对印度出口的主 要商品是电信设备、有机化学品、纺织品、医药产品、电力设备、煤和焦炭、纺织原料、轻 工产品、金属制品等。从90年代中期以来,对印度出口的商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矿物 燃料曾是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二大商品,近一两年来已经退居于第五或第六的位置上,而机 电产品则跃居中国对印度出口的第一大商品,表明中国附加价值高的工业制成品,已受到印 度消费者喜爱和欢迎,今后有望在印度市场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002年我对印出口商品构 成中,机械及运输设备跃居第一位,达到7.8亿美元,增速为87%;化学成品位居第二,为 7.1亿美元,增速37.5%;而初级产品为4.7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5%,甚至低于原料类制成 品出口(达5亿美元)。中国从印度进口的主要商品是:铁矿砂及其它金属矿物、塑料、钢 铁、有机化学品、纺织品、非金属矿物、医药品、海产品、皮革等,多年来中国从印度进口 的商品结构变化不大,但近年来初级产品增速放缓,工业制品增长很快,其中主要还是钢 铁、有色金属、塑料及有机化学品等原材料及半成品增长明显。

2002年印度对我国商品出口 构成中,初级产品出口额9.1亿美元,增速仅10.1%;工业制品出口额13.6亿美元,增速为 56.3%。值得注意的是,2003年1-4月印度对我国出口额同比增长了120%,首次出现顺差2.24 亿美元,其中钢铁出口额增长了2254%,达到4.3亿美元, 相当于2002年全年对我钢铁出口 额的1.62倍。

(二)两国经济合作稳步发展,开始走向正轨 虽然发展速度落后于商品贸易,发展情况也不如我与南亚其他国家,并且受两国政治关 系制约较多,但中印经济合作从无到有,正在稳步发展,并已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近年 来,两国经济合作发展呈现出如下特点: 对印工程承包业务在曲折中较快发展。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在印工程承包业务起步晚。 截至2001年底,我在印度开展承包劳务合作业务累计签订合同145份,合同额4.82亿美元, 完成营业额仅1.66亿美元。

但2002年是我在印工程承包业务的转折点,2002年我在印承包工 程营业额5.96亿美元,一跃升至第五大国别和地区市场。2003年4月山东电建成功签约的标 价2.3亿美元的印度巴库电站项目是建交以来最大的合作项目之一。

2003年2月中兴中标印度 BSNL公司50万线CDMA项目。工程咨询设计有突破,2003年1月贵阳铝镁设计院向印提供铝厂 设计咨询服务,合同价1200万美元。

对印投资合作从挫折中起步。根据印度商工部公布的数据,印度1991年到2001年共批准 28053.7亿卢比的外资,中国投资仅71.29亿卢比(约合1.5亿美元),占0.25%,列第24位。

我 在印投资领域主要包括家电、软件、信息技术、化工和汽车等领域。据我国商务部统计, 2002年我国对印度投资2个项目,投资额230万美元。

2002年下半年印度曾停止受理所有中国 投资申请,直到最近出台针对中国的投资政策后才重新受理海尔、TCL和华为等提出的投资 申请。2002年我国在印设立的两家彩电装配合资企业因经营问题先后中止合作。

但华为(印 度)软件公司、中远印度公司等自成立以来,发展很快。我在印渔业捕捞合作业务发展很 快,势头不错。

印度对我投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