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袁绍怎么死的 如果袁紹、袁術兄弟倆合璧出擊,是否可以在諸侯逐鹿中勝出?
如果袁紹、袁術兄弟倆合璧出擊,是否可以在諸侯逐鹿中勝出?

東漢末年,大漢王朝分崩離析,諸侯勢力相繼崛起,在關東的十八路諸侯中,袁紹、袁術兄弟倆格外的亮眼。袁紹占據河北冀州、並州兩個要害之地,一統河北,袁術擁有淮南、江東大部分沃野千里之地,可以說是諸侯中數一數二的翹楚。
東漢末年
可惜的是這兄弟倆並不和諧,袁紹雖然年長,但是庶出,一向被袁家嫡子袁術所嫌棄,兄弟倆生死不相往來。倘若這兄弟倆與孫策、孫權一樣,能夠並肩作戰,是否有可能在諸侯的中原逐鹿中脫穎而出,稱霸天下呢?
其實袁紹在歷史上的風評還是挺高的,關東第一諸侯的名聲得到普遍的認可。
沮授評袁紹:將軍弱冠登朝,則播名海內;值廢立之際,則忠義奮發;單騎出奔,則董卓懷怖;濟河而北,則勃海稽首。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眾,威震河朔,名重天下。
兄弟倆
而袁術則負面新聞比較多,就連羅貫中老爺子也是嚴厲批評。
羅貫中:漢末刀兵起四方,無端袁術太猖狂,不思累世為公相,便欲孤身作帝王。強暴枉誇傳國璽,驕奢妄說應天祥。渴思蜜水無由得,獨卧空床嘔血亡。
我們不妨采用孟子的天時地利人和的理論對這兩兄弟進行剖析,真相令人吃驚。
《孟子·公孫丑》:「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甄姬
一、天時:出名趁早,崛起於亂世之秋
這袁氏兄弟可以說很有遠見,在大漢王朝式微的開始,就已經着手籌備自己的勢力了,等大屠夫董卓亂京城的時候,已經初成氣候。袁紹從一個城市的太守開始,快速擴張吞並,很快占據了冀州、並州、幽州等大部分的地方,名義上統一河北。當時河北在戰略上有着極其重要的意義,袁紹也算是東漢末年的最強諸侯。
而袁術也並不比哥哥差,在京城亂成一鍋粥的時候,偷偷溜回汝陽,然後東征西討,占據了淮南大部分地方,江東也順手牽羊,還將猛虎孫策攬於麾下,要說十八路諸侯,哪一家最有錢,估計袁術能夠上榜首。這兄弟倆,早早看破時局,沒有在黃昏的帝都洛陽城撞破腦袋,在地方做大,可以說是擁有了最好的天時,扼殺其他勢力於出頭之初。
梟雄
二、地利:險要河北,沃野淮南
河北地區,背靠燕山,東接大海,南臨黃河,西邊的三晉之地,自古多雄關,可以說是自古英雄崛起的風水寶地。而且河北多俠義之士,很容易練就一支戰無不勝的強兵。同時,河北地區到處是平原,有利於種植農作物,只要不是大旱之年,收成都不錯。袁紹估計早就看中了這一點,才選擇了這塊地盤。
而淮南之地,在當時而言,可以說一片沃野,擁有最好的沃土,長江淮河的滋潤,是籌集糧草的好地方。江東地區更是逐漸崛起的魚米之鄉,袁術誤打誤撞,占據了這一帶,可以說是占盡了地理優勢。
諸侯割據
三、人和:兵多將廣,謀士眾多
倘若對十八路之後旗下的謀士名將進行盤點,袁紹的陣容估計會亮瞎其他人的眼睛,謀士有審配、田豐一大批才華橫溢的能人,有些善於治軍,有些善於謀略,有些善於內政,可以說是豪華版智能團。而武將方面,也是高配,顏良文丑天下無雙,張郃、高覽也是當世名將,隨便拉一個出手,都能夠獨當一面。
袁紹軍團
謀士:審配、逢紀、田豐、荀諶、許攸、郭圖、辛評;
名將:張郃、顏良、文丑、高覽、淳於瓊、鞠義等;
官渡之戰
袁術的陣容稍微次一些,但也並不差,謀士有袁渙、楊弘等,也是頗有見識的人才,而武將方面,紀靈當得上名將,可惜的是孫策,這個孫氏猛虎,倘若袁術能夠將其用好,估計江東早就平定了。良禽擇木而棲,只要你擁有好的地盤,好的人才,自然會上門而來。
袁術軍團
謀士:袁渙、楊弘、閻象、袁胤;
名將:紀靈、孫策、張勛、橋蕤、樂就、韓浩;
由此可見,袁氏兄弟手下人才濟濟、兵多將廣,算得上是超一流的配置。但是問題出在這兄弟倆用不好這么多的人才,導致麾下的謀士武將拉幫結派,各自為陣,不能夠起到合力的作用。而且袁紹本人智商不高,偏聽偏信,官渡之戰就是一個典型,不聽田豐的肺腑之言,導致大敗,由此一蹶不振。
江南美人
因而,袁紹、袁術兄弟結盟不是重點,關鍵是兄弟倆的格局不夠,不善於用人,手下一盤散沙,沒有長遠的戰略規劃。即使聯手作戰,依然存在這樣的問題,遲早會被曹操、劉備、孫權這樣的大梟雄給擊破,不能夠走到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