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巨炮: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发明了大炮

火烧 2022-04-16 04:41:33 1043
巨炮: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发明了大炮 巨炮时代 1453年4月6日,在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一颗重达470kg的石弹腾空飞出,重重的砸在了君士但丁堡的外墙上。素来有「

巨炮: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发明了大炮  

巨炮:为什么是欧洲而不是中国发明了大炮
巨炮时代 1453年4月6日,在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随着一声轰隆隆的巨响,一颗重达470kg的石弹腾空飞出,重重的砸在了君士但丁堡的外墙上。素来有「 ”文明世界里最坚固城墙”之称的君士坦丁堡外墙轰然倒塌。而完成这一切的怪物是一门长5.12米,口径76.2CM,重约17吨的巨炮,史称乌尔班大炮。 当然,像乌尔班大炮这样的庞然大物并非是孤立于世界的火力之王,在同时期的整个西欧和中欧范围,曾掀起了一股时间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 ”巨炮时代”。比如在1377年,勃艮第大公勇敢者腓力攻取奥德雷克时,曾下令让他的工匠铸造了一门超级巨炮,这门炮口径达到了0.5米,可以发射200公斤的石弹。根据当时人的描述,这门巨炮开火时的响动之大,「 ”好似地狱群鬼毕至。” 此外还有再斯柯特拉德的爱西堡现存的一门莫斯·迈格炮,这是一门巨大的青铜炮,炮长4.11米,口径50.8CM,炮重6.6吨,使用600kg重的铁弹,射程达1280米。使用249kg的铁弹时,射程可达2560米。1489年英军进攻坦斯巴顿时曾用此炮轰开了城墙,这般洪水猛兽,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恐怖的化身。 可以说15世纪的欧洲人对巨炮的依赖和崇拜超过了其他武器,包括被后人所称赞的圣女贞德,也并非传统印象中的身穿明晃晃的铠甲、手里挥舞长剑的形象,而是一名出色的炮手。在他初次告捷的奥尔良之围中,同行的参战人员记录到:「 ”她的仗打得又聪明又准确,就像个打了二三十年仗的指挥官。特别是在安排炮队以及卓越的操作上。” 毫无疑问的说,火炮改写了攻城的战术思想,尤其是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城墙,在火炮的面前完败。不过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切并未在火药的诞生地——中国发生。 当整个欧洲都在为巨炮而疯狂时,14、15世纪的中国火炮却轻得太多太多:当时中国人眼中的大火炮最沉也不过80公斤,而大多数火炮也只有20公斤重。正如中国的古典文献所记载的那样,虽然中国的大炮在攻城时无处不在,但是它并不是用来打墙的,而是打人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平壤之战中,明军的佛朗机炮只是不断的去轰炸城墙上的日本兵,而不是对着城墙硬啃。即使偶尔不用来打人,也是去攻击木制的塔楼和大门。因此在国内有些人就提出中国人技术落后,造不出巨炮。当然,这也是个误区,事实上,14世纪中国的冶金技术非常先进,在世界上仍然属于位列前茅的水平,出现在嘉靖年间的大型大将军炮(长度3米,口径15CM,炮弹20公斤),就属于大型火炮的范畴了。只是中国人没有继续在大型火炮的范畴上追求实用。但这是为什么呢? 被坚固城墙捍卫的民族 在很早以前,一些历史学家就此提出一个观点,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大型火炮,是因为中国人的敌人大部分时间都是缺少城墙保护的游牧民,而民族帝国自身大部分时间处于统一状态,也就没有开发大型火炮的必要。从这两点来看,小巧机动的火炮在这片土地上活跃就讲的通了。 然而,事实也并非如此。虽然在北方,中原帝国面对的敌人多是些住帐篷的游牧民,但是在战争同样频繁的南方。帝国军队面对的却是一个个坚固的堡垒。纵然北方更多时候面对的是游牧骑兵,在15-16世纪之际,中国的军事家自己也认为,大口径的火炮在对付游牧民族非常有效,并且在十六世纪的北方要塞中装备了大量的火炮来对付时常犯边的蒙古人。 那么是什么遏制了巨炮在中国的诞生呢? 在20世纪中叶,一位欧洲的城堡专家回顾了中国的城墙是有多么的雄伟、令人赞叹:「 ”在中国······直到今天,主要的城堡都还环绕着箭矢高耸的无法逾越的城墙,相比之下,欧洲中世纪的城堡简直不堪一击。” 在今天,一些西方军事学家在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能够对抗加农炮炮弹的16世纪城堡时,发现欧洲人采用的建城原理和古代中国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古中国的城堡技术,要早的更多,甚至早过了投石机横行的时代。 在今天的考古过程中发现,中国早在商朝时,就已经可以建造宏伟的城墙了。在郑州出土的商代古城墙遗址上,考古学家得出商代的城墙,已经可以修建成高10米、底20米、顶部宽5米的城墙了。到了明朝以后,几乎所有的大县城和省会都会修建有高大的城墙来防卫,底部10米—20米,顶部至少也有厚5米—10米。 相比之下欧洲的中世纪和古典时代的城墙就逊色的多了。罗马时代的城墙,虽然也有高于10米的石墙,但是其厚度也就是1.5米到3.6米。在罗马帝国的边境上,城墙也多是4米后6米高。素有西方古代城墙之最之称的君士坦丁堡,其外墙的厚度在2米,内墙的厚度也只有4米,内外墙之间有一个15米的无人区。但是这样的城墙和同时期的中国城墙相比,就显得弱不禁风了。 此外还有很多12—13世纪的日耳曼城墙,可以说总体来看是又矮又简陋。即使到了14世纪,全欧洲都开始疯狂的修建城墙之后,整体城墙的厚度也不会超过2米。在英国,城墙要显得更加单薄,即使是最厚的纽卡斯尔,其城墙的厚度也不过是2.1米。而像什鲁斯伯和布里斯托这样的城墙,却是1.5米都不到。 这样一比,当火炮还都处于早期阶段的时候,轰开一堵2米厚的城墙当然是要比轰开一堵15米厚的城墙要轻松地多。除了城墙薄不经打以外,欧洲中世纪的建城工艺也是欧洲城墙薄弱的一个原因之一。欧洲的城墙历来都是石墙为主,石砖之间都是用混合着砂砾和碎石的黏合剂固定,因此这样的石墙很难抵挡炮弹的冲击。相比之下,中国一层一层压实的夯土城墙,则能更好的吸收炮弹的动能,从而减少伤害。 而且从宋朝开始,中国兴起了砖石和巨石在外,夯土在内填充的混和城墙,这一技术在明朝得到了彻底的完善,典型的代表就是南京的明城墙。这样的城墙非常结实,再加上厚度动辄以就是10米—20米的庞然大物,在那个年代却是是可以做到在加农炮的火力下顽强的生存下来。即使是13世纪末可以毁天灭地的回回炮,对于中国的军事重镇的城墙也并不能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包括在蒙宋襄阳之战,也并非是回回炮对襄阳的城墙造成了重大的破坏,而是回回炮超远的射程可以越过襄阳的城墙打击到城内的建筑,这就彻底的打垮了襄阳守军本已寥寥无几士气。事实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棱堡城墙的土石混合和木土混合技术,和中国的古城墙技术相比,并没有什么差别,区别点在于棱堡的火力点安置和星型城墙带来的的交叉火力以及锐角城墙所带来的更强的防御力。 试想,如果是当时的欧洲君主遇到了中国那样的城墙,还会设法研制出可以一击击垮城墙的火炮吗。因为不管是15世纪早期的巨炮,还是晚期重量稍轻但是威力更大的火炮,在运输、制造和火药消耗上,都是一笔巨大的开销。比如巨炮每开一次火,几乎就要消耗掉50公斤的火药,十六世纪的火炮每开一发炮,就相当于一个步兵一个月的军饷。之所以欧洲的君主愿意不惜巨资开发火炮,是因为这些付出可以收到回馈,只要一发炮弹,就可以击穿敌墙,逼得守城军队投降。而在中国,炮兵并不能收到这样的回馈。可以说纵然是乌尔班大炮这样的巨炮怪兽,怕是也难以撼动南京或者苏州城分毫。 当然,我们不能把欧洲出现巨炮而中国的火炮发展越来越缓慢完全归结到城墙身上,毕竟还有国家大环境的不同,比如说欧洲在同时期战争越打越多,越打越激烈,而中国则是越打仗越少,越大越太平。还有就是政府对火器监管的态度截然不同,欧洲君主在全国大力推广,产生市场竞争,而大明和大清君主则是严格管控火器的铸造,杜绝火器在民间发展。这也是阻碍了中国火炮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