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咸丰皇帝简介妻妾 2018年光绪皇帝简介.doc

火烧 2021-08-10 18:48:00 1052
2018年光绪皇帝简介.doc 光绪皇帝简介慈禧秘史:慈禧太后曾下决心将政权交给光绪帝?导读:慈禧太后这一次应该是真的下定决心退出政坛,荡漾于山水之间,颐养天年。慈禧太后这个决定究竟有多少诚意,后来的

2018年光绪皇帝简介.doc  

光绪皇帝简介慈禧秘史:慈禧太后曾下决心将政权交给光绪帝?导读:慈禧太后这一次应该是真的下定决心退出政坛,荡漾于山水之间,颐养天年。慈禧太后这个决定究竟有多少诚意,后来的研究者多有怀疑,其实这些怀疑是没有多少道理的。事实是,随着完全归政日子的逐渐来临,朝廷内部似乎也有不同声音。1889年2月20日(光绪十五年一月二十一日),…1887年2月7日(光绪十三年正月十五日)一大早,年仅十六岁的小皇帝一脸肃穆亲往大高殿拈香,寿皇殿行礼,然后率王公大臣、蒙古王公以及六部九卿满汉高官前往慈禧太后居住的正宫慈宁宫门外行庆贺礼。礼毕,御太和殿,受王公大臣文武百官朝贺。礼成,光绪帝颁布亲政后的第一份诏书,一是感谢过去十几年慈禧太后的辛勤养育,感谢皇太后过去十几年孜孜不倦,励精图治,颂扬大清帝国在慈禧太后的精心治理下纲举目张,物阜民康,丰功伟绩,为向来史册所无。光绪帝亲政诏书在谈到未来体制时,强调尽管自己遵照皇太后懿旨亲政了,但未来几年帝国重大决策依然如过去一样,由皇太后作最后决定,负最后责任,皇太后仍是大清王朝实际上的最高领导人。光绪帝要求诸王贝勒内外大小文武群臣,务当各抒忠赤,尽力报国;全国军民,敦本务实,共享升平。

慈禧太后继续训政从理论上说并没有使大清王朝的政治体制发生改变,只是毫无疑问地是,随着小皇帝亲政,随着小皇帝的成长,帝国政治的最终决策权必将逐步向光绪帝移交,这是朝廷内外大小臣工都看得很清楚的。所以,随着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尽管继续为帝国政治负最后责任,但如果不发生意外,她相信一个时代必将终结,而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所以,她要主动让位,她要为自己的余下岁月寻找生活兴趣,甚至要为自己找到一个更合适的居所,一来方便自己生活起居,二来逐步远离帝国政治中心,让光绪帝逐步独立自主地处理帝国政务。基于这种考虑,在光绪帝亲政后不久,清廷就此进行了相关安排。1888年3月13日(光绪十四年二月一日),光绪帝谕内阁,宣布将清漪园加以整修,并更名为颐和园,以备皇太后将来归政后居住。上谕说,过去二十余年,我圣母为天下忧劳,无微不至,而对自己实在考虑太少,现在想来实在有点不太合适,因念西苑距皇宫也不是很远,往年乾隆皇帝曾经在这里驻跸,殿宇尚多完整,稍加修葺,可以养性怡神。园中万寿山前的大报恩延寿寺是乾隆帝为庆祝其母六十大寿修建的。现在整理后由皇太后使用,敬踵前规,也是一个吉祥的去处,只是旧名清漪园谨改名为颐和园。

殿宇一切亦量加葺治,以备慈舆临幸,更是作为慈禧太后六十华诞的贺礼。对于皇儿的孝心,慈禧太后当然高兴,但她明确指示现在虽然寰宇粗安,也不敢稍有暇逸之心,还是应该一切从简,只要能够将国家治理好,她的心也就安了。...查看更多光绪初年千古奇灾 饿死一千万人在清朝光绪初年,曾经爆发过一场特大旱荒。这是一场被清廷官员称之为“此千古奇灾,是铁石心肠亦当泪下”的大饥荒。这场大旱荒发生在1876年到1879年,持续了整整四年之久。当时受灾的地区包括了直隶、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甚至波及到了江苏、安徽、甘肃、四川等地区,饿死的人数达一千万人以上,这段期间是清朝以来的特大荒年,这场大旱荒主要是以1877年和1878年为主,因为这两年的阴历干支纪年属丁丑、戊寅,所以在当时被称之为“丁戊奇荒”。而又因为河南和山西旱情最为严重,又被称为“晋豫奇荒’、“晋豫大饥”。在19世纪的70年代,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捻,是从捻绳的意思而来的,就是合起几股为一股,团结起来力量大的意思。当时的参战方主要是皖北、苏鲁豫三省部分地区农民,历时18年,波及皖、鲁、豫、苏、陕等10个省区,歼灭清军及地方团练十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北方各地的农民起义,给清政府以沉重的打击。

可惜因为捻军领导者的政治目光短浅,未能形成集中统一的领导和指挥,而最终被清军各个击破,全军覆没。)都已经相继失败,农民起义的运动陷入了低谷,清朝对外也没有战争,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社会里少有的和平局面,是被称作“同光中兴”的一个时期。可是就在此时,同治帝驾崩,慈禧选择了年幼的载湉来继承皇位,光绪帝也因此成为了历史上最不幸的君主之一,此时的清王朝早已腐败不堪,他一上台,迎面而来的又是一场特大的天灾——中国近代史上甚至中国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华北大旱灾。1875年是光绪元年,这一年,北方各省的大部分地区都先后出现干旱的景象,尤其是在直隶、京师地区。根据《清史纪事本末》中所记载:“夏四月,京师大旱。”5月11日(四月初七)清廷的上谕中也说:“京师入春以来,雨泽稀少,节逾立夏,农田待泽孔殷。”在北方的张家口古北口等地区,也因为天气亢旱,“麦收大坏”。由于旱情严重,清廷特意降旨祈祷,并命令五大臣虔诚求雨。可是一直到这一年的冬天,全省的雨水仍然很稀少,农田也大多龟裂。与直隶相邻的山东、山西、河南还有陕西省,在这一年也出现严重的旱情。而处在更远一点的甘肃省,因“各郡大旱,聚集于秦州(进天水市)的饥民多达数十万之众。

”华北大面积的旱情在持续了两年之后,在1877年达到了顶峰。在旱情的同时,更是祸不单行,很多地区又接连发生了水、蝗、雹、疫、地震等灾害,使当地的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在朱寿朋所编纂的《光绪朝东华录》中记载:“自去年以来,直隶、山东、山西、河南等省,田禾缺雨,荒旱成灾,粮价日增,流民遍野。逮及今年,直隶、山东、河南三省,春麦少有收获。而山西一省,荒歉更甚于去年,人情汹汹,朝难保夕,子女则鬻于路人攘夺或施于里党,啼饥者远连数郡,求食者动聚千人。户少炊烟,农失恒业......实有耳不忍闻者。”面对汹汹而来的灾情,清政府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光绪帝频频到大高殿设坛祈雨,但遗憾的是却很少能灵验。可以说,在近代中国,只要发生比较大的灾荒,总是会“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清朝末年发生的“丁戊奇荒”因为清王朝已经腐败不堪,灾情就显得更加严重,华北灾区尤为显得一片凄惨的景象。这场罕见的灾害从光绪初年一直持续到了光绪五年,当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在奏议中说灾区“历时既久,为地尤宽,死亡遍野,诚为二百年来之所无”。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876年到1878年期间,仅直隶、山东、山西、河南、陕西等北方五省,被卷入灾荒的州县中的饥民多达二亿多人,占到了当时全国人口的一半。

死于饥荒和疫病的人多达1000多万,从重灾区逃荒外地的人数达到2000多万以上。仅当时的人口大省山西一省1600万的居民中,就死亡500多万人,另有几百万人逃荒或是被贩卖到了外地。毁灭性的旱灾,使山西农村长时间大面积的减产与绝收。连续两年的饥荒,使农户蓄藏一空,将愈来愈多的灾民推向死亡的边缘。饥饿难当的灾民为了“苟廷一息之残喘。只得“取小石子磨粉,和面为食”或者“掘现音白泥以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随著旱情的发展,可食之物的罄尽。“人食人”的惨剧最终发生了。大旱的第三年(1877年)冬天,重灾区山西,到处都有“人食人”的现象。吃人肉、卖人肉者,比比皆是。有活人吃死人肉的,还有将老人或孩子活杀后吃的……山西的部分地区人口严重的缺失,如临汾、太谷、芮城等县,直到民国时期,当地的经济和农业生产也没有恢复到灾前的水平。严重的灾荒不仅使当地百姓大面积的流亡,同时也导致灾区的土地大面积的荒芜。根据山西当局灾后的调查,在全省的耕地中,因灾害导致的有地无主的“新荒地”,多。而陕西省1880年荒弃的田地约占全省民田的十分之三。大灾过去后,当地的活下来的老百姓除了这一条命外几乎一无所有。

当时的土地大量抛荒,劳动力也奇缺,而生产工具也在灾荒中被丢失或者毁卖。清朝发生的“丁戊奇荒”使北方的农业元气尽伤,对社会生活和以后的历史发展也产生了十分深刻的影响。“有灾必有荒”。“丁戊奇荒”之所以造成如此惨痛的后果,除了由于束缚在封建经济上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外,清代人口过度增长,土地遭到无节制开垦,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也加重了天灾的危害程度。发生在晚清的这场特大旱灾,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场大劫难。这场灾难可以说也是当时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衰落的必然结果,旱灾对晚清的历史走向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似乎也暗示着中国封建历史上这最后的王朝正慢慢的走向灭亡。(文。落榜进士)...查看更多光绪帝比慈禧早死一天之谜1.失去母爱的童年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 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

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十九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四岁的载?入宫即位为帝。载?,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载?在太和殿正式即位。从这一天起,光绪就被慈禧抓在手里,或当作争夺权利的利器,或作为显示威严的权杖,更多的情况下,则当作她御案上不可缺少的摆设,或是任意玩弄的木偶。这自然是慈禧专制政治的需要。入宫后的光绪,是在孤独中长大的,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辞训斥,没有母爱,饮食寒暖没有人真心去细心照料,应倡导应禁忌之事,无人去指点揭示。

没有童年的欢乐,致使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造成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愈治的病根。天嘏在所著《满清野史》中称:人在幼年的时候,都受到父母的呵护,照顾其出行,料理其饮食光绪皇帝简介,体慰其寒暖,既使是孤儿,也会得到亲朋好友的照顾。只有光绪皇上无人敢亲近。……皇上每日三餐,其饭食有数十种,摆满桌案,可离皇上稍远的饭食,大都已臭腐,接连数日不换。靠近皇上的饭食虽然并未臭腐,可经多次加热,已不能可口。……载?自十余岁后,虽为天子,可还不如一个孤儿,以后身患痼疾,即是由于少年时衣食不节造成的。虽为野史,可内容与恽毓鼎的《崇陵传信录》所述:“缅怀先帝御宇不惟不久,幼而提携,长而禁制,终于损其天年。无母子之亲,无夫妇昆季之爱,无臣下侍从宴游暇豫之乐。平世齐民之福,且有胜于一人之尊者。”大致相近。说明光绪帝体弱多病之原因,实与自幼在慈禧太后淫威之下,失于调养照料有关。51页...查看更多慈禧太后爱看戏 用京剧诅咒光绪早死慈禧当年看戏的戏楼子文章摘自《历史的坏脾气》 作者:张鸣?? 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1901年的中国,曾经出现过这么一幅图景,作为占领者的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一天被一群中国商人请去听京戏。

在咚咚呛呛的皮簧声中,老瓦如坐针毡,头痛欲裂,好不容易捱了一个钟点,总算找了个借口“得脱苦海”。与此同时,被瓦德西赶到西安的西太后,却是个既要食有肉,又要居有竹(丝竹)的戏迷,一天没有戏看,就闷得难受。打和挨打的双方总算都在中国的土地上,看了一回我们的国粹京剧。对于西太后叶赫那拉氏,眼下的评价,总算是呈现了一点历史的复杂性,有点毁誉不一了。荧屏上的形象越来越正点,从相貌到行为一概如此,而网上却依然以骂为主,兼说别样。不过,在我看来,关于西太后的评价无论怎样毁誉不定,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京剧如果没有这个老太婆,肯定难以有今天第一国粹的地位。西太后是京剧的知音,正是由于她坚定的支持,原来上不得台面的乱弹才得以成为压倒所有其他戏曲形式的京剧。对于戏剧,她喜欢花部的乱弹二簧戏,有意抬花抑雅,而且不满足于宫里太监的演出,打破常规,大量地将外间优秀的二簧伶人召进宫来大演其戏。那个时代出名的艺人,谭鑫培、陈德霖、杨小楼、孙菊仙、王瑶卿等人,都受到过她的赏识,不仅每有赏赐(甚至还给官爵),令太监伶人看得眼红,而且对这些“戏子”相当优容。在这些京剧名角面前,她的确称得上是和蔼可亲的“老佛爷”,传说中的西太后如何如何的寡恩刻薄,其实大多是没影的事儿。

即使是那些艺人解放后写成的回忆,也往往透着对老佛爷的喜爱。当然,在那个时候,京剧界对西太后也是投桃报李,几乎所有剧目里的太后都是正面形象,最过分的是《法门寺》,不仅太后光彩照人,连太后身边的太监也顺便沾光成了好人。西太后还是个懂戏的超级“票友”,晚清吃过洋面包的宫廷女官德龄告诉我们,西太后经常兴致勃勃地给她们讲戏剧故事,在看戏的时候也不肯安静,不断地将各种演戏的轶事和规矩说给身边的人听。事实上,京剧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西太后的鼓励下完成的。在开始的时候,京剧演出比较粗糙,工唱的行当只管捧着肚子唱,工做的行当就只管翻跟头打把式;后来有“通天教主”称号的王瑶卿首先开始改革,将表演动作融进了演唱当中,“演得跟真事似的”。在社会上的一片反对声中,西太后说话了,“王大演得好”(王瑶卿行大)。谭鑫培的唱腔也与传统不合,但西太后却喜欢,给了他“叫天”的赞誉。从此以后,京剧进入了一个生旦同挑大梁的新阶段。西太后懂戏,也入戏。此人虽然粗通文墨,掌权之后也找过几个老儒给她讲点经史,但真正的教育却是戏剧给的。晚清时节,京剧虽然已经进入宫廷,但毕竟是来自民间的乱弹,不惟用词鄙俚,思想内容也相当混乱。

固然不乏忠孝仁义的鼓吹,但来自游民的江湖义气与恩怨分明的意识也相当明显。不仅如此,过去的京剧对帝王时常会有点不敬,总是批评他们听小老婆的话,忘恩负义,滥杀功臣,针对的大抵是朱元璋,屎盆子却都扣在比较远久的刘秀头上。对于清朝第一大戏迷西太后来说,戏的情节和内容不可能不影响到她的思想和行为。虽然总的说来,西太后还算是个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大体上中规中矩,但却也时不时地发点“京剧脾气”。一个官声很是不怎么样,又贪又蠢的小小知府吴棠,只因为在西太后扶父之柩归葬的落难之际,误送了一笔馈赠给她,待到昔日的待选秀女成了太后,吴棠就开始官运亨通,位极人臣,不管犯了多大的错,任谁也参不倒。八国联军打上门来,老太婆落荒而逃,一口气跑了几百里,连口水都喝不上;兵荒马乱之际,怀来县令吴永好歹总算准备了一锅稀粥,让老太婆喝得舒心,于是也成了一个参不倒的人物。接下来,来自广西的岑春煊,脾气坏得要命,逮谁得罪谁,只因为在西太后逃亡途中第一个带兵前来护驾,也因此而官运大好,甚至连朝廷份量最重的庆亲王奕和袁世凯联合参奏,都没能动得了他的乌纱。在有恩报恩的同时,西太后对待功臣也相当地富有人情味,所谓的中兴名臣,无论以后的作为如何,都会顶着一堆官爵头衔终老,临了的谥号还会给找个最美好的词。

咸丰皇帝简介妻妾 2018年光绪皇帝简介.doc

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自不必说,连沈葆祯、袁甲三之辈也同等待遇。中兴名臣中,遭际最差的是郭嵩焘,出使西方后,再也没有被起用。但他的倒霉主要怪他第一个吃禁果,以翰林出身的身份跑到了洋鬼子的地方做事,以至于官场舆论说他去“事鬼”,意思是伺候鬼子。西太后待他的不好,也不过就是没有很快再用他而已。查一查二十四史,善待功臣的皇帝当然也有过几个,但是对臣子报恩的帝王却几乎没有。从理论上讲,皇帝实际上没有什么恩人,所有人对他好都是应该的。即使所谓对他有恩的功臣,以后如果犯了错或者不合皇帝的意,那么也一样是要受到惩罚的,否则就不足以维持朝廷的纲纪。只有民间的戏曲里,才会按农民的思路,编出一些抨击帝王负恩的故事。显然,西太后的这些作为是上了京剧故事的当。反过来,对于那些她认为负了她的人,西太后也决不吝惜报复的手段。在西太后眼里,最大的负心人就是戊戌以后的光绪皇帝。对于这个她从小拉扯大的皇帝,她理所当然地认为有说不尽的恩义。戊戌事变,西太后不仅将谭嗣同图谋借兵围颐和园的事算在光绪头上,而且更加恼怒他居然陷她于不得不完全交出权力的窘境,逼得她发动不得人心的政变,重新拿回权力。在西太后谋求废掉光绪,遭到地方督抚和洋人的反对而无法实现之后,身为皇帝的光绪就成了世界上最可怜的人,不仅衣食不周,而且得不时地忍受无休无止的精神折磨。

连宫里经常性的演戏活动,也成了西太后折磨光绪的方式。戊戌政变之后,宫里最爱演的戏是《天雷报》,这是一出养子得中状元之后,不认养父母,最后遭到雷劈的戏。这出戏此时在宫里演出的时候,西太后特意要求加到五个雷公和电母,狠狠地劈那不孝子,同时将不孝子换成小花脸,一副小丑模样。面对这样一出明摆着是讥讽的戏,光绪必须得陪着西太后从头到尾地看,一边看,还要一边发表意见,痛骂自己。对光绪的怨恨,西太后至死未消。在1908 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光绪37岁生日的前一天,西太后特意安排在皇帝的“万寿节”前夕,演出三国戏《连营寨》。这出戏演的是刘备为关羽和张飞报仇,兴师伐吴,最后失败的故事。戏里刘备是主角,有一段哭祭关羽和张飞的戏,满台白盔白甲白旗号,气氛极其压抑。其实,平时在宫廷演戏也是很讲究吉祥的,而在皇帝生日的“前三后五”的庆贺期内,演这种哭灵戏,无疑是一种别有用心的诅咒。此时的光绪已经病入膏肓,经这番刺激,几个月后便撒手归西。而连续拉了几个月稀的西太后,却终于熬过了比她年轻三十几岁的光绪,在光绪死后第二天才咽了最后一口气。西太后对于珍妃的处置,也很具有京剧的味道。开始她讨厌珍妃,其实主要是因为担心皇帝受小老婆的蛊惑,所以屡屡裁抑珍妃。

戊戌政变以后,旧恨又添了新仇,恨屋及乌,结果是珍妃进了冷宫。甚至在八国联军打来她要逃跑之际,也没忘了把珍妃从冷宫里提出来,塞进井里。在她的心里,也许珍妃就是戏里经常演的那种挑唆皇帝干坏事的“西宫娘娘”。恩怨分明作为一个人的性情来说,也许算不上什么大的缺点,但作为最高统治者,如此行事未免就有意气用事之嫌。再加上作为贵妇人,西太后本身就有一些贪图享乐、贪财好货的积习,从孙殿英的盗掘看,她要算清朝帝后中陪葬最厚的一位。而且喜欢虚荣,讲究排场,宫里一日不热闹就难受,晚年还特喜欢摆出姿势让外国人给她拍照。几项加起来,使得这个以一般标准看起来还说得过去的掌权的老太太,作为政治家光绪皇帝简介,评分难免要打些折扣,种种毛病导致她在权力上总是看不开。比如说,在甲午战后,她明明知道清朝不变法,祖宗江山是保不住的,但是一旦变法危及到她的权力,她还是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在顽固派的拥戴下,再次出山,毁灭了正在进行的改革。接下来,又在一连串向后转的动作中,与西方发生了剧烈冲突。当闻说西方要威胁她的权威,让她交出权力给光绪的时候,竟然置国家民族安危于不顾,冒险利用义和团,围攻各国使馆,与所有西方国家开战,结果使国家陷入一场空前的浩劫之中。

顺便说一句,西太后之所以能够最终相信义和团具有刀枪不入的法术,与她看了太多的神怪戏也不无关系,义和团的法术,也往往跟戏剧里的神怪人物纠扯不清,两下在意识的表层出现了某种契合。自电视剧《走向共和》播出以后,有关西太后的评价问题再次成为某些人们议论的热点。说实话,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女性统治者,历史的评价往往趋于苛刻,弄不好就落得“牝鸡司晨”之诮。如果抛去这种对于女人的偏见,我认为,作为晚清最后岁月的统治者,应该说西太后做得还差强人意,至少比她死要面子甘做鸵鸟的夫君咸丰要强,比她那个十五六岁还读不成句的纨绔儿子同治更是强到不可以道里计。但是,作为一个在中国的历史转折关头居于最高位的人物,她没能推动这个转折的完成,无论如何都算是大节有亏。可惜的是,西太后所钟爱的京剧,并没有给过她这方面的启示。...查看更多结语光绪应该说是空有一身抱负,可惜政治经验不足,再加上大清气数将尽,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他是个好医生,看到了当时中国存在的问题,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行动,但是他不会开处方抓错了药,治重病需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他想在一夜之间就改变中国的现状,通过变法富强国家,但是他忽略甚至是轻视了慈禧的实力,没有很清楚的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和阴险,错信了老谋深算的袁世凯,断送了谭嗣同等人的性命,换来的只是10年瀛台无尽的叹息与孤独。

这与老祖宗康熙相比也有些相似的地方,两者都是在强权之下要求励精图治的皇帝,可是康熙更懂得以柔克刚,不急不燥,结果擒了鳌拜,平了三藩,收了台湾。但是光绪却恰恰相反,赔了夫人又折兵,失去了珍妃,死了谭嗣同,软禁了10年。 同中国近代的变革一样,他的变法也没有一定的群众基础,好多人对变法一无所知,特别是对谭嗣同以死换觉醒的做法更是觉得不可理喻,甚至有些可笑。 光绪总的来说是一个心有所为,但无力为的皇帝,他的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是一个药引,给后来人看清了清政府大多数统治者的面目,认识到了中国已经不是通过一个外科手术就可以救得了的,它的社会制度实际已经千穿百孔,一抹残阳,只有刷新社会制度,改变政治体系,重新开辟一个新天地才能旧貌换新颜。相关新闻阅读晚清秘事:慈禧太后想废了光绪让谁当皇帝?晚清宫女回忆:光绪皇帝是如何召幸珍妃的?清朝皇室历史谜团:大清国三位皇帝为何均绝后?谁毒杀了光绪皇帝?最大嫌疑人竟是隆裕皇后 历史新知8月14日 慈禧光绪弃京出逃慈禧之死:光绪与慈禧为何二十小时内相继去世?珍妃因犯了何事被慈禧扒去衣服当众杖刑(图)?慈禧太后有几个儿子? 光绪帝是慈禧的儿子吗?隆裕皇后简介 光绪帝为何不肯与隆裕皇后同房?光绪变法失败是因看错康有为梁启超这批人?光绪皇帝简介 光绪珍妃是谁?光绪皇帝死因之谜慈禧秘史:慈禧太后曾下决心将政权交给光绪帝?光绪初年千古奇灾 饿死一千万人清宫御医手稿被确认 或解开光绪死因之谜光绪帝比慈禧早死一天之谜晚清宫女回忆:光绪是如何召幸珍妃的慈禧太后爱看戏 用京剧诅咒光绪早死史海探钩:光绪帝宠幸过隆裕皇后吗(组图)皇上岂能冒充:张之洞快刀处斩"假光绪"光绪帝的婚礼到底有多奢侈?光绪最关心外国人的评价:我聪明吗?吃不上新鲜饭菜的光绪皇帝光绪是慈禧荣禄私生子?传李莲英是谋杀皇帝元凶历史新知1月24日 慈禧立皇储为废黜光绪戊戌人物光绪PK慈禧:革新与守旧派系的大决战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 百日维新最终惨败!甲午战争人物盘点:看看清政府高层都干了什么惊闻!光绪之死:慈禧或因皇位继承而下砒霜揭秘:慈禧太后"虐童"事件 怎样捉弄光绪的?奇袭日本本土:甲午战争前未被采纳的军事计划相关话题央视美女记者池舒欣 中华神盾舰中国援菲中国99坦克爸爸去哪儿方丈卧室摄像头爱德华·斯诺登美国棱镜事件水门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 陆贞传奇农夫山泉事件中国大妈居里夫人的故事爱因斯坦的故事贝多芬的故事鲁迅的故事雷锋的故事古巴导弹危机内幕 东风导弹苏27战斗机坠毁明朝皇帝东汉皇帝列表末代皇帝溥仪康熙皇帝同治皇帝光绪皇帝西汉皇帝列表雍正皇帝明朝皇帝嘉庆皇帝 坠马事件顺治皇帝乾隆皇帝刘邦之后的皇帝故宫灵异事件罗马帝国055导弹驱逐舰052d导弹驱逐舰乾隆的皇后激光武器季冠霖叙利亚军事实力以色列军事实力美国特种部队伊朗军事实力黄埔军校悬棺之谜美国海军司令部枪击案美国对叙利亚宣战中俄军演朝鲜停战60年阅兵菲律宾打死台湾渔民歼31战斗机美国大选辽宁号航空母舰琉球群岛主权钓鱼岛屿最新事件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刘备康熙顺治皇太极秦始皇 高湛高演 溥仪金日成金正日金正恩贺龙刘秀樊哙林则徐陈毅纪晓岚和珅袁世凯杨坚刘协刘恒李煜梁思成曾国藩军情直播间军情直播间军情直播间军情直播间军情观察室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