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战国四大美女 戰國四大公子,當時誰的名氣最大?不會是信陵君

火烧 2021-07-19 21:40:19 1074
戰國四大公子,當時誰的名氣最大?不會是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矯殺將軍晉鄙而不敢歸魏,自以為有負於魏,而不自功於趙。居趙十年,與藏於博徒中的毛公、藏於賣漿家的薛公交遊,被姐夫平原君譏為「妄人」。
战国四大美女 戰國四大公子,當時誰的名氣最大?不會是信陵君

戰國四大公子,當時誰的名氣最大?不會是信陵君  

魏公子信陵君竊符救趙,矯殺將軍晉鄙而不敢歸魏,自以為有負於魏,而不自功於趙。居趙十年,與藏於博徒中的毛公、藏於賣漿家的薛公交遊,被姐夫平原君譏為「妄人」。公子認為平原君「只是豪放而實不求士」,結果平原君門下多歸公子,強龍蓋過了地頭蛇。
十年後,魏安釐王日夜為秦所伐,國難思良將,不計前嫌,請兄弟歸國,授予公子無忌上將軍之印。諸侯聞訊公子將兵,都調兵遣將救魏,信陵君統帥五國之兵大敗秦軍於河外,蒙驁逃走。聯軍乘勝追擊,秦軍收縮於函谷關而不敢出戰,諸侯收復大片失地,魏公子無忌一時威振天下。
但魏王又中了秦國的老套路——離間計,廢了打虎兄弟,公子無忌只得沉溺酒色四年,英年早逝。十八年後秦滅魏,屠大梁。司馬遷的悲情渲染和公子無忌的義勇,感染著每一位讀者。但戰國四大公子,司馬遷的排序是孟嘗君、平原君、信陵君和春申君,其實是很客觀的。
復盤秦統一六國的歷史進程,與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相比,孟嘗君才是戰國影響最大的公子。
孟嘗君兩代專權於齊,權傾朝野。六國合縱的首創者是犀首公孫衍,孟嘗君則是其合作者和繼任者
說實話,田文並非什麼齊國公子,只是田嬰的庶子。而其父田嬰,司馬遷說是「齊威王少子而齊宣王庶弟」,後世研究者並不認同。田嬰乘田忌、鄒忌相鬥,擢取了齊相之位,並築城於薛,《韓非子外儲說右下》和《戰國策齊策一》記載:「亂乃始生」。
孟嘗君在秦惠王盛年和趙武靈王初年登上政治舞台,當時秦、楚、齊最強。秦惠王以張儀為相,西滅巴蜀、北並義渠,兵鋒直指韓、魏。公元前318年,秦庶長樗里疾與韓、趙戰於修魚,虜其將申差,敗趙公子渴、韓太子奐,斬首八萬二千(《史記秦本記》);齊敗趙、魏於觀津。《史記》稱「五國伐秦」,但從《戰國縱橫家書》來看,實際應是齊、秦聯手對付三晉。
公孫衍認識到聯合齊國的重要性,前316年向魏王建議:「東見田嬰,與之約結,召文子而相之魏,自相於韓」(見《魏策二》第二章)。於是在齊相田嬰的支持下,齊、韓、魏、趙合縱之勢形成。但次年秦與韓戰於濁澤,「敗韓岸門,斬首萬,其將犀首走」(《秦本記》)。同時樗里疾攻取魏的焦和曲沃;第二年又攻取趙的藺,俘趙莊。前313年,韓宣惠王被迫入質太子請和,魏襄王入秦會於臨晉,田文第一次出場亮相,就見證了合縱的瓦解和韓、魏的逆轉。由此斷定:孟嘗君出任魏相也就三四年時間。
張儀聯合韓魏攻伐齊楚的連橫策略取得成功,齊、楚結成同盟:楚軍包圍曲沃和於中,並在齊的幫助下攻取曲沃。於是張儀出使於楚,詐稱獻出「商於之地六百里」讓楚、齊絕交,爆發丹陽、藍田大戰,楚亡漢中、上蔡、召陵,韓、魏襲楚至鄧(今湖北襄陽)。當秦武王取宜陽、窺周室之際,楚懷王雖滅越國置江東郡,但已失去雄踞中原的有利態勢,而且西部與秦兵鋒相接,連年內外用兵,國力大損,自此一蹶不振。
孟嘗君就出現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楚國衰落,齊、秦爭強,韓魏騎牆,趙國務內。約前310年前田文襲號薛公,又做了相國,十餘年間弄得「聞齊之有田文,不聞有其王」(《史記范雎傳》)。他封萬戶於薛,大肆徵收租稅,還大放高利貸,以供養三千食客,並「招致天下任俠奸人入薛中,蓋六萬餘家矣」(《史記孟嘗君傳》)。
他是運作名利的高手,以大國外交求賢名,以名搜刮錢財,以錢財網路門客,以門客博取名利。他用人也很有一套,雞鳴狗盜之輩也不嫌棄,更能施展其身手。養士求質更求量,這一點後來其他三公子雖各有搞法,也的確不如。
孟嘗君充分利用齊國國力和高超的名利運作手段,抓住一切有利時機,最終成為戰國聲名顯赫、聲勢浩大的縱橫家。
合縱齊韓魏,大敗楚於垂沙,摧毀了楚國的北部防禦,孟嘗君名聞天下
前306年,在田文主持下,齊宣王「欲為縱長」,遣使遺書楚懷王,勸楚王和齊國合力合縱六國以攻伐秦國,必能破秦而復武關、蜀漢之地,於是楚「竟不合秦而合齊以善韓」(見《楚世家》,齊湣王為齊宣王之誤)。次年秦昭王新立,其母宣太后楚人,善楚。秦昭王二年,與楚合婚,接受楚懷王之請以向壽為秦相。三年,秦楚會盟黃棘,秦國歸還漢中一半的土地即上庸(今湖北竹溪東南)於楚。
四年(前303),秦軍攻取魏國的蒲阪、晉陽、封陵,攻取韓國的武遂。這些重要的黃河渡口和要道為秦所踞,韓、魏只能報靠齊國。孟嘗君的合縱計劃實現了,以「楚負其縱親而合於秦」為名,聯兵伐楚。楚入質太子橫(後楚傾襄王)於秦,秦客卿通率兵救楚。但禍不單行,前302年,太子橫私鬥殺了秦大夫而潛逃回國,秦國震怒,歸魏蒲阪,韓、魏朝秦,事實上孟嘗君的合縱既然已經合住了秦國。
前301年,三國再伐楚至方城,在沘水(今河南唐河西南)大敗楚軍,殺楚將唐眛,鄧以北楚地多為韓、魏所有,《呂氏春秋處方篇》《荀子議兵篇》《戰國策西周策》稱垂沙之役(嘉會按:垂沙蓋以沘水灘涂而名之)。秦趁火打劫,庶長奐攻楚新城(今河南襄域),斬首二萬;並從韓手裡奪取穰邑(今河南鄧州)。前300年,秦拔新城,斬首三萬,殺楚北方方面軍統帥景缺(據睡虎地秦簡《編年記》)。加上庄驕起事,幾乎攻到郢都,楚國已屋漏偏逢連夜雨,只能入質太子橫於齊請和。前299年,秦詐取懷王,楚國已處於風雨漂搖中。
垂沙之戰,事實上在為秦國火中取栗,秦國趁機發動新城之戰。楚北部新城、宛穰、商於、漢中要塞基本喪失殆盡,為其後白起出武關奔襲鄢、郢奠定了基礎。
合縱齊韓魏,攻入函谷關,迫使秦國歸還魏、韓侵地請和,孟嘗君成為戰國最成功的縱橫家
楚連遭秦、楚打擊,趙、宋悶聲發大財: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攻取中山、經略胡地,取代楚國成為強囯;宋王偃滅滕、伐薛,趁機攻取楚淮北。秦昭王使涇陽君質於齊,求孟嘗君相秦。趙國忌憚秦、齊聯合,從中作梗,孟嘗君逃回齊國重新為相。這樣形成秦趙宋和齊韓魏兩個集團。
前298年,孟嘗君發動齊韓魏三國攻秦,趙、宋不可能對秦有實際援助。前後三年,先攻到函谷關,加以封鎖;終於攻入函谷關,秦被迫歸還魏國河外、封陵與韓國河外、武遂,三國方罷兵許和。三國伐秦入函谷,是六國聯合抗秦取得的最大勝利,後信陵君率五國伐秦次之。蘇秦鼓動的五國伐秦實則以燕合秦趙而毀齊,不可同日而語。
前294年,齊國發生「田甲劫王」,田文被迫出奔,二度相魏,依然掌握大權,在秦、趙、齊三強爭鬥中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司馬遷的《史記孟嘗君列傳》囿於《戰國策》,受其偽作誤導誇大了蘇秦,而忽視了田文縱橫家的歷史地位
孟嘗君親不如平原君、信陵君,但深諳名、利相生之術,善於因勢利導,顯赫於當世。與張儀可媲美,所不同的是:張儀連橫為秦奪取了許多重要土地,田文的合縱實際上摧毀了楚國、拖跨了齊國。但客觀上加劇了七國的統一。
其他三公子聲望遠遠不如孟嘗君,是可以肯定的。即使在後世,孟嘗君的名頭依然最響。在通俗演義中,秦瓊號「小孟嘗」;民國楊度給杜月笙題詞:「孟嘗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沒有以其他三公子替代孟嘗君的!
謝閱,關注@嘉會天下,探求歷史真相!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