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个有意思的历史典故 明代或清代的历史典故
明代或清代的历史典故
明朝的:
成人之美:
明朝有一人名唤谢榛,瞎了一只眼,但他善作歌词,所作的歌词在民间流唱甚广。
万历元年冬,谢榛到彰德,孙穆王亲自接待他,饮酒畅谈之余,孙穆王便让自已的宠姬贾氏在帘后弹唱,贾氏唱的是谢榛所作的一首竹枝词,孙穆王见谢榛听得十分出神,干脆叫贾氏出来拜见,贾氏长得非常漂亮,她接着又把谢榛所作的歌词都唱了一遍,谢榛十分高兴,起来说:“夫人所唱的,不过是在下粗浅之作。
我当重作几首好词,以备府上之需。”
次日,谢榛即奉上新词十四首,贾氏把它们一一谱曲弹唱,两人配合得十分默契。
孙穆王见两人如此投机,便在次年元旦将贾氏及一些丰厚的礼品送给谢榛。
世称孙穆王成人之美,有君子风度;但也反映了古时女子的卑贱,被当作礼品送来送去。
一丝不苟
明朝时候,皇上下令禁止宰杀耕牛,就是信奉回教的人也不例外。
一天,乡绅张静斋与举人范进相约去拜访高要县知县汤奉。
汤知县置酒招待他们。
席间有位老者给汤知县送来了他与其他几个信回教的人拼凑起来的五十斤牛肉。
汤知县一向贪赃受贿,而且他也是信奉回教的人,但是上面有禁令,一时也不知该不该收下这份礼。
于是问张静斋:“你是做过官的,有关禁止宰杀耕牛的事正该与你商量。
刚才有几个信奉回教的人为了开禁,送来五十斤牛肉,请求我对他们稍微宽松些。
你看是接受还是不接受?”
张静斋摇头道:“这可千万使不得。
你我都是做官的人,心中应当只有皇上,哪里顾得上信奉同一教的人?想起洪武年问的刘老先生(指刘伯温);洪武私访到他家,正巧江南张王(指张士诚)送来一个菜坛子。
、当面打开一看,是一坛金子。
皇上大为恼火,第二天就把刘老先生贬为青田县知县,后来又用毒药把他毒死了。
汤知县见张静斋说得头头是道,不由得不信,于是急忙请教该如何处置为好。
张静斋说道:“世叔可在这件事大作文章。
把那位老者抓起来,打他几十板子,再用一面大枷枷了,把送来的牛肉堆在大枷上面,并且在旁边出一张告示,说明他们大胆妄为,知法犯法。
如上司知道你办事这样一丝不苟,那么你升官发财就指日可待了。”
两袖清风
明朝时期的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和诗人。
他深得明宣宗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河南、山西巡抚。
尽管身居高位,他的生活却十分俭朴。
宣帝驾崩之后,太子朱祈继位,即明英宗。
英宗年少,宦官王振专揽朝政大权,他勾结宫廷内外的官僚,为所欲为。
大臣们对他十分忌惮,阿谀奉承,称他为“翁父”。
于谦为人刚正不阿,秉性高洁,十分不满王振的独断专行。
因此,王振十分忌恨于谦。
当时流行这么一种风气,外省官员进京朝见皇帝或办事时,都要献上重金或礼品贿赂朝中的达官贵族,否则事情就不能顺利地办好。
于谦担任巡抚时,从外地回到京城,他的手下建议他买些土特产孝敬权贵。
于谦断然拒绝了,他甩了甩衣服的两只宽大的袖子,说:“我就带两袖清风去好了。”回家之后,他写下了《入京》这首七绝诗。
诗的大意是:绢帕、蘑菇、线香本是百姓用品,现在反而成为祸害;我去朝见天子不带任何东西,免得让别人说闲话,议论纷纷。
清代的:
洪云托月
烘:渲染;托:衬托。
原指作画时,云彩以衬托月亮。
比喻从侧面加以点染来烘托主体或主题。
出自清朝《金圣叹批<西厢记>》:“先写张生者,所谓画家烘云托月之秘法。”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
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不同。
形容进步发展很快。
出自清朝吴趼人《痛史•原叙》:“教授之术,亦采法列强,教科之书,日新月异。”
马革裹尸
马革,马皮。
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
形容为正义之事而战死杀场。
出自清朝黄遵宪《聂将军歌》:“欲将马革裹尸还,万骨如山堆战垒。”
蛛丝马迹
蜘蛛的丝和马的脚印。
比喻调查探究事物根源的不很明显的线索。

出自清朝王家贲《别雅序》:“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悬崖勒马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比喻到了很危险的地步及时醒悟回头。
出自清朝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第十六卷:“忽迷忍悟,能勒马悬崖耳。”
一气呵成
出自清朝文人李渔的一篇文章,它的意思是一口气做成。
多形容写作、绘画等结构紧凑,气势流畅。
现在也有用它来比喻做事因安排得很紧凑、严密,好像一气到底迅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