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关于姚鼐的介绍
关于姚鼐的介绍
关于姚鼐的介绍姚鼐(nài) (1731~1815)清代安徽桐城人,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 中学内) ,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 。 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 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 选《古文辞类纂》 。 姚鼐(1731——1815.12.30),字姬传,清代桐城人。一字梦谷(gu 第三声) ,室名惜抱轩, 世称惜抱先生、 姚惜抱。 一世祖居麻溪, 其五世祖姚旭明景泰年间迁居桐城城里。 鼐幼嗜学, 伯父姚范授以经文,又从刘大櫆学习古文,表现出非凡的天资。乾隆二十八年(1763 年)中进 士,授庶吉士。3 年以后,散馆改主事,分属兵部;旋又补礼部仪制司主事。后历任山东、 湖南乡试副考官,会试同考官和刑部广东司郎中等职。乾隆三十八年,清廷开四库全书馆, 姚鼐被荐入馆充纂修官。此职本应翰林方可充任,独鼐与休宁戴东源、兴化伍大椿、歙县程 晋芳等 8 人破格当选。 《四库全书》成,鼐乞养归里,不入仕途,时年 44 岁。大学士于敏中、 梁国治先后动以高官厚禄,均被辞却。
自乾隆四十二年起,姚鼐先后主讲扬州梅花书院、 安庆敬敷书院、歙县紫阳书院、南京钟山书院,致力于教育,因而他的弟子遍及南方各省。 其中最著名的有本邑的方东树、刘开、李宗传、方绩、姚莹;上元梅宗亮、管同;宜兴吴德 旋;阳湖李兆洛;娄县姚椿;新城鲁九皋和他的外甥陈用光等。这些学生都是笃守师说,遵 桐城家法的文人,对桐城派的传播作用甚大。桐城派古文之传,自方苞以文章称海内,上接 震川,同邑刘大櫆继之益振,传至姚鼐则集大成。因此有“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作韵, 南极湘桂, 北被燕赵” 之说。 历城周书昌说: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含今枞阳县境)乎!” 姚 鼐与创始人方苞、 刘大櫆并成为 “桐城三祖” 。 其在继方、 刘已有成就的基础上提倡文章要 “义 理” 、 “考证"、 “辞章”三者相互为用。所谓“义理”就是程朱理学; “考证”就是对古 代文献、文义、字句的考据; “辞章”就是写文章要讲求文采。这些主张充实了散文的写作内 容,是对方苞“义法” ,说的补充和发展。在美学上,提出用 “阳刚” 、 “阴柔”区别文章的 风格。 “阳刚”僦是豪放, “阴柔"就 是婉约。
两大风格相互配合, .相互调剂,就产生 出多样的风格。 同时,又发展了刘大櫆的“拟古”主张,提出“神、理、气、味、格、律、 声、色”为文章八要。学习古人,初步是掌握形式(格、律、声、色),进而是重视精神(神、 理、气、味),才能达到高的境界。桐城派古文到了姚鼐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姚鼐著有《惜 抱轩全集》 ,所编《古文辞类纂》风行一时,有力地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鼐对传统文论的另 一重大贡献是提出富有创见性的 “阴阳刚柔说” , 这对我国古代散文审美理论和风格特征是一 次重大突破。他认为, “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 ” 文章阴阳刚柔的变化,乃是作者性格、气质、品德的表现。鼐在发展前辈的文学思想上,用 阴阳刚柔这个哲学概念来解释文章风格的来源和散文的风格特点,其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论 和辩证法思想。 姚鼐以宋儒之学为治学之本,故指斥考据的汉学家为舍本逐末;但他也 不废弃汉儒治经之长。姚鼐“为文高简深古,尤近欧阳修、曾巩,其论文根极于道德,而探 源于经训,至其浅深之际,有古人所未尝言,鼐独抉其微,发其蕴,论者以为词近于方,理 深于刘”(《清史稿·文苑·姚鼐传》)。
其为文“以神、韵为宗”(方宗诚《桐城文录序》), 形成一种迂徐深婉, 一唱三叹, 而又耐人寻味, 意蕴无穷的风格。 近代学者章太炎谓之 “谨” , 刘师培称之“丰韵” ,都是对其文风的富于韵味、言简意丰的高度评价。姚鼐的诗歌早年模仿 明“七子”学唐诗,晚年兼取宋人,格意俱高,在当时俨然为一大家,故后人称“惜抱诗精 深博大,足为正宗”(程秉剑《国朝名人集题词》)。姚鼐的书法造诣很深,包世臣推邓石如、刘石庵及姚鼐为清代书法之冠姚鼐简介,将姚鼐的行草书列为妙品,故姚鼐非独特文美,其翰墨亦为 世重。鼐著有《九经说》19 卷、 《三传补注》3 卷、 《老子章义》1 卷、 《庄子章义》10 卷、 《惜 抱轩文集》16 卷、 《文后集》12 卷、 《诗集》10 卷、 《法帖题跋》1 卷、 《笔记》10 卷、 《书录》 4 卷、 《尺牍》10 卷、 《古文辞类纂》75 卷、 《五七言今体诗钞》18 卷。嘉庆十五年 (1810 年),姚鼐卒于南京钟山书院,时年 85 岁。嘉庆二十四年,与元配夫人张氏合葬于牛集乡阮 贩村铁门口。今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 级别。根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 法》第十三条规定,国家文物局在省级、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史文载 姚鼐,字姬 传,桐城人,刑部尚书文然玄孙。乾隆二十八年进士,选庶吉士,改礼部主事。历充山东、 湖南乡试考官,会试同考官,所得多知名士。四库馆开,充纂修官。书成,以御史记名,乞 养归。 鼐工为古文。康熙间,侍郎方苞名重一时,同邑刘大櫆继之。鼐世父范与大櫆善,鼐本 所闻於家庭师友间者, 益以自得, 所为文高简深古, 尤近欧阳修、 曾巩。 其论文根极於道德, 而探原於经训。 至其浅深之际, 有古人所未尝言。 鼐独抉其微, 发其蕴, 论者以为辞迈於方, 理深於刘。三人皆籍桐城,世传以为桐城派。 鼐清约寡欲,接人极和蔼,无贵贱皆乐与尽懽;而义所不可,则确乎不易其所守。世言 学品兼备,推鼐无异词。尝仿王士祯五七言古体诗选为今体诗选,论者以为精当云。自告归 后,主讲江南紫阳、锺山书院四十馀年,以诲迪后进为务。嘉庆十五年,重赴鹿鸣,加四品 衔。二十年,卒,年八十有五。所著有九经说十七卷,老子、庄子章义,惜抱轩文集二十卷、 诗集二十卷,三传补注三卷,法帖题跋二卷、笔记四卷。 子景衡,举人,知县。有隽才,鼐故工书,景衡学其笔法,能乱真。作品选摘 诗作 【淮上有怀】 吴钩结客佩秋霜,临别燕郊各尽觞。
草色独随孤棹远,淮阴春尽水茫茫。 【江上竹枝词(四首选一) 】 东风送客上江船,西风催客下江船。天公若肯如侬愿,便作西风吹一年。 【山行】 布谷飞飞劝早耕,春锄扑扑趁初晴。千层石树通行路,一带水田放水声。 【出池州】 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缓风摇橹出池州。 【金陵晓发】 湖海茫茫晓未分,风烟漠漠棹还闻。连宵雪压横江水,半壁山腾建业云。 春气卧龙将跋浪,寒天断雁不成群。乘潮鼓楫离淮口,击剑悲歌下海濆。 【夜起岳阳楼见月】 高楼深夜静秋空,荡荡江湖积气通。万顷波平天四面,九霄风定月当中。 云间朱鸟峰何处,水上苍龙瑟未终。便欲拂衣琼岛外,止留清啸落湘东。 【别梦楼后次前韵却寄】 送子拏舟趁晚晴,沙边暝立听桡声。百年身世同云散,一夜江山共月明。 空筏先登开觉路,锦笺余习且多情。镢头半个容吾与,莫道空林此会轻。 散文《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 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 于泰安。 是月丁未, 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 道皆砌石为磴, 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 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 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 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 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 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 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 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 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桐城姚鼐记。 《复鲁絜非书》 桐城姚鼐顿首,絜非先生足下:相知恨少,晚通先生。接其人,知为君子矣;读其文, 非君子不能也。往与程鱼门、周书昌尝论古今才士,惟为古文者最少。
苟为之,必杰士也, 况为之专且善如先生乎!辱书引义谦而见推过当,非所敢任。鼐自幼迄衰,获侍贤人长者为 师友,剽取见闻,加臆度为说,非 真知文、能为文也,奚辱命之哉?盖虚怀乐取者,君子之心。而诵所得以正于君子,亦鄙陋 之志也。 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惟圣人之言, 统二气之会而弗偏,然而《易》 、 《诗》 、 《书》 、 《论语》所载,亦间有可以刚柔分矣。值其时 其人告语之,体各有宜也。自诸子而降,其为文无有弗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 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 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凭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 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 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 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 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 万物生焉。故曰: “一阴一阳之为道。 ”夫文之多变,亦若是也。
糅而偏胜可也;偏胜之极, 一有一绝无,与夫刚不足为刚,柔不足为柔者。皆不可以言文。今夫野人孺子闻乐,以为声 歌弦管之会尔;苟善乐者闻之,则五音十二律,必有一当,接于耳而分矣。夫论文者,岂异 于是乎?宋朝欧阳、曾间之文,其才皆偏于柔之美者也。欧公能取异己者之长而时济之,曾 公能避所短而不犯。观先生之文,殆近于二公焉。抑人之学文,其功力所能至者,陈理义必 明当;布置取、繁简廉肉不失法;吐辞雅驯,不芜而已。古今至此者,盖不数数得,然尚非 文之至。文之至者,通乎神明,人力不及施也。先生以为然乎? 惠奇之文,刻本固当见与,抄本谨封还。然抄本不能胜刻者。诸体以书、疏、赠序为上, 记事之文次之,论辨又次之。鼐亦窃识数语于其间,未必当也。 《梅崖集》果有逾人处,恨不 识其人。郎君令甥皆美才未易量,听所好,恣为之,勿拘其途可也。于所寄之,辄妄评说, 勿罪!勿罪!秋暑惟体中安否?千万自爱。七月朔日。《游媚笔泉记》 桐城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迤平。其将平也,两崖忽合,屏矗墉回,崭横若 不可径。龙溪曲流,出乎其间。 以岁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积雨始霁,溪上大声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 枞、槐、枫、栗、橡,时有鸣隽。

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马浴起,振鬛宛首而顾其侣。 援石而登,俯视溶云,鸟飞若坠。复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或曰: “宋 李公麟之垂云沜也。 ”或曰: “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识,被而名之。 ” 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姚鼐简介,前出平土,可布席坐。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 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 于是。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是日,姜坞 先生与往,鼐从,使鼐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