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历史课本 美国历史课本上的中国
美国历史课本上的中国
一、美国的历史教科书是怎么写中国和世界历史的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二、美国课本上都有我国哪些人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
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 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
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
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
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一位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在美国上历史课和中国不同的是,老师会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然后鼓励同学们讨论,通常不会主观对此事件定性。
即使对于二战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历史责任。 美国教科书点评近代中国 对近代的中国,这个课本讲得稍多。
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中国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邓**小平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毛**泽东等人物及红军万里长征等事件。 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起时。
三、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
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
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
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
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再次,有关民 主和人 权问题。
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 权 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 主和人 权状况横加指责。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
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
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纪学生使用。《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
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
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
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
四、美国的中小学历史课本怎么讲中国
美国历史教科书中中国的部分: 中国被大山、沙漠和海洋环抱,在过去的几千年里,它与外部的世界隔绝。
在那里逐渐形成了与古时期世界上其它地方不同的生活方式。 最早的农民 大约公元前5000年,农民开始在黄河两岸耕种,他们种植粟(一种谷物)、水果、坚果和蔬菜,并且养猪、狗和鸡。
人们沿着比较温暖的长江流域种植水稻。 这些最早的中国农民建立起村庄,将石器用于田间农业,制作漂亮的彩绘陶壶。
蚕丝与蚕 蚕丝是由蚕(一种蠋)吐出的丝,当他们变蛾的时候结成茧来保护它们自己。中国人是最早学会从茧上退绕出丝并将其织成蚕丝面料。
商 大约在公元前1765年,中国很大一片区域被一个被为“商”的家庭(或王朝)的帝王统治。当帝王死后,他被埋在一个巨大的土坑里,里面装满了珍宝,人和动物也被祭献,和帝王一起下葬。
利用金属 商朝的工匠学会了用铜来制造武器和容器,人们用精美的铜制大锅来烹制食物和酒,献给死去的祖先,他们将祖先视作神灵。 写在骨头上的文字 在中国,文字从公元前1400年开始产生。
为了帮助他们预知未来,牧师们将问题刻在称为“甲骨”的骨头上,将骨头加热直到裂开,然后“解读”裂痕形成的图案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国王和贵族 在约公元前1027年,商王被称为“周”的民族征服,新的周王允许贵族拥有土地来换取他们在发生战争时对周王的忠心和支持。
当贵族逐渐强大时,周王开始失去掌控,贵族建立了们们自己的小王国,并连年征战以争得更多地盘。 孔子 一位叫“孔子”的思想家生活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他教导世人只有行为规矩战争才会结束,人民应当顺服于他们的统治者,统治者应当善待他的人民。
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到了大约公元前480年,中国是由七个王国组成,这七个王国之间常年战乱,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国(音chin)征服了所有其它王国,秦王控制了一个巨大的帝国,他称自己为“秦始皇”,意为“中国的第一个皇帝”。 中国的万里长城 始皇帝建造了巨大的城墙来保护他的帝国,抵御来自北方部落(后称为匈奴)的进攻,长城由将早期统治者所建造的一系列较小的城墙连结起来形成的,目前它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建筑物。
控制贵族 为防止强大的贵族的反叛,始皇帝强迫他们进入首都咸阳,这样他就可以监视他们。贵族军队的武器被解除并融化掉。
帝国的统一 始皇帝建造了新的道路和运河以将帝国各部分连起来,他也要求人人都用相同的钱币,相同的重量和长度标准,这样使得人们在相互交易时变得方便多了。 为了确保每个人都能听懂他的命令,始皇帝在全车范围内开创了一套标准的文字。
惩罚抗议者 始皇帝相信民众是坏的,必须强迫他们遵守法令,任何不遵守者被严厉地惩罚,他命令烧毁任何与他思想不一致的书籍,反抗他的学者则被扔进大坑活埋掉。 兵马佣 始皇帝死于公元前210年,他埋进了一个巨大的坟墓,坟墓由7500个真人大小的模型武士把守,武士由赤陶(一种陶器)制成,手持真正的兵器,据说当有人闯入时,弩弓会自动射出。
汉朝 第一个皇帝死后不久就爆发了起义,帝国土崩瓦解,公元前202年,一个叫刘邦的士兵取得了国家的控制并自立为王,他是汉朝(家族)的第一个皇帝,这个朝代在接下来的400年里统治着中国。 官员办公 汉朝各代皇帝有很多官员来帮助他们治理帝国,这些官员收取税赋,治理道路和运河,并确保人人都守法。
科举考试(原文是‘严格的考试’) 想要当官的人必须参加考试,考生需要回答古代诗文和孔子教条的问题。 丝绸之路 大约在公元前105年,中国的商人开始跨过亚洲来和西方的商人交易,骆驼带着中国丝绸、香料和珍稀玉石,沿着一条称为“丝绸之路”的道路行走,“丝绸之路”从中国一直延伸到地中海。
坟墓和宝藏 汉朝坟墓中装满了死人想要在“来生”可能要用的东西,如衣服、食物、药物、杯和碗。有一个王子和他的妻子穿着玉做的的衣服(一种硬质绿色的宝石),人们觉得这样可以防止尸体腐烂。
发明 中国人是最先开始造纸的,他们将竹子筛网浸入树皮浆、草和布头的混和物里,浆体的一个薄层会在筛网上晾干。 中国科学家发明了很多其它现在还在使用的东西,如指南针,独轮手推车和船舵(用来驾驶船)。
战争与争吵 汉皇帝和来自北方的匈奴打仗来保护他们的帝国,最终击败了他们,匈奴放弃进攻并迁移到了西部,然而,皇室家庭和侍臣之间的争吵削弱了皇帝的力量,在公元220年,最后的汉皇帝放弃了他的王位,帝国四分五裂。 重要事件 公元前5000年——农业在中国产生 前4000年——水稻种植开始 前2700年——蚕丝开始 前1766-1027——商朝 前1400——甲骨文字 前1027-221——周朝 前722-481——周王失去统治,贵族相互征战 前551——孔子出生 前481-221——七国混战(战国时期) 前221-210——秦始皇作为第一个皇帝统治中国 前202-后220——汉朝 后1-100——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见70页) 100——发明造纸。
五、外国历史书怎样看中国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
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
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
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
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
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 主和人 权问题。
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 权 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 主和人 权状况横加指责。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
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
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中国”在俄语中还有另外一个称呼,直译过来叫做“天下”。如果说前一个称呼只是一个约定俗成的中性词,那么俄罗斯人今天在使用“天下”一词称呼中国时,包含着的尊重与称赞之情不言而喻。
中国与俄罗斯联邦互为近邻,交往渊源已久,而且利益攸关。应该说,俄罗斯对中国的影响不可谓不广泛,这一民族的文学、音乐、芭蕾、绘画、电影等等,都曾给中国人留下深刻的印记。
俄罗斯学校——俄大学前教育无中、小学之分,只分为10或11个年级——使用的教材并非由国家统一标准,所以版本较多。由阿斯特列里出版社出版的《世界文明史》对中国的介绍比较详细,也最有代表性。
这本书是俄联邦教育部推荐教材,供10年级和11年纪学生使用。《世界文明史》课本中只对几个国家单独开辟章节进行介绍,在俄罗斯以外的国家中,中国所占篇幅最多。
精细的古代中国描述 《世界文明史》第四章名为“古代中国”,共分三节,分别是“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中华文明的成就”。该章开篇就对中华文明赞誉有加,写道:“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她历经数千年仍然完好地保持了文化传统的延续性,这真是个奇迹。”
对中国文明的介绍始自黄河和长江流域,书中称这两大流域是“中华文明的起始中心”。然后从商代开始对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进行浮光掠影的描述。
对于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文章称其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
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
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
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详解“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
六、世界各国历史课本如何论述中国历史
美国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这么一描述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 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
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
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
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
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
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俄罗斯 俄罗斯的普及读本这么介绍中国历史: 商代的青铜器等出土文物,工艺精巧,形神兼备,这些数千年前的物件已经反映出古代中国人对待事物的态度:“任何事物的材料、造型与内涵都必须和谐一致。”
和谐一致性也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文明传统的基础。在中国人看来,生活中的一切看似混乱驳杂的现象,实际上都只是事物多样性的表现,实际上它们都保持着一种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书中还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学者康拉德的一段话:“中国很少发生极端的现象,中国社会在多元对立的历史文化形态中保持着平衡。”教材中写道:“难怪古代中国人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国’,因为在他们看来,这里就是世界的中心。”
在“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这一节中,对古代中国的国家制度沿革进行了概括。对诸如秦朝统一中国、汉朝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模式及其官僚体制特征等内容作了介绍。
书中对科举制度着墨颇多,认为这一应试制度是一种以能力为标尺的公平竞争机制,为国家举贤荐能,“穷人们也可以通过努力晋升为官”。 中国古代的文化以其博大精深在世界文明史上享有盛誉,这一观念在书中得到充分验证。
俄罗斯的教材编纂者们对中国古代文化倾注了不少笔墨,其文采也如描写对象一般熠熠生辉。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化”一节开篇写道,欧洲和中东国家的古代文明都曾因为宗教、社会或政治等方面的重大变革而发生大的断裂,但是中华文明是一个例外: “在最为艰难的历史时期,‘天下’总是在本民族的理想和价值体系中寻找出路——她从不从旁模仿,也不盲目吸收外来经验”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
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关联,但是中国人却能洞察事物内里蕴含的秩序与规律。 书中对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哲学进行了介绍,不但用俄文拼写出这两个字的中文读音,并且作了相关解释。
书中这样阐释——“‘阴’‘阳’概念涵盖了世界中存在的一切矛盾与对立关系,这两种元素的有机结合构筑了世界的动态平衡,也给生命赋予了独特魅力”。 书中介绍,正是借助于苛刻的批判眼光,中华文明对待“异己”总是格外小心,她也因此得以孕育出其一脉相承的独特文化。
有别于欧洲人对理性和行动的重视,中国人更看重情感、直觉、沉思与无为;欧洲人经常只看到事物表面的相互。
七、外国历史教材里的是怎么描述中国的
俄罗斯版历史教科书 满洲国原本是位于长城以北、阿穆尔河以南、蒙古沙漠以东的一个酋长国,后来通过一系列战争吞并了蒙古、中国(这上面所说的满洲国和中国完全是两码事,其实也不算是歪曲中国的历史,因为我们国内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满族人在17世纪的时候还不是中国人,包括很多专家)、维吾尔、吐蕃(Tibet,西藏),并通过武力使高丽、越南等国臣服纳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满洲帝国。
满洲帝国曾对我国发动了野蛮的侵略战争,1689年迫使我国签订了不平等的《尼布楚条约》割占了我国远东地区大片领土,那一页还附了一张图,上面俄罗斯的东南部边界就是康熙时期清朝东北部的边界,只不过在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的这一片区域打上了斜线,TNND,这斜线的意思肯定就是说条约里割占的土地,满洲帝国在被其征服的蒙古国展开血腥的屠杀,又在俄蒙边境俄国一侧的唐努乌梁海地区进行烧杀抢掠,并把该地区据为己有,随后又从俄维边界入境对我国进行了残酷的侵略并侵占了我国巴尔喀什湖湖以东的大片领土。一百多年后,我国同满清帝国通过和平谈判,索回了这些领土。
满洲帝国勾结西欧帝国主义国家,大肆出卖中国的利益,这令中国人十分愤怒,中国爆发了一系列革命,最后由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把满洲国赶了出去。但奇怪的是,中国推翻满洲帝国的殖民统治之后,却反过来占领了满洲国的国土,连刚从满洲帝国独立出来的蒙古也不放过,北洋军阀派兵入侵蒙古国,被英勇的蒙古人击退,但是蒙古国沙漠以南的部分内蒙古却被中国占领,后来又武力占领了维吾尔、吐蕃,形成了中华帝国。
在中国人推翻满洲帝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我国曾给予了中国人民无私的援助,我国从北面配合中国人的革命,帮他们灭了满洲的清王朝,而中国人却在我国十月革命的时候,趁机派兵进入我国远东地区,妄图霸占我国远东地区,我国人民绝对不会答应,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把侵略者赶了出去,但是黑瞎子岛、珍宝岛等岛屿却被中国所占领。1921年蒙古人民在俄国(苏联)人的帮助下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而在中国,共产党也在同一年成立,gcdzg也在俄国(苏联)人的帮助下,推翻了资本主义,于1949年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经过了多年的协商,我国决定做出适当的让步,和中国平分黑瞎子岛和珍宝岛等岛屿,不再计较历史问题。 最后对俄中关系还有个总结和展望:俄中两国人民是朋友、是兄弟,虽然两国历史上曾经有过冲突,但总体上,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希望两国永远这么友好下去.。
八、各国教科书上怎么描述中国的
美国历史书中的台湾、贸易、人权 美国许多中学都采用一本题为《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的教材,供10~12年级(相当于我国的高中一、二、三年级)的学生阅读。
课本是彩色精装书,洋洋洒洒1000页内容里有60页是有关中国的,中国历史穿插在不同时期的世界历史发展中叙述。可以说,美国人从小就是从这本书开始认识中国的。
首先,看看美国中学历史书是怎么写台湾的。虽然美国政府称其遵守“一个中国”原则,但美国公众在谈到台湾时,很多时候仍将“台湾”和“中国”错解成了相对应的概念,他们不会把“台湾”和“中国大陆”对应,也不会补充一句“中国台湾”。
何以如此呢?在美国教科书中,数次出现的“中国疆域地图”,商代的、秦汉时期的、元代的,一直把台湾模糊化。在书后的世界地图里,中国大陆和台湾是用深绿和浅绿两种颜色标示的。
其次,中国与西方的贸易问题。书中说,早在中国汉代,东西通商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逐渐形成,汉朝把大量昂贵的丝绸输出到西亚。
为了保护丝绸贸易,中国人一直保守丝绸制作过程的秘密。中国的统治者历来严格限制外国商人,只允许他们在广州活动。
中国卖给他们丝绸、茶叶、瓷器,换来的却是大把大把的黄金和白银,造成巨大贸易顺差。1793年,英国人要求增加贸易权利,被乾隆皇帝拒绝,他说:“西方的东西找不出一件中国用得着的。”
再次,有关民主和人权问题。美国课本把新中国成立的政府划归“集权政府”一类,对中国的民主和人权状况横加指责。
在其他方面的基本事实上,美国历史教科书可能借鉴了中国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书中除了没提传说中的黄帝、炎帝,把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字写成“李伯”之外,主要历史事件和年代都与中国历史教科书相一致。
历史书注重讲史方法 《世界历史与当今世界的关联》一书也有许多值得中国教科书编纂者借鉴之处。书中非常注重历史与当今的联系。
比如:唐宋的机械钟表与今天的石英表;古人用硫磺、硝酸钠和木炭混合制成火药至今被用于制造武器和烟花;天花疫苗引发免疫学的产生,活版印刷发展到今天的电脑印刷。 这本书还注重国家间的横向对比,通过一些表格和图形,让学生对同一时期各国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先进、落后一目了然。
书中提到中国的孔子和印度的释迦牟尼、希腊的苏格拉底几乎是同一时代的。通过这一横向对比,学生可以直观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思想家辈出,在不同文明中闪光。
这或许是历史的巧合,或许是不同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 对于中西文化和贸易的交流,教科书也大书特书。
从“丝绸之路”的产生到葡萄、无花果、黄瓜、核桃从西亚传入中国,从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1271年来到中国再到郑和下西洋从非洲带回长颈鹿,书中颇下笔墨。书中摘录了《马可波罗游记》中关于忽必烈皇宫的描写:“宫殿屋顶很高,大厅都由金银镶嵌,墙壁上雕刻着龙、鸟、牧马人和各种野兽以及战斗的场面。
天花板上也是如此,满眼都是黄金和图画。厅很宽很长,可以容纳6000人的宴席。”
书中还格外重视妇女在各个时期的社会地位,几乎各个章节都有特别提到。其中说,考古发现证明商朝时期的贵族妇女社会地位很高,有土地,还领导自己的军队;汉代贵族妇女穿着漂亮的丝绸长袍;唐代,中国出现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她召贤纳才,对诗人骆宾王不计前嫌;在唐宋初期,妇女地位较高,她们主持家务,负责理财和管理佣人;在“五四运动”中,妇女参加了示威游行,她们反对包办婚姻、裹脚,呼吁提高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
不过,书中也有中国女婴被遗弃的描述。 与此同时,美国历史教科书还关注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它称公元前500年左右编辑成册的《诗经》是当时最伟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书上翻译了《诗经》的第100首(丈夫外出打仗)、122首、124首和127首(士兵思乡)。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时代,书中翻译了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歌《静夜思》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中的一段。 课本还十分注重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评论历史事件的同时也会提出一些问题。
让学生自己来分析历史人物在历史潮流中的作用,以唐明皇的“开元盛世”为参照,让学生思考究竟是“英雄造时世”,还是“时世造英雄”的辩证问题。再比如说,书中讲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教人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同时又向学生提问 “你认为今天的老师应不应该教这些,为什么?” 一位在美国高中读书的中国留学生说:在美国上历史课和中国不同的是,老师会把历史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讲给学生听,然后鼓励同学们讨论,通常不会主观对此事件定性。
即使对于二战这样的重要历史事件,也由学生自己来评价历史责任。 美国教科书点评近代中国 对近代的中国,这个课本讲得稍多。
从西方列强侵入中国,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国共合作、“中国内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跃进”、“文化大革命”、尼克松访华、dp倡导改革开放都有涉及,其中介绍了孙中山、蒋介石、md等人物及红军万里长征等事件。 在讲到为什么共产党能在中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