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仇 甘肅女子,為報父仇,十余年潛伏追凶,終鬧市手刃凶手後自首投案
甘肅女子,為報父仇,十余年潛伏追凶,終鬧市手刃凶手後自首投案
酒泉奇女子趙娥,
十余年追凶報父仇名留青史
漢代是個快意恩仇的時代,士為知己者死,許多人輕死重義,故而司馬遷為舍生取義者立傳,有輕如鴻毛,重如泰山之說。1900多年前,甘肅酒泉女子趙娥為報父仇,十余年追蹤仇家,最後將仇家斬首在路上,主動投案自首,懇請:父仇已報,請就刑戮。
A追蹤十年,終於報父仇
這是東漢末年發生在酒泉的一件大事!這一天,酒泉郡祿福縣(今酒泉肅州區)縣衙,差役們手持器械,將一女子團團圍住,雙方對峙起來。
中年女子衣裙上鮮血點點,見慣了血跡的差役們,掃一眼就知道女子衣服上的血跡是人血,差役們心里直犯嘀咕:這下壞了,肯定是一起超大血案,但願不是來找某個同事算賬的。
女子衣裙上雖然血跡斑斑,但神色淡然,眼神寧靜。面對圍上來的差役,這位女子平靜地說自己是來投案自首的。聞聽此言,差役們算是把心放到肚子里了。一邊飛速通報縣長尹嘉,一邊小心翼翼把女子帶到了大堂。
一段十年前的大案,就此浮出了水面。
原來,這個女子名叫趙娥,為祿福縣人氏,嫁到表氏縣(縣治在今張掖高台黑泉鄉)龐家為人婦。十多年前,趙娥的父親被縣里一個土豪所殺。不幸的是,此後趙娥的三個兄弟也蹊蹺地死亡了。殺害趙娥父親的仇家,還為此舉杯慶賀說趙家再也沒有人來找他報仇了。
可是,這名土豪忘了趙家還有一個女子趙娥!為報父仇,趙娥身上時刻藏着利刃,或坐在有帷帳的車里,或守候在仇家的宅子四周,或者追蹤仇家的行蹤,等了十多年後,終於在路邊和仇家相遇,並將仇家斬首在路上。
面對詢問,趙娥說:「 ”殺父之仇已經得報,請縣長把我推出去,處刑吧!”《後漢書》原文,趙娥曰:父仇已報,請就刑戮。

這下縣長陷入了兩難境地。怎么辦?是依法辦事,還是想辦法為趙娥開脫?三思後,縣長做出了一個令人想不到的決定。縣長首先贊揚了她的行為,殺父之仇不共戴天,為父報仇是大孝的體現。但是,他作為縣長,也不能徇私枉法。尹嘉思謀再三,決定辭官不做,護送趙娥逃亡。
不過,趙娥卻反對縣長的做法!在縣衙的大堂上,她說出了自己的看法,這是一段大義凜然的話,即便是千年後,也能感受出趙娥對國法人情之間的考量。趙娥說:「 ”怨塞身死,妾之明分;結罪理獄,君之常理。何敢苟生,以枉公法!”(語見《後漢書》)
僅憑這段話,趙娥就足以令後人敬仰。趙娥認為,雖報父仇而殺人,但願意接受刑罰,不敢苟且偷生;處理刑罰冤獄案件,是縣長的任務,不能徇私枉法。縣長聽了,派人強行把趙娥送回家,監視居住。
范曄的《後漢書》對趙娥的事跡,記載得比較簡略。那么,趙娥這個弱女子是如何手刃殺父仇人的呢?
《三國志·魏書》中記載了這個弱女子手刃仇人的經過。
B狹路相逢,鬧市區手刃仇人
據《三國志·魏書》記載,趙娥的父親名叫趙安,殺死趙安的那個土豪惡霸名叫李壽。趙安死後,他三個兒子同時病死。這就很蹊蹺了,推測是被惡霸李壽為防報仇而害死的,只不過沒有證據而已。但李壽確定趙家三兄弟都死了的消息大喜,邀請他們的宗族共同慶賀。李壽認為,趙家年輕力壯的人都死了,只剩下了一個弱女子,有啥可擔心的呢?
如此囂張的話,在鄉里四處傳播。趙娥的兒子龐淯聽到後告訴了他媽媽。趙娥聽後,傷心得不行。決心報仇。她悄悄購買了一長一短兩把刀,准備殺李壽報仇。李壽聽到趙娥准備報仇的消息,也不敢大意,往來鄉里經常縱馬帶刀。趙娥的鄰居害怕她報仇不成反被李壽所害,更加害怕由此牽連到龐家,經常勸說趙娥放棄報仇。
趙娥決心要報仇的想法不變。趙娥說,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李壽不死,自己活着還有啥意義呢?更何況三個兄弟都死了,只有光明正大地殺了李壽,他們才能在地下長眠。
為了報仇,趙娥經常在夜里磨刀,邊磨刀邊扼腕切齒,悲涕長嘆。她對勸說自己的左鄰右舍說:不要笑我,我一定要讓李壽的血污此刀刃。
十多年過去了,在漢靈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二月上旬,機會終於來了!乾坤朗朗之日,兩人在都亭相遇。都亭是秦漢時期傳舍驛站的稱呼,設在郡縣治所的傳舍驛站就叫都亭。
兩人在縣城內繁華鬧市區相遇,趙娥飛快下了帷車,搶上前去拉住李壽的馬,大喊一聲。李壽嚇呆了,回馬准備逃跑之際,趙娥已經一刀砍傷了馬。受驚的馬兒把李壽擠到路邊的溝里。趙娥見狀奮力一刀砍去,誰知卻砍到樹上把刀也弄斷了。李壽此時要掙扎着爬起來,但為時已晚,趙娥左手摁住李壽的額頭,右手連續幾下擊碎了他的咽喉。然後,用李壽的刀將其頭顱割下。
這一段記載寫得活靈活現,比范曄《後漢書》中的記述更加傳神。後來,趙娥遇赦得以免罪。酒泉郡專門表彰了她。
東漢名將、學者,「 ”涼州三明”之一的敦煌人太常張奐聽後贊嘆良久,送去束帛表示對趙娥的贊賞。
C孝子忠臣,曹操招趙娥之子為部屬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趙娥的兒子後來也當了一回刺客,還被朝廷封侯。
趙娥嫁給敦煌郡表氏縣的龐家,他的兒子龐淯字子異。因而有的記載也把趙娥寫為龐娥或龐娥親、龐母。
龐淯最初到涼州擔任從事一職,後來代理過破羌縣長。武威太守張猛造反,殺了雍州刺史邯鄲商。這個張猛也是有來頭的人物,他的父親就是張奐。
建安初年張猛擔任武威郡的功曹。此時,東漢王朝已經千瘡百孔了,為守住河西走廊,張猛上書要求河西四郡單獨設立一州,其實他內心是想效法王莽時期竇融割據河西自保的做法。朝廷詔准了張猛的一半建議。任命陳留人邯鄲商為雍州刺史,專門管理河西四郡事務。同時,任命張猛為武威太守。
實話說,朝廷對這兩個人的安排都不妥當。果然,邯鄲商和張猛兩人互相不服,甚至在接人的路上相互辱罵。到了武威,邯鄲商決定動手除掉張猛,誰知卻被張猛發現了,派兵搶先下手。邯鄲商害怕,爬到屋頂上給張猛喊話要求和解。張猛答應和解,但把邯鄲商關了起來。後來邯鄲商准備逃跑時還是被他殺了。
邯鄲商死後,張猛下令誰敢給邯鄲商哭喪就殺了誰。龐淯聽後,認為邯鄲商是朝廷派來的官員。他不僅來哭喪,還身懷利刃准備刺殺張猛。
誰知龐淯的行動被發現了。面對趙娥之子,張猛也只能送他回去。龐淯從此就以忠烈聞名天下。
龐淯緣此得到賞識,酒泉太守徐揖請他擔任主簿一職。後來,他們籌劃打擊當地豪強黃氏,不料行事不密,黃昂召集人馬造反,圍攻酒泉城。危急時刻,龐淯不顧妻子,一人跑到張掖、敦煌求援,兩郡太守起初有懷疑,看龐淯以自殺證明,遂出兵救援。可惜晚了,等援軍趕到,叛軍攻陷酒泉,太守徐揖死難。龐淯收斂送回安葬,守墓三年乃還。
曹操聽到這件事情後,把龐淯辟為掾屬。魏文帝還拜為駙馬都尉,遷西海太守,賜爵關內侯。《三國志·魏書》詳細記錄了這一事件。
王文元原創作品
請關注 請轉發
版權已保護,轉載微我, 以免誤傷,盜用必究!
資料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