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却偏偏后悔杀记者?

火烧 2021-11-26 14:27:52 1039
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却偏偏后悔杀记者?   导读: 一生杀人无数,都未深受如此的责备,她本人也颇有悔意。清廷之所以没有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章太炎等,就与沈荩之死有关。 掌握生杀予夺大权47年之

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却偏偏后悔杀记者?  

历史上真实的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一生杀人无数为何却偏偏后悔杀记者?
  导读: 一生杀人无数,都未深受如此的责备,她本人也颇有悔意。清廷之所以没有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章太炎等,就与沈荩之死有关。 掌握生杀予夺大权47年之久,平生杀人多矣,却曾为杀了沈荩而后悔。1903年7月31日,在日本人主办的《天津日日新闻》报馆就职的沈荩在刑部狱中被活活杖死。从被捕到处死仅仅20天,他的罪状并没有公布。当时,人们一般认为他的死因是披露了《中俄密约》草案,也有人考证这个说法没有根据,他的死主要是因为他是三年前自立军的首要人物之一,唐才常等遭杀戮后,他侥幸漏网,一直是清廷通缉的要犯。>  沈荩下狱那个月正值光绪帝生日,刑部接旨,「万岁月内例不行刑,著即日立毙杖下,钦此。」刑部为此特制了一块大木板,打了二百多下,直打得血肉飞裂,骨头如粉,他都未出一声。行刑者都以为他死了,不料血肉模糊的他发出声音:「何以还不死,速用绳绞我。」最后只能用绳子将他活活勒死。据说,这个牢房不久还关押过原广西提督苏元春与名妓赛金花,刑部司员因此戏成一语,作上联:儿女英雄流血党。迄今尚无下联。一年后,戊戌党人王照获罪下狱,恰巧也关在同一牢房,王照的《方家园杂咏纪事》回忆,「粉墙有黑紫晕迹,高至四五尺,沈血所溅也。」>  沈荩死状之惨不久即公诸于世,连西方人也闻之胆寒。《泰晤士报》驻华记者莫理循把 叫做「那个该杀的凶恶老妇人」。在沈荩送给他的照片背面写下:「沈克诚,杖毙,1903年7月31日,星期五」。也幸亏莫理循保存的这张照片,让我们一百多年后能清晰地看到沈荩的面容。沈荩之死等于给反对者送去了一个炮弹,因「苏报案」获罪的章太炎在上海狱中写诗追悼,章士钊编了《沈荩》一书,留日学生刊物《浙江潮》、《江苏》也分别发表批评文章,谴责清廷的暴行,给排满革命再增加一个理由。同年8月4日,天津《大公报》公开发表沈荩绝命词四首,以往较为流行的是最后一首:今年三十有一岁,赢得浮名不值钱。从此兴亡都不管,灵魂归去乐诸天。>  诗中传达的是他面对死亡的坦然与达观,相比之下,另外几首诗透露的信息要更多一些,第一首中「菜市故人流血地,五忠六士共翱翔」,坦承他与五年前殉难的「戊戌六君子」之间的关系,他是湖南人,和谭嗣同是志趣相投的密友。《大公报》最初报道沈荩案时,只是说他「牵涉戊戌之事」,后边的持续报道也始终未涉及案情真相。其实,在他第二、三两首绝命词中,不仅有「谁把辽东今断送,中朝从此失陪都」的诗句,而且直接就有「验疫管关新密约」这样的句子。由这两首绝命诗推测,他的死因似乎与《中俄密约》不无关系。>  无论沈荩是否确为《中俄密约》而死,众口一词,百年以来几成定论。 一生杀人无数,没有一次像这一次深受中外舆论的责备,沈荩因此被誉为「中国史上第一个殉职的记者」。因为各国驻京公使「啧有烦言」,同年9月14日,《大公报》的报道说,沈荩杖毙之后,各国公使夫人在觐见 太后时都为沈荩喊冤, 也颇有悔意,表示自己已面谕廷臣,会党要严拿,但千万不可株连良善,以致丧失人心。清廷之所以没有坚持引渡「苏报案」当事人章太炎、邹容,就与沈荩之死大有关联。>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