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心知肚明心照不宣 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
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 雍正皇帝推出養廉銀制度沒有動國庫的一兩銀子。所需開支全部都是從「火耗銀」中扣出來,這也就是著名的「火耗歸公」或者叫「耗羨歸公」。火耗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
清聖祖對火耗的事情心知肚明,只是不願擔罵名才沒管

雍正皇帝推出養廉銀制度沒有動國庫的一兩銀子。所需開支全部都是從「火耗銀」中扣出來,這也就是著名的「火耗歸公」或者叫「耗羨歸公」。
火耗銀起源於明朝萬曆年間。因為張居正改革的原因,明朝政府改變了中國延續了一千多年的納稅方式。在改革之前,老百姓納稅是各種各樣的,比如白銀、銅錢、絲綢、糧食等,都可以算作稅收。但是從張居正改革之後,朝廷就只收銀子了,其它亂七八糟的東西一概不算數。
但是老百姓手上的白銀,主要是碎銀子,而官府要存入國庫的銀子,都是五十兩或者一百兩的銀錠。把碎銀子熔化掉,再鑄造成官府的銀錠,這中間熔化再鑄造的過程,白銀就必然會產生一定的損耗。
打個比方說,朝廷徵收一萬兩白銀的稅,老百姓上交一萬兩碎銀子。但是,這一萬兩碎銀子熔掉後,只能鑄出九千多兩的銀錠。官府吃虧了。所以官府在徵收民間白銀時,就會在一萬兩稅額的基礎上,再多收一定數額的白銀,以抵消白銀重鑄過程中的損耗。
這等於說,在朝廷的正稅之外,額外加征損耗成本。而這筆在正稅之外多收的銀子,就叫火耗銀。
火耗銀不是正稅,具體徵收多少數目,朝廷並不管,全由地方官員自己說了算。如果碰上了好官,嚴格執法,不多收,老百姓自然也就少交一點。但明、清兩代的官員工資極低,僅靠工資根本無法維持基本的生活開銷。於是,明清兩朝徵收火耗銀的官員就必然會死命的加收火耗銀,搞貪污腐化,維持自己的日常開支。
有些地方官很過分,一兩銀子要收五錢銀子的火耗銀,甚至翻倍。等於朝廷的正稅要徵收一萬兩,老百姓實際要交一萬五千兩,甚至還更多。除去必須得火耗銀子,多出來的幾千兩就全部進了官員的腰包。
對於這種明目張胆的貪污行為,康熙皇帝心知肚明,但是他不想管。
為啥不管呢?因為,他也知道官員的工資水平很低,無法維持正常的開銷。為了不讓官員活不下去,他就默許了這一行為。
有些官員曾經跟康熙帝建議,乾脆把火耗銀納入朝廷正稅算了,也就是朝廷收一萬兩銀子的正稅,再多收兩千兩的火耗銀。藉以減輕老百姓的壓力,同時還可以遏制貪污。
但是,康熙帝承諾過「永不加賦」,如果把火耗銀納入正稅,這等於是自打臉,說話不算話,會影響他的「聖君」形象。《清聖祖實錄》就記載過他關於這件事的看法:「火耗一項,特以州縣官用度不敷,故於正項外,量加些微,原是私事。」「朕若批發,竟視為奏准之事,加派之名,朕豈受乎!」所以,清聖祖也就不管官員貪污,不顧老百姓被橫徵暴斂,稀里糊塗地坐完了自己61年的皇帝生涯。
到了世宗登基之後,發現老爺子留給他的是一個老百姓罵娘,國庫空虛的大清。世宗要給聖祖擦屁股,要穩定江山,就勢必要改革。而改革的第一項,就是首先要扼殺官員的腐敗風氣,因為如果不把官員的腐敗風煞住,別的什麼改革都別想推行下去。
於是,世宗就推翻了「永不加賦」的祖制,冒著被文人唾罵的可能性,把火耗銀納入了正稅系統。當火耗銀納入正稅後,老百姓繳納的火耗銀就變成了定數,同時又從火耗銀裡面拿出一部分返還給各級的官員,算作養廉銀。
很赞哦! (1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