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说一下我国近代史的详细内容(主要是政权更替)?
麻烦说一下我国近代史的详细内容(主要是政权更替)?
麻烦说一下我国近代史的详细内容(主要是政权更替)?
近代史从1840年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结束1840-1912清朝1912-1949总体来说都是中华民国时期其中北洋军阀执政时期分为: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至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至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战败。
·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至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0月至1928年12月。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直奉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军阀张作霖退回东北。宁汉合流后进入国民党统治时期。后蒋介石任委员长。国民党政权一直持续到1949年渡江战役后被赶回台湾,1949年10月1日,被共产党建立的政权取代。
中国近代史有哪些起义 详细内容
近代史的起义
1851年1月11日的金田起义,洪秀全、冯云山、杨秀清等建立太平天国。
1856年云南回族人民起义,杜文秀领导的以回族人民为主,联合汉、彝、白、傣、纳西、景颇、僳僳等族 人民的武装起义终于于咸丰初年爆发,建立了大理政权,废除了清朝年号,制定了“遥奉太平天国南京号召,革命满清”和“联合回汉一体,竖立义旗,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剪除贪污,出民水火”的革命纲领,规定了各民族之间一律平等的原则。
1899年以来的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群众暴力运动。在义和团运动中,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野心,促进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觉醒。但是由于具有笼统排外色彩和愚昧与残暴,也使得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较差。
我国近代史
18401949
泉州的近代史~~详细
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古闽越人就已开始。西周秦汉时期属闽越地,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但因人口稀少,不久撤销,直到200多年后的南朝梁才再次设县。西晋末年,中原战乱,有中原人入泉,多沿江而居,由于思念晋朝故土,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开发。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下辖南安、莆田(兰水)、龙溪三县。但隋朝和唐朝前期由于今泉州一带人口稀少,今泉州一带的行政建制多次被裁撤。武荣州建立不久复废入泉州(今福州)。.唐久视元年(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道。中华民国成立后设道和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先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 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不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会稽南部都尉改为建安郡,析建安郡侯官县地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莆田市、厦门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 梁·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今泉州)所辖。 隋 开皇九年(589年): 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郡、县。 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 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外,均属南安县。 唐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 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 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699年,划莆田县西部设清源县(今莆田市仙游县)。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四县。 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始。 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州。 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60295人。 乾元元年(758年),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县)。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州。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五代 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建立闽国,封为闽王。王审知死后,其长子王延翰继位,自称“大闽国”。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国号大闽,泉州归之。升归德场为德化县,升桃林场为桃源县(今永春),大同场升为同安县,属泉州。 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桃源县改称永春县。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升大同场为同安县,至此,泉州计领六县。 后晋天福八年(943年),富沙王延政称帝于建州,国号大殷。开运元年(944年)年底,泉州改隶大殷。 开运二年(945年)正月,大殷改国号闽,泉州隶之;八月,闽主降南唐;九月,泉州归属南唐。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后汉干佑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下辖今泉州、莆田),兼领南州(即漳州)。同年,德化划归清源军,增领原属尤溪的常平、进城二乡。留氏卒后,继由清源军统军使莆田人陈洪进割据。 后周显德二年(955年),升小溪场为清溪县(今安溪)。 北宋 宋代的地方政权建置。基本上承袭唐朝与五代之州、县制。宋时的军、州、府实为同级行政机构,州、县以上的路,相当唐朝的道。北宋时,福建称福建路,行政区划为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南渡后升建州为建宁府。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军,共计八个同级行政机构,故号称为“八闽”,共辖42县。 乾德二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 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复灭吴越,平海军改为泉州。至此,泉、漳二州正式顺归宋王朝,福建全境才真正纳入宋朝版图。 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划莆田县百丈镇(今莆田大洋、新县、庄边、白沙乡)和仙游县游洋镇(今仙游游洋、石苍、钟山、象溪乡)及福州之永福(今永泰县)、福清边境的一些边地,另置兴化县,县治设在古邑(今仙游游洋)。同年,建太平军,又改为兴化军,直属两浙西南路,辖莆田、仙游和兴化三县,军治亦设于兴化县治所在地。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划德化县九座山区(今仙游县凤山、西苑乡)归仙游县辖。长泰县析归漳州。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晋江县东北部16里置惠安县。至此,泉州领七县:南安、晋江、同安、德化、永春、清溪、惠安。 太平兴国八年(983年):闽地从两浙西南路分出,独设福建路。 雍熙二年(985年):泉州改隶福建路。 熙宁初(1068~1070年):四县同巡检寨设置于永宁里石湖村,专管晋江、南安、惠安、同安陆路地方事务,额管125人。 大观三年(公元1109年),泉州升为望郡。 宣和三年(1121年),清溪县改称安溪县。至此,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7县。 据史书记载:宋代澎湖已正式划归泉州,隶属晋江县管辖。 南宋 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七月,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并归转运使。 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五月,复置福建(泉州)提举市舶司。 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十二月,南外宗正司由镇江迁置泉州。 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晋江县安海东西两市商人因争夺码头发生械斗,榷税官难以控制。朝廷差官临监,始置石井镇。朱松(朱熹之父)为首任镇官。 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福建提举茶盐官兼领福建市舶司。十月,移司泉州。 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间,派水军长期驻守,并编管台湾户籍。 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毗舍耶人再犯晋江沿海,始置水澳寨(官称永宁寨),驻扎水军60名,以为防御。嘉定年间,真德秀知泉州整修,增驻水军50名,并于永宁石湖新造军房50所,额定兵员325人。 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泉州城南置宝林寨,城东置法石寨,分兵守卫。 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三月,宋廷命福建提点刑狱陈公亮、漳州知州朱熹一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因遭权贵豪强反对,无法实行。 嘉定十一年(公元1218年),在晋江县围头澳置宝盖寨,由宝林移120名士兵来此守卫,节制建平、清石诸屯,加强海防。 淳佑间(公元1241—1252年),泉州户口增至255758户、1329940人,为历史上第一次人口高峰,由上州升为望州。 景炎二年(1277年):改兴化军为兴安州。年底,兴安州即为元军所陷。 元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立行宣慰司,兼领行征南元帅府事。 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 ,元廷在泉州设置市舶提举司。 至元十五年(1278年):福建全境入元版图。元朝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中央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地方政权机构,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升泉州为泉州路总管府,领南安、晋江、同安、永春、安溪、德化、惠安七县及南、北二录事司(以领在城之民);翌年,南北二录事司合而为一。 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元廷令各路府、州、县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泉州路总管府儒学设教授、学正、学录各1员,训导6员;县学设教谕1员、训导2员。 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二月,再设泉州行省。至元二十一年九月,泉州行省并入江淮行省。至元二十九年复设福建行省。 至元二十六年(公元1289年),泉州路始设阴阳学,依儒学、医学之例,路设教授、学正各1人,县设训术1人,教授天文、历算、周易、数学。 至元二十七年前后,开始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等岛屿,隶属泉州路同安县。当时澎湖列岛有居民1600余人,贸易至者岁常数十艘,有“泉州外府”之称。 大德元年(公元1297年),为图琉求(今台湾),改福建行省为福建平海行中书省,遂徙治泉州,辖诸州。大德三年二月罢,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移治福州。 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改泉州路总管府为泉宁府。 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复为泉州路,隶属江浙行省。 皇庆二年(1313年),兴化县治由游洋迁至汀溪(今莆田新县)。民间称前者为旧县(今仙游古邑),后者为新县。 延佑七年(公元1320年),泉州设都转运盐分司,直属户部,专掌场灶榷办盐货及批验盐商引目等事。 至治年间(1321~1323年),福建境内设八个路,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兴化路下领莆田、仙游、兴化三县。 至正十六年(1356年),撤福建路,成立福建省,此为福建设省的开始。 至正十七年(1357年), 亦思巴奚战争 至正十六年(1356年),复立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隶之。 至正十八年(1358年),设立泉州分省。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 十二月,吴王朱元璋命左御使大夫汤和、中书平章廖永忠率领舟师2万人从明州(今浙江宁波)航海攻克福州。汤和遣元降官原福建行省参政袁仁招谕兴化、漳、泉诸路。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二月,泉州路降于明。泉州置卫指挥使司,领左、右、中、前、后五千户所,隶福建都指挥使司。这是明朝在泉州设置的第一批海防军卫所。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改泉州路为泉州府,隶福建行中书省;罢录事司。泉州府仍领晋江、南安、同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七县。 洪武三年(1370年) ,明廷在泉州设立福建市舶司,管理对琉球(今台湾)的贸易。 洪武七年(1374年) 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贸易基本停止。 洪武九年(1376年):废除行中书省机构,各省分别设立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挥使司等“三司”,以掌行政、司法、军政大权,并直属中央。布政使司下领府、州、县。改福建行中书省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泉州府隶之。 洪武十七年(1384年), 明廷实行防倭封海,废澎湖巡检司。 洪武二十年(1387年) 明廷命江夏侯周德兴到福建沿海福、兴、漳、泉四府经略海防。改永宁寨为永宁卫,于浯洲置金门守御千户所,另筑峰上、田浦、官澳、陈坑、烈屿、祥芝等处巡检司,屯兵驻守,以备倭寇。祥芝巡检司并造司城,周一百五十丈,高二丈,寓铺六,有南北二门。始筑厦门城。至洪武三十一年,在泉州沿海先后增设:永宁卫,福全、崇武、中左、金门、高浦5个守御千户所,巡检司45个,筑卫所司城16座,以加强海防。 清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清设兴泉永道,辖泉州府、莆田县、仙游县、永春直隶州和厦门。 民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辖莆田泉州,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但辖县不变,直至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尚有金门县待统一),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县依旧,辖晋江、惠安、同安、莆田、仙游、安溪、永春、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到晋江专区。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3年4月28日,国务院批准撤销莆田地区,将莆田、仙游2县划回归晋江地区,9月划莆田仙游从晋江地区出成立莆田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1607年福建泉州地震 “万历三十年秋地大震,暴风淫雨,搂拣飘摇,倾圮日甚。 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九月 李光缙撰” “万历三十五年秋地震,桥圮,大石桥折入于海,桥北故址塌南四尺奇。余乃采石从海底结趾二十三,葺旧三十五,整补扶栏五百,增两翼镇风塔各一,折梁重易,关搂亭榭一新。 明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月 姜志礼撰 这也就是泉州从十七世纪开始衰弱的原因之一,也因此在英法联军侵略和日本侵略中不被视为对象,有幸躲过了很多战争。
我要中国近代史!详细一点的!
19世纪初,清朝已经走向衰落,在嘉庆年间先后爆发白莲教、天理教的大规模起义。与此同时海上强国英国、荷兰与葡萄牙等纷纷开始强制与中国进行贸易。1787年,英国商人开始向华输入鸦片,导致中国的国际贸易由顺差变为巨额逆差。清廷于1815年颁布搜查洋船鸦片章程,然而英商无视禁令依然走私大量鸦片,道光皇帝不得不于1838年派林则徐赴广州禁烟。1839年6月,将237万多斤鸦片在虎门销毁,史称虎门销烟。英国政府因此于1840年6月发动鸦片战争。一般中国大陆史学界认为这是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鸦片战争持续了一年多,1841年8月英军到达南京,清廷恐惧英军会进逼北京,于是求和,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署。香港岛被割让;上海、广州、厦门、福州和宁波开放作为通商口岸,还赔偿款银(西班牙银圆)2100万元。1844年,美国与法国也与清廷分别签订了《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中国的主权受到破坏。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反抗清朝的斗争再度兴起。1851年至1864年间,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秀才洪秀全建立拜上帝会,发动金田起义并创建了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曾经一度占领南方部分省份,并定都南京(改名“天京”),建立政教合一的中央政权。同一时期其它的运动还有天地会、捻军、上海小刀会起义、甘肃回民起义等。这些反抗清朝的斗争直到1860年代才基本平息下来。
19世纪后期,英、美、法、俄、日等国多次侵入中国,强迫中国与之签定不平等条约。1858年中俄签定《瑷珲条约》,俄国割去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侵入北京,掠夺并烧毁皇家园林圆明园,并于1860年与清廷签定《北京条约》,各赔英法800万两白银,开放更多通商口岸。同年中俄《北京条约》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萨哈林岛)、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约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和斋桑卓尔南北44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割给俄国。
为了增强国力并巩固国防,清朝自18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国力有所恢复,并一度出现了同治中兴的局面。1877年清军收复新疆,1881年通过《伊犁条约》清军收复被沙俄占据多年的伊犁。中法战争后清朝还建立了当时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近代海军舰队—北洋水师。然而在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次年被迫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并割让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甲午战争的失败,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898年,光绪帝在亲政后同意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变法主张,从6月11日到9月21日的被称为百日维新的103天中进行了多项改革,但最终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失败落幕,康有为、梁启超逃亡国外,谭嗣同、刘光第等六人被杀,史称“戊戌六君子”。
1899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以“扶清灭洋”为宗旨并在慈禧太后默许下开始围攻外国驻北京使馆。于是,各国以解救驻京使馆人员的名义侵入中国,史称八国联军。1901年,清政府被迫与各国签定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合计9.8亿两),同时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由各国派兵驻扎,开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国人不得入内等。
20世纪至今
1901年,革命党开始兴起,孙文等人在海外积极筹款,指挥国内的多次革命运动。经过十次失败的起事后,与革命党互不沟通的湖北新军在武昌起事获得成功。1912年元月,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文就任临时大总统。以清帝退位为条件,孙文辞去总统位置,由袁世凯接任。但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此后,孙文发起护法运动与护国运动讨伐袁世凯。1916年,袁世凯在称帝83天之后死去,中华民国进入北洋军阀控制中央政府时期,地方政府则由各个军阀派系占据。
孙文之后多次试图联合南方军阀北伐北京中央政府未果。1921年,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gcdzg成立,并成为共产国际中国支部。1924年,孙文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确立了联俄容共扶助农工的政策,中国国民党在共产国际帮助下改组,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进行第一次合作。孙文自建立广州军政府(1923年改称大元帅府)以后,曾经三次进行北伐,均因条件不具备而未果。1925年春,孙文病逝于北京。同年,广州国民政府为统一与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先后举行第一次东征第二次东征与南征,肃清广东境内的军阀势力和反革命武装,并将广东境内倾向革命的军队统一改编为国民革命军,下辖第1至第6军。不久又将广西部队改编为第7军。为北伐战争作了重要准备。1926年6 月5日,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正式通过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案,并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正式开始北伐。然而随着北伐和国民革命的深入,中国国民党不能容忍gcdzg激进的工人运动, 1927年4月和7月,国民党内蒋介石和汪精卫集团,勾结帝国主义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国共两党分裂,大量共产党员及其支持者被清出国民党,有的被拘捕和杀害。1927年8月1日,以ze、贺龙(此时尚未入党)、叶挺、dz、刘伯承为首的共产党员在江西南昌发动南昌起义,gcdzg从此有了自己独立的军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月1日被定为建军节)。并于江西瑞金建立了第一个苏维埃地方政权。此后南京国民政府先后对中央苏区进行五次围剿,红军抵御了前四次围剿,在第五次战争失败,被迫离开苏区。1934年开始,红军进行战略转移(史称二万五千里长征),在贵州遵义确立了md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权,四渡赤水河,终于摆脱了追击,途经江西,贵州,四川,甘肃,陜西,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最后在陜西北部与陜北红军刘志丹部会师,建立陜甘宁共产党临时政府。
1931年9月18日,日本出兵占领了东北全境。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1937年7月7日,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著名的“最后关头”的演说,号召全国人民一致抗日。在日军进行南京大屠杀前夕,国民政府首都从南京迁至武汉,后来迁至重庆,在八年间蒋介石为统帅的国、共抗日力量共进行了22次大会战,和成千上万次大小战斗。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从日本手里获得了台湾及澎湖列岛以及其他一些领土,但也在1946年与苏联签订的条约中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1951年,迁往台湾的中国国民党国民政府以苏联未履约为由,不承认该条约及依据该条约而独立的外蒙古的独立地位;但是,蒙古独立已为既成事实)。1946年6月,国共内战开始。gcdzg最终于1949年获得决定性胜利,国民政府迁往战后的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平成立,并将北平改名为北京,md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包括台湾在内的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与此同时,蒋介石宣布台北为国民政府临时首都,宣誓三年内反攻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中共执政之初,采用“土地革命”“公私合营”等方法,国内纷乱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稳定。按照中共的史观,自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中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并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大力发展重工业,国家经济一度好转。但是1958年,md发动“大跃进”运动与人民公社话运动,各地浮夸风“放卫星”等谎报数据的情况盛行。自1959年到1961年,国家经济又陷入濒临崩溃的境地,中共称其为“三年自然灾害”。md因此退居幕后,以lq为首的一批官僚着手恢复经济,国家形式得到了回稳。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lq、dp等人被打倒,md再度成为政治领导,bl一度成为内定接班人。在bl阴谋败露后,四人帮成为新的重要政治势力。1976年,ze、dz先后去世;9月9日,md去世。hg接替了毛的领导地位,四人帮被打倒。但是华提出了“两个凡是”的路线,国家实质上仍然没有完全脱离文化大革命阶段。1978年,dp复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时代正式到来。到1984年,中国的经济开始步入正轨。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与政治腐败,民间不满情绪开始酝酿。1989年,hyb的去世成为愤怒爆发的导火索,终致爆发了事件。jm也接替邓成为了新的中国领导人,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改革开放的步伐一度停滞,直到1992年dp南巡后才得以改变。1997年,中国收复香港的主权。2002年后,ht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20世纪末叶,中国政府渐渐放弃“韬光养晦”的外交方针,在外交舞台上动作频繁,并强化国际地位。此时中国经济改革已经得到了辉煌的成就,中国人均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使中国亦被誉为“世界工厂”,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在循序渐进逐步进行,此时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社会仍然面临挑战,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悬殊、民主制度化停滞、社会缺乏公正、公平、和谐。
:zh.wikipedia./w/index.php?title=%E4%B8%AD%E8%8F%AF%E4%BA%BA%E6%B0%91%E5%85%B1%E5%92%8C%E5%9C%8B%E5%8F%B2&variant=zh-#.E5.85.AB.E5.8D.81.E5.B9.B4.E4.BB.A3.E6.B0.91.E4.B8.BB.E9.81.8B.E5.8B.95.E8.88.87.E5.85.AD.E5.9B.9B.E5.A4.A9.E5.AE.89.E9.96.80.E4.BA.8B.E4.BB.B6
西方近代史和中过近代史有什么区别,麻烦你解释一下西方的近代史
基督教在公元4世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获得合法地位的基督教随之在欧洲各地广泛的传播开来,从些,基督教在西方文化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方的价值体系是从*圣经*中得到发展的,从圣经的本身看,它是当时二大文明的结晶,一是希伯来,一是希腊。基督教的*圣经旧约*汇聚了希伯来文明的思想观念,法律制度,宗教传统,奠定了公元前后地中海欧亚文化现象的思想认识过程。
为西方思想发展中*知*信*行*三者的统一创造了条件,逐渐促成了西方文化中探讨*真*善*美*讲究*信*望*爱*的价值上体系
所以,在文化史上,西方文明与基督教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方文化现象是典型的基督教特色,,自然,基督教的*圣经*在其各民族各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进程中占据了独一无二的,甚至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基督教信仰对西方各族人的思想,心态,文化色彩,是全方位的影响。它体现在西方的哲学,文学,音乐,绘画,雕刻等各个领域,而且有着深层的影响。
有没有学习历史的好方法,主要是世界近代史和中国近代史
有,首先你必须背时间,从这本书开始的时间到最后的时间,然后每天花至少半个小时看你今天学习的东西,比如撒子意义,原因,标志,都是必背的,再配合老师做题,你历史不可能差,

<中国近代史纲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我刚学完。考试很简单。和高中学的一样。哈哈。
近代史三三制政权解释
应该是延安边区政府的三三制吧,三三制政权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
我国的近代史
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中国自1840年以来直至现在的170多年的历史。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群众和仁人志士为救国存亡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gcdzg的领导下,进行伟大的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是中国各族人民在gcdzg的领导下,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