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任期到哪一年 專家:普京功績僅次於史達林 是精神上的「沙皇」
專家:普京功績僅次於史達林 是精神上的「沙皇」

誰加冕「沙皇」?
正如馬加爾沙克的敘述所顯示的,史達林在自己的時代是「沙皇」的理想人選。蘇聯的工業化在史達林時代迅速做到,讓這個國家在西方面前揚眉吐氣,更讓它在二戰中擴張了領土,成為世界的拯救國之一,成為兩極之一。這些讓史達林當仁不讓地成為了俄羅斯人心理上的「沙皇」,哪怕他曾殘酷地搞了大清洗。
因為俄羅斯人衡量沙皇的標準就是那個「救世」的彌賽亞。
此後歷任主管人沒有了這樣的資格。在精神世界裡推倒了史達林神像的赫魯曉夫未能做出超越史達林的功績,只能被唾棄;勃列日涅夫病怏怏的模樣只招來了大批諷刺他的政治笑話;總書記生涯短命的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什麼都沒來得及做;蘇聯累積幾十年的政治弊端爆發後的惡果則由戈爾巴喬夫和葉利欽一直承受著,多少有些無辜,做「沙皇」是絕無可能的。
但「救世」的歷史重擔由普京扛了起來。他之於俄羅斯的歷史功績,是在俄羅斯民族由於蘇聯體制幾十年的束縛導致的一次大崩潰後幫助它做到了國家穩定,並且讓國家單純依靠能源的經濟模式變得富裕,而且這種富裕加上蘇聯殘存的硬實力體現在了地緣和外交上,讓俄羅斯重拾大國形象,甚至有能力開疆拓土。
史達林(資料圖)
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同歷任前任相比,普京這番功績幾乎僅次於史達林。他在俄羅斯人的精神世界中已經加冕為「沙皇」。如果說一定要從普京當政將近15年的時間裡找到那個「加冕」的時間點,那麼我會選烏克蘭危機中俄羅斯吞並克裡米亞那個時刻。因為對於沙皇的要求就是讓俄羅斯卓越於世界民族的救世使命,從這個角度講,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喪失大片土地之後的首次開疆拓土自是這一使命的最好體現。
只有這樣才能解釋普京支持率在吞並克裡米亞之後的急劇飆升及民眾對其表現出的愛戴、崇敬。
當然,如果困窘一直持續,這種支持也會到頭的。1914年一戰爆發時,俄國民眾何嘗沒有像今日一樣滿懷愛國熱情地去支持沙皇,但一年以後不滿於生活困窘的民眾就走向了沙皇的對立面。
但這種「沙皇情結」仍是一以貫之、根深蒂固的。盤點俄羅斯的歷史,可以發現,民族、國家、沙皇三位一體的觀念根深蒂固地貫穿於所有俄羅斯歷史階段。這個民族未曾經歷宗教改革,其經歷的啟蒙運動是由葉卡捷琳娜二世控制的,其經歷的科學革命是由從彼得一世到蘇維埃政權控制的。
無論是啟蒙運動還是科學革命,在這個國家都不曾有像西方一樣的歷史性影響。如果說在西方這兩種運動讓人們擺脫了道德枷鎖、擺脫了蒙昧,那麼在俄羅斯這裡,這些效果都沒有充分體現。更何況作為這一切基礎的宗教革命在俄羅斯從未出現,這個國家仍不是一個充分的世俗國家,東正教在這裡不僅僅是個人信仰那麼簡單。
所有這些都解釋了為何俄民眾直至今日都在尋找那個可以在心理上加冕為「沙皇」的人,為什麼在諸多事情的處理上都遠離理性。本文來源: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