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陈平 刘邦 项羽 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连问刘邦三个问题,萧何张良为何沉默不语?

火烧 2022-06-20 23:06:22 1056
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连问刘邦三个问题,萧何张良为何沉默不语? 韩信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穷困潦倒,蹭饭都找不到地方;第二个阶段战无不胜,其能力足以左右楚汉战局;第三个阶段就是一个悲剧,最后

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连问刘邦三个问题,萧何张良为何沉默不语?  

韩信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穷困潦倒,蹭饭都找不到地方;第二个阶段战无不胜,其能力足以左右楚汉战局;第三个阶段就是一个悲剧,最后竟然死在老朋友萧何与吕后的密谋之下。

其实吕后当时根本没有必要杀掉韩信,因为韩信不管是当齐王还是楚王或者淮阴侯,都是刘邦股掌之上的一只小鸟,想飞也飞不起来——玩儿心眼儿、秀下限,韩信远远不是刘邦的对手。当有人告发韩信谋反的时候,陈平连问三个问题之后,就想出了智擒韩信的的办法。但是在整个过程中,萧何与张良沉默不语一言不发,就十分耐人寻味了。

当时的天下,已经不姓赢,也不姓项,当然也未必就一定要姓刘——如果韩信有西楚霸王项羽的一半胆气,或者有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一半痞气,天下是鼎足三分还是某姓一统,还真的很难说。

​刘邦称帝之后跟大臣掏心窝子聊天:“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刘邦自己也承认打不过韩信,可是韩信却一直徘徊在反与不反的边缘:你说他想谋反吧,他还真没有实际的起兵行动,你说他没有谋反之心吧,他又曾经收留项羽悍将钟离昧、跟陈豨密谋要在刘邦后院放火。而韩信之所以犹豫不决,归根结底还是他太念旧情了,漂母一饭之恩,韩信报以千金;那个让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淮阴屠中少年”,不但没有被秋后算账,反而混了一个不小的官职(楚国中尉,韩信时为楚王)。

​有恩千百倍报答,有仇一笑置之,韩信曾经受过刘邦大恩,自然不忍心一下子撕破脸皮举兵争霸(其实当时也算不上造反,因为大家曾经都是肩膀头齐的诸侯王):“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向)利倍(背)义乎!”从韩信这段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韩信做人是有底线的,但是做霸主乃至帝王是不可以有底线的——后世的隋文帝杨坚抢了外孙江山、唐太宗李世民弑兄屠弟逼父,不也都成了“一代明君”?

有底线的韩信遇到没有底线的刘邦,自然没有好果子吃——有人上书举报说楚王韩信要谋反!

一听说韩信要造反,可乐坏了刘邦手下的将军们,他们兴高采烈摩拳擦掌:“还等啥呀,赶紧发兵,抓住韩信那小子活埋了!”这件事在《史记·淮阴侯列传》《陈丞相世家》《资治通鉴·汉纪三 》中均有记载。

​看着手下群情激奋,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沉默不语,丞相萧何沉默不语,留侯张良沉默不语,这时候户牖侯、护军中尉陈平站了出来,连问了刘邦三个问题:“人上书言信反,信知之乎?”“陛下精兵孰与楚?”“陛下诸将,用兵有能过韩信者乎?”

这三个问题如同三盆冷水,浇灭了汉军诸将的战斗热情,也让刘邦变得清醒起来:“我的指挥能力不如韩信,我手下这群莽汉也打不过韩信。你说在该咋办?”于是陈平如此这般这般如此地出了一个损招,这才有了刘邦伪游云梦、韩信束手就擒——韩信输得很没面子:“执缚之,载后车”。一代战神就这样被捆成了一个大粽子。

陈平 刘邦 项羽 有人告韩信谋反,陈平连问刘邦三个问题,萧何张良为何沉默不语?

​咱们今天旧事重提讲汉太祖伪游云梦智擒韩信,并不是要比较刘邦和韩信谁更厚道,而是要讲一个可能被大家忽略的细节:得知“韩信谋反”,为什么陈平胸有成竹地问了三个早有答案的问题,而丞相萧何和留侯张良一言不发?

要是按照对刘邦的忠诚程度来讲,也就是樊哙能跟萧何张良相比,而萧何张良的智商,要比樊哙高出不知多大的一截。就是护军中尉陈平,掌握的情报也未必就比丞相萧何多,伪游云梦这样的点子,张良也未必就想不出来。但是翻遍跟“智擒韩信”有关的史料,找不到关于萧何张良的片言只字。

​陈平能够在问完三个问题之后马上就给出了解决掉韩信的办法,可见也是深思熟虑甚至早有预谋的。

看过这件事的相关史料,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按照萧何张良当时掌握的情报和分析结果,这二位并不认为韩信真的要起兵造反(起码韩信当楚王的时候没想过造反)。而陈平和刘邦,也有可能是在文武群臣面前演一出双簧……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