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陆贞传奇陆贞的身世 永樂皇帝——身世傳奇

火烧 2022-09-15 19:10:46 1060
永樂皇帝——身世傳奇 明朝著名的東林書院有這樣一幅對聯,叫做:「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意思是說讀書人不能只埋首故紙堆,還應心懷天下,所以今天的講座題目雖然是離我們早已遠
陆贞传奇陆贞的身世 永樂皇帝——身世傳奇

永樂皇帝——身世傳奇  

明朝著名的東林書院有這樣一幅對聯,叫做:「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意思是說讀書人不能只埋首故紙堆,還應心懷天下,所以今天的講座題目雖然是離我們早已遠去的永樂皇帝,但我盡量讓自己的演講內容與現實聯繫緊密一些,因此以永樂皇帝為切入點,來反觀明代的政治與文化。
永樂皇帝
提起明朝的皇帝,大概除了明太祖朱元璋外,其他都沒有給大家留下什麼好的印象。明成祖永樂皇帝,也就是今天我們講座的主人公,是靠奪位登基的。他的孫子明宣宗不僅是個斗蛐蛐的好手,還頗喜好香爐,據說「宣德爐」就是在他的親自監督下製作完成的。宣宗之後的英宗,在土木之變中被瓦剌軍活捉。英宗的兒子憲宗愛上了一個比他大十八九歲的宮女,也就是後來的萬貴妃。萬貴妃專寵後勾結宦官干預朝政,把朝廷弄得烏煙瘴氣。到了正德皇帝游龍戲鳳,嘉靖皇帝沉迷於煉丹,萬曆皇帝則幾十年不上朝,直至天啟皇帝熱衷於木匠活,崇禎皇帝把國給亡了。可見,明代的歷任皇帝給人們留下的印象確實不佳。然而,奇怪的是,這樣一個朝代,卻是中國歷史上統治壽命最長的。也許有人會說:「不是,兩漢、兩宋更長。」的確,但就一個完整的朝代來說,明朝連續統治長達270多年,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
為什麼皇帝一個不如一個的朝代,壽命卻如此長久?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太祖太宗兩朝為整個國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不過我們今天主要講的不是太祖朱元璋,而是明太宗永樂皇帝。永樂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了不起到什麼程度?借用我一個好朋友的話說,那就是永樂皇帝這輩子所做的事情,拿出任何一件來讓另一個人完成,那麼這個人就足以名垂千古,更何況是所有的事情都由他一個人完成?可見這個人是有多麼了不起。可惜的是,過去我們對他關注不夠,所以現在我們需要來重新認識、關注一下永樂皇帝這位了不起的人。
永樂皇帝的身世
「亞聖」孟子有言曰:「知人論世」。要想對永樂皇帝有一個更加清楚且正確的認識,我們就必須從他的身世開始說起。正如大家所知道的那樣,明太祖朱元璋這一生可謂「兒孫滿堂」,據統計他共有26個兒子和16個女兒,這樣一個「多子多孫」的大家庭就構成了明朝皇族的雛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繁衍,到明朝滅亡時,明朝的皇族人數竟達到數以十萬計。
永樂皇帝朱棣,是朱元璋二十六子之一,排行老四。按照中國嫡長子繼承製的傳統,排行老四的朱棣是當不了皇帝的。朱元璋在他於南京登基的那天,除了冊封自己做皇帝外,還冊封了兩個人,一個是大腳馬皇后,另外一個就是太子朱標。在中國歷史上,立太子是關係到「國本」的大事,如果這個事情不解決,國家是安定不了的,所以朱元璋冊封太子朱標是很有必要的。冊封太子後的洪武三年,朱元璋就把這些兒子分批冊封為親王。
這些親王的性質與清朝的吳三桂頗為相似,既有官職、官署,還有封地和軍隊,然後親王們就帶著自己的軍隊和官署,到他的封地去做皇室的保衛者。朱元璋的設想是好的,既讓大兒子做了太子,繼承了皇位,又讓其他的兒子封了王,並保衛鎮守了地方,一舉兩得!就這樣,朱元璋第一次分封了前幾個年歲較長的兒子,即第二子朱樉被封為秦王鎮守西安,第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鎮守太原,第四子朱棣則被封為燕王鎮守北平,而這三位最早就藩的親王所鎮守的地方又是極其重要的。
重要在哪呢?首先,從北平到太原再到西安,正好構成一條線,而這條線就是鎮守北方的邊防線。今天我們常說,明清的統治者目光短淺,沒有很好的把海上事業發展起來,其實按當時的邊疆形式來看,國家安全的威脅主要還是來自於被趕走的蒙古人,所以統治者自然會非常重視北方一帶的邊防,而沒有太多的精力顧及海上。也許大家會問,朱元璋把元大都北平給了朱棣,是不是表示對這個兒子的重視呢?奪位後的朱棣也這麼說,他說父皇把最重要的地方給了自己,說是希望能繼承他的皇位。事實並非如此,朱棣之所以這麼說無非是給自己的奪位找借口。當時明朝最危險的地方來自於是西北。金庸的《倚天屠龍記》里寫到女主角趙敏的父親王保保,就是元朝殘餘勢力裡邊最強大的,他帶領的軍隊就駐紮在西北一代,所以朱元璋的二子秦王朱樉鎮守的西安,以及三子晉王鎮守的太原才是最重要的,而朱棣所在的北平相對來說壓力較小,局勢也比較安全,孰輕孰重由此可見一斑。
朱棣在幾個年長的兒子中,剛開始的地位並不算高,這主要與他的出身有關。倘若我們只看明史,是很難發現這一點的,因為明史上清清楚楚寫著成祖朱棣的母親為馬皇后,可是事實卻不是這樣。
提起馬皇后,我們不由得會生出敬佩之情,這位皇后從小就沒有親人,被郭子興家撫養。幫著朱元璋打下天下後,朱元璋就說要為她找家人,還許諾要給她的家人以高官厚祿,卻被馬皇后拒絕,因為她覺得國家是大家辛苦打來的,與她的家人沒有絲毫關係,所以直到死她都沒有找尋過自己的家人,這是何等深明大義的一個女子啊!馬皇后的一生沒有生育過孩子,朱元璋那麼多個兒子都是妃嬪所生,太子、秦王、晉王這三個兒子是李淑妃所生,朱棣、周王的母親叫碽氏。
那麼這個碽氏究竟是何等人物?翻遍正史和野史,我們也沒有發現關於她的任何記載。不過經過史學家的詳細考證,我們最後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碽氏應該是蒙古族的一個婦女。也就是說,就在朱元璋面對蒙古軍和陳友諒軍雙面夾擊的時候,他與碽氏相愛,並生下兩子。可見,朱元璋當時是多麼喜歡她。但是,因為她蒙古族的身份,所以註定在宮中得不到信任,以至於後來被排斥,直至受刑而死。碽氏死後,孩子們就歸在了馬皇后名下。朱棣對這件事當然心知肚明,但是為了在殘酷的權力鬥爭中求得生存,他只能忍著不說,可以想像,他的內心一定非常痛苦!為了抒發自己的這種痛苦,朱棣做了皇帝後,就重修了南京城裡的大報恩寺。從史書記載中可以看到,大報恩寺殿的管理非常嚴格,不是誰都可以進去的。後來,明朝滅亡,清軍南下時,大報恩寺的殿門才被打開,人們發現原來那裡邊除了供奉有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牌位外,還有一個牌位就是碽氏的,可見在朱棣心中,他對自己生身母親始終是念念不忘的。
馬皇后
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朱棣這個人的不一般,因為他可以把所有的情感都埋藏起來,從朱棣被封為燕王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必將是與眾不同的人。洪武十三年,朱棣就藩,兩年之後(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死南京。馬皇后的死給了這些親王們表示孝心的機會,雖然他們並不是馬皇后親生的,但是與這位母后還是很有感情的,況且為了博得父皇的親睞,他們從全國各地紛紛跑回到南京奔喪。為了向朱元璋表示自己才是最孝順的,奔喪之外,他們還請求父皇派高僧,分別隨他們前往封藩之地,為母后誦經祈福。朱元璋一聽,心裡自然高興,於是這就讓當時僧錄司(相當於今天的佛教事務管理委員會)的左善事給親王們挑選一些高僧。
這個僧錄司的左善事不僅頭腦靈活,善於機變,而且還很有文化修養,是個了不起的人物,據說朱元璋還親自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做「樂秀才」,可見,此人的能力不一般。準備安葬馬皇后的那一天,突然間雷雨大作,安葬一事無法進行,這時脾氣暴躁的朱元璋開始生氣了。據說他有一根腰帶,如果他端著這根腰帶,那麼大家就放心的該說什麼說什麼,如果他把這腰帶往下一按,那麼就是要殺人的預兆了。文武百官都大驚失色,惟恐朱元璋生氣的把腰帶按下去,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這個左善事飛快的跑了出來了,大聲向朱元璋說了這樣四句偈語:「雨落天垂淚,雷鳴地舉哀,西方諸佛子,齊送馬如來。」意思就是勸皇帝你不要怕打雷下雨,因為雨落就是天垂淚,老天之所以打雷下雨是為了哀悼馬皇后呀!朱元璋一聽這話,馬上就轉怒為喜,把腰帶又提了起來了,文武百官也都虛驚一場。
可見,這樣一個高僧挑選出來的人物必定是與眾不同,其中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就被他選中派給了燕王朱棣。可不要小看了這個道衍和尚,雖然他很小就到廟裡出家,但是他的文學修養卻十分深厚,他與高啟、余堯臣、徐賁、呂敏、張羽等十人號稱「北郭十友」,這裡面,高啟可是明初的詩壇大家,徐賁、張羽也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道衍的水平自然也不會太次。把這樣一位人物選給朱棣,可真是「如虎添翼」。據說,道衍見到朱棣時對他說:「大王如果選我跟你一起回北平,我要給大王送上一個見面禮。」「什麼見面禮呢?」「我要送一頂白帽子給大王戴。」大家一聽就明白這句話的含義了,「王」上面加一個「白」帽子那不成「皇」了嗎?看來,道衍是要幫助他奪取皇位啊,朱棣一聽自然很高興。道衍跟隨朱棣來到北平後,就一直住在大慶壽寺里,在今天長安街西邊,朱棣與他經常在那裡密謀奪嫡之事。
導師簡介
商傳(1945年11月~2017年12月26日),著名歷史學家商鴻逵之子,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主要從事明史、社會史研究。承擔了國家重點項目《中國通史·明代卷》合著、《中國歷史大辭典·明史卷》(合著)的主要撰稿及組織工作出版專著《永樂皇帝》、《明代文化志》等,發表論文《試論明代民屯的幾個問題》、《〈明太祖實錄〉三修本的評價問題》等數十篇。1993年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被百家講壇邀請主講《永樂大帝》。2010年3月完成《永樂大帝》系列錄製,於2010年5月10日開始播出。2013年4月,百家講壇《明太祖朱元璋》節目播出。
此文據講座錄音整理,獨家版權,轉載務必聯繫。
讓閱讀成為習慣 讓靈魂擁有溫度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