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地位及意义
解构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历史意义
解构主义是二十世纪人类哲学、科学、社会领域所发生的深刻变化中出现的。
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是二十世纪后半期解构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他的基本立场是张扬自由与活力、反对秩序与僵化、强调多元化的差异、反对一元中心和二元对抗,进而反对权威、反对对理性的崇拜。解构主义认为二元对抗是狭隘的思维,认为既然差异无处不在,就应该以多元的开放心态去容纳。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解构主义并不是像某些人认为的那样,是一种砸烂一切的学说,恰恰相反,解构主义相信传统是无法砸烂的,后人应该不断地用新的眼光去解读。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后现代文化在设计领域的实现,其强调传统要素,注重个性,关注人的感情,价值取向,注重地方色彩,民族风格,弘扬多元再现的文化,这些都是与后现代的哲学文化,审美价值观是一致的。
在一定的程度上对现代主义的枯燥、单调、乏味的功能主义的原则进行了修正,他们许多的设计作品使得眼前一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如典型的有埃托·索特萨斯的Carlton书架,这是一个类似于抽象派的雕塑作品,由一些复合板拼贴组合而成,形状怪异,几乎没有可以放置书籍的空间,显然,其精神意义大于它的功能意义,得到一大批青年人的赏识,很多孟菲斯的作品成了人们热衷的收藏品。
后现代主义设计的产生以及影响
“后现代主义”设计指的是“在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上大量利用历史装饰动机进行折衷主义式的装饰的一种设计风格” ⑽它有明确的时间段,从70年代持续到90年代初,之后便开始衰退。
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的挑战,是对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的发展,反对设计中的国际主义、极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达到视觉上的审美愉悦,注重消费者心理的满足。在设计上大量运用了各种的历史装饰符号,但又不是简单的复古,采取的是折衷的手法,把传统的文化脉络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开创了装饰艺术的新阶段。
从本质上讲,后现代主义设计并非对现代主义设计进行推翻与否定,而是在肯定其实用功能因素的基础上,在形式上赋予其人格化,情感化的装饰效果,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权威、美国评论家、建筑家和作家查尔斯·詹克斯自己也说: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加上一些什么别的。
后现代主义设计中采用大量历史风格,比如哥特式、巴洛克式。从古典到文艺复兴,无所不包,进行装饰符号的挪用,戏谑、调侃、夸张和象征的描述,以多种历史风格的整合拼接达到装饰化的效果,它是折衷主义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这种特征。比如查尔斯?穆尔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的意大利广场。菲力普·约翰逊的AT&T大厦等。
装饰在后现代主义设计中的复兴,在很大的程度上在于为了摆脱严肃的、冷漠的、单调的现代主义与国际主义设计风格带来的压抑,最早在建筑上提出明确的后现代主张的美国建筑师罗伯特?文丘里认为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是丑陋的、平庸的,对于“少即多”的教条,他恢谐地将其改为“少即厌烦”。1969年,文丘里利用历史建筑符号,用戏谑的方法设计了在宾夕法尼亚的胡桃山的“文丘里住宅”。是具有完整后现代主义特征的最早建筑。随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发展,装饰在设计中的地位重新回归。彼得·霍夫曼在《八十年代的美国建筑》一文中说:“再也不把装饰视为邪端。几乎所有这些建筑都充分展示出一种对‘修饰’的新兴趣,表现一种建筑的趣味性”。⑾在产品设计领域,意大利的索特萨斯等人组成的“孟菲斯”设计小组成为代表,设计作品造型独特、色彩艳丽,装饰化、波普化和娱乐化。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显著的特点在于其历史主义、装饰主义、折衷主义和娱乐性。这些手法的运用适应了人们各方面需要,使人们在视觉与心理上都逐渐扫除了对工业产品中由现代主义、国际主义风格造成的理性与冷漠的感觉。
后现代主义风格历史意义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出现在西班牙作家德·奥尼斯1934年的《西班牙与西班牙语类诗选》一书中,用来描述现代主义内部发生的逆动,特别有一种现代主义纯理性的逆反心理,即为后现代风格。
50年代美国在所谓现代主义衰落的情况下,也逐渐形成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受60年代兴起的大众艺术的影响,后现代风格是对现代风格中纯理性主义倾向的批判,后现代风格强调建筑及室内装潢应具有历史的延续性,但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逻辑思维方式,探索创新造型手法,讲究人情味,常在室内设置夸张、变形的柱式和断裂的拱券,或把古典构件的抽象形式以新的手法组合在一起,即采用非传统的混合、叠加、错位、裂变等手法和象征、隐喻等手段,以期创造一种溶感性与理性、集传统与现代、揉大众与行家于一体的即“亦此亦彼”的建筑形象与室内环境。
对后现代风格不能仅仅以所看到的视觉形象来评价,需要我们透过形象从设计思想来分析。 后现代主义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这是由后现代主义的多元性和复杂性决定的。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本特征之一,这一概念具有多重含义。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人的精神冲击是全方位的,在思维理论论层面上可以肯定后现代主义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只有在其“异样事物”中,才会获得自身的规定和理念。
后现代主义风格是一种在形式上对现代主义进行修正的设计思潮与理念。后现代主义室内设计理念完全抛弃了现代主义的严肃与简朴,往往具有一种历史隐喻性,充满大量的装饰细节,刻意制造出一种含混不清、令人迷惑的情绪,强调与空间的联系,使用非传统的色彩,它所具有的矛盾性常使人产生厌倦,而这种厌倦正是后现代主义对过去50年的现代主义的典型心态。
现代主义设计的主要特征及意义
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我见
发布时间: 2003-10-5 作者:曹天慧
纵观后现代主义产品设计,它们以幽默、叛逆、和奇思妙想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给我们一个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性的乐观年代。
同品味高尚,严谨得几近刻板的现代主义设计相比,后现代设计象挣脱了父母的孩子一样任意挥霍他们的年轻与灵动。叛逆的、游戏的,洋洋自得,甚至有些颓废和放荡的各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水银泻地般涌入我们的生活。
设计存在着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即为什么而设计?设计的功能是什么?围绕这个问题,不同的时期形成了不同的设计面貌。 dol
现代主义是对19世纪资产阶级自由派趣味及习俗的反动,包括社会与艺术两个方面;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和社会模式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那么这个新的世纪也同样需要一种新的形式来体现。现代主义设计讲究功能,以减少主义风格为特征,追求设计的高度民主化和设计的社会工程性,是一种理想主义的探索;他们致力于一种非个人的、能够以工业化方式批量生产的,代表工业社会特征的新设计。到了60年代,由于美国在商业上的成功,以及欧洲现代城市的复兴,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
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夹杂着商品经济的洪流和战争的硝烟。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又危机四伏的年代。经济不断的发展,又被战争粗暴地中断,人们就生活在不断的希望和失望的交替之中。。战争的残酷与暴虐极大地震惊了人们,使他们更加渴望在战后建立一个理想的和平年代和乌托邦社会。经历战火的一代人比任何以往都更加沉重,坚信自己肩负着重新建立一个新型、民主、富裕的社会,人人平等,人人都能得到充分的物质享受(战时的物质匮乏是每个人的亲身经历)的重任。当然,这种努力是通过一幢幢的建筑和一件件产品来实现的。
这一时期的探索并不是深思熟虑的,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它带着革命的***,这在荷兰风格派和俄国的构成主义运动探索上显得更加明显。包括包浩斯的探索成就,其对形式的贡献远远大于对工业化生产条件下的设计的探索。在这种***澎湃的年代里,人们太少时间去思考生活,在革命冲动的感召下,迫不及待地用一种形式去叙述、概括甚至是定型人们的生活。现代主义是革命的、激进的,是对个人主义的否定,追求一种无差别的至上主义,而达到一种理想状态的民主;这是一种通过形式上的民主达到思想上的民主的努力,如同很多人认为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类似于传教士,现代主义的设计师也同样是社会的改良主义者。二战结束以后,设计的革命***逐渐淡了下来,社会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逐步走向正轨,设计也开始进入更冷静,更现实,更有效的探索。人体工程学和系统设计理论是战后现代主义设计对人类的最大贡献。这些设计探索赋予抽象形式以真正的功能。他们使工业社会忙碌终日的人们在生活上和工作中更方便、更有效。这与讲究绩效的工业社会运转方式是相符的。
现代主义这种社会工程式的努力在战后经济逐步恢复中变得更加理性、现实和商业化。德国乌尔姆设计学院致力于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设计探索,并发展出高效率、次序化极强的系统设计。美国则由于它极大的商业优势将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一种国际流行的时尚,“优良设计”成为高品味生活的代名词。至此,现代主义变成了国际风格。现代主义设计思想在战后的发展少了些许乌托邦色彩,而多了很多现实主义的探索和努力,系统设计为工业社会群体活动的场所提供了舒适与便利,人体工程学则让人们在行动时一举手一投足都无比的舒适和服帖。
但是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思想到60年代由于商业因素的介入而变得形式化起来。这种减少主义的抽象风格变成了一种高尚品位的象征,一种唯一的选择。经历了战火成长起来的这代人有着沉重的使命感、道德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想望。这些精英主义者用他们全部的热情打造工业社会的生活模式,为人们创造好的品位、优良的设计,最终形成了简洁的、形体符合功能的抽象风格的设计。这种风格从美国一直蔓延到这个欧洲,后来又传到***,现在的第三世界甚至第四世界国家也迫不及待地效仿,以标榜自己的民主与现代。现代主义笔直的线条充斥了整个西方社会,精英主义者们用高品位的设计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最终形成了设计上的沙文主义。
但是社会是发展的,而设计本身是集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为一体的,因而设计观念也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所以,设计的探索也不可能就此终结。
“后现代”的具体意义
"后现代"这个概念是在三个层面上被使用,如不加以区分就会造成认识上的混乱,让人们产生困惑。
第一,这个概念是对当代西方的文化状况或文化倾向的一种概括,即后现代状况。在这个层面涉及的关键问题就是可否把它看做是个历史分期概念;第二是后现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即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并不是西方人走出精神危机找到的新的价值体系和文化原则,而只是西方人在危机中探索出路时改变了立场、观念和思维方式;第三是后现代性,即指后现代主义者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及后现代的各种表征。这是在语言学转向和解构主义哲学基础上形成的对传统的解构与颠覆。
关键词:后现代,后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历史分期。 后现代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和命题,这不仅因为那些后现代理论家们的观点各异,无法统一,而且也因为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层次上被人们使用着,若不加分清,势必会造成一种认识上的混乱。
笔者以为这个概念主要在三个层面上被人们使用着:第一,后现代状况。这是指当代西方社会的文化状况,或是一种文化倾向。
这是外延最大,意义最泛,包含最广的一个层面,是对众多的所谓后现代现象的一种概括;第二,后现代主义。既称作主义,就会让人产生一种关于完整的思想体系的联想。
我们不敢说后现代主义就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但后现代主义确有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三,后现代性。这是那些后现代主义者较为独特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也是后现代文化的独特表征。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结合后现代文学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 后现代状况,这是指当代西方的文化状况。
人们把西方世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出现的文化现象概括为后现代。伊哈布·哈桑(IhabHassan)是在研究文学时提出这个问题的,他认为文学中有一种自我矛盾、自我质疑、自我否定的倾向,是无法用任何现代的认识框架去把握的东西。
并进而由文学推及到整个文化,认为后现代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自我矛盾、自我否定的悖论式特点。 詹明信(FredricJameson)则将这个问题当作如何对待当今资本主义文化的重要问题,认为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现代主义文化已经衰落,出现了一种大众通俗的、杂乱无章的、异质共存的、更加迁就于个人经验的文化,并逐渐上升为主导文化。
所以他认为后现代主义就是"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利奥塔(J。
F。Lyotard)则是从人类文化和知识的地位与状况切入后现代问题的讨论,提出了"知识合法性危机"的后现代。
他认为这个时代,知识的合理化受到了怀疑,出现了所谓叙述危机,那些作为知识合理性依据的庞大叙述,诸如思维的同一性和人的解放,也失去了原有的权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范围有限的语用学,因而知识话语合理性解体的问题,无非也成了一个语言游戏的问题,以及距语言游戏不远的视角问题。所以他认为给后现代下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对一切元叙述的怀疑。
各家各派的理论虽然千差万别、不尽相同,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概括出了西方文化的某些特征。然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西方当代文化是否有这些后现代特征,而在于能否把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名称。
这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它的牵涉极广。第一,这意味着西方世界是否已经解决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这场精神危机,而出现了一种与现代主义截然不同的新的文化。
这种新文化即后现代文化出现在现代主义之后,因而可以从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现代西方世界,避免和解决现代西方出现的种种弊端。 第二,从现代到后现代是否历史的必然,也即现代之后是否必定会出现后现代文化。
如此,则这种现象就远远地超越了西方世界的范畴而具有了全世界的意义。那么我们今天正处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明天就必然要走向后现代,所以这也是我们将要面临的问题。
这样的话,我们研究后现代文化问题就不仅仅是个参照的问题,而是和解决我们现实问题紧密相联。第三,后现代的种种理论是否站在现代之后或是现代之上,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力和视角优势,我们可以借助于这些理论去进一步认识现代化和现代文化。
利奥塔,伊哈布。哈桑和詹明信都是明确主张分期的。
詹明信在《后现代主义与消费社会》一文中指出:"它并不只是用来描述一种特定风格的另一个话语。至少在我的用法里,它也是一个时期的概念……"①。
在《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一文中说:"要谈到后现代主义首先要同意作以下的假设,认为在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初期之间,我们的文化发生了某种彻底的改变、剧变"②。 坚决反对做这种分期的是哈贝马斯(Jurgen Habermas)。
他认为后现代性是不可能的,因为主体还没有充分地展开。启蒙以来的理性也尚未被完全消解,现代性还是一项尚未完成的计划,因而现代主义者绝不可以推牌认输。
他承认,由于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造成社会制度的颓变,以理性为标志的现代性出了问题,西方文化面临危机。但他认为必须重建现代性,并提出要建立一种新理性图式--即交流理性的观点。
其他的理论家或主张分期,或不主张分期,但言辞和态度较温和,没有这样剑拔弩张。
后现代主义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
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一种“状态”。
后现代主义状态渗透到当代社会的所有方面。
后现代主义必定是“后于”现代的,那么什么是现代主义?所谓现代主义,就是最终的、最好的方法。现代性的规定性特点有:
1)对科学和技术的压倒一切的信仰和信任;
2)推崇技术的正面效果;
3)认为发展是必然的,是现代思维希望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则是对现代主义景象的怀疑,最极端的是整个地排斥现代性观点。如果对现代主义是寻求永恒真理,那么后现代主义就是对这些永恒真理的怀疑,如果现代主义是寻求知识的明确表征,那么后现代主义认为“知识的状态随着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以及文化进入后现代时代而改变着”。

所以,可以这样说后现代主义:
1)信仰多元;
2)对技术的效果进行多方面审视;
3)审视发展是否总是必然的,从而产生一个严肃的主张。如果用其他标准审视,“技术发展”可能根本就不是发展。
简单的说:后现代主义不会把事情看的很简单,它认为简单的技术进步很有可能带来长远的恶性影响,就好像很多美国大片里面讲述的,类似人类制造了无比先进的机器人,最后机器人却要毁灭人类,等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秉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可以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一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构理性、消解中小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与大众文化和流的鲜明特点。
后现代主义虽然其风行的范围主要是在文学界、艺术界、文艺理论界,但影响很大。按照学术界比较认同的说法,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主义变体出现在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后现代主义是与先在的中国现代主义交织为一体而悄然出场的。在当时,人们还未对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多将之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等量齐观。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后现代主义思潮进一步渗入了大众传媒和日常文艺消费,激起了众声“喧哗”。由于后现代主义的无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评判艺术价值的标准不甚清楚或全然模糊,艺术精品的存在受到了消费者的挑战,出现了高科技操作下的复制的艺术,甚至拼凑的艺术,无深度。平面化。增殖、拼贴、碎片等均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漫画《论语》,大话《西游》,戏说乾隆,“搞笑”诺贝尔奖金,“交配”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以及王朔的“痞子文学”和“无知无畏”的文学批判等等。尤其是孔子和他的思想,在古典社会被作为“万世师表”的“圣人”而顶礼膜拜,只有少数精英分于才对它有解释权;至现代社会,则被作为“孔老二”、“孔家店”而打倒,较多的“准精英”开始对它说三道四地进行批判;进而到了后现代的今天,竞成为大众调侃的“漫画”对象。这种现象,来自于现代艺术家杜尚的给《蒙娜丽莎》加上胡子并将小便池搬到展览会上作为艺术品展出,但不再具有杜尚的“先锋”、“前卫”意义,而是代之以大众时尚调侃的意义。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意义
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运动一词现在被固定作为一种国际倾向的综合名称,这种国际倾向出现于19世纪末期西方的诗歌、小说、戏剧、音乐、绘画、建筑和其他艺术领域,后来影响到20世纪大多数艺术的特征。
一般认为这种倾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或战后不久达到了顶峰,至于它是否仍存在或者是否已经开始了一个随后的风格的时代,则仍不能肯定。 因此,F·克莫德(Frank Kermode)提出了“对现代主义两个阶段之间有益的粗略区分”,即古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前者是早期的发展,后者则是超现实主义的和后超现实主义的发展。
其他一些人,特别是在美国,例如I·哈桑(Ihab Hassan),L·非德勒(Leslie Fiedler)等,则主张有一种鲜明的区别,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的风格,一种合唱式的、综合的乡村艺术,即“后文化”时代的产物,在这里它强调从任意艺术、反艺术、反文学、自我破坏艺术和新小说等方面来论述艺术的发展。 七十年代后期,兴起于欧洲思想界的利奥塔德——哈伯马斯(注*)之争使这场局限于北美文化艺术界的讨论带有了哲学思辩的色彩。
现代主义的生存土壤是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社会,后现代主义则是把后工业化社会作为时代背景。 后工业社会是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创造的名词,他在《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中用以描述20世纪后半期工业化社会中所产生的新社会结构,他认为这种结构将导致美国、日本、苏联以及西欧在21世纪出现一种新的社会形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断言后工业社会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呢?让我们继续关注。 贝尔所谓后工业社会的“轴原理”是说“理论知识的中心地位是社会革新和政策形成的根源”。
从经济方面来说其标志是由商品生产经济变为服务经济;从职业方面来说,专业和技术阶级处于优先地位;在决策方面,是创造新的“知识技术”。 而这些,恰恰就是目前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特征。
对此,也许我们可以解释:由于技术变革,而把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工人阶级的作为社会变革的历史代理人的作用取代了,而且这种取代正如历史发展一样是不可逆转的,后工业化必将来临。 后工业化社会是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宽大温床。
伴随着历史剧变,人们难免对旧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产生厌倦、怀疑、甚至嘲笑,他们不再认为对社会的发展负有责任,宁愿将个人生活置于随心所欲、纷乱无序的状态中。中心变成多元,永恒成为变迁,绝对变成相对,整体成了碎片……后现代主义并非只是西方的文化现象,它对我们的冲击已无可避免。
面对扑面而来的“后现代”之风,我们有必要深入了解它的文化特征。 美国学者弗雷德里可·杰拇逊教授在《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中,概括了后现代主义文艺四个基本审美特征: 1. 主体消失。
在后现代文化氛围中,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等级制度被颠倒了,现代主义中的个性和风格被消除得一干二净,主体成了某种破碎的幻象。 2. 深度消失。
现代主义艺术总是以追求乌托邦的理想、表现终极真理为主题,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放弃了作品本身的深度模式,不再具有思想,不再提供解释,拒绝挖掘任何意义,仅仅追求语言快感。 3. 历史感消失。
历史永远是记忆中的事物,而记忆永远带有记忆主体的感受和体验。 现代主义艺术因追求深度而沉迷于历史意识,而后现代主义艺术中,历史仅仅意味着怀旧,它以一种迎合商业目的的形象出现。
4. 距离消失。在现代主义艺术看来,距离既是艺术和生活的界线,也是创作主体与客体的界线,它是使读者对作品进行思考的一种有意识的控制手段。
后现代艺术中,由于主体的消失,作品失去深度和历史感,仅仅具有作用于人感官的刺激性,而没有任何启发和激扬的功能,换言之,它强调的只是欲望本身。 应该看到,由于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后现代主义对东方文化的影响更多地是理念上的启迪。
后现代文化在文学上,作为一种叙述话语和风格,表现为无选择技法、无中心意义、无完整结构,叙述的过程呈发散形,意义的中心被消解、发散到文本的边缘地带。 受它的影响,我们的身边既出现了孙甘露为代表的新写实小说,也产生了消费者文学及其代表“王朔现象”。
现在来看,现在断言后现代主义是否能成为东方文化的主流尚为时过早,但应看到,全然取消精神衡量指标和存在维度,消解历史意识已渐成为一种风尚。 第一,后现代主义不是一个风格概念。
那种认为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风格的观念,之所以不能成立,乃是因为,不管以什么样的风格术语来界定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人们发现两者其实难于区分,或者,后者只不过是前者早已拥有的某些风格的强化或变调而已。 人们早已指出哈桑关于后现代主义的那些区别性特征(如“不确定性”、“内在性”等等),根本不能成立。
以风格或语言来界定后现代主义,还会导致某个作品的某些部分是现代主义,另一些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的荒谬结论(例如认为《尤利西斯》的意识流部分是现代主义,而其戏拟或滑稽模仿部分则是后现代主义,又比如认为埃森曼的建筑语言是现代主义的,但其空间却是后现代的,等等)。 正如查博特(C。
B。 Chabot)所说:。
后现代主义在建筑历史发展中的意义
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看法非常分歧,又往往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看法相关。
部分人认为现代主义只重视功能、技术和经济的影响,忽视和切断新建筑和传统建筑的联系,因而不能满足一般群众对建筑的要求。他们特别指责与现代主义相联系的国际式建筑同各民族、各地区的原有建筑文化不能协调,破坏了原有的建筑环境。
此外,经过70年代的能源危机,许多人认为现代主义建筑并不比传统建筑经济实惠,需要改变对传统建筑的态度。也有人认为现代主义反映产业革命和工业化时期的要求,而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越过那个时期,因而现代主义不再适合新的情况了。
持上述观点的人寄希望于后现代主义。 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士则认为现代主义建筑会随时代发展,不应否定现代主义的基本原则。
他们认为 :现代主义把建筑设计和建筑艺术创作同社会物质生产条件结合起来是正确的,主张建筑师关心社会问题也是应该的。相反,后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主要是装饰、象征、隐喻传统、历史,而忽视许多实际问题。
在形式问题上,后现代主义者搞的是新的折衷主义和手法主义,是表面的东西。因此,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人认为:现代主义是一次全面的建筑思想革命,而后现代主义不过是建筑中的一种流行款式,不可能长久 ,两者的社会历史意义不能相提并论。
也有的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指出现代主义的缺点是有道理的,但开出的药方并不可取 。认为后现代主义者迄今拿出的实际作品,就形式而言,拙劣平庸,不能登大雅之堂。
还有人认为后现代主义者并没有提出什么严肃认真的理论,但他们在建筑形式方面突破了常规,他们的作品有启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