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建于哪个朝代 关于法门寺的历史
关于法门寺的历史
一、法门寺有着怎样的历史
法门寺是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法门 镇的闻名全国的古刹。
其始建于东汉。据说 古天竺(印度)国王为将佛教发扬光大,在世 界各地建塔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法门寺即是当时所建,并因为珍藏了佛指舍 利而名扬四海。
1939年法门寺修整时,除明代修建的砖 塔,其他殿宇均遭焚毁。 1981年,因雨水过多造成明塔半边倒塌。
政府重新修建了寺 塔,同时整修了殿宇。法门寺塔又称大圣真 身宝塔,因其塔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所 以1987年整修塔基时,人们都将目光投向了这里的佛祖舍利。
考古工作者小心翼翼移开黄土,塔下地 宫后室的藻井大理石显现出来,当手电筒的 光从西北角的裂缝照进去的时候,一道璀璨 的金光反射出来。 1987年5月5日凌晨1 时,也是释迦牟尼的诞辰农历四月初八,在推 开地宫两扇厚重的石门后,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供奉在此的佛陀真身舍利。
整座地宫运用 上等材料建造,雕刻花纹精致美丽,结构复杂 巧妙。在已发掘的塔基地宫中首屈一指。
这 种有三室的地宫,模仿最高规格皇陵建造而成。
二、法门寺发现了哪些历史文物
法门寺位于扶风城北法门镇,原名阿育王寺,唐初改今名。
1981年,寺塔半侧倒塌, 4年后拆除残塔重建时,于塔底发现了 唐代地宫。在地宫秘藏的1100多年的 珍贵文物中发现了成套的唐代茶器,可 分为四类。
一是金银茶器,包括灸茶用 的鎏金银笼子、金银丝结条笼子、碾 茶用的鎏金茶碾子、罗茶用的鎏金茶 罗子、贮茶用的鎏金银龟盒、放调料 的三足盐台、鎏金银坛子、煮茶的银 风炉、银火筋、银匙子,以及调茶、饮茶用的鎏金调达子等;二是秘色瓷 茶器;三是琉璃茶器,有素面淡黄色 琉璃茶盏和茶托;四是其他茶器,如 食帛、揩齿布、折皂、手巾等。 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载:"茶 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 八十两。”
“七事”指茶碾(包括碾、轴)、罗合(包括罗身、罗合)和罗盖,以及 银则、长柄勺等。茶器铭文表明,这些 器物制作于唐咸通年间,为“五哥”用 具。
"五哥”即当时宫中对唐僖宗李儇 的爱称。 在该寺发现的唐代茶器,是 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最完整的宫廷饮 茶具,也是唐代茶风和茶文化兴盛的 见证,为中国饮茶器具的发展历史提 供了珍贵材料。
三、佛教圣地法门寺的历史变迁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
2006年05月25日,法门寺遗址作为南北朝至清古遗址,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四、法门寺的历史和考古书籍资料
唐代供奉】
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
[编辑本段]【宋明至今】
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地宫发现】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
五、扶风法门寺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及价值如何
让我来告诉你法门寺扶风法门寺在我国的历史地位及价值:是我国著名的古刹,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以北的法门镇。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据史料记载,古天竺(印度)国王为弘扬佛教,各地分葬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舍 利,于是在世界各地建塔,法门寺即是其中之一,并以珍藏佛指舍利而闻名于世。
民国28年(1939)修整时,法门寺寺院殿宇焚毁殆尽,仅明代修建的砖塔独存。 1981年,因雨积水,明塔半边倒塌。
政府拨款重建寺塔,并整修了殿宇。相传法门寺塔 下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的一节手指骨舍利,因此寺塔又尊称大圣真身宝塔,所以当1987年 清理塔基时,佛指舍利成了万众瞩目的焦点。
考古工作者非常小心地除开黄土,发掘到法门寺塔下地宫后室的藻井大理石盖,透过西北角的裂缝,当手电筒的光照进去的时候,反射出了一道道耀眼夺目的金光。推开 地宫两扇厚重的石门,于公元1987年(佛历41五三一年)5月5日凌晨1时,正是农历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祖的诞辰,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供奉于地宫的佛陀真身舍利。
整座地 宫结构复杂,用材讲究,雕饰精美。在目前4国已发掘的塔基地宫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 种三室制的地宫,显然是模拟人间埋葬皇帝的最高规格的墓室构筑的。

六、关于法门寺的传说
在法门寺,能照到超自然现象,能到达肉眼所不能及的神秘所在! 即由法门寺的主持手持“圣水”瓶,把瓶里的水倒进河里,大意是把那些河蟹鱼虾放生超度。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个镜头后来照相洗出来的照片上,大和尚从瓶子里倒出来的水,以曲线的形式流下。还有,东华居士立在法门寺院门口向南照的法门寺广场照片,东边的天空一片阴暗,西天异彩呈祥! 这些事情如果只听别人讲来,可能难以相信。
但是如果你去过法门寺,就会看到张贴的灵异照片。也不是一般的日子会出现灵异现象,必须是时逢法门寺重大的佛教活动。
在佛指舍利赴港迎奉仪式时,在场的许多人就看到了天空的太阳出现异彩(宝鸡的书记和市长当时在场,也看到);同样,也不是一般的人会照出灵异照片,与佛结缘的人才有此等的福份。我前面所说的这位领导就亲手照出了10来张这样的照片,虽然他的摄影技术稀松。
2000年第一届法门寺文化旅游节的时候,他给一位来自深圳的客商照出来的照片,这位客商被佛光笼罩。这张照片就寄到那位客商以后,此人拿出248万元,为法门寺捐建了千佛阁,并在深圳专门修建了一座寺院。
据法门寺主持讲,海南航空公司的老总每年都要来法门寺敬奉舍利,而海航不但没有发生过一起空难事故,而且发展势头强劲,连宝商都归于海航名下。 我们同桌的另一个人讲,他自己原来不信佛教。
去年扶风的另外一座寺院——大明寺主持升座时他也参加了,当时天空突然出现两个太阳,在场的近万信众看到后全部跪拜!大明寺不算是有名的寺院,但是寺院的方丈却有很高的修行。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我们不必去探究这些现象所深藏的奥秘,科学至今也难以解释。但是我在思考,俗世中的人,除了追求功名利禄,我们是否还应该有些信仰?即使没有信仰,也应该有所畏惧吧?否则,我们又怎么对这个社会还继续信任!。
七、法门寺的由来
法门寺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
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法门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
释迦牟尼佛灭度后,遗体火化结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使诸鬼神于南阎浮提,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
中国有十九处,法门寺为第五处。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
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二次开塔瞻礼。 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
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
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唐代200多年间,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
每次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据史载 “三十年一开,则岁丰人和”,可干戈平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唐密曼荼罗结坛供养。唐代诸帝笃信佛法,对舍利虔诚供养,寺院大小乘并弘,显密圆融,使法门寺成为皇家寺院及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佛塔被誉为“护国真身宝塔”。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
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藏经碑”中有寺僧抄写大藏经5000卷之记载。
金人也刻“诗碑”盛赞其寺塔:“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高四十七米,极为壮观。
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二十八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塔下珍宝。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
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1988年,法门寺正式开放并举办了国际性的佛指舍利瞻礼法会。海内外诸山长老及各界代表共三百余人参加法会。
十多年来,法门寺在前任方丈澄观、净一法师的住持下,相继建成大雄宝殿、玉佛殿、禅堂、祖堂、斋堂、寮房、佛学院等仿唐建筑。法门寺十大世界之最一、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
二、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三、地宫文物陈列方式,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唐代密宗之金胎合曼曼荼罗。
四、地宫27000多枚钱币中,13枚玳瑁开元通宝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绝无仅有的玳瑁币。五、地宫出土的一整套宫廷茶具,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等级最高、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
六、地宫中出土的双轮十二环大锡杖,长1.96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年代最早、体型最大、等级最高、制作最精美的佛教法器。七、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秘色瓷,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年代最早,并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八、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九、盛装第四枚佛指舍利的八重宝函,是世界上发现的制作最精美、层数最多、等级最高的舍利宝函。
十、安奉第三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鎏金银宝函,上面錾刻金刚界四十五尊造像曼荼罗,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密宗曼荼罗坛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