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方丈 清朝抗清志士、华严庵方丈于七简介,于七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火烧 2023-01-26 00:06:16 1083
清朝抗清志士、华严庵方丈于七简介,于七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人物于七,汉族,家世殷富,是邑中大户,祖父经商,父亲当过明末防抚铺兵。生平于七生于栖霞市唐家泊镇,上过几年学,14岁拜师习武。崇祯二年(公元

清朝抗清志士、华严庵方丈于七简介,于七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古代人物

于七,汉族,家世殷富,是邑中大户,祖父经商,父亲当过明末防抚铺兵。

生平

于七生于栖霞市唐家泊镇,上过几年学,14岁拜师习武。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考取武秀才,次年又中武举。于七为人正义和气,时常为乡亲排解纠纷,因而他在地方上有很高的威望,得到人们的爱戴。他乐于交往,经常结交各路志士豪杰。久而久之,以于七为中心,栖霞及附近县中的志同道合者聚拢了一个社会圈子,他们常聚集在北大天、于沟、塔儿坡等地议论政局,演练武功,形成了一股势力。

清兵入关后,迅速进行统一全国的战争,但遇到李自成旧部和其他反清力量的反抗。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于七在董樵等有识之士协助下,发动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他们以淘金工人为骨干,广泛发动农民,联络海岛渔民,在胶东锯齿牙山建据点,坚义旗,反清抗暴。于七部与昆嵛山区的农民起义军相配合,攻克宁海州,向文登县城、栖霞分城进攻,令统治者大惊。

清廷获悉,十分关切,剿抚并济,使起义军遭沉重打击,于七在动摇中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

于七降清后,难以得到统治者信任和地方官吏的善待,受到亲朋好友的谴责。经旧友的规劝,于七终于悔悟,改善了同旧友乡亲的关系。

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为了恢复明王朝,挥师抗清,激发了北方各地农民的起义。

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秋,于七第二次领导农民在锯齿牙山起义抗清,登莱二府人民纷起响应,反清烈火燃遍胶东。清廷深恐斗争蔓延,派万余名满蒙“八旗兵”和九省两万多名“绿旗兵”围攻锯齿牙山。于七率众英勇抵抗,但寡不敌众,于七等极少人突出,大批起义官兵及家属被杀害。昆嵛山、招虎山方面也遭挫。

康熙元年(公元1661年)春,于七从锯齿牙山突围,转移至崂山东麓,先在王哥庄港西给人家当佣工,后为避难便到华严庵出家当和尚,先得法名通澈,受戒时又获法号善河。他在众和尚中颇有威信,70岁时被举为方丈,他享高寿,老死在华严庵。现华严寺(华严庵)善和的墓塔已修复,寺外立了于七石雕像。

方丈 清朝抗清志士、华严庵方丈于七简介,于七之乱是怎么一回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