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商朝 外國人極力否定夏朝,更早的虞朝又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幾乎無解
外國人極力否定夏朝,更早的虞朝又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幾乎無解 眾所周知,春秋以前的歷史分夏商周,然而由於文獻與資料的缺失,部分外國「專家」極力否認夏朝的存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國學者將一些區別於商朝甲

外國人極力否定夏朝,更早的虞朝又是否存在?這個問題幾乎無解
眾所周知,春秋以前的歷史分夏商周,然而由於文獻與資料的缺失,部分外國「專家」極力否認夏朝的存在。從出土的文物來看,我國學者將一些區別於商朝甲骨文的字元稱為「夏篆」,認為是夏朝的官方文字,但這並不被國際社會承認;同理,由於出土的文物和遺迹也並不能直接指向夏朝,因此,這個神秘的朝代到底是否存在,這個問題至今備受爭論。一個夏朝就令外國人如此糾結,更不用說比夏朝還要久遠的、神話色彩更重的虞朝了。
許多文獻都出現過「唐虞」的字眼,其中「虞」指的就是虞朝,而所謂「唐」則是堯帝建立的政權,因堯於15歲時被封於唐,位置相當於今山西臨汾一帶,因此常被稱為「唐堯」。孔子曾論述何為「興盛」,他給出的一項標準為統治者手下的賢良是否夠多。如此看來,唐虞之後的周朝武王治下即為盛世,即「唐虞之際,於斯為盛」(《論語·泰伯》)。
學界公認虞朝的開端為前36世紀初,首都位於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在歷史上延續了大約1500年。同後來的朝代不同,唐虞之前並沒有統一的制度,它更像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而為了方便治理國家,堯帝試著建立秩序,任用官員,他的嘗試為中國帶來了一套最早的較為系統的政治體系,也為影響中國近1600年的奴隸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根據傳說,舜因孝行而被推舉給堯,但後者最初並不放心,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舜,正是用這種手段暗中考察舜的德行。一說這背後其實藏著一段十分殘酷的歷史——並非堯將權位禪讓給了舜,而是舜自己動手奪走的。根據《竹書紀年》:「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又「舜囚堯於平陽,取之王位。」這便是學界中爭議頗大的「篡位說」。
堯故去後,舜接管了前任的一切,並在唐朝的基礎上建立了舜朝。舜基本上完全秉承了堯創立的那套國家體制和政治制度,不過他在這個基礎上又有尺度不小的變革。例如,他將政治進一步細化,命擔任后稷,掌管農業;命契擔任司徒,推行教化;讓垂監管天下工匠,令皋陶執掌刑罰。除此之外,舜還在管理山林、水土、納言等方面都設立了專門的官職,至此,「政府」的概念開始深入人心。
歷史的發展是線性的,顯然,影響中國千百年的奴隸制度也絕不可能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唐虞一說看似有理有據,為啥其存在感還不如備受爭議的夏朝高呢?箇中原因十分複雜,咱們一一講起。
首先,正如剛剛所說,歷史的發展是線性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傳承。但部分學者指出,春秋戰國以前,有關虞朝的記載幾乎為零,而「唐虞」之說最早出現在戰國前期,秦朝滅亡後才逐漸流行開來。要結合歷史的背景,這種情況就有些值得玩味了。眾所周知,漢武帝罷黜百家,把儒教奉為圭臬;孔子又是儒家的聖人,而他十分推崇舜帝,認為舜的孝悌十分高尚,是禮樂制度中的典範,因此大力推崇。在許多文獻中,孔子也常常提倡人們向舜學習孝道。
這就有了一個十分棘手的問題:記錄歷史最重要的便是客觀,當摻入個人主觀感情後,其真實性就要大打折扣了。即便孔子老人家尚能秉持公正,那麼誰又能保證後來的儒教支持者不會添油加醋?於是有學者提出,儒教對堯、舜等先賢的推崇直接混淆了歷史和神話的邊界,導致現實中是否存在舜和虞朝成了一個疑問。而在證據短缺的情況下,這個問題幾乎無解。
其次,由於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虞」在古代所指的東西並不唯一。《史記·吳太伯世家》有云:「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其一吳在夷蠻。」這簡單一句話就提到了兩個「虞」,連我們十分熟悉的吳國都曾被稱為「虞國」。不僅如此,春秋時期中國的版圖上還曾存在過一個虞國,它跟強大的晉國挨著。晉國想要攻打虢國,嫌夾在中間的虞國礙事,便順手把它給滅了。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春秋以前的一些古老文獻記載,舜帝的後人在失去王位繼承權後,被封為虞國國君。有觀點認為春秋早期的虞國正是從那個時代傳下來的,因此也擁有極其悠遠的過去。僅簡單一瞥,歷史上出現的「虞」字輩政權就有這麼多,在只有隻言片語、資料又極其短缺的情況下,誰又能保證此「虞」非彼「虞」呢?正是由於無從考證,隨著疑古辨偽思潮的興起,學者們乾脆把這些幾近無解的問題推給「神話傳說」,把夏朝作為華夏歷史的開端。
舜帝在位39年,虞朝便也隨他存在了39年。虞朝末年,中原飽受洪水肆虐,舜便想找個能人解決這個問題。群臣推舉鯀,說這傢伙大大地能幹。雖然舜並不看好,但眼下也沒有他人可用。結果,鯀並不把治水一事當碼事兒,拖了9年沒有絲毫進展。舜帝大怒,將其流放至羽山,又親自物色人選。眾大臣推舉鯀的兒子禹,都說這孩子年紀輕輕卻能力極強,為人又沉穩謙遜,可堪重任。舜遂提拔禹負責治水,隨後發生的一切我們就非常熟悉了。
正是這場大水令舜的部落有虞氏飽受衝擊,在部落間的影響力暴跌;同時,由於禹治好了洪水,聲望大大提升,眾部落便支持禹北遷中原建立一個新的王國。隨著舜病死蒼梧,禹幾乎是「理所應當」地取而代之,夏朝因此拉開了序幕。
很赞哦! (1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