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古代沒有高科技檢測,考官如何防止考場作弊?有一方法現在仍沿用
古代沒有高科技檢測,考官如何防止考場作弊?有一方法現在仍沿用 古人有「鯉魚躍龍門」的說法,說的是平常老百姓,在成功通過科舉考試以後,便能夠取得做官的資格,從此身份地位大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階級躍升,同
古代沒有高科技檢測,考官如何防止考場作弊?有一方法現在仍沿用

古人有「鯉魚躍龍門」的說法,說的是平常老百姓,在成功通過科舉考試以後,便能夠取得做官的資格,從此身份地位大不一樣,是實實在在的階級躍升,同時也是社會對於自己才學的認可,所以唐朝詩人孟郊儘管很早就已經詩名滿天下,但是在四十六歲考中進士的時候,依然會那麼興奮地寫下「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從此人生氣象大不相同。
也正是因為成功通過科舉考試以後,能夠有這麼大的好處,所以大多數人都開始「十年寒窗苦讀書」,嚮往著有朝一日能夠「金榜題名天下知」,然而這個難度實在是太大了,而且收穫還無法確定,於是有人就動起了歪腦筋,想要通過作弊的方式矇混過關。
古人們對於作弊自然也是嚴厲制止的,只是那一個年代並沒有金屬檢測與掃描儀這樣的高科技工具,古代的考官們應該如何才能夠防止考場作弊呢?正所謂實踐出真知,在眾多的實踐中考生們摸索出了眾多的作弊方法,而考官們也總結出了種種的應對方法,甚至於有一個方法現在仍然沿用。
首先是「點名識認」,這是為了確認參加考試者確實是本人,我們今天可以通過身份證與准考證上的照片來判斷,但是古時候可沒有拍照技術,開始的時候只能通過一些容貌特徵去鑒別,但這就給人們鑽空子帶來了很多的機會,有人直接作為「搶手」替考。
於是清朝開始便實行「點名識認」這一制度,具體方法便是在進入考場之前,考生需要有蓋有官印的「識認官印結」,也就是由擔保人給他做了擔保的文書,在入場之前需要由這個擔保人進行確認,算得上是一種非常原始的「人臉主動識別技術」。
其次是「搜檢」,這個就是防止考生帶著考試資料進入考場,搜檢的時候非常嚴格,連內褲內衣也要搜索一番,後來康熙皇帝甚至還給考生們的衣服、鞋襪、所攜帶的工具都做了極為詳細的規定,連雙層的衣服都不準穿,甚至連考生帶入場的饅頭也要切開看一下。
最後是「糊名」,這是為了防止考生與考官串通起來作弊,所以就在考生的試卷上,將關於考生的信息全都給遮起來,以防止考官認出來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從而因此作弊。當年歐陽修擔任主考官的時候,看到蘇軾的試卷覺得實在是非常好,有心想要將其錄取為第一名,但也是因為這個「糊名制度」,所以他誤認為這是自己的弟子曾鞏的文章,於是為了避嫌而將其錄取為第二名,可見「糊名」之嚴。
「糊名」這個方法現在仍然被沿用,不過沒有古時候那麼繁瑣,而是在試卷上直接列印出密封線,並且規定「密封線內不能作答」,等到收卷的時候,便根據這個密封線而遮住考生們的姓名信息。這種方法延續多年,依然被使用,可見古人實在是厲害。對此,你怎麼看呢?
很赞哦! (1049)